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教结合”是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体教结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深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育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体育, “体教结合”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事业。本文总结了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实施“体教结合”的经验,探询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运行机制,发展壮大竞技游泳的基础力量,从而实现竞技游泳的可持续发展。
1、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的基本条件
广州荔湾区是广州市四个老城区之一,全区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稠密,常住人口52万。我国近代游泳运动在19世纪中叶传人时就首先在沿海各省如广东、福建等开展较好。1887年广州沙面(现在属荔湾区管辖)就修建了25米室内游泳池,并逐渐开展起竞技游泳比赛,当时多为外国人主办和参加。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荔湾区开始修复旧的游泳池馆和积极建造一批新的游泳池馆,开始普及和开展群众游泳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从1983年开始获得“泳乡”称号后,更是加快了泳乡建设步伐。目前全区有50米标准游泳池4个,学校建有游泳池(包括简易泳池)36个,25米室内温水池6个。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组织系统较完善,全区专职教练员11名,兼职教练员20名,注册运动员约470人左右。
2、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实施“体教结合”的经验
2.1政府支持、领导重视和主动工作是实施“体教结合”的保障 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尤其需要政府部门领导的重视、扶持及体育部门的积极宣传、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因为建设全国“游泳之乡”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体育部门的一家之责,只有得到政府部门领导切实的财力、物力及人力上的扶持,才能调动各行政部门的通力合作,为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因此,政府支持、领导重视是建设“游泳之乡”、开展游泳业余训练、培养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区委、区政府对体育工作非常重视。荔湾区全国“游泳之乡”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是分管副区长亲自抓,副组长是体育局局长和教育局长,成员由区内各有关单位的领导担任,并在体育局下设办公室,每年都有工作计划,有总结。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荔湾区体育局的工作人员,业余训练的教练员,经常到各部门去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争取各部门的支持,用工作态度去打动别人的心改变“坐、等、要”的陈旧作法。
2.2“资源共享、体教结合”是开展游泳业余训练的工作思路
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学习先进的国内外经验走“体教结合”之路,“体教结合”是中小学和体校生源发展的保证,在体育局、教育局协作下,重视招生、选材和培训工作,探索游泳特长生与文化素质同步发展的途径,进一步认识学生文化学习与游泳业余训练协调发展的办法,以“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科学训练,积极输送”为指导思想,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良性互动”的原则,“抓好基础,确立特色”的工作方向,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各部门达成共识,逐步形成以游泳为龙头,带动水上项目发展一跳水,蹼泳。
充分利用名校、名教练、名教师相结合的,走幼儿园——小学——中学训练一条龙衔接之路,使好的游泳苗子能顺利进人有条件、基础好的学校读书,小学毕业的苗子能够进入定点的中学,校方确保学生的成绩,教练确保运动成绩,学生和家长确保训练到位,形成良性互动。广州市荔湾区具体的做法是:是在区四个方向东南西北设省一级或市一级小学做为游泳训练点,一年级有15至20个新生入学名额(不分地段,免赞助),在沙面小学(省一级)、西关培正小学(市一级)、华侨小学(省一级小学)、芦荻西小学(市一级)、荔港南湾小学5所游泳重点学校,训练就在学校里,减轻家长的接送工作量,增加了训练时间,利用学校的场地。小学阶段未输送到市级体校的,将区前三名推荐到区四所重点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省一级),四中(省一级),广雅中学(省一级)培英中学(市一级)继续学习训练,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2.3紧抓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继续学习,逐步从经验型向学科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
教练员责任心强弱、业务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业余训练的兴衰,关系到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因此,教练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广州市荔湾区非常重视对在职教练实施教育,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努力创造、改善训练、办公环境来挖掘教练的潜能,近年来改善体校教练员办公环境,加强训练数据的跟踪,专设体校电脑室,购置六台电脑(教练专用,三人一台),建局部网并连接宽带网,让教练员去了解新信息、掌握最新训练有关技术及动向,去年组织全体教练员参加电脑培训班。从1994年开始,在中小学和体校实行教练员聘任制管理,制定《教练员管理奖惩条粒》,《教练员100奖》,《运动员输送奖》等有关激励制度,即在每个市运会周期初,由中小学和体校与每个教练员签责任状,把训练指标、输送指标、竞赛指标、网点指标等明确地落实到每个教练员身上,教练员不仅要带好自身队伍的训练,每周还要到两所网点学校或幼儿园指导业余训练工作,并把此纳入教练员年终目标考核,与经济挂钩。目前制定有教练员百分奖、输送奖、竞赛成绩奖、论文奖及完成责任目标奖等。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教练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与培训,完善业余训练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有教练员档案、运动员技术档案、运动员比赛成绩表、运动员注册表、运动员入离队表、教练员训练计划及训练日记等。
2.4不断地完善业余训练网络
广州市荔湾区已形成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区体育实验小学以及游泳传统项目学校等训练网络。每个教练员在带好自身队伍训练的同时,还要到两所中小学蹲点扶持学校运动队训练,解决点与面的关系。体育业务部门及时了解各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等情况,根据学校的积极性以及教师的力量,建议教育部门进行合理调配,使有条件的学校都建立和开展游泳业余训练,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广州市荔湾区的游泳项目,目前已形成了南有沙面泳场和一中,北有体育实验小学和广雅中学、五十九中,西有荔港南湾小学和西郊泳场,中有荔湾体校和四中、十二中等较合理的布局,建有5个室内加温池,基本上解决各片冬训问题。体育业务科和教育局体卫科的人员经常到学校了解训练情况,帮助学校和运动队解决实际困难,定期交流,互通信息,加强体育、教育、学校三方的联系。
2.5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场馆建设和产业开发 在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弥补训练经费不足、如何保持游泳业余训练可持续发展是广州市荔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州市荔湾区大力发展业余训练产业,从1998年开始,改变以往的“要我练”向“我要练”转变,先在部份业余体校试行有偿训练,然后逐渐向其它中小学推广,中小学和体校游泳馆在保证训练之余对外进行开放,以满足社会全民健身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利用寒暑假开办培训班,所收费用主要用于弥补游泳业余训练经费不足。
2.6搞好体育竞赛,以赛促训,全面推进游泳业余训练的发展
广州市荔湾区积极开展和参加各项游泳竞赛活动:(一)由体育局牵头组织的区游泳教研组每季度一次的教研活动、区内4所体校冬、春季游泳对抗赛、幼儿游泳教学赛、小学生游泳达标抽查测验。(二)由教育局牵头组织的小学生游泳比赛、中学生游泳邀请赛、结合“雏鹰起飞”活动开展的小学生扫泳盲和游泳达标活动。 (三)参加市组织的各项比赛,如市系列游泳比赛,传统项目比赛等。 (四)参加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游泳之乡”比赛。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提高教练员的水平,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好的苗子,往上输送。
3、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实施“体教结合”存在的不足反思
3.1在大环境下,“体教结合”的路子越走越窄,一条龙的训练(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训练体制在省、市得不到制度上的保证,如游泳特长生升中学问题,去年开始体育部门已失去原来的审核权力,造成小学升中学的游泳苗子失去相对集中,甚至有些学校利用游泳特长生进行暗箱交易,造成负面影响。
3.2游泳业余训练的经费短缺,有偿训练得不到有力的保证,省、市没有任何文件证明及指导收费标准。场馆建设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给游泳业余训练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3.3现有的竞赛制度,造成“拔苗助长”现象,直接影响游泳业余训练的积极性。 (希望淡化小金牌,加强大金牌意识)。此外,大部分学生只参与游泳业余训练而不愿意走竞技游泳之路。4未来发展的设想
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证明,游泳业余训练走“体教结合”的路是对的。但是,在实施“体教结合”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要总结经验,探求今后发展的新思路。首先,要加大“体教结合”的研究力度,走出一条适合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发展的新路子;成立由主管区长牵头、各职能部门组成的“体教结合”领导小组,通过在科研项目中进行专题立项,重点研究如何把游泳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全面实施“一条龙”的构思。其次,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有效的流动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不能者下意识,随着把游泳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教练员亦逐步走到有条件的学校去训练。再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教育局的支持下,调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给游泳业余训练提供有力保证。最后,加大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力度,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争取政府科研立项,提高竞技游泳运动员的成材率。
1、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的基本条件
广州荔湾区是广州市四个老城区之一,全区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稠密,常住人口52万。我国近代游泳运动在19世纪中叶传人时就首先在沿海各省如广东、福建等开展较好。1887年广州沙面(现在属荔湾区管辖)就修建了25米室内游泳池,并逐渐开展起竞技游泳比赛,当时多为外国人主办和参加。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荔湾区开始修复旧的游泳池馆和积极建造一批新的游泳池馆,开始普及和开展群众游泳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从1983年开始获得“泳乡”称号后,更是加快了泳乡建设步伐。目前全区有50米标准游泳池4个,学校建有游泳池(包括简易泳池)36个,25米室内温水池6个。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组织系统较完善,全区专职教练员11名,兼职教练员20名,注册运动员约470人左右。
2、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实施“体教结合”的经验
2.1政府支持、领导重视和主动工作是实施“体教结合”的保障 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尤其需要政府部门领导的重视、扶持及体育部门的积极宣传、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因为建设全国“游泳之乡”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体育部门的一家之责,只有得到政府部门领导切实的财力、物力及人力上的扶持,才能调动各行政部门的通力合作,为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因此,政府支持、领导重视是建设“游泳之乡”、开展游泳业余训练、培养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区委、区政府对体育工作非常重视。荔湾区全国“游泳之乡”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是分管副区长亲自抓,副组长是体育局局长和教育局长,成员由区内各有关单位的领导担任,并在体育局下设办公室,每年都有工作计划,有总结。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荔湾区体育局的工作人员,业余训练的教练员,经常到各部门去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争取各部门的支持,用工作态度去打动别人的心改变“坐、等、要”的陈旧作法。
2.2“资源共享、体教结合”是开展游泳业余训练的工作思路
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学习先进的国内外经验走“体教结合”之路,“体教结合”是中小学和体校生源发展的保证,在体育局、教育局协作下,重视招生、选材和培训工作,探索游泳特长生与文化素质同步发展的途径,进一步认识学生文化学习与游泳业余训练协调发展的办法,以“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科学训练,积极输送”为指导思想,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良性互动”的原则,“抓好基础,确立特色”的工作方向,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各部门达成共识,逐步形成以游泳为龙头,带动水上项目发展一跳水,蹼泳。
充分利用名校、名教练、名教师相结合的,走幼儿园——小学——中学训练一条龙衔接之路,使好的游泳苗子能顺利进人有条件、基础好的学校读书,小学毕业的苗子能够进入定点的中学,校方确保学生的成绩,教练确保运动成绩,学生和家长确保训练到位,形成良性互动。广州市荔湾区具体的做法是:是在区四个方向东南西北设省一级或市一级小学做为游泳训练点,一年级有15至20个新生入学名额(不分地段,免赞助),在沙面小学(省一级)、西关培正小学(市一级)、华侨小学(省一级小学)、芦荻西小学(市一级)、荔港南湾小学5所游泳重点学校,训练就在学校里,减轻家长的接送工作量,增加了训练时间,利用学校的场地。小学阶段未输送到市级体校的,将区前三名推荐到区四所重点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省一级),四中(省一级),广雅中学(省一级)培英中学(市一级)继续学习训练,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2.3紧抓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继续学习,逐步从经验型向学科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
教练员责任心强弱、业务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业余训练的兴衰,关系到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因此,教练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广州市荔湾区非常重视对在职教练实施教育,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努力创造、改善训练、办公环境来挖掘教练的潜能,近年来改善体校教练员办公环境,加强训练数据的跟踪,专设体校电脑室,购置六台电脑(教练专用,三人一台),建局部网并连接宽带网,让教练员去了解新信息、掌握最新训练有关技术及动向,去年组织全体教练员参加电脑培训班。从1994年开始,在中小学和体校实行教练员聘任制管理,制定《教练员管理奖惩条粒》,《教练员100奖》,《运动员输送奖》等有关激励制度,即在每个市运会周期初,由中小学和体校与每个教练员签责任状,把训练指标、输送指标、竞赛指标、网点指标等明确地落实到每个教练员身上,教练员不仅要带好自身队伍的训练,每周还要到两所网点学校或幼儿园指导业余训练工作,并把此纳入教练员年终目标考核,与经济挂钩。目前制定有教练员百分奖、输送奖、竞赛成绩奖、论文奖及完成责任目标奖等。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教练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与培训,完善业余训练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有教练员档案、运动员技术档案、运动员比赛成绩表、运动员注册表、运动员入离队表、教练员训练计划及训练日记等。
2.4不断地完善业余训练网络
广州市荔湾区已形成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区体育实验小学以及游泳传统项目学校等训练网络。每个教练员在带好自身队伍训练的同时,还要到两所中小学蹲点扶持学校运动队训练,解决点与面的关系。体育业务部门及时了解各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等情况,根据学校的积极性以及教师的力量,建议教育部门进行合理调配,使有条件的学校都建立和开展游泳业余训练,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广州市荔湾区的游泳项目,目前已形成了南有沙面泳场和一中,北有体育实验小学和广雅中学、五十九中,西有荔港南湾小学和西郊泳场,中有荔湾体校和四中、十二中等较合理的布局,建有5个室内加温池,基本上解决各片冬训问题。体育业务科和教育局体卫科的人员经常到学校了解训练情况,帮助学校和运动队解决实际困难,定期交流,互通信息,加强体育、教育、学校三方的联系。
2.5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场馆建设和产业开发 在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弥补训练经费不足、如何保持游泳业余训练可持续发展是广州市荔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州市荔湾区大力发展业余训练产业,从1998年开始,改变以往的“要我练”向“我要练”转变,先在部份业余体校试行有偿训练,然后逐渐向其它中小学推广,中小学和体校游泳馆在保证训练之余对外进行开放,以满足社会全民健身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利用寒暑假开办培训班,所收费用主要用于弥补游泳业余训练经费不足。
2.6搞好体育竞赛,以赛促训,全面推进游泳业余训练的发展
广州市荔湾区积极开展和参加各项游泳竞赛活动:(一)由体育局牵头组织的区游泳教研组每季度一次的教研活动、区内4所体校冬、春季游泳对抗赛、幼儿游泳教学赛、小学生游泳达标抽查测验。(二)由教育局牵头组织的小学生游泳比赛、中学生游泳邀请赛、结合“雏鹰起飞”活动开展的小学生扫泳盲和游泳达标活动。 (三)参加市组织的各项比赛,如市系列游泳比赛,传统项目比赛等。 (四)参加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游泳之乡”比赛。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提高教练员的水平,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好的苗子,往上输送。
3、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实施“体教结合”存在的不足反思
3.1在大环境下,“体教结合”的路子越走越窄,一条龙的训练(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训练体制在省、市得不到制度上的保证,如游泳特长生升中学问题,去年开始体育部门已失去原来的审核权力,造成小学升中学的游泳苗子失去相对集中,甚至有些学校利用游泳特长生进行暗箱交易,造成负面影响。
3.2游泳业余训练的经费短缺,有偿训练得不到有力的保证,省、市没有任何文件证明及指导收费标准。场馆建设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给游泳业余训练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3.3现有的竞赛制度,造成“拔苗助长”现象,直接影响游泳业余训练的积极性。 (希望淡化小金牌,加强大金牌意识)。此外,大部分学生只参与游泳业余训练而不愿意走竞技游泳之路。4未来发展的设想
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证明,游泳业余训练走“体教结合”的路是对的。但是,在实施“体教结合”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要总结经验,探求今后发展的新思路。首先,要加大“体教结合”的研究力度,走出一条适合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发展的新路子;成立由主管区长牵头、各职能部门组成的“体教结合”领导小组,通过在科研项目中进行专题立项,重点研究如何把游泳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全面实施“一条龙”的构思。其次,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有效的流动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不能者下意识,随着把游泳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教练员亦逐步走到有条件的学校去训练。再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教育局的支持下,调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给游泳业余训练提供有力保证。最后,加大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力度,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争取政府科研立项,提高竞技游泳运动员的成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