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公务员奇记》
作者:翟华
金城出版社
定价:29.00元
内容简介:“国际职员”亦称“国际公务员”,是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聘用的各类工作人员。《国际公务员奇记》的作者翟华是一个客居海外20多年的国际公务员。该书讲述了东方各国、西方各国之间的大量跨语言文化交流的经验,以及各国的商务、交往礼仪和习俗。记录了他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东西方文化的经验和差别显现出非常有意思的侧面,那些幽默趣闻能令人笑出眼泪来。
【书摘】
在中国:当外宾的感觉真好
我所在的国际金融机构,职员们有很多到世界各国出差的机会,但是有一个国家大家都争着去,这就是我们中国。为什么中国这么有人缘呢?我在同事们中做了个随机调查。答案有很多,有人钟情古老的神州文化,有人青睐物美价廉的商品,还有人就是想品尝色香味俱全的中国佳肴。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提到在中国出差和到其他国家不一样,国内接待单位安排周到妥帖,事事不用操心,舒舒服服当个“外宾”的感觉真好。
算起来本人在国外生活的时间也不短了,也认识不少在国外的华人朋友。不论在哪个国家,我们学生很少被当做“留学生”得到特殊照顾,毕业了在学校当教师也没有“外教(foreign teacher)”的待遇,做生意的时候没有“外商(foreign businessman)”的优惠,在企业工作更不算“外国专家(foreign expert)”,充其量也就是个准国民待遇(quasi national treatment),何曾体验到过“外宾(foreign guest)”的感觉!
也许您会说在国外长期生活的人入乡随俗,人家当然不会拿你当外宾看。即使是我们到国外短期访问的代表团,对方接待单位也多半是公事公办,很少会像我们国内那样招待外国客人山珍海味或者安排游山玩水。当然,我们中国泱泱大国,又是礼仪之邦,讲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外国朋友热情招待还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如果刻意以洋人为本,把“外国人都说了……”当做评判事物的是非标准,那就不免有失体统了。
我有一位中国同事率团去国内出差,副手和团员都是清一色的西方人。在某市考察期间,代表团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应邀对该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战略发表看法。录像之前,电视台方面委婉地向代表团提出,出于宣传效果的考虑,最好由那位洋人副团长接受采访,因为由一个外国人发表对国内事情的看法对观众可能更有说服力。好在我的同事深谙国情,也很有度量,所以就同意了这个安排。但是他又担心这位外国人掌握不住分寸,于是一五一十用英文写了发言提纲。采访时副团长先生照本宣科,再通过翻译翻成汉语,电视上看着跟真的似的,效果自然不錯。
我曾有机会与几位同事出了一趟远程的“美差”,应邀先后到北欧三国(芬兰Finland、瑞典Sweden和挪威Norway)、美国和中国参加研讨会,向这几个国家的承包商和咨询公司介绍参与国际工程的商业机会以及招标采购的要诀。虽然说我们在三地五国的出差任务完全相同,身份也都是国际金融组织专家,但所到之处受到的接待却大相径庭,一路走下来,感触颇多。在出差之前,单位照例发来了去这五国出差应该注意的文化和商务礼节,附在本书后面供读者参考。
先说北欧之行。按日程安排,第一场研讨会星期二在赫尔辛基举行,然后紧接着星期三、四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进行另外两场。我们看日程紧张,特意订了周六到芬兰的航班,以便事先有足够的休息和准备时间,还可以抽空在赫尔辛基转转。不料,对方主办单位发来传真,询问星期一是否有正式活动,建议最好乘周一的航班抵达。我们想接待人员很可能是不愿意耽误周末时间出来接机,而周一有别的安排,也没有时间陪同我们,那就客随主便吧。星期一下午我们乘斯堪地纳航空公司的飞机到达赫尔辛基时,左顾右盼,并没有人来接机。等我们乘出租车到了饭店办入住手续时,才看见一份传真,对我们顺利抵达表示慰问和欢迎,并且详细说明第二天开会的时间地点,如何乘车前往等信息。从星期二早上8时30分开始,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上午是有五十多人参加的全体会,下午是与各个公司代表的分别会晤,一直到4点30分。然后匆匆忙忙地赶赴机场,转往另一个国家的下一个城市。这样在北欧三国,连续开了三天会,连晚饭都是在飞机上吃的。虽然没有安排时间观光,但是北欧人的组织效率和严谨的工作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美国我们的开会地点是在西海岸的洛杉矶。飞抵机场时,我们已经料定没有人接机,所以直赴事先订好的希尔顿饭店。可是在办入住手续的时候,也没有发现主办单位留下的任何信息。正为难时,饭店前台小姐提醒我们去看大堂入口处的信息板。我们仔细一找果然在一大串本周活动清单中发现了我们的研讨会,原来会议地点就在这个饭店的二楼会议厅。到了那个会议厅一看,果然有工人在忙着布置会场,看来人家美国人还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第二天8点30分,参加会议的人已经陆续到达了。在会议厅的门口,有一位小姐负责报到登记,并且给每位参加者发一个事先准备的名牌胸卡。我的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在最后,所以不费事一下就找到了。挂上胸卡刚要走,小姐说让我交30美元的会议费,其中包括一顿工作餐。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解释说: “我,还有那边几位同事,是你们请来的resource persons(即要在会上讲话的专家),是不是要交费,你去问一下。”结果,这会议费还真免了。
在洛杉矶的会议安排与北欧差不多,紧张的一天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不知是不是为了给早上收会议费的“失礼”做补偿,下午全部日程结束时,接待单位的主人大方地邀请我们去临街的“汉堡王”吃了一顿快餐。
虽然几位外国同事早就听我说过中国是“礼仪之邦”,但他们抵达中国以后所受到的热情款待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那天,主人从机场用专车把我们接到饭店下榻,入住手续早已由接待单位事先办好,我们拿了钥匙直接就上楼休息。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专门到我们饭店房间里为我们办理确认下一段飞往上海和深圳的机票。当晚,接待单位的领导出面为我们设宴接风,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第二天开始的研讨会有国内几十个公司的代表参加,总共安排了两天。每天中午是会议安排的丰盛工作餐,而晚上则是参加会议的公司请客,山珍海味,南北佳肴吃了个遍。
由于在北京没有排出旅游的时间,细心的主人在会议进行中间专门派车送已经发过言的专家去故宫参观。为了补偿在北京没有旅游的缺憾,在上海和深圳的接待单位带我们去豫园、中华民族园玩了个痛快,还特意留出购物的时间。
当我们结束全部访问离开深圳的时候,主人客气地说:“欢迎你们再来!”这时我们同行的一位老外同事说了心里话: “我们这一路走了不少国家,听到‘欢迎再来’的次数不少,只有中国我真是想再来一趟呀!”不为别的,皆因在中国当外宾的感觉真好。
摘自《国际公务员奇记》
作者:翟华
金城出版社
定价:29.00元
内容简介:“国际职员”亦称“国际公务员”,是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聘用的各类工作人员。《国际公务员奇记》的作者翟华是一个客居海外20多年的国际公务员。该书讲述了东方各国、西方各国之间的大量跨语言文化交流的经验,以及各国的商务、交往礼仪和习俗。记录了他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东西方文化的经验和差别显现出非常有意思的侧面,那些幽默趣闻能令人笑出眼泪来。
【书摘】
在中国:当外宾的感觉真好
我所在的国际金融机构,职员们有很多到世界各国出差的机会,但是有一个国家大家都争着去,这就是我们中国。为什么中国这么有人缘呢?我在同事们中做了个随机调查。答案有很多,有人钟情古老的神州文化,有人青睐物美价廉的商品,还有人就是想品尝色香味俱全的中国佳肴。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提到在中国出差和到其他国家不一样,国内接待单位安排周到妥帖,事事不用操心,舒舒服服当个“外宾”的感觉真好。
算起来本人在国外生活的时间也不短了,也认识不少在国外的华人朋友。不论在哪个国家,我们学生很少被当做“留学生”得到特殊照顾,毕业了在学校当教师也没有“外教(foreign teacher)”的待遇,做生意的时候没有“外商(foreign businessman)”的优惠,在企业工作更不算“外国专家(foreign expert)”,充其量也就是个准国民待遇(quasi national treatment),何曾体验到过“外宾(foreign guest)”的感觉!
也许您会说在国外长期生活的人入乡随俗,人家当然不会拿你当外宾看。即使是我们到国外短期访问的代表团,对方接待单位也多半是公事公办,很少会像我们国内那样招待外国客人山珍海味或者安排游山玩水。当然,我们中国泱泱大国,又是礼仪之邦,讲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外国朋友热情招待还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如果刻意以洋人为本,把“外国人都说了……”当做评判事物的是非标准,那就不免有失体统了。
我有一位中国同事率团去国内出差,副手和团员都是清一色的西方人。在某市考察期间,代表团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应邀对该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战略发表看法。录像之前,电视台方面委婉地向代表团提出,出于宣传效果的考虑,最好由那位洋人副团长接受采访,因为由一个外国人发表对国内事情的看法对观众可能更有说服力。好在我的同事深谙国情,也很有度量,所以就同意了这个安排。但是他又担心这位外国人掌握不住分寸,于是一五一十用英文写了发言提纲。采访时副团长先生照本宣科,再通过翻译翻成汉语,电视上看着跟真的似的,效果自然不錯。
我曾有机会与几位同事出了一趟远程的“美差”,应邀先后到北欧三国(芬兰Finland、瑞典Sweden和挪威Norway)、美国和中国参加研讨会,向这几个国家的承包商和咨询公司介绍参与国际工程的商业机会以及招标采购的要诀。虽然说我们在三地五国的出差任务完全相同,身份也都是国际金融组织专家,但所到之处受到的接待却大相径庭,一路走下来,感触颇多。在出差之前,单位照例发来了去这五国出差应该注意的文化和商务礼节,附在本书后面供读者参考。
先说北欧之行。按日程安排,第一场研讨会星期二在赫尔辛基举行,然后紧接着星期三、四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进行另外两场。我们看日程紧张,特意订了周六到芬兰的航班,以便事先有足够的休息和准备时间,还可以抽空在赫尔辛基转转。不料,对方主办单位发来传真,询问星期一是否有正式活动,建议最好乘周一的航班抵达。我们想接待人员很可能是不愿意耽误周末时间出来接机,而周一有别的安排,也没有时间陪同我们,那就客随主便吧。星期一下午我们乘斯堪地纳航空公司的飞机到达赫尔辛基时,左顾右盼,并没有人来接机。等我们乘出租车到了饭店办入住手续时,才看见一份传真,对我们顺利抵达表示慰问和欢迎,并且详细说明第二天开会的时间地点,如何乘车前往等信息。从星期二早上8时30分开始,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上午是有五十多人参加的全体会,下午是与各个公司代表的分别会晤,一直到4点30分。然后匆匆忙忙地赶赴机场,转往另一个国家的下一个城市。这样在北欧三国,连续开了三天会,连晚饭都是在飞机上吃的。虽然没有安排时间观光,但是北欧人的组织效率和严谨的工作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美国我们的开会地点是在西海岸的洛杉矶。飞抵机场时,我们已经料定没有人接机,所以直赴事先订好的希尔顿饭店。可是在办入住手续的时候,也没有发现主办单位留下的任何信息。正为难时,饭店前台小姐提醒我们去看大堂入口处的信息板。我们仔细一找果然在一大串本周活动清单中发现了我们的研讨会,原来会议地点就在这个饭店的二楼会议厅。到了那个会议厅一看,果然有工人在忙着布置会场,看来人家美国人还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第二天8点30分,参加会议的人已经陆续到达了。在会议厅的门口,有一位小姐负责报到登记,并且给每位参加者发一个事先准备的名牌胸卡。我的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在最后,所以不费事一下就找到了。挂上胸卡刚要走,小姐说让我交30美元的会议费,其中包括一顿工作餐。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解释说: “我,还有那边几位同事,是你们请来的resource persons(即要在会上讲话的专家),是不是要交费,你去问一下。”结果,这会议费还真免了。
在洛杉矶的会议安排与北欧差不多,紧张的一天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不知是不是为了给早上收会议费的“失礼”做补偿,下午全部日程结束时,接待单位的主人大方地邀请我们去临街的“汉堡王”吃了一顿快餐。
虽然几位外国同事早就听我说过中国是“礼仪之邦”,但他们抵达中国以后所受到的热情款待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那天,主人从机场用专车把我们接到饭店下榻,入住手续早已由接待单位事先办好,我们拿了钥匙直接就上楼休息。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专门到我们饭店房间里为我们办理确认下一段飞往上海和深圳的机票。当晚,接待单位的领导出面为我们设宴接风,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第二天开始的研讨会有国内几十个公司的代表参加,总共安排了两天。每天中午是会议安排的丰盛工作餐,而晚上则是参加会议的公司请客,山珍海味,南北佳肴吃了个遍。
由于在北京没有排出旅游的时间,细心的主人在会议进行中间专门派车送已经发过言的专家去故宫参观。为了补偿在北京没有旅游的缺憾,在上海和深圳的接待单位带我们去豫园、中华民族园玩了个痛快,还特意留出购物的时间。
当我们结束全部访问离开深圳的时候,主人客气地说:“欢迎你们再来!”这时我们同行的一位老外同事说了心里话: “我们这一路走了不少国家,听到‘欢迎再来’的次数不少,只有中国我真是想再来一趟呀!”不为别的,皆因在中国当外宾的感觉真好。
摘自《国际公务员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