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就是“老火山”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i_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火山”是好友王保忠的微信昵称。
  他以前的微信昵称不叫“老火山”,当换成这个“大名”时,不仅我看着笑了,连头顶上的上帝也笑了,笑他终于心领神会,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二维码”。他的家乡大同县,几百万年前地火奔涌,喷发出滚滚岩浆,待到沧海桑田,便形成了一座座老火山。
  那些老火山,面上看似沉默寡言,内心却壮怀激烈,颇有点儿像王保忠。保忠和我一样嘴拙,拙得舌头和牙齿打架;尤其在酒桌上,常表现得被动木讷,若遭朋友们神侃,只有招架之功,无还口之力,像只蔫了的呆鸟,羽毛被哈哈的笑声拔个精光;但又雄心勃勃,一下酒桌便横刀立马,笔头耍得如丈八蛇矛:“王保忠在此,谁敢与吾大战三百回合?”
  我与保忠相识于《黄河》杂志,在此之前却是陌生,他在老火山下历练,我在雁门关下修行,天天起来“例行公事”,连脸都僵硬了,皮笑肉不笑。2003年,我到《黄河》杂志后,《黄河》杂志一家伙给他发了四五篇小说,有一篇叫《柳叶飞刀》,那“飞刀”耍得像小李探花,当年就夺取了《黄河》杂志的优秀小说奖,让我眼羡得天生日晕,私下里向人打问,此公乃何方神圣?被打问的人腰一叉,那是大同的王保忠啊,都是你们北路家,你连他也不认识?
  这一“认识”不要紧,我一头栽进了火山口,他一头扎进了雁门关,“相见恨晚”倒没有,但是能掏心窝子相处。我逐渐了解到,我年少丧父,他少年失怙,穷得连爹都没了。自幼父爱的缺失与缺失后经受的苦痛,无论我们日后怎样“修补”,心灵上都免不了有了缺陷,为人处事既踏实诚恳,又不可避免地“孤愤”。拗到劲儿上,管你什么玩意儿,你眼里没我,我眼里还没你呢;你说干不成的事,我偏要干成。
  2012年,保忠从大同来到太原,走进南华门东四条,不再天天例行公事,几乎搞了专业写作。南华门东四条驰名文学界,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保忠虽是凭实力调进山西省作协的,但他不敢忘乎所以,把自己真当个香炉揩抹,他很清楚这地方水深鱼大,还须踏踏实实做人、一如既往地笔耕,在作协小南楼二层的办公室里,每天上班后不是編《山西作家》杂志,就是伏在电脑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尽管他断了老火山的“尘根”,却还遥接着肥沃的地气,不管文坛的风怎么刮,他都知道自己的地适合种啥,最旺长的是五谷杂粮,在夏秋的季节里能听到拔节的茁壮声响、能看到铺天盖地的丰收,然后带着泥土的芳香奉献给读者。
  其实早在2008年,他的“农产品”就已走俏,从皇城根儿的《人民文学》杂志,到岭南脚下的《佛山文艺》杂志,一下兜售了30多篇小说,“市场”反馈回的信息是,读者“吃”了他的东西长劲,打起嗝儿来够味儿。一时间人气行情暴涨,好多刊物为他大开“绿色通道”。
  之后,他一头扑进老火山下的甘家洼,连续几年深耕细作,拿出了一系列沉甸甸的小说,既饱含了他对农村、农民的情感,也有他对农村、农民的深刻思考,使甘家洼成为他小说世界的一道风景,也成为塞外现实中的一道风景。因了他小说的“推销”,不少读过他小说的人都前往甘家洼“发烧”,兴得村党支书背着手,带领一群热情的“鸡娃”,在村前的大柳树下踱来踱去,一见外地人进村就说,我们这地方好着呢,再过两三年就成旅游胜地了,是地地道道原生态的。
  到了省作协以后,保忠在小说创作的同时,着重搞了“乡野调查”,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风尘仆仆地走访了山西几十个村庄,写出了几十篇很接地气的作品,在《黄河》杂志连载后如石投湖,引起了多家出版社的关注。即使抛开这些不说,他能不丢为人、为文的本分,奔波于那些即将“远逝的乡土”,就足以令人佩服与感动,特别是我这个与他相知的朋友。他还是一块抱朴守真响当当的火山石,没有因为走进南华门东四条,就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盆景。
  保忠小我一岁,也年届知命了。忧庵曾说:“知命者,知天下之命也。”它是人生的一大门槛,门里门外风景是不一样的。保忠深明这一点,懂得该放弃什么、该坚守什么了。像他那晃荡的步子,愈来愈四平八稳了,啪哒啪哒地从容、沙啦沙啦地淡定。眼下他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对一家老小尽到责任,再就是笔耕好自己的良田,那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尽可能“旱涝保收,五谷丰登”,能兜售个大价钱更好,落个行市冷清也无妨,拥有那份“汗滴禾下土”的痴情就够了。就像他第一次获得400元稿费立刻便拿出一半来买了双皮鞋一样,逢人便抬起脚吹牛:“这鞋等于是《黄河》杂志给买的,是文学的鞋,穿上就是走在了文学路上。”
  而事实上也是这样,虽然皮鞋换了一双又一双,但他一直跋涉在文学的路上,就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从桑干河边走到汾河畔,从血气方刚走到鬓生华发,每一个足迹都是“甘家洼”,泥泥水水地蓄满向往与追求,为自己也为这个世界,构筑起一道不敢自诩灿烂,却也不失亮丽的风景。
  哦,这就是“老火山”!
  选自《文艺报》
其他文献
说句真心话,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对学业不太擅长。倒不是成绩糟糕透顶的差生,成绩嘛,也算马马虎虎说得过去,只是我本来就不太喜欢学习,实际上也不怎么用功。为什么对学业不热心?理由非常简单,首先是因为学习太没意思,我很难从中感受到乐趣。换个说法就是,世上好多东西都比学校里的功课有意思。比如说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去海边游游泳,打打棒球,和猫咪玩玩;等到长大以后,又是跟朋友们通宵打麻将,又是跟女朋友
一向还算恋旧的我,迟迟不肯从居住十余年的老房子里搬出,似乎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直到开始请人搞装修了,仍然磨磨蹭蹭并不怎么在意,任由工匠们拖拖拉拉超过合同规定时间的好些日子。等到全部竣工后,也不急着搬迁,心安理得认可理论上说的,新房子最好闲置一两年住进去才不至于被甲醛毒化。安静的时光,一天天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我,拖到最后再也找不出淹留的理由,何况新年在即。新居是一套复式楼,我喜欢这种错落有致、不甚规则
秋收后,地里的黄豆被割下晾晒干,脱粒,而后贮存起来。  每次在10月之后回家,时间倘若在2天以上的话,爸和刘妈就会推一锅豆花,包一点豆腐。这已然成为我家的传统。  这样的传统起源25年以前,我和弟弟只有几岁。临到要过年奶奶总会推两锅豆浆,点上,做成豆腐。冬天天气冷,豆腐能放。多的豆腐煎成豆腐干,可以吃很久。多的实在吃不完,放置到最后又成为另一道美味———臭豆腐。  奶奶总是要临到过年才做是因为做豆
房子是要人住的。一段时间不住人,猛一进去,会有股涩涩的馊味扑过来,你进门须得捂住鼻子。但人住进去后,只需一个礼拜的时间,房子的气味与人的气味对冲,房子就熟啦,馊味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老家的许多东西也是这个样子。比如灶頭的两只铁锅子,平时一直铮亮铮亮的,为何?因为锅子天天烧着饭菜。如果几天不用了,锅子就会生锈。那个生锈的情景实在看不下去:锅子就像揉皱了的破烂铁皮一样,锅面会不平,锅底会生出黄斑,生出锅
外出旅游或出差,难免要带点土特产或者纪念品回家。未成家时,给父母带点吃的;结婚后,给妻子带首饰之类;有了孩子后,给孩子带玩具。不在于实际价值的大小,而在于心中有亲人,有牵挂,有寄托。物轻而情重,才是意义所在。近些年,每每外出,无论妻子还是自己,相互总要叮嘱一句:“不要买任何东西回来。”一来如今物流畅通,家门口超市就可买到各地特产;二来年纪也有一点,对身外之物越来越不在意;三来担忧花钱买回家的还是假
宋乾德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皇宫内设立了一个金库,取名叫封桩库。那时正进行统一战争,伐灭蜀国后,宋太祖命令把从四川收缴的金银铜钱都存于此,这成了封桩库的第一笔重要收入。随后,宋朝陆续消灭南汉、南唐、吴越等南方诸国,那些富庶的南方各国的国库积存,都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了封桩库里。为了让封桩库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宋太祖又规定:凡三司所掌握的国家财政岁终盈余都收入封桩库中。对于皇帝的封桩库,人们见怪不怪,那就是
北宋初年,有个叫陶榖的,是个职业文件起草人,先后为后晋、北汉、后周和宋朝起草规章制度。其实这个活也不难,把以前的文字,改改称呼,给皇帝一看,就能交差。宋太祖赵匡胤嘲笑他,说他是“依样画葫芦”。陶榖心里不服,想建功立业,就抢了个差事,出使吴越国,要说服吴越王钱俶投降宋朝。其实钱俶和赵匡胤关系不错的,听说老赵派人来,赶紧招待,还问陶榖想吃什么。陶榖说:“听说你们这儿有个东西叫螃蟹,我没见过,咱就吃这个
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月十三日,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到达之后,留盛京兵镇守该城,率所部2000人攻取雅克萨。谕旨中用了“扑剿”二字,即猛扑过去,迅速剿灭哥萨克。萨布素受命为大军主帅,所部乌喇宁古塔兵为进攻主力。玄烨没再从京营派遣御林军赴战,但命上驷院和太仆寺提供200匹骆驼,由陆路运送大炮与火药炮弹,曾经参战的郎谈、马喇、班达尔沙因熟悉地形,
1500多年前,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意思是说,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内容真切;而一味为了写作勉强写成的文章,往往看似文辞华丽精彩,实则内容烦乱泛滥。近段时间,翻阅几本与名山、名人、名篇等有关的图书,发现苏东坡便是一位文笔夸张、文风严谨,人到心到、求真写真的文学家。苏东坡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2700多首诗、近三百首
一保忠兄今早9月22日突然仙逝!闻听此讯,我不禁震惊,继而唏嘘不已。保忠啊,保忠!———请一路走好!二保忠兄是地道的大同作家。而且是著名作家。他在大同声望很高。这当然不仅仅因为他是大同人,也不仅仅因为他的“甘家洼”系列乡土小说写得棒,入选过这刊那刊,获得过这奖那奖,是大同文学的一面重要旗帜。其实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原因:第一,他的人品淳朴,为人实诚,具有北方正气汉子的显著特点。这在商品经济社会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