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数学,最终爱上数学呢?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想学数学。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但学生有意识的接触应用却较少,因此学习完《测量》这一单元后,在选择适当的单位填空时,学生出错较多,如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米),字典厚约3(分米)……。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本质问题是头脑中没有建立各个长度单位对应的表象,因此建立不同长度单位的表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光靠嘴说,用耳听,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如何才能让学生记得牢,又记得巧呢?我密切联系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尽可能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有体验,如用手捏一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手卡一卡;小字本上10个格子的宽大约是1分米,用指头比一比;我们伸开的双臂大约长1米,用双臂量一量……,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头脑中对不同的长度的认识也就不再那么模糊,而是变得更清晰,更具体了,应用起来也就更准确了。
二、故事导入,萌生欲望,让学生乐学数学
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着参与意识的高低。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课程的亲切,进而萌生学习欲望,快乐学习数学。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如果是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的故事,更是听得津津有味。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通过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而导入:悟空拿来两个同样大的西瓜:“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每人只能吃一份……”悟空還没说完,八戒就抢着喊道:“我要吃第二个西瓜的四分之一”。话音刚落,悟空他们都大笑了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他们在笑什么吗?来,把我们事先准备的同样大的两个圆拿出来,当作他们的西瓜分分看,八戒抢对没有?”为了尽快弄清事实真相,孩子们通过折一折,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很快揭晓了答案: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反而越小。同学们通过操作实践,弄懂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对分西瓜这类生活现象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也为猪八戒的无知笑了起来。
再如“曹冲称象”是同学们语文课上学过的故事,在学习等量代换时,我带着疑问向同学们请教:大象多重啊,古时候根本就没有能称得起大象的秤,官员们又不能把大象杀死分成小块,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给我讲故事,告诉我方法,这时,我顺势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用曹冲这种好办法,巧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你们有信心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已经被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之门也已开启——用曹冲称象的办法来学习数学知识,行吗?该怎么学呢?……带着好奇的问题,学生自然地走进了数学课堂。
在这些导入案例中,通过讲故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接下来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主动投入,有强烈的主动的学习欲望,,达到了开心快乐的学习效果。
三、巧妙变化,体验成就,让学生爱学数学
教学中想办法让学生听懂、学会、弄明白是学生爱学数学的关键一步,学生有了“我能学数学,我会学数学,我喜欢数学”的感受,才会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听得懂数学,学会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好方法的引领下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数学。
把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0这十个数填入□里,每个数只用一次:□﹢□ =□﹢□=□﹢□=□﹢□= □﹢□。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后,我请同学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喜欢的名,学生取了“小手拉大手,我们是朋友”这样一个形象贴切的名称。学生有了巧妙的记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型,他们想到了亲切的比喻,于是很快就解决了这类问题,如把106,107,108,109填入□里,使等式成立:□﹢□-□=□。学生首先能把106,109分为一组朋友,再把107,108分为另一组朋友,有了这两组朋友,学生就能写出形如106+109-107=108这样的不同等式多达8个。
又如981+ 982 + 983 +984+985 + 986 +987 = □ × □ =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师生一起形象地给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概括为 “割多补少,找中间数”,然后再带领学生经历怎样去“割补”,学生觉得很新奇,当然听得就特别认真,对这种方法也就深刻理解并掌握了。
本来抽象枯燥的数字和单调呆板的运算符号,经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巧妙的化解,顿时与学生变得是那么亲切,那么友好;学生在知识的灵活应用过程中,他们不仅会答题,而且会出题,甚至还会编题。学生在学习中身心愉悦,充分体验并感悟到了学习的成就,于是学习热情高涨,精力充沛,学习效益提升,从而爱上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用真情去感悟,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数学课堂也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它是学生动手做,动脑想,用口说,用耳听,用心想的充满着灵动的数学乐园。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数学王国里,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数学,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欲望强烈,他们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体验着学习的成就,沐浴着学习的阳光健康成长着。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想学数学。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但学生有意识的接触应用却较少,因此学习完《测量》这一单元后,在选择适当的单位填空时,学生出错较多,如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米),字典厚约3(分米)……。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本质问题是头脑中没有建立各个长度单位对应的表象,因此建立不同长度单位的表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光靠嘴说,用耳听,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如何才能让学生记得牢,又记得巧呢?我密切联系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尽可能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有体验,如用手捏一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手卡一卡;小字本上10个格子的宽大约是1分米,用指头比一比;我们伸开的双臂大约长1米,用双臂量一量……,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头脑中对不同的长度的认识也就不再那么模糊,而是变得更清晰,更具体了,应用起来也就更准确了。
二、故事导入,萌生欲望,让学生乐学数学
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着参与意识的高低。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课程的亲切,进而萌生学习欲望,快乐学习数学。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如果是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的故事,更是听得津津有味。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通过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而导入:悟空拿来两个同样大的西瓜:“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每人只能吃一份……”悟空還没说完,八戒就抢着喊道:“我要吃第二个西瓜的四分之一”。话音刚落,悟空他们都大笑了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他们在笑什么吗?来,把我们事先准备的同样大的两个圆拿出来,当作他们的西瓜分分看,八戒抢对没有?”为了尽快弄清事实真相,孩子们通过折一折,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很快揭晓了答案: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反而越小。同学们通过操作实践,弄懂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对分西瓜这类生活现象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也为猪八戒的无知笑了起来。
再如“曹冲称象”是同学们语文课上学过的故事,在学习等量代换时,我带着疑问向同学们请教:大象多重啊,古时候根本就没有能称得起大象的秤,官员们又不能把大象杀死分成小块,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给我讲故事,告诉我方法,这时,我顺势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用曹冲这种好办法,巧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你们有信心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已经被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之门也已开启——用曹冲称象的办法来学习数学知识,行吗?该怎么学呢?……带着好奇的问题,学生自然地走进了数学课堂。
在这些导入案例中,通过讲故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接下来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主动投入,有强烈的主动的学习欲望,,达到了开心快乐的学习效果。
三、巧妙变化,体验成就,让学生爱学数学
教学中想办法让学生听懂、学会、弄明白是学生爱学数学的关键一步,学生有了“我能学数学,我会学数学,我喜欢数学”的感受,才会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听得懂数学,学会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好方法的引领下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数学。
把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0这十个数填入□里,每个数只用一次:□﹢□ =□﹢□=□﹢□=□﹢□= □﹢□。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后,我请同学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喜欢的名,学生取了“小手拉大手,我们是朋友”这样一个形象贴切的名称。学生有了巧妙的记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型,他们想到了亲切的比喻,于是很快就解决了这类问题,如把106,107,108,109填入□里,使等式成立:□﹢□-□=□。学生首先能把106,109分为一组朋友,再把107,108分为另一组朋友,有了这两组朋友,学生就能写出形如106+109-107=108这样的不同等式多达8个。
又如981+ 982 + 983 +984+985 + 986 +987 = □ × □ =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师生一起形象地给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概括为 “割多补少,找中间数”,然后再带领学生经历怎样去“割补”,学生觉得很新奇,当然听得就特别认真,对这种方法也就深刻理解并掌握了。
本来抽象枯燥的数字和单调呆板的运算符号,经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巧妙的化解,顿时与学生变得是那么亲切,那么友好;学生在知识的灵活应用过程中,他们不仅会答题,而且会出题,甚至还会编题。学生在学习中身心愉悦,充分体验并感悟到了学习的成就,于是学习热情高涨,精力充沛,学习效益提升,从而爱上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用真情去感悟,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数学课堂也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它是学生动手做,动脑想,用口说,用耳听,用心想的充满着灵动的数学乐园。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数学王国里,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数学,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欲望强烈,他们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体验着学习的成就,沐浴着学习的阳光健康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