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平,炎帝故里,历史上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它雄踞太行之巅,俯视千里中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剧之乡”。
高平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当地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继乏力、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高平转变观念,超前规划,立足优势,不断探索,在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刚刚过去的“十一五”,高平交出了生产总值163.1亿元,财政总收入32.6亿元的满意答卷。
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高平48万百姓变压力为动力,又阔步踏上了新的征程。
以“两个转移”为重点,推动经济转型
加快实施“两个转移”步伐。“两个转移”,是指“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具体来讲,一是规划建设七大经济区块。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了西部煤电化、冶铸机械制造建材、轻工食品、医药生物寺庄镇生态农业、物流和文化产业七个经济区块。二是组建适应市场竞争、具有高平特色的煤炭、焦电、冶铸、服饰、饮料、生猪加工六大企业集团。三是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6000余家,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
强势推进新农村建没“八大工程”。结合高平实际,提出并实施了富民工程、健康工程、希望工程、生态工程、户通工程、创建工程、平安工程、强基工程等“八大工程”。目前,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丁项目竣工投产,年产值达9亿元。建成甲级卫生所174个,13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医药体制改革试点县(市)。实施了标准化中小学建设工程,共完成8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开工建设了17所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
全力构筑“一城五镇双百村”特色城镇化格局。目前,全市13个乡镇全部完成丁总体规划,239个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先后完成了世纪大道、神农路、北环路、迎宾路延伸等19条城市道路新改建工程。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体育中心;完成了火车站改造等重点城建工程;建成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环境监测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和特教学校。
以打造绿色高平为目标,推动生态转型
围绕“全民造绿、身边增绿、以煤换绿、以水养绿、依法护绿”的思路,高平先后投入2亿多元,突出抓了“1133”工程:累计造林绿化面积11万余亩,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太行山绿化先进县”称号,被列入全省“绿色山西”建设12个示范重点县之一。
同时,高平高标准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694.2万平方米。全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实施了市区集中供热、供气工程。组织实施了丹河综合治理五大战役。治污减排工程方面,完成了辖区内365家工业源、314家生活源、7家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的普查工作。全面加强了工业污染源防治工作,严厉查处了违法排污行为。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推动社会转型
在关注和改善民生方面,高平举全市之力,下工夫解决农民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为全市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以成本价格供应煤炭近20万吨;累计解决了192个村、11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41万人次获得了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落实经济适用住房306套、廉租住房30套;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9860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75.37万元,免除教科书费96万元;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800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与就地转移1.4万人次;对全市70岁以上老人实施了生活补助,实现了老有所养。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载体,推动环境转型
高平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的“两个转变”人手,强化服务,完善机制,努力优化转型发展的软硬环境。首先,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的“两转”活动,强化干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建立了“三考两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树立了“以项目论干部、以实绩论干部、以服务论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了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和联系村(户)责任制。其次,在环境转型方而,积极改善城乡硬环境,筑巢引风,为转刑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进入“十二五”,高平确立了“建设县域经济强市、精神文明城市、生态同林城市、一流宜居城市、平安和谐城市、富裕幸福城市”的“六市”奋斗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相信高平人民必将把美好蓝图化作美好现实,在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上创立新的辉煌!
高平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当地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继乏力、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高平转变观念,超前规划,立足优势,不断探索,在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刚刚过去的“十一五”,高平交出了生产总值163.1亿元,财政总收入32.6亿元的满意答卷。
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高平48万百姓变压力为动力,又阔步踏上了新的征程。
以“两个转移”为重点,推动经济转型
加快实施“两个转移”步伐。“两个转移”,是指“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具体来讲,一是规划建设七大经济区块。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了西部煤电化、冶铸机械制造建材、轻工食品、医药生物寺庄镇生态农业、物流和文化产业七个经济区块。二是组建适应市场竞争、具有高平特色的煤炭、焦电、冶铸、服饰、饮料、生猪加工六大企业集团。三是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6000余家,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
强势推进新农村建没“八大工程”。结合高平实际,提出并实施了富民工程、健康工程、希望工程、生态工程、户通工程、创建工程、平安工程、强基工程等“八大工程”。目前,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丁项目竣工投产,年产值达9亿元。建成甲级卫生所174个,13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医药体制改革试点县(市)。实施了标准化中小学建设工程,共完成8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开工建设了17所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
全力构筑“一城五镇双百村”特色城镇化格局。目前,全市13个乡镇全部完成丁总体规划,239个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先后完成了世纪大道、神农路、北环路、迎宾路延伸等19条城市道路新改建工程。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体育中心;完成了火车站改造等重点城建工程;建成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环境监测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和特教学校。
以打造绿色高平为目标,推动生态转型
围绕“全民造绿、身边增绿、以煤换绿、以水养绿、依法护绿”的思路,高平先后投入2亿多元,突出抓了“1133”工程:累计造林绿化面积11万余亩,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太行山绿化先进县”称号,被列入全省“绿色山西”建设12个示范重点县之一。
同时,高平高标准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694.2万平方米。全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实施了市区集中供热、供气工程。组织实施了丹河综合治理五大战役。治污减排工程方面,完成了辖区内365家工业源、314家生活源、7家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的普查工作。全面加强了工业污染源防治工作,严厉查处了违法排污行为。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推动社会转型
在关注和改善民生方面,高平举全市之力,下工夫解决农民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为全市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以成本价格供应煤炭近20万吨;累计解决了192个村、11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41万人次获得了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落实经济适用住房306套、廉租住房30套;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9860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75.37万元,免除教科书费96万元;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800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与就地转移1.4万人次;对全市70岁以上老人实施了生活补助,实现了老有所养。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载体,推动环境转型
高平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的“两个转变”人手,强化服务,完善机制,努力优化转型发展的软硬环境。首先,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的“两转”活动,强化干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建立了“三考两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树立了“以项目论干部、以实绩论干部、以服务论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了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和联系村(户)责任制。其次,在环境转型方而,积极改善城乡硬环境,筑巢引风,为转刑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进入“十二五”,高平确立了“建设县域经济强市、精神文明城市、生态同林城市、一流宜居城市、平安和谐城市、富裕幸福城市”的“六市”奋斗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相信高平人民必将把美好蓝图化作美好现实,在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上创立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