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其所倡導的“慈悲、和合、平等、包容”等理念兩千多年來一直為社會和諧、人心安定發揮着作用。佛教的思想已漸漸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寬運法師修行三十多年,他以獨特的見解詮釋佛法智慧,指引人們學佛、修行,認清世間事物的實相,完善人格的自我提升,實現人生的改善,從而實現快樂的人生。並一直以實際行動致力於佛教文化的傳播。
[人物簡介]寬運法師,香港西方寺住持。原籍中國東北遼寧省喀左縣,乃蒙古族人士。1964年生。1983年南下赴港。1986年追隨永惺老和尚剃度出家,並於同年8月受具足戒,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傳人。現任公職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政協委員、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顧問、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香港菩提學會副會長、香港束林念佛堂住持、香港葵涌觀音講堂住持、中國遼寧省朝陽市佑順寺住持、澳洲菩提寺住持、香港虚雲和尚紀念堂副主席、中國遼寧省喀左縣寬運法師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中國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及兼職教授,中國朝陽佑順寺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校監、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執行主席、中華佛教文化院執行院長、香港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院監、香港佛教束林安老院院長、香港菩提出版社社長等。與佛結緣扎根香港
寬運法師為蒙古族人氏,出生於遼寧一個佛教家庭,祖母和母親篤信佛教,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從小就經常跟着誦經拜佛,吃齋上香。“雖然那時候對佛教的信仰還比較模糊,對佛理也不甚了解。”但在潛移默化中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3年,機緣之下,寬運法師來到香港,1986年依止永惺長老剃度出家,一直追隨永惺長老修學佛法於西方寺,1993年起擔任監院一職,2007年被推舉為第二任方丈。至今轉眼已33個年頭了,一直輔弼永惺長老弘法利生,協助各種大小法會活動並積極推動社會慈善福利事業。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由釋迦牟尼創立,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主要有三條傳播路徑,一是經由絲綢之路從新疆到西安的北傳之路,屬大乘佛教的一支;二是經雪山之路從西藏傳入;三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佛教就是在唐朝時經屯門的青山碼頭傳入香港,青山寺、靈渡寺、凌雲寺這些都是香港最有歷史的寺廟。
寬運法師介紹說,香港佛教最重要的一支還是以北傳佛教為主;西方寺以“教演天台,行歸浮土”為實踐宗旨。香港傳播的主要是浮土宗、禪宗及天台宗;天台法脈一花開兩葉,南方由諦閒法師傳給寶静法師,再向下傳給顯明法師、覺光長老等人;而在北方則傳給俠虚法師,再到永惺長老、大光法師、宝燈法師等。1949年,因戰亂的關係,許多高僧南下來到香港,開始建寺、安僧、度众,佛教在香港的發展就是以這兩支為主。其實與内地佛教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俠虚法師和定西法師,他們興辦了華南學佛院、東林念佛堂、天台精舍、中華佛教圖書館等,加速了佛教在香港的傳播。
香港回歸之前,佛教在香港的氛圍並不濃,真正興盛起來是在香港回歸之後,隨後1999年佛誕公共假期的實施也是很好的推動。香港佛教的高僧大德們,也為了將佛法傳播到加拿大、美國等地作出了很多努力。
人生佛教 認識真相
寬運法師認為:佛教流傳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所謂契理是要跟佛理相適應,而契機則還要順應時代背景,與時俱進。因而誕生了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理念,提倡人間浮土的思想。
正如《壇經》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釋迦佛出生、修道、成佛、涅槃皆在人間完成,人間佛教就此產生;說明了出世間法與世間法是相對應的,不能離開人間。佛教經過人間佛教一路傳承過來,無論是唐時的興盛還是宋朝衰弱的局面,都是依據國運以及各種思想撞擊而形成的。
佛法中說人有四種欲望:財富越多越好,名聲越好越好,長壽越長越好,今世好來世還要好。所謂“有食則生,無食則亡”温飽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可是除了基本飲食以外,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欲望;欲望那有滿足的時候?欲望是無止盡的。事實上,無論何時,人們所做的一切努力,無非都是為了能夠改善人生,因此,民國時的太虚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提倡“五乘佛法”,“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是一個學佛、修向上的方向,從做人開始,再到好人、賢人、聖人、羅漢、菩薩、佛的層層提升。
據寬運法師分析說,在這樣一個充滿商業競爭的環境裏,人們都想着發財,想着過享樂的生活,因此現在很多人都出現憂鬱、焦慮、過度勞累、飲食不健康等現象,覺得生活不幸福,正是因為需要的很少,但想要的太多,卻又無法得到,所以造成情緒、心理的不平衡。
佛曰:“五蘊皆空”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這五樣東西其實都是虚幻不實的,就好像《大莊嚴經》中所說的五種比喻:如聚沬、如水泡、如陽焰、如芭蕉、如幻事。佛教讓人照見五蘊皆空的目的,就是要讓人能看透宇宙人生的真相。“五蕴是佛教的五種比喻,例如色,是一切現象界的東西,包括我們看到的物質世界的事物,都像是泡沫,很快就會消失不見,一切都會發生改變,所以佛教說‘高必墜,聚必散,合必離,生必死’,這是宇宙的必然道理,如果我們不能夠認識的話,就容易把無常當做常,認不清真相。”寬運法師解釋說,“色如聚沬,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我們所見所感都可能不是真實的。”
一切佛法都是心法,所謂“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縱然世事無常,佛教告訴人們的都是真相,因此知道真相後,就應該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珍惜人生。
喜悦人生 自在生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誠如寬運法師所說:一杯水,由於觀點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仰觀天際,繁星閃爍;或許我們所看到的發光體早巳不存在,但看不到的並不代表不存在,世界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會慢慢增加。當我們認清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不會患得患失。喜悦與不喜悦、幸福與不幸福都是相對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想要與需要二者平衡,從而逵至一種“喜悦人生,自在生命”的狀態。 什麼是喜悦人生?喜悦人生就是從感受喜悦開始,要學會知足常樂,活在當下。寬運法師繼續說:知足者雖卧地上猶如天堂,而不知足者雖身處天堂仍不快樂。所以現時社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人們年輕時用身體去换金錢,老來卻拿金錢去買健康;有房的想换大的,没房的想有房,就是有宅的憂宅,没宅的也憂宅;總是處於患得患失之中,永遠無法活在當下。其實,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仍未知,我們又何必憂慮?唯有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才是最實際的。唯有好好地活在當下,一切自然都是剛剛好的。所以說,要做到“剛剛好”,我們自然會活得輕鬆些、快樂些、自在些。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要學會“剛剛好”,要學會分享快樂,所謂“自得其樂,與案同樂,知足常樂,為善最樂,我淨恒樂,”分享是一種美德。
寬運法師認為想要擁有喜悦人生,就要有自我提升的覺悟,正如太虚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指出修學佛法分為人生改善、後世增勝、了生脱死、法界圓明四個層次,指引人們對人生應有更高的追求。我們一般人所做的一切,無非都是為了人生改善,這也是學佛、修行的第一步。
寬運法師繼續强調說:“人生百年”,一半用於睡覺,少時求學讀書,中年成家創業,老來就有心無力了;人的一生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數十年,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美好人格的修養,在有限的生命裏多奉獻、達到自我的徹底改善與昇華。
窮的時候未必不喜悦,而富的時候也不一定喜悦,所謂“苦樂在心,炎凉在我”,“窮者獨善其身,富者兼善天下”;佛教不是教人悲觀,而是積極。因此喜悦人生必須要有駕馭生活的能力,去適應生活,努力準備好面對。過窮日子要準備好,過富日子也要準備好;不要為人富我窮而起煩惱,怎樣去力爭上遊才是最重要,這樣才不會煩惱,才不會焦慮。
寬運法師進一步解釋說,改革開放讓中國富裕了起來,和諧社會、中國夢、一帶一路等,一個又一個政策的推動,對我們來說都要準備好,唯有準備好了,才能適應時代,才能提升國家、人民的力量。所以說,我們要從“人生改善”開始,唯有人生改善了,自然就能達到“喜悦人生,自在生命”的境界。
傳播智慧 弘揚文化
寬運法師是全國政協委員及遼寧省政協委員、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名譽理事、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還擔任了許多社會公職,他一直都關注着並致力於佛教智慧、佛教文化的傳播。
“佛教所講的是般若(即智能),通過文字、觀照、實相等般若,讓人們在人生旅途中了解實相,認識自己,認識宇宙,駕御宇宙。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認知,如果没有正確的認知,人生的方向及目標便會不清晰,更別說成就佛道了。”所以寬運法師希望傳播佛法智慧,使其妙用於現實生活中,令人們從而提升自我、改善人生。
佛教提倡報恩,也就是“上報四重恩”的思想;“四恩”即是報佛恩、報案生恩、報父母恩、報國土恩。“我們每個人都跟國運聯繫在一起,我們有義務給國家提供一些意見。這對整個社會發展也是有益的。“所以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寬運法師積極建言,推動香港佛教發展傳承。”在香港出家僧人很少,目前男众不超過兩百人,女众也不過五百人,而佛教領袖的培養需要很多時間、需要因緣契合,所以我提議香港入境處能不能給香港佛教界一些國内移民名額,輸入佛教人才。因為偌大的一個香港實在很需要宗教的關愛”佛教的傳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如果一直不去做,那永遠也起不了步。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寬運法師的師父永惺長老就曾在西方寺内創辦了“菩提佛學院”,後來在東北海城又辦了“三學寺尼众佛學院”;寬運法師與恩師多年來一直都出資贊助國内很多的中、小學及希望學校。近年與遼寧大學合辦“永惺佛學研究中心”;2010年6月初,與遼寧大學達成共識,簽定協議,於朝陽佑順寺創設佛學院,定名為“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並於7月26曰舉行揭牌儀式。研修學苑善用資源創造條件培養佛學人才,目前有八十多名學生,明年將有二十五名畢業生,將為佛教界注入新活力。
香港佛教和内地佛教一脈相承,寬運法師經常參與和推動香港與内地的交流,他說,在佛教文化推廣方面,香港政策相對自由,而内地政府的支持也很多,二者各有優勢。而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讓這種信仰發揮它穩定社會人心的功能,讓每個人從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到所需的能量,實現人生的改善、人格的完成。與此同時,若能用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盡一切苦厄了。
[人物簡介]寬運法師,香港西方寺住持。原籍中國東北遼寧省喀左縣,乃蒙古族人士。1964年生。1983年南下赴港。1986年追隨永惺老和尚剃度出家,並於同年8月受具足戒,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傳人。現任公職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政協委員、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顧問、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香港菩提學會副會長、香港束林念佛堂住持、香港葵涌觀音講堂住持、中國遼寧省朝陽市佑順寺住持、澳洲菩提寺住持、香港虚雲和尚紀念堂副主席、中國遼寧省喀左縣寬運法師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中國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及兼職教授,中國朝陽佑順寺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校監、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執行主席、中華佛教文化院執行院長、香港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院監、香港佛教束林安老院院長、香港菩提出版社社長等。與佛結緣扎根香港
寬運法師為蒙古族人氏,出生於遼寧一個佛教家庭,祖母和母親篤信佛教,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從小就經常跟着誦經拜佛,吃齋上香。“雖然那時候對佛教的信仰還比較模糊,對佛理也不甚了解。”但在潛移默化中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3年,機緣之下,寬運法師來到香港,1986年依止永惺長老剃度出家,一直追隨永惺長老修學佛法於西方寺,1993年起擔任監院一職,2007年被推舉為第二任方丈。至今轉眼已33個年頭了,一直輔弼永惺長老弘法利生,協助各種大小法會活動並積極推動社會慈善福利事業。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由釋迦牟尼創立,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主要有三條傳播路徑,一是經由絲綢之路從新疆到西安的北傳之路,屬大乘佛教的一支;二是經雪山之路從西藏傳入;三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佛教就是在唐朝時經屯門的青山碼頭傳入香港,青山寺、靈渡寺、凌雲寺這些都是香港最有歷史的寺廟。
寬運法師介紹說,香港佛教最重要的一支還是以北傳佛教為主;西方寺以“教演天台,行歸浮土”為實踐宗旨。香港傳播的主要是浮土宗、禪宗及天台宗;天台法脈一花開兩葉,南方由諦閒法師傳給寶静法師,再向下傳給顯明法師、覺光長老等人;而在北方則傳給俠虚法師,再到永惺長老、大光法師、宝燈法師等。1949年,因戰亂的關係,許多高僧南下來到香港,開始建寺、安僧、度众,佛教在香港的發展就是以這兩支為主。其實與内地佛教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俠虚法師和定西法師,他們興辦了華南學佛院、東林念佛堂、天台精舍、中華佛教圖書館等,加速了佛教在香港的傳播。
香港回歸之前,佛教在香港的氛圍並不濃,真正興盛起來是在香港回歸之後,隨後1999年佛誕公共假期的實施也是很好的推動。香港佛教的高僧大德們,也為了將佛法傳播到加拿大、美國等地作出了很多努力。
人生佛教 認識真相
寬運法師認為:佛教流傳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所謂契理是要跟佛理相適應,而契機則還要順應時代背景,與時俱進。因而誕生了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理念,提倡人間浮土的思想。
正如《壇經》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釋迦佛出生、修道、成佛、涅槃皆在人間完成,人間佛教就此產生;說明了出世間法與世間法是相對應的,不能離開人間。佛教經過人間佛教一路傳承過來,無論是唐時的興盛還是宋朝衰弱的局面,都是依據國運以及各種思想撞擊而形成的。
佛法中說人有四種欲望:財富越多越好,名聲越好越好,長壽越長越好,今世好來世還要好。所謂“有食則生,無食則亡”温飽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可是除了基本飲食以外,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欲望;欲望那有滿足的時候?欲望是無止盡的。事實上,無論何時,人們所做的一切努力,無非都是為了能夠改善人生,因此,民國時的太虚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提倡“五乘佛法”,“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是一個學佛、修向上的方向,從做人開始,再到好人、賢人、聖人、羅漢、菩薩、佛的層層提升。
據寬運法師分析說,在這樣一個充滿商業競爭的環境裏,人們都想着發財,想着過享樂的生活,因此現在很多人都出現憂鬱、焦慮、過度勞累、飲食不健康等現象,覺得生活不幸福,正是因為需要的很少,但想要的太多,卻又無法得到,所以造成情緒、心理的不平衡。
佛曰:“五蘊皆空”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這五樣東西其實都是虚幻不實的,就好像《大莊嚴經》中所說的五種比喻:如聚沬、如水泡、如陽焰、如芭蕉、如幻事。佛教讓人照見五蘊皆空的目的,就是要讓人能看透宇宙人生的真相。“五蕴是佛教的五種比喻,例如色,是一切現象界的東西,包括我們看到的物質世界的事物,都像是泡沫,很快就會消失不見,一切都會發生改變,所以佛教說‘高必墜,聚必散,合必離,生必死’,這是宇宙的必然道理,如果我們不能夠認識的話,就容易把無常當做常,認不清真相。”寬運法師解釋說,“色如聚沬,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我們所見所感都可能不是真實的。”
一切佛法都是心法,所謂“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縱然世事無常,佛教告訴人們的都是真相,因此知道真相後,就應該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珍惜人生。
喜悦人生 自在生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誠如寬運法師所說:一杯水,由於觀點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仰觀天際,繁星閃爍;或許我們所看到的發光體早巳不存在,但看不到的並不代表不存在,世界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會慢慢增加。當我們認清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不會患得患失。喜悦與不喜悦、幸福與不幸福都是相對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想要與需要二者平衡,從而逵至一種“喜悦人生,自在生命”的狀態。 什麼是喜悦人生?喜悦人生就是從感受喜悦開始,要學會知足常樂,活在當下。寬運法師繼續說:知足者雖卧地上猶如天堂,而不知足者雖身處天堂仍不快樂。所以現時社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人們年輕時用身體去换金錢,老來卻拿金錢去買健康;有房的想换大的,没房的想有房,就是有宅的憂宅,没宅的也憂宅;總是處於患得患失之中,永遠無法活在當下。其實,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仍未知,我們又何必憂慮?唯有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才是最實際的。唯有好好地活在當下,一切自然都是剛剛好的。所以說,要做到“剛剛好”,我們自然會活得輕鬆些、快樂些、自在些。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要學會“剛剛好”,要學會分享快樂,所謂“自得其樂,與案同樂,知足常樂,為善最樂,我淨恒樂,”分享是一種美德。
寬運法師認為想要擁有喜悦人生,就要有自我提升的覺悟,正如太虚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指出修學佛法分為人生改善、後世增勝、了生脱死、法界圓明四個層次,指引人們對人生應有更高的追求。我們一般人所做的一切,無非都是為了人生改善,這也是學佛、修行的第一步。
寬運法師繼續强調說:“人生百年”,一半用於睡覺,少時求學讀書,中年成家創業,老來就有心無力了;人的一生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數十年,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美好人格的修養,在有限的生命裏多奉獻、達到自我的徹底改善與昇華。
窮的時候未必不喜悦,而富的時候也不一定喜悦,所謂“苦樂在心,炎凉在我”,“窮者獨善其身,富者兼善天下”;佛教不是教人悲觀,而是積極。因此喜悦人生必須要有駕馭生活的能力,去適應生活,努力準備好面對。過窮日子要準備好,過富日子也要準備好;不要為人富我窮而起煩惱,怎樣去力爭上遊才是最重要,這樣才不會煩惱,才不會焦慮。
寬運法師進一步解釋說,改革開放讓中國富裕了起來,和諧社會、中國夢、一帶一路等,一個又一個政策的推動,對我們來說都要準備好,唯有準備好了,才能適應時代,才能提升國家、人民的力量。所以說,我們要從“人生改善”開始,唯有人生改善了,自然就能達到“喜悦人生,自在生命”的境界。
傳播智慧 弘揚文化
寬運法師是全國政協委員及遼寧省政協委員、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名譽理事、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還擔任了許多社會公職,他一直都關注着並致力於佛教智慧、佛教文化的傳播。
“佛教所講的是般若(即智能),通過文字、觀照、實相等般若,讓人們在人生旅途中了解實相,認識自己,認識宇宙,駕御宇宙。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認知,如果没有正確的認知,人生的方向及目標便會不清晰,更別說成就佛道了。”所以寬運法師希望傳播佛法智慧,使其妙用於現實生活中,令人們從而提升自我、改善人生。
佛教提倡報恩,也就是“上報四重恩”的思想;“四恩”即是報佛恩、報案生恩、報父母恩、報國土恩。“我們每個人都跟國運聯繫在一起,我們有義務給國家提供一些意見。這對整個社會發展也是有益的。“所以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寬運法師積極建言,推動香港佛教發展傳承。”在香港出家僧人很少,目前男众不超過兩百人,女众也不過五百人,而佛教領袖的培養需要很多時間、需要因緣契合,所以我提議香港入境處能不能給香港佛教界一些國内移民名額,輸入佛教人才。因為偌大的一個香港實在很需要宗教的關愛”佛教的傳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如果一直不去做,那永遠也起不了步。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寬運法師的師父永惺長老就曾在西方寺内創辦了“菩提佛學院”,後來在東北海城又辦了“三學寺尼众佛學院”;寬運法師與恩師多年來一直都出資贊助國内很多的中、小學及希望學校。近年與遼寧大學合辦“永惺佛學研究中心”;2010年6月初,與遼寧大學達成共識,簽定協議,於朝陽佑順寺創設佛學院,定名為“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並於7月26曰舉行揭牌儀式。研修學苑善用資源創造條件培養佛學人才,目前有八十多名學生,明年將有二十五名畢業生,將為佛教界注入新活力。
香港佛教和内地佛教一脈相承,寬運法師經常參與和推動香港與内地的交流,他說,在佛教文化推廣方面,香港政策相對自由,而内地政府的支持也很多,二者各有優勢。而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讓這種信仰發揮它穩定社會人心的功能,讓每個人從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到所需的能量,實現人生的改善、人格的完成。與此同時,若能用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盡一切苦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