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十面埋伏》乐曲的背景介绍,对浦东派,汪派和刘德海新派演奏谱不同版本的分析研究,来了解不同派别的演奏特点及对当今琵琶发展的意义。
《十面埋伏》 不同派别 艺术手法 发展意义
《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中最为著名的乐曲之一,它主要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之战中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决战的场景。当时三十万的汉军将士将十万楚军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汉军唱起了楚歌,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最终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追溯《十面埋伏》的创作年代,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过激战场景的描绘,可以粗略推究出作品产生与唐末之前,但遗憾的是存有的历史文献无一定论。本曲现存谱面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所编的《琵琶谱》,也是历来琵琶曲中必不可少的传承曲目,被无数传承人深入研究加以创新,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对《十面埋伏》不同版本的比较
(1)不同派别简介
1.浦东派演奏版
浦东派琵琶开始于乾清年间,主要流行于上海市南汇区。由鞠士林,陈子敬,沈浩初,林石城等大师传承至今。该派在武曲上气势壮大,音色饱满,刚强有劲,文曲细腻干脆,注重行韵的变化,善于运用右手对琴弦的按压力度和过弦方式不同来控制音色。本文通过林石城先生演奏的《十面埋伏》琵琶谱来进行分析,该版本分为17个段落,分别为:《列营》、《擂鼓》、《掌号》、《放炮》、《吹打开门》、《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呐喊》、《重围》、《传号》、《败北》、《乌江自刎》、《凯奏》、《收阵回营》。
2.汪派演奏版
汪派又稱上海派,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创始于汪昱庭先生,是各大派别中成立最晚,惟一一个用姓氏命名,在琵琶发展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汪先生在学琴期间拜访过很多名家,融汇百川,吸取各家所长,对各个派别的曲谱进行编订整理,最终汇集成为《汪昱庭琵琶谱》。其中对《十面埋伏》进行创新提炼,加入“凤点头”“哆罗子”等指法,使乐曲特色更加鲜明。由于现存资料中没有留存汪先生的《十面埋伏》演奏版本,而李廷松先生又被公认为是最接近汪先生的演奏,所以本文将对李廷松演奏乐谱进行分析。该版本分为21个段落,分别为:《列营》、《分营》、《擂鼓》、《掌号》、《放炮》、《吹打开门》、《点将》《排阵》、《走队》、《埋伏》、《小战》、《大战》、《呐喊》、《重围》、《复起》、《传号》、《败阵》、《乌江自刎》、《汉军凯奏》、《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3.刘德海演奏版
刘德海被称为20世纪琵琶艺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不仅在琵琶指法表现中有所发展和创新,还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琵琶作品。1954年拜师于林石城先生,在汪派卫仲乐《十面埋伏》版本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编,是近代改编最为成功的一个版本,得到广泛认可。乐曲不仅保持了传统流派武曲气势恢宏的风格,还加入绞弦,煞弦等技法使之更加贴切的反应出楚汉交战的壮烈场面,亦让听众更加生动的理解到乐曲深意。该曲共分为8段,分别为:《列营》、《擂鼓》、《走队》、《排阵》、《埋伏》、《小战》、《呐喊》、《追击》。
(2)不同派别的艺术技法比较
1.整体比较
李廷松演奏谱可谓是标题最为繁多的版本,林石城演奏谱与李廷松演奏谱比较有以下不同:将《列营》、《分营》合并为《列营》;将《排阵》、《走队》合并为《排阵》;将《重围》、《复起》合并为《重围》;将《凯奏》、《诸将争功》合并为《凯奏》,所以林石城版本的小标题会相对少一些。刘德海将传统流派演奏中冗长的乐曲时长大胆的缩减了五分有余,从而更加精炼全曲主题,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2.谱面与音乐效果细节比较:
从第一部分列营来分析比较,林石城版本只有开头有一个修饰音紧接着扫弦,后四拍长轮先强后弱明显对比,第四小节比其他2个版本多了4个音,可以理解为乐曲慢起渐快的过渡部分,听觉效果为更加自然的变换拍子。李廷松版本修饰音运用较多,重音突出主音拂的指法,多个小节4拍长轮后音符加花较多,表现士兵列营中快速的小步整队。在该版本小标题分营处是与乐曲开头的对应,说明列队已进入到集体队列的阶段,运用后三弦的轮拂来表现战士们铿锵有力的步伐,与另两版本不同的是此段没有加入拉弦处理,这样流露出庄重严肃之感,而加入拉弦给人不同的听觉效果,更加栩栩如生。刘德海版本同样加了3轮乃至更多修饰音,弹奏中略显淡然,加入更多气口,给人留以想象空间。第二小节第一拍7的突弱处理是一大特点,更加凸显大战前的凝重气息,给听众一种毛孔扩张而紧张的感觉,随后在第八小结四弦泛音5处停止,使下一乐句重新弱起,这样处理彰显层次感。
此段开始三个版本就有了较大差异,从小标题和演奏时长可以看出,刘德海版本是比较简略的。林石城版本擂鼓有重音处理,结尾运用泛音使声音延长,突出大鼓绵延的音量,掌号运用摇指更加紧密均匀力度较强,放炮片段比另一版本稍形象,用摘的指法来模拟炮响加之空弦的运用出现了噼里啪啦鞭炮震天场面。李廷松版本是从单音开始,小节重复处理,略显规范,场面整齐有序,掌号处与之不同的是加入空四弦,显得更加饱满丰富,炮声处由于没有运用过多空弦所以音效表现出来的是礼炮声冲天的感觉。最后一小节模拟马蹄声是三个版本唯一出现的。刘德海版本开始进入就是双弹双挑技法,后递进为三根弦的扫拂,末尾强收,简单干脆。传号与前两个版本不同的是运用前倚音加以修饰,在三弦四弦来回变换,同时有音高之分,时而沉稳时而高亢,最后用划弦音效来直接连接到高音把位,使人感觉士兵临行前的自信勇猛。
吹打部分三个版本出入不大,都是保留了长轮技法来表现将士奔赴战场的紧促步伐。林石城版本开头谱面上标注“上,中,下”,用来指定右手触弦位置,细腻的区分音量和音色的差别,在时值为两拍的小节中均用tr来修饰。李廷松版本的不同之处在开头加入比主音高的前倚音,刘德海版本用极强的扫弦高音1开始,之后突弱,是三个版本中强弱对比处理最明显的。而三个版本分在挑里弦处都是有不同的,林石城是一,二,三弦都有用到,李廷松只用到4弦,而刘德海是有规律的三,四弦交替进行。 点将部分三个版本具有很大差异性,林石城版本采用1/4拍,指法为括弹挑弹,李廷松版本为2/4拍凤点头指法,但时值是林的一倍,音效效果也比林的大一倍。而刘德海版本旋律性较强,没有过多的重复音符,把其余两个版本的音符时值缩减,加强旋律特征,由于弹奏期间速度和延长符号的处理,所以时长相差不大。
排阵部分林石城版本每个音都暴漫强劲,带动了全曲的气势,也表达出士兵战前的雄壮,而另两个版本就是由慢渐快,强弱有度。埋伏可謂是全曲高潮铺垫,每个版本的埋伏片段也是各有所长,林石城版本此段节奏紧凑而急促,可以感受出为接下来的战斗作准备,刘德海版本以泛音开头,增强整段的神秘而凝重的色彩,结尾处以三个单音干净收尾,为小战埋下伏笔。
此段为全曲最高潮,三个版本各有所长,但个人认为林石城版和李廷松版描述战争场景过于冗长,加上小标题过多,有些顾不得重点之感。当然会有精彩之处,如在曲中运用摘的手法,给人响亮震惊的音效,乐曲表现与小标题完美对应,可谓惊叹。反之,刘德海版本比较有规律可循,小战中规整的指法,渐快的节奏感驱使大战到至高点,大战中二、三把位的三个来回,推拉弦模仿马蹄嘶鸣,刀光剑影之震撼场面,中心思想表达集中而自然,试听效果是最好的一个版本。
至此,乐曲临近尾声,然而林石城版本和李廷松版本出现多个小标题乃至结束,而刘德海只留有追击一个标题,全曲在扫拂声中,或是遗憾或是澎湃中结束,让听者意犹未尽,感动至深。
不同流派的对现代琵琶的影响
(1)汪派对现在琵琶发展中的影响
作为流派,汪派是一个群体,汪昱庭先生的弟子众多,不少成为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大批弟子投身于琵琶教育工作,为我国琵琶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汪昱庭先生整理成册的手抄琵琶谱子,代表了他那个时代中的琵琶演奏风格,虽然没有为我们留下音频资料,但是由于汪派传人的演奏特点,也体现了汪派的独特风格。汪昱庭先生在琵琶技法上创造出“上出轮”的指法,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一次轮出,由于更能体现饱满的音响效果,所以逐渐把原有的“下出轮”淘汰,现如今“上出轮”以广泛运用到乐曲当中。
(2)浦东派对现在琵琶发展中的影响
浦东派可以说代表琵琶的精髓,历史悠久,传承数载,其实林石城先生开创了教育先河,身处第一人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老师,撒下无数光辉成果。而当时半秒扫四根弦的技法也极大推动了琵琶技法的提高与发展,创作与移植乐曲无数,如《龙船》、《六板》《灯火交辉》、《三六》等经典曲目,普及了琵琶教学法,将琵琶推向正规教育途径,为琵琶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3)刘德海新派对现在琵琶发展中的影响
刘德海先生是当代琵琶艺术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乐曲创新,作品创作,理论著作,琵琶多样演出形式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把琵琶艺术真正推向世界的灵魂人物。移植改编多首国内外名曲,如:《彝族舞曲》、《赶花会》、《土耳其进行曲》、《霍拉舞曲》等,与作曲家共同创作了琵琶与管弦乐协奏的大型套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融汇了中西方音乐风格,创作出新风格的《人生篇》,其中大量作品流传甚广。首次使用钢丝以弦弹奏《狼牙山五壮士》,不仅在音色上得到突破,还将钢丝弦推广普及。
结语
《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中的巅峰之作,结构完整,乐思突出,标题新颖,乐曲震撼,将琵琶的演奏技法在此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通过对《十面埋伏》三个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对琵琶进行了解,我认为作为琵琶学者,需要学习的还很多,琵琶作为中国民族古典乐器的传承,有太多我们需要深究的文化在其中,这样无论是对自身艺术水准和对音乐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巨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邵羽茜 1989—,女,汉,河南开封,在读硕士,湖北师范大学,音乐表演
[1] 李民雄.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汇编[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 林石城.琵琶教学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 李真贵,赵寒阳.民族器乐论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 赵瑾.20世纪初叶江南琵琶传派艺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
《十面埋伏》 不同派别 艺术手法 发展意义
《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中最为著名的乐曲之一,它主要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之战中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决战的场景。当时三十万的汉军将士将十万楚军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汉军唱起了楚歌,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最终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追溯《十面埋伏》的创作年代,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过激战场景的描绘,可以粗略推究出作品产生与唐末之前,但遗憾的是存有的历史文献无一定论。本曲现存谱面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所编的《琵琶谱》,也是历来琵琶曲中必不可少的传承曲目,被无数传承人深入研究加以创新,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对《十面埋伏》不同版本的比较
(1)不同派别简介
1.浦东派演奏版
浦东派琵琶开始于乾清年间,主要流行于上海市南汇区。由鞠士林,陈子敬,沈浩初,林石城等大师传承至今。该派在武曲上气势壮大,音色饱满,刚强有劲,文曲细腻干脆,注重行韵的变化,善于运用右手对琴弦的按压力度和过弦方式不同来控制音色。本文通过林石城先生演奏的《十面埋伏》琵琶谱来进行分析,该版本分为17个段落,分别为:《列营》、《擂鼓》、《掌号》、《放炮》、《吹打开门》、《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呐喊》、《重围》、《传号》、《败北》、《乌江自刎》、《凯奏》、《收阵回营》。
2.汪派演奏版
汪派又稱上海派,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创始于汪昱庭先生,是各大派别中成立最晚,惟一一个用姓氏命名,在琵琶发展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汪先生在学琴期间拜访过很多名家,融汇百川,吸取各家所长,对各个派别的曲谱进行编订整理,最终汇集成为《汪昱庭琵琶谱》。其中对《十面埋伏》进行创新提炼,加入“凤点头”“哆罗子”等指法,使乐曲特色更加鲜明。由于现存资料中没有留存汪先生的《十面埋伏》演奏版本,而李廷松先生又被公认为是最接近汪先生的演奏,所以本文将对李廷松演奏乐谱进行分析。该版本分为21个段落,分别为:《列营》、《分营》、《擂鼓》、《掌号》、《放炮》、《吹打开门》、《点将》《排阵》、《走队》、《埋伏》、《小战》、《大战》、《呐喊》、《重围》、《复起》、《传号》、《败阵》、《乌江自刎》、《汉军凯奏》、《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3.刘德海演奏版
刘德海被称为20世纪琵琶艺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不仅在琵琶指法表现中有所发展和创新,还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琵琶作品。1954年拜师于林石城先生,在汪派卫仲乐《十面埋伏》版本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编,是近代改编最为成功的一个版本,得到广泛认可。乐曲不仅保持了传统流派武曲气势恢宏的风格,还加入绞弦,煞弦等技法使之更加贴切的反应出楚汉交战的壮烈场面,亦让听众更加生动的理解到乐曲深意。该曲共分为8段,分别为:《列营》、《擂鼓》、《走队》、《排阵》、《埋伏》、《小战》、《呐喊》、《追击》。
(2)不同派别的艺术技法比较
1.整体比较
李廷松演奏谱可谓是标题最为繁多的版本,林石城演奏谱与李廷松演奏谱比较有以下不同:将《列营》、《分营》合并为《列营》;将《排阵》、《走队》合并为《排阵》;将《重围》、《复起》合并为《重围》;将《凯奏》、《诸将争功》合并为《凯奏》,所以林石城版本的小标题会相对少一些。刘德海将传统流派演奏中冗长的乐曲时长大胆的缩减了五分有余,从而更加精炼全曲主题,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2.谱面与音乐效果细节比较:
从第一部分列营来分析比较,林石城版本只有开头有一个修饰音紧接着扫弦,后四拍长轮先强后弱明显对比,第四小节比其他2个版本多了4个音,可以理解为乐曲慢起渐快的过渡部分,听觉效果为更加自然的变换拍子。李廷松版本修饰音运用较多,重音突出主音拂的指法,多个小节4拍长轮后音符加花较多,表现士兵列营中快速的小步整队。在该版本小标题分营处是与乐曲开头的对应,说明列队已进入到集体队列的阶段,运用后三弦的轮拂来表现战士们铿锵有力的步伐,与另两版本不同的是此段没有加入拉弦处理,这样流露出庄重严肃之感,而加入拉弦给人不同的听觉效果,更加栩栩如生。刘德海版本同样加了3轮乃至更多修饰音,弹奏中略显淡然,加入更多气口,给人留以想象空间。第二小节第一拍7的突弱处理是一大特点,更加凸显大战前的凝重气息,给听众一种毛孔扩张而紧张的感觉,随后在第八小结四弦泛音5处停止,使下一乐句重新弱起,这样处理彰显层次感。
此段开始三个版本就有了较大差异,从小标题和演奏时长可以看出,刘德海版本是比较简略的。林石城版本擂鼓有重音处理,结尾运用泛音使声音延长,突出大鼓绵延的音量,掌号运用摇指更加紧密均匀力度较强,放炮片段比另一版本稍形象,用摘的指法来模拟炮响加之空弦的运用出现了噼里啪啦鞭炮震天场面。李廷松版本是从单音开始,小节重复处理,略显规范,场面整齐有序,掌号处与之不同的是加入空四弦,显得更加饱满丰富,炮声处由于没有运用过多空弦所以音效表现出来的是礼炮声冲天的感觉。最后一小节模拟马蹄声是三个版本唯一出现的。刘德海版本开始进入就是双弹双挑技法,后递进为三根弦的扫拂,末尾强收,简单干脆。传号与前两个版本不同的是运用前倚音加以修饰,在三弦四弦来回变换,同时有音高之分,时而沉稳时而高亢,最后用划弦音效来直接连接到高音把位,使人感觉士兵临行前的自信勇猛。
吹打部分三个版本出入不大,都是保留了长轮技法来表现将士奔赴战场的紧促步伐。林石城版本开头谱面上标注“上,中,下”,用来指定右手触弦位置,细腻的区分音量和音色的差别,在时值为两拍的小节中均用tr来修饰。李廷松版本的不同之处在开头加入比主音高的前倚音,刘德海版本用极强的扫弦高音1开始,之后突弱,是三个版本中强弱对比处理最明显的。而三个版本分在挑里弦处都是有不同的,林石城是一,二,三弦都有用到,李廷松只用到4弦,而刘德海是有规律的三,四弦交替进行。 点将部分三个版本具有很大差异性,林石城版本采用1/4拍,指法为括弹挑弹,李廷松版本为2/4拍凤点头指法,但时值是林的一倍,音效效果也比林的大一倍。而刘德海版本旋律性较强,没有过多的重复音符,把其余两个版本的音符时值缩减,加强旋律特征,由于弹奏期间速度和延长符号的处理,所以时长相差不大。
排阵部分林石城版本每个音都暴漫强劲,带动了全曲的气势,也表达出士兵战前的雄壮,而另两个版本就是由慢渐快,强弱有度。埋伏可謂是全曲高潮铺垫,每个版本的埋伏片段也是各有所长,林石城版本此段节奏紧凑而急促,可以感受出为接下来的战斗作准备,刘德海版本以泛音开头,增强整段的神秘而凝重的色彩,结尾处以三个单音干净收尾,为小战埋下伏笔。
此段为全曲最高潮,三个版本各有所长,但个人认为林石城版和李廷松版描述战争场景过于冗长,加上小标题过多,有些顾不得重点之感。当然会有精彩之处,如在曲中运用摘的手法,给人响亮震惊的音效,乐曲表现与小标题完美对应,可谓惊叹。反之,刘德海版本比较有规律可循,小战中规整的指法,渐快的节奏感驱使大战到至高点,大战中二、三把位的三个来回,推拉弦模仿马蹄嘶鸣,刀光剑影之震撼场面,中心思想表达集中而自然,试听效果是最好的一个版本。
至此,乐曲临近尾声,然而林石城版本和李廷松版本出现多个小标题乃至结束,而刘德海只留有追击一个标题,全曲在扫拂声中,或是遗憾或是澎湃中结束,让听者意犹未尽,感动至深。
不同流派的对现代琵琶的影响
(1)汪派对现在琵琶发展中的影响
作为流派,汪派是一个群体,汪昱庭先生的弟子众多,不少成为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大批弟子投身于琵琶教育工作,为我国琵琶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汪昱庭先生整理成册的手抄琵琶谱子,代表了他那个时代中的琵琶演奏风格,虽然没有为我们留下音频资料,但是由于汪派传人的演奏特点,也体现了汪派的独特风格。汪昱庭先生在琵琶技法上创造出“上出轮”的指法,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一次轮出,由于更能体现饱满的音响效果,所以逐渐把原有的“下出轮”淘汰,现如今“上出轮”以广泛运用到乐曲当中。
(2)浦东派对现在琵琶发展中的影响
浦东派可以说代表琵琶的精髓,历史悠久,传承数载,其实林石城先生开创了教育先河,身处第一人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老师,撒下无数光辉成果。而当时半秒扫四根弦的技法也极大推动了琵琶技法的提高与发展,创作与移植乐曲无数,如《龙船》、《六板》《灯火交辉》、《三六》等经典曲目,普及了琵琶教学法,将琵琶推向正规教育途径,为琵琶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3)刘德海新派对现在琵琶发展中的影响
刘德海先生是当代琵琶艺术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乐曲创新,作品创作,理论著作,琵琶多样演出形式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把琵琶艺术真正推向世界的灵魂人物。移植改编多首国内外名曲,如:《彝族舞曲》、《赶花会》、《土耳其进行曲》、《霍拉舞曲》等,与作曲家共同创作了琵琶与管弦乐协奏的大型套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融汇了中西方音乐风格,创作出新风格的《人生篇》,其中大量作品流传甚广。首次使用钢丝以弦弹奏《狼牙山五壮士》,不仅在音色上得到突破,还将钢丝弦推广普及。
结语
《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中的巅峰之作,结构完整,乐思突出,标题新颖,乐曲震撼,将琵琶的演奏技法在此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通过对《十面埋伏》三个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对琵琶进行了解,我认为作为琵琶学者,需要学习的还很多,琵琶作为中国民族古典乐器的传承,有太多我们需要深究的文化在其中,这样无论是对自身艺术水准和对音乐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巨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邵羽茜 1989—,女,汉,河南开封,在读硕士,湖北师范大学,音乐表演
[1] 李民雄.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汇编[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 林石城.琵琶教学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 李真贵,赵寒阳.民族器乐论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 赵瑾.20世纪初叶江南琵琶传派艺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