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模式探析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85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立足点就在于“精准”,具有精准性、切实性、内生性、创造性等特点。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模式作为一个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开放型、闭合式的系统,其内容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确定培训目标、精准实施、精准实践、精准评价与反馈、精准改进和精准监管。精准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主动适应了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从而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精准识别;精准实践;精准改进
  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为引导和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成长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并出台和实施了大量切实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了中小学教师各项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如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先后下达了《关于举办小学教师轮训班的指示》、《关于加强中等学校在职教师业余进修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1977年1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1983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1994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颁布实施《教师资格条例》;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十二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11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年10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多样化和制度化的培训机制。但是,随着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深化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已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不断暴露出一些弊端,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如重复培训、培训的过场化、低效率培训、“培训专业户”、培训与实际需求的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变革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建立满足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成为基础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作为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在克服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满足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变革和教师培训发展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有着全新的内涵、理念、特征与功能。因而,探索、构建和实践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模式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解读
  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是相对于粗放型培训而言的,它是教师素质和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的粗放型、漫灌式培训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与综合素养整体偏低、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情况下,它能较好地实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全覆盖和满足教师素养整体提升的一般要求,对促进中小学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与综合素养的普遍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粗放型、漫灌式的教师培训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教师培训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呼唤一种新的培训方式,精准培训作为与粗放型培训相对立的培训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所谓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就是在精准识别培训对象与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培训需求精准选择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对培训对象实施精准培训,引导培训对象实现对“培训收获”的精准应用,达到精准满足培训对象需求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培训理念与方式。首先,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培训理念。精准培训主张从“漫灌式”教师培训转变为“滴灌式”教师培训,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师培训转变为“靶向式”教师培训,从“粗放式”教师培训转变为“精准式”教师培训。精准培训的立足点就在于精准,以“什么教师需要培训就培训什么教师、参训教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什么就应使参训教师收获什么”为核心理念,遵循“以对象定需要、以需要定培训、以应用定评价”的原则,强调培训的精准性、针对性、切实性、内生性。精准培训摒弃了传统中小学教师培训注重“大、全、多”与“开大班、上大课、一刀切、一锅煮”的培训方式,而是强调教师培训应为最需要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提供精准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以满足他们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最根本的需要和实现最符合他们自身特性和成长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精准培训使中小学参训教师由以前被动接受培训的客体转变为主动满足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主体。参训教师既是“餐馆”中的“顾客”,还是“餐馆”中的“学徒”。参训教师作为“顾客”在參训之前通过“点菜”的方式向培训组织机构表明自己的需求,培训组织机构根据“顾客提供的菜单”精准地安排“厨师”、“食料”,并向参训教师提供“成品菜”;参训教师作为“学徒”要求培训组织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培训与指导,使参训教师学到所需的本领。参训教师作为“顾客”通过品尝培训组织机构提供的“成品菜”来确定是否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作为“学徒”通过应用所学的本领来确定是否满足了自身的技能发展,并依据自身满足情况对培训工作实施精准评价,以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改进。精准培训使教师培训工作不再是中小学教师的一种外在任务,而是满足他们专业发展的一种需求;不再是中小学参训教师“提供什么就接受什么”,而是使培训组织机构根据中小学参训教师的需求“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其次,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还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精准培训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它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培训方式,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准则和程序。精准培训遵循自身的准则与程序,则利于有效开展精准培训工作,取得培训实效,反之,则易于导致培训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确定培训目标、精准实施、精准实践、精准评价与反馈、精准改进、精准监管等内容与环节。精准培训的每一个内容与环节都有着自身的内涵、要求、地位与作用,也包含着下一级的内容与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链,共同影响精准培训的结果。   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同传统的培训相比,有着自身的特征。一是精准性。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性是其根本和首要特征。《现代汉语辞典》中对“精”的解释多达十种,其中之一是指提炼出来的精华、完美、最好;“准”是标准、准确的意思,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中的精准性是指教师培训充分考虑参训教师多元性、差异性的需求,参训过程与结果要精准满足参训教师需求,并能促进参训教师对“培训收获”的精准应用。唯有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要求,严格执行精准培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培训,使精准性贯穿和体现于精准培训活动的始终。二是切实性。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注重从中小学参训教师的实际出发,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分析中小学参训教师的需求、合理制定培训目标、采取精准的培训对策,确保培训工作满足中小学参训教师的专业需求并有效改善教育教学实践。精准培训坚决反对培训工作不顾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和需求,反对通过行政手段采取指令性、指标式的培训方式,想当然的确定培训主题、随意或因关系确定培训教师、不问培训效果如何以及没有培训的反馈与改进,从而导致形式多样的“形式主义的教师培训”、“任务主义的教师培训”、“低水平重复主义的教师培训”、“挂羊头卖狗肉主义的教师培训”、“金钱主义的教师培训”、“学历镀金主义的教师培训”等大行其道。神圣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利益的走私”,不少中小学教师深受其害,一定程度上也危害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低效或无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质上就是对有限又十分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精准培训主张用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精准培训实现培训实效的最大化。三是内生性。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不仅要向中小学参训教师“输血”,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造血”机能,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正所谓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中小学教师培训如果不培养参训教师的“造血”机能,只是单纯地通过培训对其进行“输血”,虽能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但无疑是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因而,精准培训不仅要向中小学参训教师输送现成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知识、技能等,更要通过精准培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树立教师专业发展信念,增强他们的批判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与教学方法,养成良好的非智力性品质等,着重培育中小学参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实现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四是创造性。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是一项极具价值和富有挑战性的培训工作。精准培训要求对中小学参训教师分类、分层进行培训,要因学定教、因人定教、因需定教、因实定教。中小学教师需求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动态生成性的特点,也就意味着精准培训要依据参训教师需求特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要随着参训教师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精准发现和确定中小学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并对其提供精准培训,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因而,精准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蕴涵丰富创造的过程、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活动。精准培训不仅通过创造性方式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还要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激发和创造参训教师新的需求点,为教师进一步学习和专业持续发展创生动力埋下伏笔。中小学教师培训循规蹈矩,不可能精准;“一刀切、一锅煮”,不可能精准,唯有不断创造,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动态性精准,才能取得教师培训的最大实效。
  二、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模式的构建
  粗放型、漫灌式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越来越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培训理念与方式,同时结合信息技术与大數据的广泛应用,为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与技术的保障,使其在新形势下适应了基础教育和教师培训的需要,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模式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与环节,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确定培训目标、精准实施、精准实践、精准评价与反馈、精准改进、精准监管等。
  (一)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前提,精准培训就是要具体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就要了解每一所中小学学校、每一位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精准识别需要建立省、市、县各级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信息库管理系统,通过该平台全面、系统、客观、精准地摸清各个中小学校与教师的底数,为每位中小学教师建档立卡,详细准确地将每一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输入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信息库管理系统,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中小学教师精准信息库管理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除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组织机构的专门管理人员拥有账号和管理权限外,各级中小学校教师培训管理人员和每位中小学教师也应拥有自己独立的账号,使用个人账号自由登录,随时了解相关培训信息、表达自己的培训需求、对教师培训进行评价与反馈等。精准识别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准识别培训对象,中小学校依据学校发展战略与实际,并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信息库管理系统所采集的本校教师信息与培训情况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与甄别,确定拟送培人员,并直接在系统中上报拟送培教师名单,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组织机构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信息库管理系统所采集的学校和教师信息与培训情况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与甄别,核准并确定最终送培教师名单,精准识别培训对象,使教师培训服务于最需要、最渴望培训的教师,使教师培训资源用在“点”上,从根本上杜绝“培训专业户”、“重复培训”;二是精准识别参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因需定学、因学定培、以用定评”,是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教师培训和系统的教师教育毕竟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加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因而,精准分析和确定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就显得格外重要,培训组织机构在正式培训之前应通过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信息库管理系统发布“教师培训需求调查表”,参训教师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个人账号登陆系统,如实填写“教师培训需求调查表”。培训组织机构对收集到的教师培训需求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把教师反映的培训需求转化为实际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排序,最后把分类排序的问题凝炼为各种培训主题。精准识别是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第一战役”,事关教师培训全局的成败。同传统教师培训“先确定培训主题,后确定培训对象”有着根本不同的是,精准培训“先精准确定培训对象与需求,再依据培训需求确定培训主题”,可以说,这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变革的真正起点。   (二)精准确定培训目标
  精准培训目标为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提供了精准的导向,是精准培训的灵魂。它既利于指导、激励精准培训,又为精准评价提供依据。精准培训目标是指参训教师通过参加精准培训后应达到的明确、具体的结果,是参训教师切实的收获和提升。精准培训的一个显著的功能在于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某一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培训,从而实现具体问题的精准解决。按照问题解决理论,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需要被克服的障碍,因而,教师培训目标越精准、具体,就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精准识别为精准确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准确定培训目标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准定位教师培训目标。信息加工心理学依据知识的功能与特性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题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回答“怎么做”问题的知识,是关于技能、程序、操作的知识。根据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当侧重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题的需求时,可以将培训目标定位为偏重陈述性知识培训;当侧重解决“怎么做”问题的需求时,可以将培训目标定位为偏重程序性知识培训。两类培训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精细化,如程序性知识培训还可以分为运动技能培训和心智技能培训。精准定位培训目标就为精准设计培训目标、精准编班、精准选择培训教师和精准选择培训方法等奠定了基础。二是精准设计教师培训目标。传统教师培训目标设计往往缺乏精准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使教师掌握……”、“使教师理解……”,培训目标的模糊笼统难以真正指导教师培训。精准设计教师培训目标就要将目标不断的精细化、具體化,形成培训“目标树”,并将具体培训目标详细陈述清楚,即何种环境或条件下,参训教师的何种知识、技能等应达到什么样的具体标准。如培训word的应用,培训目标可以表述为:通过1课时的学习和训练,参训教师学会使用word中的“保存、另存为、剪切、复制、删除、撤销、查找、替换、数字统计”等功能。这样的教师培训目标设计与表述,就体现了精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而且培训结束后还可以进行检测,以判断参训教师是否达成培训目标和能否精准应用。
  (三)精准实施
  精准实施是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中心环节,是将精准培训目标落到实处的关键。精准实施包括精准编班、精准选择培训教师、精准教学等环节。精准编班是指培训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依据精准培训目标把同类型培训需求的参训教师合理编成规模适中的培训班。精准编班利于精准教学,从根本上避免了教师培训的“一锅煮”。精准选择培训教师是指培训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要依据参训教师需求、精准培训目标、培训主题和精准编班的实际,选择最有利于实现精准培训目标的培训教师。这就遵循了“因培训需求选择培训教师”的根本原则,利于从根本上规避“因人设课”。培训教师应热爱教师培训事业、业务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要精准切合培训目标与培训主题的需求,能很好帮助参训教师实现培训需求与目标。精准教学是一种高效的、具有成本效益的且简单易用的方法。它可与现有的教学方法(如直接教学、程序教学、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等)兼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习惯,将精准教学融于现有的教学方法,设计开发有高效性教学过程。精准教学认为知识或技能的真正掌握,不仅体现在学习表现的质量和准确度方面,也体现在速度方面。学习效果表现为“准确度”+“速度”两方面。问因而,培训教师要想实现精准教学后参训教师学习的“准确度+速度”的有机结合,就必须以参训教师培训需求、培训目标、个性特点等为依据,精准地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形式、培训方法,使培训内容切合参训教师的需要,培训组织形式与方法利于调动参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精准实践
  教师培训是手段,应用培训的“收获”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是目的。精准实践是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是检验精准培训效果的落脚点。精准实践是指参训教师将精准教学后的“收获”有效准确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效精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因而,精准实践是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最终旨归,也是精准培训根本价值的体现。参训教师精准实践到何种程度,就体现出精准培训质量与效果到何种程度。精准实践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参训教师应将培训的“收获”积极主动地和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应用培训的“收获”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自觉提高培训的迁移、转化和应用能力,这是精准实践的内在本意。二是参训教师应将培训的“收获”主动、精准地同同行分享,将培训“收获”精准地传播给其他教师,自觉地扩大精准培训的价值,这是精准实践的外延之意。无论何种层面的精准实践都是精准培训的“试金石”,也都是参训教师的应尽之责。
  (五)精准评价与反馈
  精准评价与反馈是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重要一环,是融通参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组织机构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全面反映和采集精准培训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精准改进的主要依据,在促进和提高精准培训质量和效果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精准评价与反馈是指参训教师以培训需求和精准培训目标为评价标准,以事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在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信息库管理系统中对精准培训的主题、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教师、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等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将涉及到精准培训的相关信息(如参训教师的感受、建议等)反馈给培训组织机构和培训教师。精准评价与反馈应做到三方面要求,一是要客观。参训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应以培训需求和目标是否实现为根本的、唯一的标准,以事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精准培训。二是要全面。评价与反馈应尽可能全面反映精准培训的各个环节,如每个环节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特色是什么等。三是评价与反馈的表述要清晰准确,能真实准确地表达参训教师的真实想法,也使读者不产生歧义。
  (六)精准改进
  精准改进是精准评价与反馈的应用与深化,是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持续保持精准的法宝,也是精准培训自我优化与超越的根本途径。精准改进是指培训组织机构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信息库管理系统所收集到的参训教师的评价与反馈信息进行科学、客观、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凝炼特色与亮点,发现和总结存在的问题,理性对待建议与意见,在以后的培训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给予解决,使培训工作在问题精准解决中得以不断改进与提高。精准改进源于精准地发现问题和采取精准的对策。因而,首先,要正视培训工作中参训教师反映的问题。问题是目标实现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需要克服的障碍,它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恐惧问题,我们如何对待问题,问题就将如何对待我们。精准培训不是不容许问题的存在,而是要求我们以积极、客观、自信的态度看待问题,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审视问题,把解决问题作为改进培训工作的机会,主动化问题为动力。其次,要善于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信息库管理系统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发现问题。精准发现问题是精准改进的逻辑起点,发现问题越精准,就越能促进培训工作改进的针对性、实效性,就越能保障培训工作的精准改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分类和排序,实现精准发现和筛选问题,为精准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导向。最后,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和重要程度,在后续的培训活动中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与措施,把问题解决融于培训活动之中,在问题解决中促进培训工作的精准改进,促进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   (七)精准监管
  精准监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的整个过程,对整个精准培训具有保障作用。精准监管主要是通过多元主体对精准培训的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监督、管理,及时精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及时精准防止和纠正精准培训发生的偏差,引导和督促精准培训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紧紧围绕“精准”二字开展活动,确保教师培训的精准化。精准监管涉及到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教师培训组织机构的监管。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事业和中小学校的组织领导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实施精准监管是其应有的权力与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的精准监管主要是以精准培训要求为标准和以中小学校与教师实际为依据,主要监管中小学校是否严格按照精准培训的要求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组织机构的监管内容主要包括:各个环节的培训工作是否符合精准培训要求,培训工作是否真抓实干,培训效果是否达到精准培训的要求,教师培训的信息是否全面、客观、及时录入和采集,精准改进是否落实到位等。二是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对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教师、参训教师的监管。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对培训管理人员的监管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如何,业务能力如何,精准培训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如何等。对培训教师的监管主要看培训教师是否符合精准培训的师资要求,培训态度、行为、效果是否达到精准培训的要求,参训教师对其评价如何。对参训教师的监管主要看他们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如何,培训需求与目标是否实现。三是中小学校对参训教师的监管。中小学校作为精准培训的“购买方”,培训效果直接关涉学校发展。只有加强中小学校对参训教师的監管,才能促使培训效果真正落到实处。中小学校对参训教师的监管主要看送培的参训教师学习是否认真努力,精准实践的态度与效果如何等。
  三、结语
  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模式作为一个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开放型、闭合式的系统,精准地克服了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弊端,因重在精准、贵在精准,从而极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促进和实现其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与创新,使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模式在教师培训中的实践成为可能,这也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事业的变革与超越。中小学教师精准培训模式既有效凝结了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又主动适应了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它必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也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其他文献
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视频直播行业。与传统媒体视频相比,网络视频直播表现出突出的互动性、多样性、自主性、效益性和真实性。网络视频直播快速繁荣的同时,也呈
内部控制管理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对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企业求得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从财
福州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目前迎来"五区叠加"的历史发展机遇,在优化制造业结构、完善创新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强化工业基础、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5年4月以来,国务院提出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和智能再制造的发展,国家对于国内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的制造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汽轮机作为传统的高端装备中的代表,装
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伊通满族自治县煤矿二井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矿井受采掘破坏或者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矿井开采受水害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在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缺陷,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探讨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开放模式优化策略,总结了本校计算机专业按照此优化策
本文总结了兰州交通大学在改革发展中的科研实践经验,围绕如何发挥高校优势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一课题,提出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产生了数目庞大的 “留守儿童” 群体.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较少, 无法获得父母的陪伴、情感的关爱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