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扶贫开发驻村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自治区团委选派2名专职团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联系扶贫点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一、改革创新,扎实履行驻村工作职责
1.围绕新阶段扶贫攻坚任务,帮助完善实施脱贫和发展规划。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贫困村的发展问题,摸清贫困人员底数、分析致贫原因是关键环节。通过进村入户,逐家走访,与农民群众、教师学生、党员干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摸清了红太村贫困人员底数,逐户分析了致贫原因。详细了解了红太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困难学生资助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将“两委”班子建设、改善道路交通和水利设施状况、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关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资助贫困大学生等工作列入自治区团委帮扶工作重点。
2.围绕新农村建设任务,加强红太村基础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推进结合起来,从群众最亟须解决的问题入手,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帮助红太村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协调交通部门投资460万元建设了红太桥, 50万元建设了1公里乡村道路,解决了包括临近甘肃省静宁县原安乡水股村在内的6个村17个村民小组近3000人的出行问题。协调民政部门投资20万元对村部进行了改造,协调扶贫部门投资20万元对了牛、羊棚和灌水管道等进行了维修。2015年将进一步做好村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从根本上改善红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3.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产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扶贫关联度高、老百姓能够广泛参与的特色种养业为重点,千方百计帮助红太村引入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搞好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结合红太村特点,积极培育了马铃薯、牛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邀请种养殖专家和致富带头人举办了种养殖业培训交流班,使每户群众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增强了红太村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农民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4.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致富带头人。自治区团委机关党委与村党支部开展了结对共建。帮助制定了党建工作思路,协助村党组织做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宣传,排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红太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目前,支部班子由两名驻村干部(其中一人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名致富带头人、一名大学生村官4人组成。自治区团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红太村党支部专题生活会,帮助“两委”班子成员开阔了视野,理清了发展思路,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5.围绕共青团服务青少年职能,实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自治区团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围绕全区2015年脱贫销号200个重点贫困村任务,将团的项目资金向脱贫销号村集中。2015年各级团组织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学生中,脱贫销号村的贫困学生要全覆盖。2015年将为王民中心小学配置课桌100套,派遣10名西部计划和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当地学校开展支教服务,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七彩小屋”公益项目和青年中心项目。
二、实事求是,正视扶贫开发驻村工作面临的困难
1.“三化”现象导致扶贫难度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红太村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的“三化”现象非常严重。从调查情况来看,全村共计205户765人,其中,举家在外居住99户239人,占全村总户数的48.29%,总人口的31.24%。有一定文化基础的116个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了农村,在银川、新疆等地建筑工地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主要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中,由老人监护,产生了留守儿童。红太村有留守老人48人,留守儿童17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这“三留守人员”在生产、生活、学习、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
2.因病因残因学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农民得了疑难病症或是外出打工致伤致残,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所限,怕进医院,导致一人伤残,全家返贫。在红太村106户常住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有24户,占总户数的22.64%。这些家庭往往因无劳动能力、无一技之长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国家通过实施“两免一补”等政策,为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提供了条件,但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村里大部分孩子在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西吉中学、西吉将台中学就读。因路程较远,有的要花费较高的交通费用,有的举家搬迁租住在县城,教育成本很高。大学学费虽然可以通过“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等途径得到资助,但是每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开支,一些家庭处于“不送子女读书长期贫,送子女读书立即穷”的两难窘境。
3.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和改进。入户调查中,当问及本村的工作情况时,许多村民都说平时忙着打工挣钱,顾不上了解。对村务管理,相当多的村民认为只要不与自己有直接利益牵扯,就不太愿意参与。而缺乏群众监督,基层管理容易混乱无序,易于导致部分村干部独断专行,侵占集体利益,坑害农民群众。群众在发现权益受损时也易采取极端方式表达诉求。2014年下半年,老百姓对红太村原“两委”班子在村级事务中存在的不公开、不透明、不公正等问题意见很大,村里矛盾非常尖锐、复杂、激烈。西吉县、王民乡两级纪委就该问题深入调查后认定,红太村原“两委”班子存在虚报冒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危房改造工作不到位、乡政府配备物资未投入使用等问题,于2014年11月免去了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会计3人的职务。
4.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上一轮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受资金等限制,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组,而红太村由于人口偏少,交通信息不畅,集体积累匮乏,项目大都难以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越贫穷越落后、越落后越贫穷”的恶性循环,同时也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村里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不高,建成后运行多年,输水渠道损毁严重。近年来,虽然对主要输水渠道进行了修理维护,但由于红太村组渠道大部分未修复,渠系配套率很低,严重制约了其灌溉效能。长期以来形成的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不清,管护职责不明,致使许多排灌渠系淤塞,工程效益无法正常发挥。 5.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投入的建设资金又十分有限,导致短期内扶贫效益难以显现。贫困人口分布向小集中大分散方向发展,而扶贫资金投向和扶贫政策界定又比较明确,导致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矛盾增大。以教育投入为例,西吉县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学条件,但因为优势教育资源大都进入县城,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农村师资力量愈来愈弱,不得不撤校合并,导致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量成本投入与其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不成正比。红太小学因为生源太少,仅有的7名学生已分别转学到附近的将台小学、火集小学就读,原学校已经废弃。扶贫项目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较小,在资金安排上“撒胡椒面”现象较为突出,降低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三、精准扶贫,做好扶贫开发驻村工作
1.精确识别,确保规划先行。一要精确识别扶持对象。做到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二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根据贫困程度、自然环境、发展条件,找准差距,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三要培育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种养业结构、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的根本,抓住了产业就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利用红太村特色产业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且绿色环保等优势,选择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如旱作节水玉米、马铃薯一级薯种植等,进行品牌培育。
2.精准帮扶,实施点面结合。一要到村到户。主要是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切实将扶贫资源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上,实现扶贫工作由“漫灌式”向“滴灌式”转变。二要直补到户。组建扶贫互助社,动员农户积极入社,解决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部分财政专项资金采取转为农户股金的模式,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直补到人。三要因户施策。自治区团委全体机关干部职工与红太村每户村民开展一对一扶贫帮困,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落实帮扶责任和措施,确保扶贫到户效果。
3.加大投入,管好用好资金。一要拓展资金渠道。充分发挥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探索“微公益”等参与扶贫的新途径,有效利用贴息贷款等国家金融扶贫政策,不断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二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村干部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对扶贫资金“高压线”的认识,坚持“项目跟随规划走,资金跟随项目走”的原则,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对象公告公示公开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和跟踪问效,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4.动态管理,强化机制建设。一要建立准入机制。针对新产生的“三留守人员”等特困群体,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特困先行”的工作思路,及时纳入扶贫对象范围,解决其共性或差异化的生存发展难题。二要建立退出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群众及时退出,从而实现扶贫信息真实、可靠、高效、管用。三要建立保障机制。加快完善广覆盖、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大“希望工程”等资源的倾斜力度,有效遏制贫困反弹现象。■
(作者单位:自治区团委)
责任编辑:闫院平
一、改革创新,扎实履行驻村工作职责
1.围绕新阶段扶贫攻坚任务,帮助完善实施脱贫和发展规划。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贫困村的发展问题,摸清贫困人员底数、分析致贫原因是关键环节。通过进村入户,逐家走访,与农民群众、教师学生、党员干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摸清了红太村贫困人员底数,逐户分析了致贫原因。详细了解了红太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困难学生资助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将“两委”班子建设、改善道路交通和水利设施状况、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关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资助贫困大学生等工作列入自治区团委帮扶工作重点。
2.围绕新农村建设任务,加强红太村基础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推进结合起来,从群众最亟须解决的问题入手,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帮助红太村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协调交通部门投资460万元建设了红太桥, 50万元建设了1公里乡村道路,解决了包括临近甘肃省静宁县原安乡水股村在内的6个村17个村民小组近3000人的出行问题。协调民政部门投资20万元对村部进行了改造,协调扶贫部门投资20万元对了牛、羊棚和灌水管道等进行了维修。2015年将进一步做好村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从根本上改善红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3.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产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扶贫关联度高、老百姓能够广泛参与的特色种养业为重点,千方百计帮助红太村引入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搞好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结合红太村特点,积极培育了马铃薯、牛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邀请种养殖专家和致富带头人举办了种养殖业培训交流班,使每户群众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增强了红太村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农民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4.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致富带头人。自治区团委机关党委与村党支部开展了结对共建。帮助制定了党建工作思路,协助村党组织做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宣传,排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红太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目前,支部班子由两名驻村干部(其中一人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名致富带头人、一名大学生村官4人组成。自治区团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红太村党支部专题生活会,帮助“两委”班子成员开阔了视野,理清了发展思路,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5.围绕共青团服务青少年职能,实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自治区团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围绕全区2015年脱贫销号200个重点贫困村任务,将团的项目资金向脱贫销号村集中。2015年各级团组织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学生中,脱贫销号村的贫困学生要全覆盖。2015年将为王民中心小学配置课桌100套,派遣10名西部计划和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当地学校开展支教服务,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七彩小屋”公益项目和青年中心项目。
二、实事求是,正视扶贫开发驻村工作面临的困难
1.“三化”现象导致扶贫难度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红太村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的“三化”现象非常严重。从调查情况来看,全村共计205户765人,其中,举家在外居住99户239人,占全村总户数的48.29%,总人口的31.24%。有一定文化基础的116个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了农村,在银川、新疆等地建筑工地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主要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中,由老人监护,产生了留守儿童。红太村有留守老人48人,留守儿童17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这“三留守人员”在生产、生活、学习、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
2.因病因残因学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农民得了疑难病症或是外出打工致伤致残,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所限,怕进医院,导致一人伤残,全家返贫。在红太村106户常住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有24户,占总户数的22.64%。这些家庭往往因无劳动能力、无一技之长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国家通过实施“两免一补”等政策,为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提供了条件,但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村里大部分孩子在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西吉中学、西吉将台中学就读。因路程较远,有的要花费较高的交通费用,有的举家搬迁租住在县城,教育成本很高。大学学费虽然可以通过“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等途径得到资助,但是每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开支,一些家庭处于“不送子女读书长期贫,送子女读书立即穷”的两难窘境。
3.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和改进。入户调查中,当问及本村的工作情况时,许多村民都说平时忙着打工挣钱,顾不上了解。对村务管理,相当多的村民认为只要不与自己有直接利益牵扯,就不太愿意参与。而缺乏群众监督,基层管理容易混乱无序,易于导致部分村干部独断专行,侵占集体利益,坑害农民群众。群众在发现权益受损时也易采取极端方式表达诉求。2014年下半年,老百姓对红太村原“两委”班子在村级事务中存在的不公开、不透明、不公正等问题意见很大,村里矛盾非常尖锐、复杂、激烈。西吉县、王民乡两级纪委就该问题深入调查后认定,红太村原“两委”班子存在虚报冒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危房改造工作不到位、乡政府配备物资未投入使用等问题,于2014年11月免去了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会计3人的职务。
4.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上一轮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受资金等限制,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组,而红太村由于人口偏少,交通信息不畅,集体积累匮乏,项目大都难以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越贫穷越落后、越落后越贫穷”的恶性循环,同时也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村里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不高,建成后运行多年,输水渠道损毁严重。近年来,虽然对主要输水渠道进行了修理维护,但由于红太村组渠道大部分未修复,渠系配套率很低,严重制约了其灌溉效能。长期以来形成的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不清,管护职责不明,致使许多排灌渠系淤塞,工程效益无法正常发挥。 5.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投入的建设资金又十分有限,导致短期内扶贫效益难以显现。贫困人口分布向小集中大分散方向发展,而扶贫资金投向和扶贫政策界定又比较明确,导致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矛盾增大。以教育投入为例,西吉县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学条件,但因为优势教育资源大都进入县城,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农村师资力量愈来愈弱,不得不撤校合并,导致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量成本投入与其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不成正比。红太小学因为生源太少,仅有的7名学生已分别转学到附近的将台小学、火集小学就读,原学校已经废弃。扶贫项目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较小,在资金安排上“撒胡椒面”现象较为突出,降低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三、精准扶贫,做好扶贫开发驻村工作
1.精确识别,确保规划先行。一要精确识别扶持对象。做到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二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根据贫困程度、自然环境、发展条件,找准差距,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三要培育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种养业结构、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的根本,抓住了产业就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利用红太村特色产业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且绿色环保等优势,选择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如旱作节水玉米、马铃薯一级薯种植等,进行品牌培育。
2.精准帮扶,实施点面结合。一要到村到户。主要是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切实将扶贫资源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上,实现扶贫工作由“漫灌式”向“滴灌式”转变。二要直补到户。组建扶贫互助社,动员农户积极入社,解决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部分财政专项资金采取转为农户股金的模式,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直补到人。三要因户施策。自治区团委全体机关干部职工与红太村每户村民开展一对一扶贫帮困,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落实帮扶责任和措施,确保扶贫到户效果。
3.加大投入,管好用好资金。一要拓展资金渠道。充分发挥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探索“微公益”等参与扶贫的新途径,有效利用贴息贷款等国家金融扶贫政策,不断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二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村干部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对扶贫资金“高压线”的认识,坚持“项目跟随规划走,资金跟随项目走”的原则,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对象公告公示公开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和跟踪问效,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4.动态管理,强化机制建设。一要建立准入机制。针对新产生的“三留守人员”等特困群体,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特困先行”的工作思路,及时纳入扶贫对象范围,解决其共性或差异化的生存发展难题。二要建立退出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群众及时退出,从而实现扶贫信息真实、可靠、高效、管用。三要建立保障机制。加快完善广覆盖、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大“希望工程”等资源的倾斜力度,有效遏制贫困反弹现象。■
(作者单位:自治区团委)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