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表达)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
下面我就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想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边讲边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練掌握。
2.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课件定义的教学目标是否与使用者定义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2)学生知识水平是否达到课件所需要的程度;
(3)课件能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4)课件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5)课件是否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和超文本链接功能。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5.分层次教学。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
二、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1.适当运用比喻。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学生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结合现实生活。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
3.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
4.自主学习。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每节课都要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些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如果进行以下设计,可能效果就不同了:用RealPlayer播放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歌,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对此产生了好奇。学生希望自己也能播放歌曲,但自己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自然地引入了。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尤其是应用软件,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比如word,PP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觉得应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来讲也未必不可。比如讲PPT时,首先用PP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学生们可能很好奇,这样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这样的效果更好。
下面我就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想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边讲边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練掌握。
2.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课件定义的教学目标是否与使用者定义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2)学生知识水平是否达到课件所需要的程度;
(3)课件能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4)课件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5)课件是否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和超文本链接功能。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5.分层次教学。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
二、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1.适当运用比喻。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学生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结合现实生活。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
3.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
4.自主学习。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每节课都要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些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如果进行以下设计,可能效果就不同了:用RealPlayer播放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歌,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对此产生了好奇。学生希望自己也能播放歌曲,但自己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自然地引入了。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尤其是应用软件,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比如word,PP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觉得应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来讲也未必不可。比如讲PPT时,首先用PP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学生们可能很好奇,这样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这样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