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入手,对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长打工地学习、生活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4岁)的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进行分析,认识到其家庭生活因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与城市孩子的家庭生活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因素,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农民工子女 家庭生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特殊国情,农民工成了现阶段流动人口的主体,这个群体不但规模庞大而且逐渐成为常住人口。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要思考农民工子女在的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在孩子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民工子女在陌生的城市,在父母艰难辛苦工作而经济条件却有限的条件下,家庭生活与城市子女相比存在着许多困难,致使其对城市的适应不良,陷入辍学、打工、低收入生活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圈内。本文对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长打工地学习、生活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4岁)的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进行分析。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心理的成长都需要保护和引导,但由于农民工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从事一些工作时间长、工资较低的低层次工作,子女的家庭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致使孩子常常会产生自闭心理、焦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憎恨心理、厌学心理等。
一、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分析
(一)物质生活方面。
1.居住空间狭窄、环境差。家庭首先是以一种空间的形式出现的,没有一定的居住空间,就不存在着牢不可破的家庭,居住空间是家庭存在的前提。对于农民工来说在城市有一定的居住空间才能立足,但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民工家庭在城中买房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是租房居住。农民工租房的条件差,人均住房面积少,孩子几乎没有独立空间,通常和父母或姐妹兄弟睡在一起,即吃住一间房。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中有自己秘密,有自己的想法,想在自己的空间里展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房间布置的漂亮、干静,在一个舒适洁净明亮的空间里学习,但是这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是一种奢求。家庭生活空间的狭窄、拥挤,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封闭、自卑等心理疾病,加之农民工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地或是城中的老社区及偏僻地方,社区环境杂、脏、乱、差,这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饮食单调、卫生状况差。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维护自身健康。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饮食单调,缺乏营养,可导致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儿童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能力下降。饮食的卫生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物上带有的细菌、霉菌及毒素和有毒化学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会危害到健康。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来到打工地,面对周围陌生的环境,心理充满着压力,这个年龄段正直身体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卫生营养的饮食,但是父母忙于生计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孩子的饮食不会花心思去考虑,孩子跟着大人吃,不管吃什么能吃饱就行了。由于居住空间、居住环境的脏乱,从而饮食卫生得不到保证。营养的缺乏,不良的饮食卫生,长期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影响孩子的外观形象,进而使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缺乏自信。
3.衣服脏乱,形象不佳。良好的外在形象可以为自我带来自信,赢得别人的喜欢。穿衣干净整洁,会反映出家庭和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因为自己年龄相对比较小,有一些事情做不了,父母长时间在外工作,身心俱疲,往往没有心思顾及孩子的穿衣,所以孩子的衣服相对来说会比较脏、乱。本身农民工子女就穿不起“名牌”,会和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心理有落差,再加上自己衣服的脏、乱,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心中的自卑感会更强,因此往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二)精神生活方面。
1.父母闲暇时间少,交流成问题。美国学者查尔曼认为低阶层亲子间缺少互动、交流沟通在于他们缺乏交流的时间和交流的语境。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的工作,上班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大,下班后需要好好休息,因此与子女沟通机会较少;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影响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度,而且农民工的交往仅限于同乡,人际交往的狭窄不能给农民工子女营造交流氛围。子女跟随父母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他们而言,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风俗,心理承受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时期的孩子是最无助的,最需要父母给予关心和精神支持的,但父母忙于养家,就很少会和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困惑,忽视了孩子在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独特精神需要。
2.父母文化水平低,指导学习少。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最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是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文化水平低,很少有能力能指导孩子的学习。当子女家庭作业遇到困难时,父母常束手无策,常令孩子没法对课业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而大多数是运用粗暴简单的方式督促孩子要好好学习;父母不知道孩子需要看什么样的课外读物,几乎把指导孩子学习的希望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相比,学习基础和知识量上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加之父母的教育支持少,长此以往会令他们陷入“厌学”的恶性发展中。
3.父母经济收入低,文化投资少。家庭的文化投资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引起了家长的“骚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忙着让孩子学舞蹈、钢琴、小提琴、美术、英语等,家里的课外书、电脑、钢琴等文化资源和教育设施是一应俱全。但是农民工受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极少有文化投资行为,而其子女对这些城市孩子“反感”的“教育”,却只能有着一份羡慕的心理,他们也想充实自己的生活,读课外书,看动漫,弹钢琴,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等。农民工家庭教育资源的严重缺失,制约着孩子的可持续全面发展,造成孩子的发展单一,没有社会竞争力。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普遍不理想,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家庭收入偏低,居住条件拥挤,环境脏乱,文化生活单调,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比较贫瘠的家庭中。这种艰苦的生活,直接影响着其城市适应,这对于处于生理和心理正在快速发育的孩子来说其学习、心理等方面比城市同龄孩子承受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果这些压力和挑战,不能很好的化解,则会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心理疾病。例如,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焦虑心理、憎恨心理、厌学心理等。
二、改善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容易造孩子陷入辍学、低层次工作、艰苦生活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圈中,改善这一状况需要政府、社区和家长三方面的通力合作。
首先,政府要根据农民工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方法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和不合理限制,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收入水平,确保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为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其次,农民工所在社区有意识地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服务农民工子女;社区组织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服务,是提高社区农民工的家庭生活质量;针对农民工家庭特点,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其提供家庭成员良好互动的机会,减少矛盾冲突,提高家庭环境的娱乐性。
最后,农民工家庭成员要共同努力,使自己慢慢地融入城市生活,创造一片快乐幸福的小天地。因此,家长自身要不断学习,更新家庭生活理念,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努力丰富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农民工子女要勇于面对生活的艰辛,体谅父母的不易,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地和父母、老师等长辈交流,转化内心的不健康想法,积极地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响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的因素不仅仅是本文所陈述的,还存在诸多待于发现的因素,而且其家庭生活的改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及其个人的长久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敏.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缺失成因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2]邓远平,林赞歌.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3]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文献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1,(01).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北京市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5]金江.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关键词 农民工 农民工子女 家庭生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特殊国情,农民工成了现阶段流动人口的主体,这个群体不但规模庞大而且逐渐成为常住人口。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要思考农民工子女在的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在孩子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民工子女在陌生的城市,在父母艰难辛苦工作而经济条件却有限的条件下,家庭生活与城市子女相比存在着许多困难,致使其对城市的适应不良,陷入辍学、打工、低收入生活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圈内。本文对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长打工地学习、生活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4岁)的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进行分析。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心理的成长都需要保护和引导,但由于农民工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从事一些工作时间长、工资较低的低层次工作,子女的家庭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致使孩子常常会产生自闭心理、焦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憎恨心理、厌学心理等。
一、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分析
(一)物质生活方面。
1.居住空间狭窄、环境差。家庭首先是以一种空间的形式出现的,没有一定的居住空间,就不存在着牢不可破的家庭,居住空间是家庭存在的前提。对于农民工来说在城市有一定的居住空间才能立足,但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民工家庭在城中买房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是租房居住。农民工租房的条件差,人均住房面积少,孩子几乎没有独立空间,通常和父母或姐妹兄弟睡在一起,即吃住一间房。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中有自己秘密,有自己的想法,想在自己的空间里展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房间布置的漂亮、干静,在一个舒适洁净明亮的空间里学习,但是这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是一种奢求。家庭生活空间的狭窄、拥挤,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封闭、自卑等心理疾病,加之农民工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地或是城中的老社区及偏僻地方,社区环境杂、脏、乱、差,这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饮食单调、卫生状况差。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维护自身健康。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饮食单调,缺乏营养,可导致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儿童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能力下降。饮食的卫生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物上带有的细菌、霉菌及毒素和有毒化学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会危害到健康。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来到打工地,面对周围陌生的环境,心理充满着压力,这个年龄段正直身体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卫生营养的饮食,但是父母忙于生计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孩子的饮食不会花心思去考虑,孩子跟着大人吃,不管吃什么能吃饱就行了。由于居住空间、居住环境的脏乱,从而饮食卫生得不到保证。营养的缺乏,不良的饮食卫生,长期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影响孩子的外观形象,进而使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缺乏自信。
3.衣服脏乱,形象不佳。良好的外在形象可以为自我带来自信,赢得别人的喜欢。穿衣干净整洁,会反映出家庭和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因为自己年龄相对比较小,有一些事情做不了,父母长时间在外工作,身心俱疲,往往没有心思顾及孩子的穿衣,所以孩子的衣服相对来说会比较脏、乱。本身农民工子女就穿不起“名牌”,会和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心理有落差,再加上自己衣服的脏、乱,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心中的自卑感会更强,因此往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二)精神生活方面。
1.父母闲暇时间少,交流成问题。美国学者查尔曼认为低阶层亲子间缺少互动、交流沟通在于他们缺乏交流的时间和交流的语境。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的工作,上班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大,下班后需要好好休息,因此与子女沟通机会较少;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影响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度,而且农民工的交往仅限于同乡,人际交往的狭窄不能给农民工子女营造交流氛围。子女跟随父母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他们而言,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风俗,心理承受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时期的孩子是最无助的,最需要父母给予关心和精神支持的,但父母忙于养家,就很少会和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困惑,忽视了孩子在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独特精神需要。
2.父母文化水平低,指导学习少。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最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是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文化水平低,很少有能力能指导孩子的学习。当子女家庭作业遇到困难时,父母常束手无策,常令孩子没法对课业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而大多数是运用粗暴简单的方式督促孩子要好好学习;父母不知道孩子需要看什么样的课外读物,几乎把指导孩子学习的希望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相比,学习基础和知识量上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加之父母的教育支持少,长此以往会令他们陷入“厌学”的恶性发展中。
3.父母经济收入低,文化投资少。家庭的文化投资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引起了家长的“骚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忙着让孩子学舞蹈、钢琴、小提琴、美术、英语等,家里的课外书、电脑、钢琴等文化资源和教育设施是一应俱全。但是农民工受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极少有文化投资行为,而其子女对这些城市孩子“反感”的“教育”,却只能有着一份羡慕的心理,他们也想充实自己的生活,读课外书,看动漫,弹钢琴,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等。农民工家庭教育资源的严重缺失,制约着孩子的可持续全面发展,造成孩子的发展单一,没有社会竞争力。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普遍不理想,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家庭收入偏低,居住条件拥挤,环境脏乱,文化生活单调,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比较贫瘠的家庭中。这种艰苦的生活,直接影响着其城市适应,这对于处于生理和心理正在快速发育的孩子来说其学习、心理等方面比城市同龄孩子承受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果这些压力和挑战,不能很好的化解,则会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心理疾病。例如,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焦虑心理、憎恨心理、厌学心理等。
二、改善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容易造孩子陷入辍学、低层次工作、艰苦生活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圈中,改善这一状况需要政府、社区和家长三方面的通力合作。
首先,政府要根据农民工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方法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和不合理限制,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收入水平,确保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为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其次,农民工所在社区有意识地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服务农民工子女;社区组织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服务,是提高社区农民工的家庭生活质量;针对农民工家庭特点,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其提供家庭成员良好互动的机会,减少矛盾冲突,提高家庭环境的娱乐性。
最后,农民工家庭成员要共同努力,使自己慢慢地融入城市生活,创造一片快乐幸福的小天地。因此,家长自身要不断学习,更新家庭生活理念,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努力丰富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农民工子女要勇于面对生活的艰辛,体谅父母的不易,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地和父母、老师等长辈交流,转化内心的不健康想法,积极地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响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的因素不仅仅是本文所陈述的,还存在诸多待于发现的因素,而且其家庭生活的改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及其个人的长久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敏.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缺失成因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2]邓远平,林赞歌.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3]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文献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1,(01).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北京市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5]金江.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