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与精益敏捷供应链的概念出发,对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精益敏捷集成策略,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建立了精益敏捷集成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 精益生产 敏捷制造 精益敏捷集成供应链 延迟差异策略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全球性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的响应显得越来越迟缓和被动,市场竞争面临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挑战。此时,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这都需要企业做出快速响应。鉴于种种情况,迫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生产运作模式。企业必须加强与其他优秀企业的紧密合作,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思想,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资源,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响应速度。精益敏捷集成供应链的概念和理论由此产生。
二、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与精益敏捷供应链的概念
1.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
精益生产的概念始创于丰田公司(Toyota)大野耐一(Taiichi Ohno)实行的准时化生产(Just-in-Time,简称JIT)概念,其核心是彻底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成分,彻底杜绝以库存过量和人员过程为主要根源的种种浪费(Ohno,1988)。Womack与Jones(1996)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精益企业的概念(lean enterprise)。他们将精益企业定义为一组功能上独立,法律上相互分离,但在操作上同步的企业。它们旨在与消除在商业活动中潜在的各种形式的浪费。Naylor于1999年提出了精益供应管理的概念。其后,Abernathy(2000)提出了基于精益生产的纺织服装工业模型。可见,精益思想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被发展与完善,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2.敏捷制造理论的发展
Iacocca协会(1991)曾提出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要具备“敏捷性”,做到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根据Christopher与Towill(2002)的定义,敏捷性是指一种企业能力,它包含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系统、后勤供应处理,特别是思维的集合。敏捷供应链是指“在竞争、合作、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各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联盟”。敏捷供应链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从而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扩大企业的效益。
3.精益敏捷供应链的发展
1995年,Berry提出精益可以从成本的角度提高供应链的性能,而敏捷可以在质量上提高供应链的性能,通过结合精益理论与敏捷理论的优点,将精益和敏捷的核心思想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从而提出了精益敏捷(Leagile)战略思想。精益敏捷战略思想提出以后,国外学者对精益、敏捷在供应链中的集成和运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Naylor等学者对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精益生产在产品品种少、批量大、需求可以预测的情况下最适合;敏捷制造在产品需求变化产品品种多、需求难以预测的情况下适用。根据两者对应的生产模式的不同,提出运用耦合分离点 (De-coupling Point)将供应链结构分为前段和后段两个部分。R. Strattona等学者认为精益生产对市场需求做出的预测容易发生偏差,影响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出在精益生产良好运作基础上运用敏捷制造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对是运用精益还是敏捷,则由企业竞争标准,即质量或成本,速度或效率所决定。Shish则在前人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精益供应、敏捷供应和精益敏捷供应 (leagile supply)的特点以及运用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益敏捷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其研究重点有:精益与敏捷的选择策略研究;精益思想与敏捷思想的组合应用研究;精益和敏捷的集成供应链的运作模式等。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信息管理、顾客管理和关系管理等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也成为以后一定时期的供应链理论研究的重点。
三、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的比较研究
1.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的主要不同之处
(1)管理驱动的动机
精益生产的主要驱动动机是成本,通过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来降低成本。敏捷制造的主要驱动动机是增加产品对顾客的响应性,以客户服务为主要标准,用客户满意度来衡量,迅速捕捉市场机会,发现顾客需求,并且尽可能快速地抓住这种需求来挽留顾客、抢占市场,获取利润。
(2)适用市场条件和产品特性
精益生产要求市场对产品需求具有平稳性,与传统供应链相比,精益生产运作的产品品种增加,不过最适合精益生产的仍然是生命周期长,品种不多,需求稳定且可预测的产品市场。敏捷制造适用于需求高度变化,产品的品种多,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市场需求难以预测的新型产品市场。
(3)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
在信息技术上对市场信息的共享是敏捷制造的一项强制性要求,而对于精益生产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并不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2.精益生产与敏捷供应链的相同点
(1)最终用户的需求
供应链中的所有业务都必须针对最终用户,最终用户或市场部门将直接影响哪种生产模式更适合于供应链或供应链的局部。不管采用哪一种生产模式,业务流程必须协同工作以形成集成供应链,以便能够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2)提前期
敏捷和精益对于提前期的要求都是尽可能地短。对精益生产而言,是消除一切多余的浪费,反映在时间上就是要求提前期最短;而敏捷制造则是通过信息流和物料流来缩短交货期的。
来源:NAYLOR(1999),MARTIN CHRISTOPHER & DENIS TOWILL(2002)
四、精益敏捷供应链集成模型的构建
1.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的集成策略
(1)帕累托曲线法
很多企业在生产与销售商品的过程中会发现帕累托法则(the Pareto Law)也能够应用在供应链策略上。Koch曾在1997年提出這样一种观点:在生产过程中,占总产量20%的产品为需求可预测型产品(predictable),因此对于此类产品的生产可采用精益生产方式,而对于余下的需求难以预测的产品则采用更为敏捷的生产方式。(图1)
(2)耦合分离点法
另一种精益敏捷集成的方法被称作耦合分离点法(de-cou
pling point approach),这种方法应用了延迟差异策略(postponement),以耦合分离点(de-coupling point)为界将供应链分为前段和后段两个过程,供应链前段利用精益生产原理,主要生产产品的通用模块,后段利用敏捷制造原理,主要进行客户化的产品零部件生产与组装。此策略被惠普公司所采用,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图2)
(3)“基础”与“波动”需求分离法
还有一种得以成功应用的精益敏捷集成策略是被称为“基础”(base)与“波动”(surge)需求分离法。此策略是将需求类型分为“基础”需求与“波动”需求(Gattorna与Walters,1996)两类,其中“基础”需求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而“波动”需求则不可预测。从图三(b)中看出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能力(capacity demand)制定平准的生产计划(level scheduling),从而确定不同需求的产量。“基础”需求能够通过精益生产方式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波动”需求则需要企业采用更加敏捷,可能更加高成本的生产方式来满足。这种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服装产业,“基础”需求可在低成本国家得到满足,而“波动”需求则需在当地市场得到满足。需求类型的确定可以以空间为基础(通过分离生产线),也可以以时间为基础(在淡季生产基础需求的产品)。一些著名的时装企业如Zara,Benetton广泛采用该种策略。
这三种策略相互补充,而并非独立存在,但是不同的策略适用的条件不同。表二列出了这些策略适用的不同情况。
2.精益敏捷集成供应链模型的提出
图四所示的三层框架图为精益敏捷供应链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将领域内现有的理论加以总结和归纳。模型的第一层为准则层,延迟差异策略与标准模块化设计是精益敏捷供应链设计中两个关键准则。所谓延迟差异是在不同产品的实现中,尽可能地采用相同的制作过程,使整个产品生产中不同产品需求的相同程序制作过程尽可能最大化,使满足定制需求或最终需求(体现个性化需求的部件)的差异化过程尽可能被延迟的策略。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精益敏捷供应链按不同的策略都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预测驱动(Driven By Forecast),从事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的通用模块的生产、装配、包装的过程,采用精益生产模式,实现大规模生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第二阶段由需求驱动(Driven By Demand),从事产品专用模块的生产,采用敏捷制造模式,实现定制生产,满足个性需求。因此在第二层计划层中,根据耦合分离点以及需求类型的差别,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供应链进行管理。第三层为支持计划实施的具体行动。如支持精益生产必须要做到减少浪费,实施标准化生产等。但该图仅对精益敏捷供应链的通用概念进行了总结,各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進行适当的修改。
五、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基于单一企业的商业模式将逐步被集成化供应链模式所取代。当前,市场需求充满了变化与不确定因素,因此,针对这种非可预测需求的敏捷、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精益理论与敏捷理论两者相集成的新型供应链将逐步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MARTIN CHRISTOPHER & DENIS TOWILL. Understanding, Implementing and Exploiting Agility and Lean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ol.5 No.1, 2002
[2]BERRY D & TOWILL R. Business process for reengineering an electronics products supply chain[J], IEE. Tech. Vol.4 No.7, 1995
[3]NAYLOR B, NAIM M & BERRY D. Leagility: Integrating The Lean And Agile Manufacturing Paradigm In Total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35 No.17, 1999
[关键词] 精益生产 敏捷制造 精益敏捷集成供应链 延迟差异策略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全球性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的响应显得越来越迟缓和被动,市场竞争面临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挑战。此时,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这都需要企业做出快速响应。鉴于种种情况,迫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生产运作模式。企业必须加强与其他优秀企业的紧密合作,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思想,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资源,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响应速度。精益敏捷集成供应链的概念和理论由此产生。
二、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与精益敏捷供应链的概念
1.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
精益生产的概念始创于丰田公司(Toyota)大野耐一(Taiichi Ohno)实行的准时化生产(Just-in-Time,简称JIT)概念,其核心是彻底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成分,彻底杜绝以库存过量和人员过程为主要根源的种种浪费(Ohno,1988)。Womack与Jones(1996)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精益企业的概念(lean enterprise)。他们将精益企业定义为一组功能上独立,法律上相互分离,但在操作上同步的企业。它们旨在与消除在商业活动中潜在的各种形式的浪费。Naylor于1999年提出了精益供应管理的概念。其后,Abernathy(2000)提出了基于精益生产的纺织服装工业模型。可见,精益思想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被发展与完善,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2.敏捷制造理论的发展
Iacocca协会(1991)曾提出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要具备“敏捷性”,做到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根据Christopher与Towill(2002)的定义,敏捷性是指一种企业能力,它包含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系统、后勤供应处理,特别是思维的集合。敏捷供应链是指“在竞争、合作、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各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联盟”。敏捷供应链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从而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扩大企业的效益。
3.精益敏捷供应链的发展
1995年,Berry提出精益可以从成本的角度提高供应链的性能,而敏捷可以在质量上提高供应链的性能,通过结合精益理论与敏捷理论的优点,将精益和敏捷的核心思想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从而提出了精益敏捷(Leagile)战略思想。精益敏捷战略思想提出以后,国外学者对精益、敏捷在供应链中的集成和运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Naylor等学者对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精益生产在产品品种少、批量大、需求可以预测的情况下最适合;敏捷制造在产品需求变化产品品种多、需求难以预测的情况下适用。根据两者对应的生产模式的不同,提出运用耦合分离点 (De-coupling Point)将供应链结构分为前段和后段两个部分。R. Strattona等学者认为精益生产对市场需求做出的预测容易发生偏差,影响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出在精益生产良好运作基础上运用敏捷制造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对是运用精益还是敏捷,则由企业竞争标准,即质量或成本,速度或效率所决定。Shish则在前人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精益供应、敏捷供应和精益敏捷供应 (leagile supply)的特点以及运用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益敏捷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其研究重点有:精益与敏捷的选择策略研究;精益思想与敏捷思想的组合应用研究;精益和敏捷的集成供应链的运作模式等。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信息管理、顾客管理和关系管理等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也成为以后一定时期的供应链理论研究的重点。
三、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的比较研究
1.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的主要不同之处
(1)管理驱动的动机
精益生产的主要驱动动机是成本,通过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来降低成本。敏捷制造的主要驱动动机是增加产品对顾客的响应性,以客户服务为主要标准,用客户满意度来衡量,迅速捕捉市场机会,发现顾客需求,并且尽可能快速地抓住这种需求来挽留顾客、抢占市场,获取利润。
(2)适用市场条件和产品特性
精益生产要求市场对产品需求具有平稳性,与传统供应链相比,精益生产运作的产品品种增加,不过最适合精益生产的仍然是生命周期长,品种不多,需求稳定且可预测的产品市场。敏捷制造适用于需求高度变化,产品的品种多,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市场需求难以预测的新型产品市场。
(3)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
在信息技术上对市场信息的共享是敏捷制造的一项强制性要求,而对于精益生产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并不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2.精益生产与敏捷供应链的相同点
(1)最终用户的需求
供应链中的所有业务都必须针对最终用户,最终用户或市场部门将直接影响哪种生产模式更适合于供应链或供应链的局部。不管采用哪一种生产模式,业务流程必须协同工作以形成集成供应链,以便能够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2)提前期
敏捷和精益对于提前期的要求都是尽可能地短。对精益生产而言,是消除一切多余的浪费,反映在时间上就是要求提前期最短;而敏捷制造则是通过信息流和物料流来缩短交货期的。
来源:NAYLOR(1999),MARTIN CHRISTOPHER & DENIS TOWILL(2002)
四、精益敏捷供应链集成模型的构建
1.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的集成策略
(1)帕累托曲线法
很多企业在生产与销售商品的过程中会发现帕累托法则(the Pareto Law)也能够应用在供应链策略上。Koch曾在1997年提出這样一种观点:在生产过程中,占总产量20%的产品为需求可预测型产品(predictable),因此对于此类产品的生产可采用精益生产方式,而对于余下的需求难以预测的产品则采用更为敏捷的生产方式。(图1)
(2)耦合分离点法
另一种精益敏捷集成的方法被称作耦合分离点法(de-cou
pling point approach),这种方法应用了延迟差异策略(postponement),以耦合分离点(de-coupling point)为界将供应链分为前段和后段两个过程,供应链前段利用精益生产原理,主要生产产品的通用模块,后段利用敏捷制造原理,主要进行客户化的产品零部件生产与组装。此策略被惠普公司所采用,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图2)
(3)“基础”与“波动”需求分离法
还有一种得以成功应用的精益敏捷集成策略是被称为“基础”(base)与“波动”(surge)需求分离法。此策略是将需求类型分为“基础”需求与“波动”需求(Gattorna与Walters,1996)两类,其中“基础”需求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而“波动”需求则不可预测。从图三(b)中看出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能力(capacity demand)制定平准的生产计划(level scheduling),从而确定不同需求的产量。“基础”需求能够通过精益生产方式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波动”需求则需要企业采用更加敏捷,可能更加高成本的生产方式来满足。这种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服装产业,“基础”需求可在低成本国家得到满足,而“波动”需求则需在当地市场得到满足。需求类型的确定可以以空间为基础(通过分离生产线),也可以以时间为基础(在淡季生产基础需求的产品)。一些著名的时装企业如Zara,Benetton广泛采用该种策略。
这三种策略相互补充,而并非独立存在,但是不同的策略适用的条件不同。表二列出了这些策略适用的不同情况。
2.精益敏捷集成供应链模型的提出
图四所示的三层框架图为精益敏捷供应链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将领域内现有的理论加以总结和归纳。模型的第一层为准则层,延迟差异策略与标准模块化设计是精益敏捷供应链设计中两个关键准则。所谓延迟差异是在不同产品的实现中,尽可能地采用相同的制作过程,使整个产品生产中不同产品需求的相同程序制作过程尽可能最大化,使满足定制需求或最终需求(体现个性化需求的部件)的差异化过程尽可能被延迟的策略。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精益敏捷供应链按不同的策略都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预测驱动(Driven By Forecast),从事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的通用模块的生产、装配、包装的过程,采用精益生产模式,实现大规模生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第二阶段由需求驱动(Driven By Demand),从事产品专用模块的生产,采用敏捷制造模式,实现定制生产,满足个性需求。因此在第二层计划层中,根据耦合分离点以及需求类型的差别,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供应链进行管理。第三层为支持计划实施的具体行动。如支持精益生产必须要做到减少浪费,实施标准化生产等。但该图仅对精益敏捷供应链的通用概念进行了总结,各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進行适当的修改。
五、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基于单一企业的商业模式将逐步被集成化供应链模式所取代。当前,市场需求充满了变化与不确定因素,因此,针对这种非可预测需求的敏捷、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精益理论与敏捷理论两者相集成的新型供应链将逐步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MARTIN CHRISTOPHER & DENIS TOWILL. Understanding, Implementing and Exploiting Agility and Lean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ol.5 No.1, 2002
[2]BERRY D & TOWILL R. Business process for reengineering an electronics products supply chain[J], IEE. Tech. Vol.4 No.7, 1995
[3]NAYLOR B, NAIM M & BERRY D. Leagility: Integrating The Lean And Agile Manufacturing Paradigm In Total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35 No.17,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