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融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融,其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突破。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本思想、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精神等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151-03
  Abstract: Being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breakthrough of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t embodies the ideals and beliefs, patriotism, humanistic psychology, harmonious thoughts, and spirit of self-improve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blended with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tegration research
  随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发展,人们越发觉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达到某些瓶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大家都在努力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特别讲究道德和伦理的文化,其中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健全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不以物欲为齿,而以高尚其志为乐”。[1]中国传统的儒、道、法、墨家都认为,人在做事与做人方面,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身的修炼的办法,如:自省、慎独、克己等来达到完美人格的境界。这些对于塑造高职生优良品德,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平,树立完善人格,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要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否则,是一个发展不起来的民族。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捍卫、尊重、认同、热爱、崇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道德观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是历史的必然。面对这种局面,当代高职生由于缺乏的鉴别力有些茫然,导致部分高职生盲目追崇西方文化而自贬本民族文化。为此,国学大师张岱年指出:“必须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2]还有学者指出:“传统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一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3]因此,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提升高职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有助于增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内在涵养,表现为人的人格、修养与气质,通常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应地快速发展。高职生出现了伦理道德观念淡化、信仰危机和人文精神失落。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丰厚的资源是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追求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4]引领高职生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其道德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增强其人文素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的内容
  (一)理想信念
  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目标,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一般认为“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5]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5]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信念的有: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文集·诫外甥书》)。这里的志就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就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
  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方面,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稳定,需要哪几条?孔子回答,要有充足的兵力,要有充足的粮食,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最后说,没有粮食就是死,自古以来谁无死?如果老百姓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则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6]“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6]对理想的构想方面,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意思是(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孔子称赞曾皙关于理想描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 咏而归。”(《论语·先进》)意思是: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已经穿上了,(我)(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走回来。理想信念的实现方面,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这些关于理想的描述与我们目前要和高职生讲述的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与未来我们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也具有一致性“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
  (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悠良传统,数千年來中华儿女都是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自己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和奉献。所谓爱国主义是“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5]。“夙夜在公”(《诗经》)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思想,意思是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心,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的朴素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精神。鲁迅曾赞叹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8]这些爱国主义传统与当前高职生的爱国主义保持着高度的关联性。当前高职生的爱国主义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献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三)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开始于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再到春秋时期的“民为神主”,最后形成于战国时期的“人为贵”思想。如:“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天之性最贵者也。”(《说文·人部》)“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治理国家中体现人的重要性。如:“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新序·杂事第四》)“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新书·人政上》);二是通过保民和爱民来稳定其统治。儒家“仁者爱人”思想中“仁者”是完美人格的化身。要求统治者有“侧隐之心”,对社会、国家、他人充满爱心,爱护他人、尊重他人,将仁爱之心由已及人,从而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就是这种写照。
  当今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要。在这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是适合人民利益的,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9]“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有“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指出:“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正是“人本思想”的写照和延伸。
  (四)和谐思想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谐就是事物不同要素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制衡,共处于一个统一的矛盾体中。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序封》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发展到宋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说明天、地、自然先于人的存在,要求人们办事要尊重和符合自然规律。纵观当今的全球环境,不得不令人感到痛心。环境污染的严重,地质灾害的频发,恶性疾病的蔓延。这些都是人类大肆破坏环境带来的恶果。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而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二是人与人的和谐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这些都是从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来论述人际和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标准以实现人际和谐。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观。整个社会的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就有大同的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五)自强不息精神
  《易传》里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已,从不间断;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间断,而曰自强不息。孔子的一生就是以这个标准来践行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要求。当然还有很多这样例子。“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汉书·司马迁传》)这些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和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和人生的价值目标而不断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融,可以使高职生认识到我们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都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找到依据,古人可以做到,现代人就做不到?这样就可以增加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更快地内化为高职生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264.
  [2]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390.
  [3]徐晓敬.《“十一五”文化纲要》规定:传统文化进驻小学[N].辽宁日报,2006-9-25.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68.
  [5]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16+3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1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8]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8.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
  [1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0-451.
  [11]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12]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旅游生态学学科的诞生分析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旅游生态学课程应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受到重视,同时论述旅游生态学知识体系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旅游活动;课程体系;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6-0076-03  Abstract: From the proble
由于医学X光图像中存在信噪比低、清晰度差、对比度低等缺点,而普通的图像增强算法很难在增强图像细节特征的同时对图像的背景噪声进行抑制。针对上述问题,将模糊多尺度Retinex算法引入医学图像处理的增强算法中:先计算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模糊度,再结合模糊度采用多尺度Retinex算法对图像进行增强。实验表明该算法比直方图均衡、同态滤波以及普通的多尺度Retinex算法增强图像的效果更明显,并能在增强图像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和学校的综合发展,因此,建立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设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1-0
文中通过对基于OWL的本体构造方法,Jena通用推理机及推理规则的研究,尝试一种新的本体构造方法,以及针对此类本体所适用的规则。期望可以不局限于推理本体间的关系,而是能够针对
随着移动无线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随时随地获得个人或物品的位置信息成为可能,基于位置的隐私保护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的重要问题。文中以提高隐私保护能力和位置服务效率为目标,对
抽油机的异常情况会使油田的产油效率降低,而不同的异常类型对应的抽油机示功图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造成的损害程度也不同。针对以上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抽油机井功图识别模型,该
现代教学管理最重要的是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控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