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沈阳建筑大学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引导师生党员和科技工作者以服务辽宁全面振兴为己任,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投身辽宁经济建设主战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总体部署,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新兴领域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特色优势,精准对接省内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迫切需求,深度融入东北振兴主导产业,以学校优势科研平台为核心,广泛参与智慧产业、制造产业、城市建筑产业等,发挥学校在建筑设计、绿色节能建筑、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路面材料等研究领域的优势,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扎根辽宁、搭建平台 增强服务振兴推動力
学校党委结合辽宁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提出强化“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建筑工业化及建筑信息化”“特色小镇和新农村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水污染防治”“建筑工程装备制造”“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海绵城市”等重点研发工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校企联盟建设办公室和技术转移中心等组织机构,依托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校内直属科研机构,牵头6个省级校企合作联盟,积极做好优势科技资源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保障和引领作用。制定出台了《沈阳建筑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试行)》《沈阳建筑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振兴发展大局。
“十三五”以来,学校累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近2000项,合同总额近5亿元,实现进款近4亿元,成果转化数量和省内转化率位列全省省属高校前茅。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科技服务诚信机构”“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20年,学校坚持“抗疫不停研”,即使受到疫情影响,依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个,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个、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个及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61个,全年科研总经费再次突破1亿元。学校荣获2020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获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入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位居省属高校第一位。学校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辽宁省年度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评价中位列全省技术转移机构第一名。
面向地方、服务需求 突出校地对接精准性
学校将自身建设与辽宁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先后选派25名优秀干部和教师担任驻村书记,助力辽宁脱贫攻坚工作。在高质量做好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的同时,聚焦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组建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以优秀教师、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成员的10支“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营”团队。这10支团队分别对应学校联系的10个省级贫困县所辖的村镇,用智力资源义务支持脱贫攻坚,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3年来,10支团队分批前往建昌县、凌源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岫岩满族自治县、义县、彰武县等6个地区的10个乡村开展对接、现场调研、实地踏勘、现场指导、项目汇报等工作近百次,往返里程近40万公里,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其中,第九团队结合彰武县大四家子镇的小米加工和生产销售实际,科学编制了《大四家子镇小米加工厂规划》。按照这项规划,加工厂预计为当地每年增加收入百万元以上。第五团队结合历史人文资源等积极打造郭家屯村“村落名片”,成功申报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并获得了建设经费资助。学校驻村工作队荣获“辽宁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无论是“王桂兰干部学校”的策划设计还是“浑河一河两岸”的旖旎风光,无论是解决百万人吃水问题的北镇水厂还是被誉为“辽西最美”的低能耗乡村公厕,学校师生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把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建筑“论文”写在了辽沈大地上。
立足特色、紧跟前沿 打造产业升级新动能
学校党委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主动出击,结合学校技术优势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学校党员教师团队将光伏新能源科技与绿色建筑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结合,深入进行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让建筑成为“能源的生产者”,让城市成为“能源的供给者”。结合辽宁气候特点和建筑标准,学校党员教师团队还创新性地研发出国际领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集成技术体系,将新型光伏材料与建筑围护体系相结合,为建筑节能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技术路径;结合建筑工业化发展新趋势,研发了标准化的光伏建筑产品构造体系和建造方式。目前,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到众多工程项目中,实现了光伏建筑产品的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内外装修一体化以及建筑发电就地消纳,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学校党员教师团队以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多年潜心于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研究,主编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沈阳万科春河里项目装配式建筑提供建设标准,拉开了沈阳市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帷幕。近年来,学校党员教师团队还主编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等多部标准,规范了万科金域蓝湾、沈阳市地铁惠生新城和南科大厦超过30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为企业创造价值近亿元。
在城市创新设计方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大连理工大学辽东湾校区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成为寒地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盘锦城市文化展示馆”获得全国建筑设计领域最高荣誉“建筑创作金奖”。辽东湾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十年建筑创作最高奖。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急需快速建设更多的方舱医院,针对方舱医院需求量大、建设时间紧、医疗负担重等问题,全体师生党员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启动重大应急设计模式,突击研发制作了“快装隔断+机器人”智慧方舱医院系统,以科技助力抗疫基础设施建设,为战胜疫情贡献了力量。
扎根辽宁、搭建平台 增强服务振兴推動力
学校党委结合辽宁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提出强化“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建筑工业化及建筑信息化”“特色小镇和新农村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水污染防治”“建筑工程装备制造”“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海绵城市”等重点研发工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校企联盟建设办公室和技术转移中心等组织机构,依托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校内直属科研机构,牵头6个省级校企合作联盟,积极做好优势科技资源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保障和引领作用。制定出台了《沈阳建筑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试行)》《沈阳建筑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振兴发展大局。
“十三五”以来,学校累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近2000项,合同总额近5亿元,实现进款近4亿元,成果转化数量和省内转化率位列全省省属高校前茅。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科技服务诚信机构”“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20年,学校坚持“抗疫不停研”,即使受到疫情影响,依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个,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个、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个及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61个,全年科研总经费再次突破1亿元。学校荣获2020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获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入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位居省属高校第一位。学校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辽宁省年度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评价中位列全省技术转移机构第一名。
面向地方、服务需求 突出校地对接精准性
学校将自身建设与辽宁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先后选派25名优秀干部和教师担任驻村书记,助力辽宁脱贫攻坚工作。在高质量做好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的同时,聚焦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组建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以优秀教师、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成员的10支“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营”团队。这10支团队分别对应学校联系的10个省级贫困县所辖的村镇,用智力资源义务支持脱贫攻坚,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3年来,10支团队分批前往建昌县、凌源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岫岩满族自治县、义县、彰武县等6个地区的10个乡村开展对接、现场调研、实地踏勘、现场指导、项目汇报等工作近百次,往返里程近40万公里,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其中,第九团队结合彰武县大四家子镇的小米加工和生产销售实际,科学编制了《大四家子镇小米加工厂规划》。按照这项规划,加工厂预计为当地每年增加收入百万元以上。第五团队结合历史人文资源等积极打造郭家屯村“村落名片”,成功申报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并获得了建设经费资助。学校驻村工作队荣获“辽宁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无论是“王桂兰干部学校”的策划设计还是“浑河一河两岸”的旖旎风光,无论是解决百万人吃水问题的北镇水厂还是被誉为“辽西最美”的低能耗乡村公厕,学校师生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把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建筑“论文”写在了辽沈大地上。
立足特色、紧跟前沿 打造产业升级新动能
学校党委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主动出击,结合学校技术优势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学校党员教师团队将光伏新能源科技与绿色建筑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结合,深入进行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让建筑成为“能源的生产者”,让城市成为“能源的供给者”。结合辽宁气候特点和建筑标准,学校党员教师团队还创新性地研发出国际领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集成技术体系,将新型光伏材料与建筑围护体系相结合,为建筑节能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技术路径;结合建筑工业化发展新趋势,研发了标准化的光伏建筑产品构造体系和建造方式。目前,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到众多工程项目中,实现了光伏建筑产品的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内外装修一体化以及建筑发电就地消纳,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学校党员教师团队以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多年潜心于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研究,主编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沈阳万科春河里项目装配式建筑提供建设标准,拉开了沈阳市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帷幕。近年来,学校党员教师团队还主编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等多部标准,规范了万科金域蓝湾、沈阳市地铁惠生新城和南科大厦超过30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为企业创造价值近亿元。
在城市创新设计方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大连理工大学辽东湾校区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成为寒地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盘锦城市文化展示馆”获得全国建筑设计领域最高荣誉“建筑创作金奖”。辽东湾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十年建筑创作最高奖。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急需快速建设更多的方舱医院,针对方舱医院需求量大、建设时间紧、医疗负担重等问题,全体师生党员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启动重大应急设计模式,突击研发制作了“快装隔断+机器人”智慧方舱医院系统,以科技助力抗疫基础设施建设,为战胜疫情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