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本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城市园林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环境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区域,在城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作为现代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功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都在迎合着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我们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园林要着眼欣赏人群具体特性,要全方位地满足城市民众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心里诉求。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城市园林不仅仅局限于对人工自然环境的营造,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从灵魂深处去提高一座城市的品位和内涵,让工作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居民能够放松身心,在享受城市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能够亲近自然,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纵观古今中外的城市园林发展过程,可以明显感受到城市园林的双重作用——既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形象展示。良好的城市园林环境不仅能够带给生活其中的居民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的享受,也能够让走进城市的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生机与活力,城市的品位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一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现代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城市居民对于生活的环境有很高层次的要求,对于城市的形象更加重视。城市居民不再像以往那样,把亲近自然、感受绿色的任务赋予传统的“公园”,而是开始把对于优美、健康、舒适环境的要求放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住宅区、学校、医院等各种生活、办公、娱乐的环境。在自然环境恶化与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城市园林景观更为人们所重视。空间位置的协调、外形的美学追求、宜人的设计思路,这些都是想方设法不仅能为当地的民众带来精神的美感、还要能让当地民众从我们设计的产品中感到心灵的温暖,充分感受到城市管理者带给民众与众不同的关怀。这样,才能将城市园林应该具有的价值充分地表现出来,切实的为当地的民众服务。
城市只要存在就有历史,只要有历史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城市历史文化、人文风俗、地方特色。这些东西构成了城市的民风民俗,是整个城市居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现代城市园林的设计肯定是不能离开这些的,在设计中必须要将这些通盘考虑,尊重当地的历史、传承民俗文化、保持地域特点。因为只有这样,设计的城市园林景观作品才能符合当地民众的欣赏习惯,能够在当地民众中得到认同,让当地民众愉快的接受。也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城市园林作品才更有内涵,更有可读性,不会让游赏者产生与别处有雷同之感。
二 国外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园林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日渐兴起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的伯肯海德公园,该公园面对城市居民免费开放,可以说是城市园林产生的标志,这也真正意味着城市开始为城市居民设置专有开放性的公共绿色空间。以此为起点,从19世纪下半叶,西方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建设城市园林的热潮。同时期,美国在波士顿城市园林设计建设的过程中,改变了一直沿袭的城市规则方格网络的设置格局,该园林工程结合了本地特有的河谷、湿地、草原等自然景色,通过建设一系列的人工绿化带,将波士顿地区的若干个公园串联在一起,使得中心城区形成了非常优美的环境,令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倍感舒适惬意。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后来的城市建设者又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其出发点是为了突出农业田园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变和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谢菲尔德和海科特为代表的英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在具体的城市园林设计中更多的考虑环境生态因素,以确保城市园林的建设能够在优化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效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现代环境艺术运动的兴起以及一些其他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城市园林景观视觉美学方面。以往那些单纯考虑某一种城市园林功能的设计理念,逐渐被设计者所摒弃。
三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城市园林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灵囿”的人工环境。其建设方式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挖池筑台的方式,建成主要用于游玩休憩的人工环境,仅供皇家贵族狩猎游乐的场所。两汉时期,我国当代城市园林已经在“囿”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兼具宫殿生活区和狩猎游乐区的园林形式。这一时期的园林面积极大,往往方圆数百里,保留了“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并且有了建设在广大地域中的建筑群落,宫殿、花园互相间杂,互相映衬。魏晋时期,我国社会所产生的大量私家园林已经从利用单纯自然环境,进而发展到人工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园林建设在技术层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偏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尽可能地淡化园林中的人工痕迹,这一时期的园林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自然山水园林”。晋朝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虚构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场景,这其中所描写的情景,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园林布局就有很多启示。与陶渊明同时期的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在其所著的《山居赋》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经营自家园林的点点滴滴,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建设方式、园林标准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参考意义。
唐宋时期,中国园林的设计建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轨迹类似于我国古典绘画、文学的发展。就像绘画和文学艺术成为宣泄作者个人感情的手段一样,园林已不仅仅是一种人工模仿自然环境的技术,而逐渐成为抒发设计建设者内心感受和个人情绪的手段。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十分喜欢设计建造园林,他在长安有悉心建造自家宅园,在庐山建草堂,著名的西湖风景区也是他任杭州地方官员时开发建设的。他在自己撰写的文章《草堂记》中,较为仔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选址,如何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如何引泉水造景的过程,作者还记述了草堂的四时风光以及自己在草堂的舒适环境中愉悦的身心感受。我国宋朝的文学家欧阳修的著名诗篇《醉翁亭记》,记录了滁州城郊风景区的选址、设置亭子的详细情况,描述了景区的四季景色。而且,自宋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评述园林的书籍和文章。骚人墨客欣赏园林之余,所著的评论性著作,可以说树立了明清时期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规律和原则,也极大地影响了普通人对于城市园林的审美取向。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山水田园诗、游记散文、山水画评论以及其他的艺术和审美观念,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艺术在认识和表现自然及园林布局、构成、意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具有专业素养的园林匠师了,这些匠师们能够灵活运用旧时所积累的园林设计建设经验并加以发展。明代著名的园林设计者计成撰写了《园冶》一书,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业著作,该书是对我国传统园林设计建造实践的总结,总结出了“相地合宣,构园得体”的园林设计基本思路,还有诸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传统古典园林的一般原则。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和清初的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都较为详细地说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下,园林的具体营造方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大发展的时期。明清两朝皇室掀起了一波皇家园林建设的热潮,涌现出了诸如颐和园、紫禁城等一系列享誉中外的皇家园林。这些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造风格,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格特点,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由于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园林的发展一直处在“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状态,极少与其他国家交流。直到19世纪末,随着上海租界建成外滩公园的建成,近现代园林学的概念才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并对我们国家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中国近代,国内自建公园逐渐增多也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情了。从20世纪起,中国一些农学院的园艺系、森林系或工学院的建筑系陆续开始开设庭园学或造园学的专业课程,现代园林学教育在中华大地才逐渐推广开来,同时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一些相关专业的论著也开始出现。
回顾近代中国的城市园林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园林景观的研究,更多的是将西方的城市园林景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著作、方法引进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园林景观也沿袭了其他领域内“全盘苏化”的模式,注重园林景观在城市中作为民众的休息区而存在,形式上追求“宽、大、高”的规模感,这种指导思想一致影响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园林学经历了较多的曲折,但是也仍然有较大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园林学的实践得到了非常多的实践机会,这也促使着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宽:由传统园林学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使得园林学的范围延伸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领域。
四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国家地区都在不断的面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如何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保持自己国家、民族、区域的独有特征,已经开始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面临的挑战。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标准化的公共设施,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统一面孔,充满本土特色的审美情趣也逐渐被这样的外来思潮所淹没。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刻意追求“大、宽、洋、高、快”,忽视传统园林的艺术成就,使得城市园林景观呈现出杂乱无章,毫无本土特色,缺乏有个性的园林形态,使得城市园林难以形成独特个性优势,“千城一面”的现象尤为突出。
随着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包括声、光、空气、水源等方面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新兴城市大多缺乏清洁燃料、垃圾收集和无害化、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必要的城市环境设施。任意丢弃的垃圾和任意排放的污水都从不同层面造成非常严重的视觉和嗅觉污染,给城市园林景观带来负面影响。很多自然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使得原本应保留的鸟语呢喃、莺歌燕舞、萤火点点、虫唱蛙鸣等美好自然景观消失于城市居民的视野。
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被认为活动肆意的改变、改造和破坏,例如:任意开山取石、河道任意裁弯取直、河流水面堤岸随意固化,很多具有极大生态价值的山坡、湿地被破坏,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同时,城市建设认为地割裂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景观、人们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城市居民难以感受到城市园林化的成效。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当今中国,“土地财政”成为很多城市管理者的命脉。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政府往往成为最大的土地“卖家”,为了眼前利益,大面积的买地、圈地,把本来属于农民生产的农田交由土地开发商建成了高楼大厦,虽然拉大了城市股骨架,增加了城市规模,但是也不断地在侵蚀城市周边的乡村自然景观。这种短视的行为,也在不断拉大城市与乡村景观和自然山水的距离。
人文历史景观不仅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一些历史遗迹,如古建筑、石桥、牌坊等,还包含历史上遗留的人工或自然水系、农田防护林系统,依旧生长在城市中的大树、不同时代建成的典型建筑等,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中,首先要尽可能地让这些包含历史的元素充分展示城市居民面前,更能够让游客能有机会接触这些历史素材。
回顾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把城市园林功能与充满美感的园林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 张琰炎:《浅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及其发展因》,《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第2期。
作者简介:蒲波,女,1980—,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城市园林不仅仅局限于对人工自然环境的营造,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从灵魂深处去提高一座城市的品位和内涵,让工作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居民能够放松身心,在享受城市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能够亲近自然,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纵观古今中外的城市园林发展过程,可以明显感受到城市园林的双重作用——既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形象展示。良好的城市园林环境不仅能够带给生活其中的居民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的享受,也能够让走进城市的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生机与活力,城市的品位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一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现代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城市居民对于生活的环境有很高层次的要求,对于城市的形象更加重视。城市居民不再像以往那样,把亲近自然、感受绿色的任务赋予传统的“公园”,而是开始把对于优美、健康、舒适环境的要求放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住宅区、学校、医院等各种生活、办公、娱乐的环境。在自然环境恶化与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城市园林景观更为人们所重视。空间位置的协调、外形的美学追求、宜人的设计思路,这些都是想方设法不仅能为当地的民众带来精神的美感、还要能让当地民众从我们设计的产品中感到心灵的温暖,充分感受到城市管理者带给民众与众不同的关怀。这样,才能将城市园林应该具有的价值充分地表现出来,切实的为当地的民众服务。
城市只要存在就有历史,只要有历史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城市历史文化、人文风俗、地方特色。这些东西构成了城市的民风民俗,是整个城市居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现代城市园林的设计肯定是不能离开这些的,在设计中必须要将这些通盘考虑,尊重当地的历史、传承民俗文化、保持地域特点。因为只有这样,设计的城市园林景观作品才能符合当地民众的欣赏习惯,能够在当地民众中得到认同,让当地民众愉快的接受。也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城市园林作品才更有内涵,更有可读性,不会让游赏者产生与别处有雷同之感。
二 国外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园林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日渐兴起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的伯肯海德公园,该公园面对城市居民免费开放,可以说是城市园林产生的标志,这也真正意味着城市开始为城市居民设置专有开放性的公共绿色空间。以此为起点,从19世纪下半叶,西方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建设城市园林的热潮。同时期,美国在波士顿城市园林设计建设的过程中,改变了一直沿袭的城市规则方格网络的设置格局,该园林工程结合了本地特有的河谷、湿地、草原等自然景色,通过建设一系列的人工绿化带,将波士顿地区的若干个公园串联在一起,使得中心城区形成了非常优美的环境,令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倍感舒适惬意。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后来的城市建设者又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其出发点是为了突出农业田园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变和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谢菲尔德和海科特为代表的英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在具体的城市园林设计中更多的考虑环境生态因素,以确保城市园林的建设能够在优化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效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现代环境艺术运动的兴起以及一些其他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城市园林景观视觉美学方面。以往那些单纯考虑某一种城市园林功能的设计理念,逐渐被设计者所摒弃。
三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城市园林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灵囿”的人工环境。其建设方式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挖池筑台的方式,建成主要用于游玩休憩的人工环境,仅供皇家贵族狩猎游乐的场所。两汉时期,我国当代城市园林已经在“囿”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兼具宫殿生活区和狩猎游乐区的园林形式。这一时期的园林面积极大,往往方圆数百里,保留了“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并且有了建设在广大地域中的建筑群落,宫殿、花园互相间杂,互相映衬。魏晋时期,我国社会所产生的大量私家园林已经从利用单纯自然环境,进而发展到人工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园林建设在技术层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偏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尽可能地淡化园林中的人工痕迹,这一时期的园林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自然山水园林”。晋朝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虚构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场景,这其中所描写的情景,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园林布局就有很多启示。与陶渊明同时期的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在其所著的《山居赋》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经营自家园林的点点滴滴,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建设方式、园林标准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参考意义。
唐宋时期,中国园林的设计建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轨迹类似于我国古典绘画、文学的发展。就像绘画和文学艺术成为宣泄作者个人感情的手段一样,园林已不仅仅是一种人工模仿自然环境的技术,而逐渐成为抒发设计建设者内心感受和个人情绪的手段。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十分喜欢设计建造园林,他在长安有悉心建造自家宅园,在庐山建草堂,著名的西湖风景区也是他任杭州地方官员时开发建设的。他在自己撰写的文章《草堂记》中,较为仔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选址,如何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如何引泉水造景的过程,作者还记述了草堂的四时风光以及自己在草堂的舒适环境中愉悦的身心感受。我国宋朝的文学家欧阳修的著名诗篇《醉翁亭记》,记录了滁州城郊风景区的选址、设置亭子的详细情况,描述了景区的四季景色。而且,自宋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评述园林的书籍和文章。骚人墨客欣赏园林之余,所著的评论性著作,可以说树立了明清时期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规律和原则,也极大地影响了普通人对于城市园林的审美取向。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山水田园诗、游记散文、山水画评论以及其他的艺术和审美观念,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艺术在认识和表现自然及园林布局、构成、意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具有专业素养的园林匠师了,这些匠师们能够灵活运用旧时所积累的园林设计建设经验并加以发展。明代著名的园林设计者计成撰写了《园冶》一书,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业著作,该书是对我国传统园林设计建造实践的总结,总结出了“相地合宣,构园得体”的园林设计基本思路,还有诸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传统古典园林的一般原则。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和清初的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都较为详细地说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下,园林的具体营造方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大发展的时期。明清两朝皇室掀起了一波皇家园林建设的热潮,涌现出了诸如颐和园、紫禁城等一系列享誉中外的皇家园林。这些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造风格,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格特点,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由于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园林的发展一直处在“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状态,极少与其他国家交流。直到19世纪末,随着上海租界建成外滩公园的建成,近现代园林学的概念才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并对我们国家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中国近代,国内自建公园逐渐增多也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情了。从20世纪起,中国一些农学院的园艺系、森林系或工学院的建筑系陆续开始开设庭园学或造园学的专业课程,现代园林学教育在中华大地才逐渐推广开来,同时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一些相关专业的论著也开始出现。
回顾近代中国的城市园林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园林景观的研究,更多的是将西方的城市园林景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著作、方法引进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园林景观也沿袭了其他领域内“全盘苏化”的模式,注重园林景观在城市中作为民众的休息区而存在,形式上追求“宽、大、高”的规模感,这种指导思想一致影响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园林学经历了较多的曲折,但是也仍然有较大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园林学的实践得到了非常多的实践机会,这也促使着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宽:由传统园林学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使得园林学的范围延伸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领域。
四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国家地区都在不断的面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如何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保持自己国家、民族、区域的独有特征,已经开始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面临的挑战。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标准化的公共设施,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统一面孔,充满本土特色的审美情趣也逐渐被这样的外来思潮所淹没。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刻意追求“大、宽、洋、高、快”,忽视传统园林的艺术成就,使得城市园林景观呈现出杂乱无章,毫无本土特色,缺乏有个性的园林形态,使得城市园林难以形成独特个性优势,“千城一面”的现象尤为突出。
随着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包括声、光、空气、水源等方面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新兴城市大多缺乏清洁燃料、垃圾收集和无害化、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必要的城市环境设施。任意丢弃的垃圾和任意排放的污水都从不同层面造成非常严重的视觉和嗅觉污染,给城市园林景观带来负面影响。很多自然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使得原本应保留的鸟语呢喃、莺歌燕舞、萤火点点、虫唱蛙鸣等美好自然景观消失于城市居民的视野。
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被认为活动肆意的改变、改造和破坏,例如:任意开山取石、河道任意裁弯取直、河流水面堤岸随意固化,很多具有极大生态价值的山坡、湿地被破坏,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同时,城市建设认为地割裂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景观、人们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城市居民难以感受到城市园林化的成效。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当今中国,“土地财政”成为很多城市管理者的命脉。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政府往往成为最大的土地“卖家”,为了眼前利益,大面积的买地、圈地,把本来属于农民生产的农田交由土地开发商建成了高楼大厦,虽然拉大了城市股骨架,增加了城市规模,但是也不断地在侵蚀城市周边的乡村自然景观。这种短视的行为,也在不断拉大城市与乡村景观和自然山水的距离。
人文历史景观不仅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一些历史遗迹,如古建筑、石桥、牌坊等,还包含历史上遗留的人工或自然水系、农田防护林系统,依旧生长在城市中的大树、不同时代建成的典型建筑等,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中,首先要尽可能地让这些包含历史的元素充分展示城市居民面前,更能够让游客能有机会接触这些历史素材。
回顾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把城市园林功能与充满美感的园林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 张琰炎:《浅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及其发展因》,《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第2期。
作者简介:蒲波,女,1980—,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