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操作策略。
关键词:高一;化学;情感;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2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07
当前,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向深处推进。本次课改中,各科教学目标中都提出了三大维度目标,其中最亮眼的要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它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起构成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三足鼎立之势[1]。如此重视情感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优秀人才的需要,这对改变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重知轻情现象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但“情感的概念太宽泛,以下所有方面都与情感有关: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自我发展、道德、态度、价值观、感觉、动机等...既然它们不适于认知或动作技能领域,这一堆零杂物就构成了情感领域的东西[2]。”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所提及的“情感”仅包括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同时,情感活动现象又非常复杂,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所以,尽管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渗透情感教育的想法和愿望,但在具体如何实施时遇到了许多现实的困难。如升学考试压力、理念知识的缺乏等。本文拟从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迫切性和具体的操作层面提几点建议,供同行交流讨论。
一、 实施情感教育的迫切性
1. 高一学生的需要
从初中升入高中之后,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都遇到了困难。经过访谈调查,原因大致分为两块。一是认知层面的,有知识难度的变化:初中化学知识较为简单,以常识性知识为主,而高中化学难度明显加大,以理论性为主。有思维方式的变化: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以观察和识记为主,而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是以理解和运用为主。二是心理层面的,由于在上述认知层面上的不适应而导致成绩下滑所引起的心理压力——这对于那些在初中化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来说,心理打击是非常大的,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些同学继续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热情。还有因同学间竞争引起的压力——初中升入高中是选拔性考试,学生的化学成绩普遍较好,到了高中后发现之前的优越感已经严重缺失。这必然导致学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所引起的心里压力不可小视。
要缓解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这些压力,调整好学习化学的状态,重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做好认知方面的初高中衔接之外,情感上的及时介入和辅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2. 化学教师的需要
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的改革,化学学科的地位,从初中到高中呈直线下降之势。在初中化学是中考必考科目,算入总分(化学单科省内各市50分~100分)。而高中化学成为了选修科目,高考时只给出等级(A~D),不计入总分。从应试角度来讲,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化学学科成绩的提高,还涉及到更深层面的化学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再从化学教师自身的心里层面来说,由于学科地位的下降,化学教师的工作激情和职业效能感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些负面情绪又很容易传导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降低。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离不开情感教育的介入和调节的。
3. 认知本身的需要
化学课堂上,师生间不仅存在认知方面的交互,还存在情感方面的交流。情感教学心理学指出,情感方面的交流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粗略来说,情感对认知的作用主要有:动力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的效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功能(组织或瓦解认知操作活动的效能),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挥和发展,提高学习效率;迁移功能(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上去的效能),可调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心向[3]。上述情感的这些功能为我们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以情促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 具体措施与建议
1. 明确目标。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教学,其目的是以此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这是情感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此也可看出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 确立原则。情感教学的总原则是一定要以教育性为主要方向,凡是符合这一原则的情感交流就要坚持和加强,一旦与之相违背则要果断终止和摒弃。
3. 策略选择。在选择策略前,首先要明确教学中的三大情感来源:教师、学生和教材。我们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策略,就是尽可能挖掘三大情感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体会化学的有用性,感受化学的美感。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也得到融洽和提升,通过情感的迁移作用又可以反过来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1)教师自身的情感调节
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情感状态每时每刻都影响和牵引着学生的情绪状态。比如某一天有一件事情影响到了某位教师的心情,使之低落消沉。那么上课时,教师必然会缺乏激情。这种负面情绪又很容易传导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全面下降,所以教师自身的情感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情绪不可能永远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但作为教师,在跨入教室之前,就必须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积极饱满的状态。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责任心的体现。教师自身情感调节的总原则就是,一切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即以生为本。只要怀着这一理念,我们就能克服和调整许多不良的情绪。
(2)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感从发展阶段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情绪、情感和情操。情绪是初级阶段,与人的原始需要相关联。情感是中级阶段,与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相关联。情操是高级阶段,与人的高级社会需要相关联。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实践,首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调整和维持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把这一步做好了,后面两个阶段的发展才有存在的空间。 首先说学生情绪的激发与牵引。在一节化学课的开始铃声响过之后,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上一节课的情绪中,还有些同学由于疲劳的缘故还趴在桌子上休息,这时候就非常需要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前导入来调整学生的群体情绪。根据情绪发生的“需要——预期”假说,课堂导入可以从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以及制造客观事物超出学生某种预期这两种角度入手,前者会让学生产生满足的情绪,后者会在学生中制造惊奇这种情绪体验。如在讲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一课时,可以先设问:我们知道水是可以用来灭火的,现在我们向一小团棉花上滴入几滴水,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接着做向包裹着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团上面滴加水滴的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棉花团突然起火了!这就与学生脑海中水是灭火而不是生火的一般观念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制造出惊奇的情绪体验。接下来在来讲解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学生会一直带着好奇和疑问进行学习,效果当然比较好了。
其次说学生课堂情绪的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生活体验、学习能力上客观地存在差异。同样一个内容,对学习能力较强或中等的学生而言,已经理解和掌握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显得比较难以接受。通常,后者的情绪就会外显出焦虑和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到这些学生的情绪变化,并要做出及时适当的介入和帮助。如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或者理解出现困难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得到很大的缓解。而对于那些自信心不够的学生以及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要兼顾到层次性和针对性。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稍微低于其实际水平,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肯定和鼓励的目的。而对于走神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基本达到其实际水平。这样做不仅维护了该学生的面子,也达到了警示的目的,让其较快地恢复到积极的情绪当中来。从师生情感交流这个角度来讲,用心的提问和回答,鼓励的话语和眼神,必然会将师生间的情感推向新的层次。
(3)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大致分为三大类,显性情感因素、隐性情感因素和中性情感因素。显性情感因素是指在字里行间带着明显情感的部分,这在语文学科中的诗词歌赋和散文中最为常见,但在化学教材中也会时不时碰到。比如丰富的化学史小故事(李比希错误之柜、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林则徐虎门销烟、侯德榜公开专利技术等等)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作为化学教师是决不能放过这些情感教育素材的。隐性情感因素是指隐藏在陈述语句中的情感,需要挖掘出来才能显现的部分,这在语言学科以及部分理工学科的教材叙述中时常碰到。例如在讲到“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这节内容时,教材中提到“据2002年全球能源统计,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2001年石油生产量为1.649亿吨,居世界第7位;”,初看起来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说明性语句,可是细细品读几次,可以发现蕴含其中的自豪之情。因为教材也是由人编写的,会或多或少地带入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在理工科教材比如化学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还是中性情感因素的陈述性语句。如果在讲解中有需要,我们可以人为地赋予它情感,手段可以有比喻、拟人等。如在讲到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为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为氯离子。大量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构成了宏观的氯化钠晶体。这是不含有任何情感的科学陈述语句,这时我们可以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来演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由于稳定结构是两个人的共同目标,所以扮演钠原子的同学就多出一个电子,显得累赘,很想扔掉这一个电子。而扮演氯原子的同学缺少一个电子,急切地想得到一个电子。两个人一拍即合,钠原子把多出的一个电子直接给了氯原子,大家实现双赢,非常的开心。这次的角色扮演会给所有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气氛也会由此进入高潮。另外化学教材中还蕴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如美丽的晶体、奇妙的实验等。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寻找,善于变换,我们是可以把化学书本当成情感素材的一种来源的。
情感教学的目标是以情促知、情知交融,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敢于创新。本文是从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阐述在高一学生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建议,仅希望能引起同行对情感因素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 Martin,B. L.,
关键词:高一;化学;情感;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2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07
当前,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向深处推进。本次课改中,各科教学目标中都提出了三大维度目标,其中最亮眼的要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它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起构成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三足鼎立之势[1]。如此重视情感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优秀人才的需要,这对改变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重知轻情现象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但“情感的概念太宽泛,以下所有方面都与情感有关: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自我发展、道德、态度、价值观、感觉、动机等...既然它们不适于认知或动作技能领域,这一堆零杂物就构成了情感领域的东西[2]。”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所提及的“情感”仅包括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同时,情感活动现象又非常复杂,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所以,尽管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渗透情感教育的想法和愿望,但在具体如何实施时遇到了许多现实的困难。如升学考试压力、理念知识的缺乏等。本文拟从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迫切性和具体的操作层面提几点建议,供同行交流讨论。
一、 实施情感教育的迫切性
1. 高一学生的需要
从初中升入高中之后,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都遇到了困难。经过访谈调查,原因大致分为两块。一是认知层面的,有知识难度的变化:初中化学知识较为简单,以常识性知识为主,而高中化学难度明显加大,以理论性为主。有思维方式的变化: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以观察和识记为主,而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是以理解和运用为主。二是心理层面的,由于在上述认知层面上的不适应而导致成绩下滑所引起的心理压力——这对于那些在初中化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来说,心理打击是非常大的,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些同学继续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热情。还有因同学间竞争引起的压力——初中升入高中是选拔性考试,学生的化学成绩普遍较好,到了高中后发现之前的优越感已经严重缺失。这必然导致学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所引起的心里压力不可小视。
要缓解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这些压力,调整好学习化学的状态,重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做好认知方面的初高中衔接之外,情感上的及时介入和辅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2. 化学教师的需要
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的改革,化学学科的地位,从初中到高中呈直线下降之势。在初中化学是中考必考科目,算入总分(化学单科省内各市50分~100分)。而高中化学成为了选修科目,高考时只给出等级(A~D),不计入总分。从应试角度来讲,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化学学科成绩的提高,还涉及到更深层面的化学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再从化学教师自身的心里层面来说,由于学科地位的下降,化学教师的工作激情和职业效能感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些负面情绪又很容易传导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降低。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离不开情感教育的介入和调节的。
3. 认知本身的需要
化学课堂上,师生间不仅存在认知方面的交互,还存在情感方面的交流。情感教学心理学指出,情感方面的交流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粗略来说,情感对认知的作用主要有:动力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的效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功能(组织或瓦解认知操作活动的效能),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挥和发展,提高学习效率;迁移功能(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上去的效能),可调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心向[3]。上述情感的这些功能为我们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以情促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 具体措施与建议
1. 明确目标。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教学,其目的是以此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这是情感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此也可看出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 确立原则。情感教学的总原则是一定要以教育性为主要方向,凡是符合这一原则的情感交流就要坚持和加强,一旦与之相违背则要果断终止和摒弃。
3. 策略选择。在选择策略前,首先要明确教学中的三大情感来源:教师、学生和教材。我们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策略,就是尽可能挖掘三大情感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体会化学的有用性,感受化学的美感。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也得到融洽和提升,通过情感的迁移作用又可以反过来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1)教师自身的情感调节
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情感状态每时每刻都影响和牵引着学生的情绪状态。比如某一天有一件事情影响到了某位教师的心情,使之低落消沉。那么上课时,教师必然会缺乏激情。这种负面情绪又很容易传导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全面下降,所以教师自身的情感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情绪不可能永远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但作为教师,在跨入教室之前,就必须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积极饱满的状态。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责任心的体现。教师自身情感调节的总原则就是,一切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即以生为本。只要怀着这一理念,我们就能克服和调整许多不良的情绪。
(2)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感从发展阶段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情绪、情感和情操。情绪是初级阶段,与人的原始需要相关联。情感是中级阶段,与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相关联。情操是高级阶段,与人的高级社会需要相关联。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实践,首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调整和维持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把这一步做好了,后面两个阶段的发展才有存在的空间。 首先说学生情绪的激发与牵引。在一节化学课的开始铃声响过之后,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上一节课的情绪中,还有些同学由于疲劳的缘故还趴在桌子上休息,这时候就非常需要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前导入来调整学生的群体情绪。根据情绪发生的“需要——预期”假说,课堂导入可以从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以及制造客观事物超出学生某种预期这两种角度入手,前者会让学生产生满足的情绪,后者会在学生中制造惊奇这种情绪体验。如在讲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一课时,可以先设问:我们知道水是可以用来灭火的,现在我们向一小团棉花上滴入几滴水,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接着做向包裹着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团上面滴加水滴的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棉花团突然起火了!这就与学生脑海中水是灭火而不是生火的一般观念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制造出惊奇的情绪体验。接下来在来讲解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学生会一直带着好奇和疑问进行学习,效果当然比较好了。
其次说学生课堂情绪的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生活体验、学习能力上客观地存在差异。同样一个内容,对学习能力较强或中等的学生而言,已经理解和掌握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显得比较难以接受。通常,后者的情绪就会外显出焦虑和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到这些学生的情绪变化,并要做出及时适当的介入和帮助。如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或者理解出现困难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得到很大的缓解。而对于那些自信心不够的学生以及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要兼顾到层次性和针对性。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稍微低于其实际水平,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肯定和鼓励的目的。而对于走神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基本达到其实际水平。这样做不仅维护了该学生的面子,也达到了警示的目的,让其较快地恢复到积极的情绪当中来。从师生情感交流这个角度来讲,用心的提问和回答,鼓励的话语和眼神,必然会将师生间的情感推向新的层次。
(3)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大致分为三大类,显性情感因素、隐性情感因素和中性情感因素。显性情感因素是指在字里行间带着明显情感的部分,这在语文学科中的诗词歌赋和散文中最为常见,但在化学教材中也会时不时碰到。比如丰富的化学史小故事(李比希错误之柜、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林则徐虎门销烟、侯德榜公开专利技术等等)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作为化学教师是决不能放过这些情感教育素材的。隐性情感因素是指隐藏在陈述语句中的情感,需要挖掘出来才能显现的部分,这在语言学科以及部分理工学科的教材叙述中时常碰到。例如在讲到“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这节内容时,教材中提到“据2002年全球能源统计,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2001年石油生产量为1.649亿吨,居世界第7位;”,初看起来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说明性语句,可是细细品读几次,可以发现蕴含其中的自豪之情。因为教材也是由人编写的,会或多或少地带入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在理工科教材比如化学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还是中性情感因素的陈述性语句。如果在讲解中有需要,我们可以人为地赋予它情感,手段可以有比喻、拟人等。如在讲到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为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为氯离子。大量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构成了宏观的氯化钠晶体。这是不含有任何情感的科学陈述语句,这时我们可以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来演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由于稳定结构是两个人的共同目标,所以扮演钠原子的同学就多出一个电子,显得累赘,很想扔掉这一个电子。而扮演氯原子的同学缺少一个电子,急切地想得到一个电子。两个人一拍即合,钠原子把多出的一个电子直接给了氯原子,大家实现双赢,非常的开心。这次的角色扮演会给所有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气氛也会由此进入高潮。另外化学教材中还蕴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如美丽的晶体、奇妙的实验等。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寻找,善于变换,我们是可以把化学书本当成情感素材的一种来源的。
情感教学的目标是以情促知、情知交融,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敢于创新。本文是从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阐述在高一学生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建议,仅希望能引起同行对情感因素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 Martin,B.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