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余映潮独创的“板块式”教学,板块之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处理恰当,课堂波澜起伏,抑扬合理,动静分明,充满生机和活力。其《白杨礼赞》教学“板块”依据文本体类特征,遵循学理规律,创设着板块内部的独特风景:板块既有理性特征,又有诗意手法;既激发指向体验,又引发助力探究;既让学习活动开展充分,又使学习结果积累丰厚。
教学板块:《白杨礼赞》一文中品读白杨象征意蕴的象征之美。
【片段一】诵读,为“品读”深入其间奠基
师:请同学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
(学生交头接耳,商量、讨论、勾画,正确地分层朗读。)
师:你们不约而同地分好了层次,依据是什么?
(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微笑,点头赞许。)
师梳理: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
【赏析】“板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课堂不仅需要主导而且需要精确主导。余老师课堂伊始,依据文本体类特征,遵循其学理规律,《白杨礼赞》借物抒情,赋物寓意,解读时就立足形,探于蕴,寻其美。本片段余老师从诵读出发,引导学生深刻审读文本,深刻审读不仅是读懂内容和层次,更是读透情感,读出情感如此的前因后果。余老师请同学朗读描写白杨树树形美的段落,男女同学以不同情感语调朗读,读后进行分层,自我体会和商量分层等,学生带着感情基调,仔细朗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这是体味文本内容和分析内涵的起始阶段,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方渐进。“板块”构造之初看似无形无意却表现着教师有形有意的教学思考。本片段教师在阅读要求上发挥了指向作用,教学组织上发挥了协调作用。朗读教学常因随意性导致课堂秩序散乱,余老师的精确主导稳定地维护了教学秩序,学生的交流具有规范性,体验具有自由性,朗读所得“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为深层次的体验碰撞奠定了基础。
【片段二】品读,以“说话”教示促使体验中的碰撞
师:这一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写得好,写得美,好在哪里?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然后以“我认为写得好的是……”或“我认为写得美的是……”开头,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大家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互相交流,先自言自语地讲,再对着大家讲。
(课堂热闹起来,老师巡回、参与、微笑、点头、指点,学生踊跃发言,师帮助整理、评析。)
师:“用词美”,说得好。“它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好浓啊。表面看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抗日军民。这是拟人式抒情句,这是递进式抒情句。大家再读这一句,注意这八个褒义词,认真体会,读出重音,读出韵味。
师: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生稍稍坐直,朗读、发言,指出反复出现的句子。)
师:贯穿“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的,是作者的情感美;连接“三美”的纽带,是文中的反复穿插、层层递进的抒情式“主题句”。请同学们带着美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
(生朗读。)
师: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赏析】“板块”中的“品读”部分,读内容一反“授受”的单调乏味,具有带动性和概括性;品内涵加强示例,发挥知识教示作用,拥有激发性和牵引性。片段中余老师先抛出问题,本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写得好,写得美,好在哪里?然后示例以“我认为写得好的是……”或“我认为写得美的是……”开头,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学生开始活动,踊跃发言,教师评析,课堂热闹起来。本设计从高度覆盖性、全面包括性上植根于、指向于阅读内容,问题一出,学生为读出内容全力以赴:仔细朗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体味文本内容等等,认识较为全面和深刻。紧接着的品位,余老师注重知识的教示作用,先总结“词语美”的赏析,“‘用词美’,说得好。‘它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好浓啊。”接着引导学生带着美的情感再阅读,再品味,依次牵引而出“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情感美”等。进而激发品味总结出“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
本片段品读中生生、师生、文本,各种教学要素同时在场,实现的是“场效应”,设计既找到了文本鉴赏的紧要点,又点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文本、学生、教师多维互动,多向交汇,重在体验,重在过程,力在组合,最后的归纳为“板块”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做了充分的准备。
【片段三】总结,“无意”背诵中“有意”的品读归纳
师:思考如下的问题:怎样科学、快速地背诵这一段文字。
1.师生归纳:①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事物到意蕴。②第一层次由抑到扬。③第二层次逐层深入: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简单到复杂,意蕴显得深刻。④关联词语的使用,排比句的使用。
2.同学们演读课文,第一层次:抑—扬;第二层次:低、慢—高、快。
3.同学们激情诵读课文。
【赏析】有意“授受”学生思想上处于疲惫,学习上处于被动,行动上处于应付,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设计,实现“有意”目标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暗含着有意和深意,是课堂教学目标引领下高境界的设计行为,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本片段余老师看似无意的教学设计表面指向的是“背诵”问题,实现的也好似“背诵”目标,而它内在地指向了学生对文本思路、文本内容、文本内涵、文本句式等特征的分析和归纳,学生读出了文本的层次关系“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事物到意蕴;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简单到复杂”等;读出了文本的感情变化和声调朗读规律“抑—扬,低、慢—高、快”等;读出了文本的句式特点“关联词语的使用,排比句的使用”等等。学生最终品读出了白杨象征意蕴的象征之美。教学目标实现于潜移默化,实现于润物无声。最后再次激情诵读课文使整个“板块”教学余音袅袅,独特的审美板块铸就了整个板块独特的审美感受。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定远先生听课后评价:“积淀了知、能、意的丰厚内涵,一扫当前普遍存在的语文分析教学的种种弊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在师生相互切磋、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美好的语言,全掌握了”。我们认为“板块”教学因其“板块”之间及其“板块”之中呈现了内蕴的独特风景。
教学板块:《白杨礼赞》一文中品读白杨象征意蕴的象征之美。
【片段一】诵读,为“品读”深入其间奠基
师:请同学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
(学生交头接耳,商量、讨论、勾画,正确地分层朗读。)
师:你们不约而同地分好了层次,依据是什么?
(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微笑,点头赞许。)
师梳理: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
【赏析】“板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课堂不仅需要主导而且需要精确主导。余老师课堂伊始,依据文本体类特征,遵循其学理规律,《白杨礼赞》借物抒情,赋物寓意,解读时就立足形,探于蕴,寻其美。本片段余老师从诵读出发,引导学生深刻审读文本,深刻审读不仅是读懂内容和层次,更是读透情感,读出情感如此的前因后果。余老师请同学朗读描写白杨树树形美的段落,男女同学以不同情感语调朗读,读后进行分层,自我体会和商量分层等,学生带着感情基调,仔细朗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这是体味文本内容和分析内涵的起始阶段,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方渐进。“板块”构造之初看似无形无意却表现着教师有形有意的教学思考。本片段教师在阅读要求上发挥了指向作用,教学组织上发挥了协调作用。朗读教学常因随意性导致课堂秩序散乱,余老师的精确主导稳定地维护了教学秩序,学生的交流具有规范性,体验具有自由性,朗读所得“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为深层次的体验碰撞奠定了基础。
【片段二】品读,以“说话”教示促使体验中的碰撞
师:这一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写得好,写得美,好在哪里?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然后以“我认为写得好的是……”或“我认为写得美的是……”开头,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大家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互相交流,先自言自语地讲,再对着大家讲。
(课堂热闹起来,老师巡回、参与、微笑、点头、指点,学生踊跃发言,师帮助整理、评析。)
师:“用词美”,说得好。“它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好浓啊。表面看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抗日军民。这是拟人式抒情句,这是递进式抒情句。大家再读这一句,注意这八个褒义词,认真体会,读出重音,读出韵味。
师: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生稍稍坐直,朗读、发言,指出反复出现的句子。)
师:贯穿“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的,是作者的情感美;连接“三美”的纽带,是文中的反复穿插、层层递进的抒情式“主题句”。请同学们带着美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
(生朗读。)
师: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赏析】“板块”中的“品读”部分,读内容一反“授受”的单调乏味,具有带动性和概括性;品内涵加强示例,发挥知识教示作用,拥有激发性和牵引性。片段中余老师先抛出问题,本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写得好,写得美,好在哪里?然后示例以“我认为写得好的是……”或“我认为写得美的是……”开头,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学生开始活动,踊跃发言,教师评析,课堂热闹起来。本设计从高度覆盖性、全面包括性上植根于、指向于阅读内容,问题一出,学生为读出内容全力以赴:仔细朗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体味文本内容等等,认识较为全面和深刻。紧接着的品位,余老师注重知识的教示作用,先总结“词语美”的赏析,“‘用词美’,说得好。‘它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好浓啊。”接着引导学生带着美的情感再阅读,再品味,依次牵引而出“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情感美”等。进而激发品味总结出“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
本片段品读中生生、师生、文本,各种教学要素同时在场,实现的是“场效应”,设计既找到了文本鉴赏的紧要点,又点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文本、学生、教师多维互动,多向交汇,重在体验,重在过程,力在组合,最后的归纳为“板块”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做了充分的准备。
【片段三】总结,“无意”背诵中“有意”的品读归纳
师:思考如下的问题:怎样科学、快速地背诵这一段文字。
1.师生归纳:①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事物到意蕴。②第一层次由抑到扬。③第二层次逐层深入: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简单到复杂,意蕴显得深刻。④关联词语的使用,排比句的使用。
2.同学们演读课文,第一层次:抑—扬;第二层次:低、慢—高、快。
3.同学们激情诵读课文。
【赏析】有意“授受”学生思想上处于疲惫,学习上处于被动,行动上处于应付,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设计,实现“有意”目标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暗含着有意和深意,是课堂教学目标引领下高境界的设计行为,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本片段余老师看似无意的教学设计表面指向的是“背诵”问题,实现的也好似“背诵”目标,而它内在地指向了学生对文本思路、文本内容、文本内涵、文本句式等特征的分析和归纳,学生读出了文本的层次关系“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事物到意蕴;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简单到复杂”等;读出了文本的感情变化和声调朗读规律“抑—扬,低、慢—高、快”等;读出了文本的句式特点“关联词语的使用,排比句的使用”等等。学生最终品读出了白杨象征意蕴的象征之美。教学目标实现于潜移默化,实现于润物无声。最后再次激情诵读课文使整个“板块”教学余音袅袅,独特的审美板块铸就了整个板块独特的审美感受。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定远先生听课后评价:“积淀了知、能、意的丰厚内涵,一扫当前普遍存在的语文分析教学的种种弊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在师生相互切磋、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美好的语言,全掌握了”。我们认为“板块”教学因其“板块”之间及其“板块”之中呈现了内蕴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