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 need fo follow my heart(我必须听从我心中的声音)”——四年前,处于诉讼风暴中的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谷歌,这是他说出的第一句话。四年后,在向媒体解释他为什么离开谷歌时,这还是他的第一句话。
就在四年前,时为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闪电加盟Google,使得两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微软和谷歌对簿公堂
演绎了一场轰动世界的世纪官司。这场官司让李开复名声大噪,也为谷歌进军中国内地做了最好的舆论造势。
四年后,又一次离职事件,使得有着“青年导师”和“科学家”身份的李开复再次收获极高的人气。其风险投资平台网站“创新工场”也第一次映入公众视野,为公众所知。
为什么要离职?
从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的一年里,曾有五次传言其将离职,但传言最终如同泡沫般迅速消失。这一次,不再是传言。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此写道:“回顾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创新”,“中国”,“青年”。是深深打动我的主旋律,今天的“创新工场”就是基于这三点,所以,创新工场看起来是一个转折,实际上却是一种自然的延续,一种跳跃中的传承。” 他不承认这是事业的断裂更愿意将之作为一种传承,虽然是“跳跃式”的。
在更早的时候,李开复还以其“致中国青年学生的一封信”名满天下。那是在2000年左右,根据他的说法,一位大学生在跟他交流的过程中表达了成功即是出名、有钱、令他很担心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便有了后来的那封信。
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封信”得到非常多的正面反馈,还一度成为指引众多学生人生方向的“明灯”。这封信也成为了李开复人生曲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后几年里,李开复先后写作发表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等一系列文章,他也由此成为了大学校园的常客及媒体追逐的对象。
与中国的广大青年学生深入接触,不停地写信,不停地开办讲座,甚至于谷歌总部允许他以20%的工作时间去从事这项工作,使得李开复迅速成为“青年教父”。所有的这一切,他似乎也在为人生的再次转变做着准备。
如今,他已完全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不断向潜在的投资者以及支持他的人宣讲“创新工场”的商业模式,“打造中国企业者的黄埔军校”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被他说服的投资者。当然,在李开复看来,“创新工场”并不仅仅是个梦想它有着现实的需求和可操作性。
也有人把他的“创新工场”视为“掮客”的生意。所谓“掮客”,就是通过低价把创新技术买下来,然后再进行创新商业包装后卖出去,针对的就是那些拥有创新方案雏形的大学生,或者有好点子但因为没有钱让它实现商业价值的小公司。
而李开复做“掮客”又再适合不过,“掮客”必得有名而且可靠,这点他过去苦心经营的“青年人生导师”的形象显然很有说服力。其次“掮客”还需要有钱,这点更毋庸置疑,没有人可以像他一样,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筹集到上亿元的启动资金。最后“掮客”还得想办法把项目卖出去,这看上去,对于李开复似乎也并不是什么难题。
之前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自己这辈子只有两个职业梦想,一个是把繁杂的技术做得让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第二个职业是能够帮助大批的年轻人或者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这个“创新工场”恰恰把这两个梦想紧紧连在一起。
他在9月7日的博客里说:创新工场将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他相信,在自己的带领下,未来10年里能够培养出50个创新公司,500位优秀的创业者。
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也诗意般地用罗伯特·弗罗斯坦的《未选之路》来表达自己的决心与勇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就在四年前,时为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闪电加盟Google,使得两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微软和谷歌对簿公堂
演绎了一场轰动世界的世纪官司。这场官司让李开复名声大噪,也为谷歌进军中国内地做了最好的舆论造势。
四年后,又一次离职事件,使得有着“青年导师”和“科学家”身份的李开复再次收获极高的人气。其风险投资平台网站“创新工场”也第一次映入公众视野,为公众所知。
为什么要离职?
从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的一年里,曾有五次传言其将离职,但传言最终如同泡沫般迅速消失。这一次,不再是传言。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此写道:“回顾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创新”,“中国”,“青年”。是深深打动我的主旋律,今天的“创新工场”就是基于这三点,所以,创新工场看起来是一个转折,实际上却是一种自然的延续,一种跳跃中的传承。” 他不承认这是事业的断裂更愿意将之作为一种传承,虽然是“跳跃式”的。
在更早的时候,李开复还以其“致中国青年学生的一封信”名满天下。那是在2000年左右,根据他的说法,一位大学生在跟他交流的过程中表达了成功即是出名、有钱、令他很担心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便有了后来的那封信。
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封信”得到非常多的正面反馈,还一度成为指引众多学生人生方向的“明灯”。这封信也成为了李开复人生曲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后几年里,李开复先后写作发表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等一系列文章,他也由此成为了大学校园的常客及媒体追逐的对象。
与中国的广大青年学生深入接触,不停地写信,不停地开办讲座,甚至于谷歌总部允许他以20%的工作时间去从事这项工作,使得李开复迅速成为“青年教父”。所有的这一切,他似乎也在为人生的再次转变做着准备。
如今,他已完全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不断向潜在的投资者以及支持他的人宣讲“创新工场”的商业模式,“打造中国企业者的黄埔军校”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被他说服的投资者。当然,在李开复看来,“创新工场”并不仅仅是个梦想它有着现实的需求和可操作性。
也有人把他的“创新工场”视为“掮客”的生意。所谓“掮客”,就是通过低价把创新技术买下来,然后再进行创新商业包装后卖出去,针对的就是那些拥有创新方案雏形的大学生,或者有好点子但因为没有钱让它实现商业价值的小公司。
而李开复做“掮客”又再适合不过,“掮客”必得有名而且可靠,这点他过去苦心经营的“青年人生导师”的形象显然很有说服力。其次“掮客”还需要有钱,这点更毋庸置疑,没有人可以像他一样,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筹集到上亿元的启动资金。最后“掮客”还得想办法把项目卖出去,这看上去,对于李开复似乎也并不是什么难题。
之前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自己这辈子只有两个职业梦想,一个是把繁杂的技术做得让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第二个职业是能够帮助大批的年轻人或者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这个“创新工场”恰恰把这两个梦想紧紧连在一起。
他在9月7日的博客里说:创新工场将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他相信,在自己的带领下,未来10年里能够培养出50个创新公司,500位优秀的创业者。
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也诗意般地用罗伯特·弗罗斯坦的《未选之路》来表达自己的决心与勇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