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改良反式端侧缝合寄养法对提高大鼠失神经骨骼肌功能恢复的可行性。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立即修复组、非寄养组、端端缝合寄养组(ETE)和反式端侧缝合寄养组(ETS)。切断各组大鼠右下肢胫神经。立即修复组立刻行两断端原位缝合;非寄养组胫神经切断后结扎近、远端断端,旷置修复;切断两寄养组的腓肠神经,其中ETE组取腓肠神经近端与胫神经远端行端端缝合寄养,胫神经
【机 构】
:
510080 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中心,510080 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中心,510080 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中心,5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改良反式端侧缝合寄养法对提高大鼠失神经骨骼肌功能恢复的可行性。
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立即修复组、非寄养组、端端缝合寄养组(ETE)和反式端侧缝合寄养组(ETS)。切断各组大鼠右下肢胫神经。立即修复组立刻行两断端原位缝合;非寄养组胫神经切断后结扎近、远端断端,旷置修复;切断两寄养组的腓肠神经,其中ETE组取腓肠神经近端与胫神经远端行端端缝合寄养,胫神经近端结扎,ETS组在其胫神经远端外膜上去除部分的神经外膜,近端腓肠神经反式端侧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行神经寄养,胫神经近端结扎缝合。3个月后,除立即修复组外,其他组结束旷置,胫神经近、远端行端端缝合修复。胫神经修复后3个月,各组行胫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组织学和形态学的检测,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非寄养组大鼠的腓肠肌萎缩明显;立即修复组和两个寄养组的腓肠肌的组织结构得到有效保护。ETS组在胫神经功能指数(-39.54±24.3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0.25±12.65)m/s]和腓肠肌收缩力[(0.98 ± 0.38)N]匀优于非寄养组[分别为(-75.65±32.13)、(24.93±8.69)m/s、(0.64±0.20)N]和ETE组[分别为(-62.34±21.65)、(16.90±7.92)m/s、(0.75±0.15)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E组腓肠肌收缩力恢复不佳,与非寄养组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感觉神经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可能是一种有效提高大鼠失神经骨骼肌功能的恢复的寄养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7年6月,对3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行经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切除范围包括全胸腺和前纵隔脂肪组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门诊定期复查。结果本组34例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胸腺扩大切除术,另1例因术中出血转为开胸手术。手术时间60~220(115±23)min,术中出血量5~200(37±8)ml;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
目的观察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头皮扩张术序贯治疗头皮大面积缺损并颅骨外露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5例高压电烧伤致头皮大面积缺如并颅骨外露感染创面,大小6cm×8 cm~15 cm×12 cm。首先手术给予头部创面扩创后,选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缺损及颅骨外露,供瓣区给予植皮修复。2期手术行头皮扩张术修复秃发区。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有无感染及血管危
目的探讨UW液在大鼠断肢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探求简单易行的离体断肢的理想保存方法。方法2017年9月-2018年1月,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120只,体质量320~350 g,按断肢保存开始到再植术中血管吻合通畅的时间间隔,随机分成12 h、20 h、28 h和36 h组,每组均设对照(n=15只),即4个时间的实验组为B、D、F、H组,相应时间的对照组为A、C、E、G组。4个对照组将离体断肢放在4
目的研究足第1蚓状肌的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数据,为携带第1蚓状肌足趾移植修复拇、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依据,并探讨足部第1蚓状肌的形态学功能。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月,对50只福尔马林固定的足进行系统且细致的解剖,观察第1蚓状肌起止点的确切位置,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1蚓状肌起于第2趾的趾长屈肌腱内侧,肌腹长度为[55.87±8.67(79.30~41.16)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断指再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体会。方法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断指患者38例(均为单个手指离断)。血压分级:一、二、三级高血压分别为12例、22例和4例(WHO/ISH分型);糖尿病均为II型。治疗前随机血糖值7.8~20.0 mmol/L。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后再行断指再植手术。出院后定期在门诊随访,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
目的探讨应用携带部分末节趾骨的甲瓣联合髂骨植骨再造III度缺损的拇指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对7例拇指III度缺损患者应用携带末节部分趾骨的甲瓣联合髂骨植骨再造拇指。按程国良拇指缺损分度法,其中拇指III度1型缺损4例,III度2型缺损3例。供区植皮1例,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移植修复5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均保留足趾数量及长度。术后观察再造指功能、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
目的探讨应用指掌侧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血管为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2013年9月-2016年9月,应用指掌侧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为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7.5~52.0岁,平均33岁。机器绞伤8例,电锯伤10例,重物砸伤3例,切割伤4例。其中示指13例,中指6例,环指5例,小指1例。皮瓣切取面积:小桨0.6 cm×0.4 cm~2.1
目的分析评价应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二病区69例肿瘤切除后下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原发灶情况、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并应用EORTC-QLQ-H&N35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缺损患者69例,其中男36例,女3
目的探讨改良的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部热压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9月,收治手背部热压伤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8~45岁,平均32岁;左手9例,右手11例。均急诊入院二期修复。热压伤部位:手背部12例,虎口区6例,拇指背侧区2例。手背部热压伤范围3.5 cm×4.5 cm~7.0 cm×8.0 cm,均采用改良的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