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诸多能力中,我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思维情境 自主学习 解题策略 个体差异
有效的、真正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而自主探索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对于重要的、关键的、易混的内容,要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要注意让新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亲密接触,让学生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学生的真正所需求的为前提,进而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么样以需定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1 以生为本,创设思维情境
思维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既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从学生的实际背景出发。思维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找到数学问题和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切入点。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思维情境引入数学课题。
1.1 巧设悬念,引发思维的冲突。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记得曾看过一名教师在教学“对称”的视频时,那位老师巧妙地利用一个童话小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说蜻蜓、蝴蝶和树叶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但他们觉得好像与这个联系不上,有的说它们应该不是一家人,有的说蝴蝶和蜻蜓是一家人……同学们各抒己见,正当学生为它们有什么联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相机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1.2 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①你有10元钱,还了5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②你有10元钱,还了15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1.3 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飞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一亿有多大”时,首先出示雅典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图片,说明:雅典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可以容纳观众55000名,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可容纳观众100000人,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大数的存在。……“那么谁还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有关数据,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旅游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创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1.4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知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了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
总之,在新课引入时需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最后生长点处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思维情境。
2 以材为本,要渗透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S=ab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面积。这时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3 以异为本,要因材施教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但无论哪一年龄段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对差异性教学探索的重要性。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以下几点看法可供参考:
3.1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正确地看待“错误”和“不懂”是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的关键。为此,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提倡“无错原则”和“没有先知原则”。也就是说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是学习进步的阶梯”、“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由不懂到懂的过程”。教师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热情并及时给予表扬,尽可能地让其他同学帮助他,为其提供再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他们的信任和帮助,使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上进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2 对差异个别对待,因势利导,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不可能按同一水平发展。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总结交流、差异练习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我能行”的情绪体验。数学的练习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故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在鼓励学生完成相应难度的练习后适度涉及较高难度的练习,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3 让差异学生搭配合作,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每个小组中都应包含学业成绩高、中、低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主动、自觉、自由的活动下,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消极、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从而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爱上数学,会用数学,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应该成为每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追求,自己的教学才会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逐步提高、成熟;只有真正去关注学生的需求,用心去了解学生的想法,数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等.怎样上出好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
2 陈和.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
3 赵文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思维情境 自主学习 解题策略 个体差异
有效的、真正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而自主探索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对于重要的、关键的、易混的内容,要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要注意让新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亲密接触,让学生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学生的真正所需求的为前提,进而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么样以需定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1 以生为本,创设思维情境
思维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既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从学生的实际背景出发。思维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找到数学问题和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切入点。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思维情境引入数学课题。
1.1 巧设悬念,引发思维的冲突。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记得曾看过一名教师在教学“对称”的视频时,那位老师巧妙地利用一个童话小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说蜻蜓、蝴蝶和树叶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但他们觉得好像与这个联系不上,有的说它们应该不是一家人,有的说蝴蝶和蜻蜓是一家人……同学们各抒己见,正当学生为它们有什么联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相机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1.2 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①你有10元钱,还了5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②你有10元钱,还了15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1.3 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飞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一亿有多大”时,首先出示雅典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图片,说明:雅典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可以容纳观众55000名,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可容纳观众100000人,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大数的存在。……“那么谁还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有关数据,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旅游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创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1.4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知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了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
总之,在新课引入时需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最后生长点处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思维情境。
2 以材为本,要渗透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S=ab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面积。这时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3 以异为本,要因材施教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但无论哪一年龄段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对差异性教学探索的重要性。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以下几点看法可供参考:
3.1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正确地看待“错误”和“不懂”是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的关键。为此,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提倡“无错原则”和“没有先知原则”。也就是说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是学习进步的阶梯”、“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由不懂到懂的过程”。教师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热情并及时给予表扬,尽可能地让其他同学帮助他,为其提供再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他们的信任和帮助,使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上进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2 对差异个别对待,因势利导,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不可能按同一水平发展。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总结交流、差异练习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我能行”的情绪体验。数学的练习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故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在鼓励学生完成相应难度的练习后适度涉及较高难度的练习,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3 让差异学生搭配合作,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每个小组中都应包含学业成绩高、中、低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主动、自觉、自由的活动下,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消极、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从而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爱上数学,会用数学,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应该成为每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追求,自己的教学才会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逐步提高、成熟;只有真正去关注学生的需求,用心去了解学生的想法,数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等.怎样上出好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
2 陈和.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
3 赵文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