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中的包拯,面色黝黑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然而,历史中的包拯不仅不黑,反而可以说得上白净,那么,包拯的黑脸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包拯其实很白
在《宋史·包拯传》中,并没有关于包拯肤色的记载,然而,在包拯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由此可见,包拯的脸跟常人的肤色是一样的,并不黑。清朝的孙辅臣在《包公颂》中则写道:“肖像满天下,讹传叹失真。刚方不在貌,冠玉自惊人。”著名宋史专家、开封包公研究会会长李良学也有类似的分析:“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
后来包拯的脸“被变黑”,甚至成为大众的共同认知,还得从他是个铁面无私、清正廉明的好官说起。史料记载的包拯是个清官,这毋庸置疑。包拯在任时,一直依法办事刚正不
阿,让当朝的贵戚宦官都十分害怕,不敢为所欲为。因为那张严肃的脸,包拯甚至被大家调侃为“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意思是看到包拯的笑脸比看见黄河水变清还难。这种严肃的脸可能是后来黑脸说法的来源。
戏剧里先出现黑脸
包拯在世时,忠心耿耿和清正廉明的事迹就开始广泛传播,去世不到十年便传到了西羌民族中。青唐羌族首领俞龙珂归顺宋神宗时说“平生闻包中丞朝廷忠臣”,让皇帝赐姓包,于是叫作包顺。包拯过世后,百姓们更是将包拯的事迹记载下来,希望还会有包拯這样的清官能够为他们伸张正义。老百姓们甚至还对包拯的事迹添加情节进行演绎和想象,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极其富有传奇色彩。于是,包拯的传说便流传在宋元话本、元杂剧中。
戏剧中,脸谱十分重要,在演出的时候,人们能通过脸谱对人物的性格有个大致了解。黑色能够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也能代表猛志。因而,包拯的脸谱往往是黑色。此外,包拯脑门上的月牙设计,是民间传说加艺术创作的结果。因为月亮代表着正义、黑暗中的光明,非常符合包拯清正廉明的气质,于是化妆师便在包拯脑门上画了个月牙。
《三侠五义》将黑脸推向高潮
到清代时,一本叫作《三侠五义》的书出现了, 这本以包拯为主角的侠义小说将包拯的清正廉明形象推向了顶峰。包拯的黑脸也在此书中找到了出处。书中说包拯出生的时候,“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长到七岁时,直接起名叫了“黑子”,后来又改名叫“黑三”,后来便在民间有了“包黑子”的绰号。此时,包拯的黑脸不仅活跃于戏剧舞台之上,也有了文字来源, 并且同我们今日熟知的包拯形象趋近了。
(据《壹读》《中国古代戏剧统论》)
包拯其实很白
在《宋史·包拯传》中,并没有关于包拯肤色的记载,然而,在包拯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由此可见,包拯的脸跟常人的肤色是一样的,并不黑。清朝的孙辅臣在《包公颂》中则写道:“肖像满天下,讹传叹失真。刚方不在貌,冠玉自惊人。”著名宋史专家、开封包公研究会会长李良学也有类似的分析:“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
后来包拯的脸“被变黑”,甚至成为大众的共同认知,还得从他是个铁面无私、清正廉明的好官说起。史料记载的包拯是个清官,这毋庸置疑。包拯在任时,一直依法办事刚正不
阿,让当朝的贵戚宦官都十分害怕,不敢为所欲为。因为那张严肃的脸,包拯甚至被大家调侃为“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意思是看到包拯的笑脸比看见黄河水变清还难。这种严肃的脸可能是后来黑脸说法的来源。
戏剧里先出现黑脸
包拯在世时,忠心耿耿和清正廉明的事迹就开始广泛传播,去世不到十年便传到了西羌民族中。青唐羌族首领俞龙珂归顺宋神宗时说“平生闻包中丞朝廷忠臣”,让皇帝赐姓包,于是叫作包顺。包拯过世后,百姓们更是将包拯的事迹记载下来,希望还会有包拯這样的清官能够为他们伸张正义。老百姓们甚至还对包拯的事迹添加情节进行演绎和想象,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极其富有传奇色彩。于是,包拯的传说便流传在宋元话本、元杂剧中。
戏剧中,脸谱十分重要,在演出的时候,人们能通过脸谱对人物的性格有个大致了解。黑色能够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也能代表猛志。因而,包拯的脸谱往往是黑色。此外,包拯脑门上的月牙设计,是民间传说加艺术创作的结果。因为月亮代表着正义、黑暗中的光明,非常符合包拯清正廉明的气质,于是化妆师便在包拯脑门上画了个月牙。
《三侠五义》将黑脸推向高潮
到清代时,一本叫作《三侠五义》的书出现了, 这本以包拯为主角的侠义小说将包拯的清正廉明形象推向了顶峰。包拯的黑脸也在此书中找到了出处。书中说包拯出生的时候,“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长到七岁时,直接起名叫了“黑子”,后来又改名叫“黑三”,后来便在民间有了“包黑子”的绰号。此时,包拯的黑脸不仅活跃于戏剧舞台之上,也有了文字来源, 并且同我们今日熟知的包拯形象趋近了。
(据《壹读》《中国古代戏剧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