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司治理的概念的提出也有50多年,学术界对它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研究成果丰富。从股权结构特征与公司绩效、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经理层特征与公司绩效和外部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这五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关键词:股权结构特征;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经理层特征;公司绩效;外部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25-01
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定义,不同的学者定义的角度和内容都不一样,到日前为止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代表人物有Jenson,Jenson认为公司治理的目前是降低代理成本,使公司股东和管理者利益基本一致。Shleifer和Vishny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使公司股东利益能够得到有益保护,手段是一系列的制度的安排。国内公司治理的代表人物有张维迎和李维安,他们认为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股东权力分配、董事会结构和功能和公司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制衡机制。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现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评述,看是不是和预期的一样,一个设置科学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
1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公司股权结构包括公司股东身份构成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的内容。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代理理论,他们提出了一些很经典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公司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增加,公司的价值也随之增加。Lehmann和Weig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净资产利益率负相关,但Pederson的研究正好与Lehmann和Weig的研究相反。McConnell和Servaes认为公司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着非线型关系。我国学者高明华(2001)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公司绩效与公司法人股比例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许小年、王燕(1999)、刘小玄(2000)、周业安(1999)、张红军(2000)等人的研究发现公司法人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尽相同,有时研究的结论可能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选择的变量不同、建构的模型不同、一些因素的忽略和其他一些主观的原因。
2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董事会特征包括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开会次数、独立董事比例等等。Barnhart和Rosenstein实证研究发现标准普尔500公司的公司治理绩效与独立董事比例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或线性负相关,而是存在着一种微弱的曲线关系。Agrawal和Knoeber认为负相关,也有学者认为正相关。在董事会会议次数研究方面,Vafeas以福布斯前35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价值和公司运营绩效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在董事会会议次数不正常增加时,公司的运营绩效会上升,而公司的价值与董事会会议次数则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周一虹和孙小雁(2007)实证研究了甘肃上市公司治理因素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她们选取的是甘肃省全部2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论是公司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公司绩效的提升。曹延求、阮佳佳、王倩(2010)构建了董事会自治指数来研究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董事会治理指标体系包括对董事会及董事的制约、合规性、独立董事职能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结果发现董事会主治水平越高,公司的绩效越好,绩效的提高主要是独立董事、合规性自治性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Morck以财富杂志中的50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来研究董事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它们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非单调的关系。
3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监事会特征包括监事会规模、监事持股比例、监事会议频繁程度等等。由于英美国家实行的是独立董事制度,不实行监事会监督制度,所以国外少有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成果,但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制”的监督模式,即我国公司实行的是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共同监督的制度,我国对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的成果比较多。孙敬水、孙金秀(2005)以2003年6月30日在深圳和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浙江省6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来研究监事会规模和监事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监事会并没有发挥它的监督功能,形同虚设,监事会规模和监事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他们认为主要是因为我国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一股独大,大股东过多的干预了监事们的工作,并且监事的地位很低,没有相应的监督权力,名不副实。刘名旭(2007)以民营公司为研究样本来研究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选取的监事会特征变量为独立监事比例、监事会会议次数和规模、监事持股比例、监事会报酬,研究发现只有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其他的监事会特征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卿石松(2007)发现监事会会议次数与每次股收益负相关,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监事会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4经理层特征与公司绩效
经理层特征包括高管激励和两职是否合一等等。Mehran以153家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司的CEO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会努力提高公司的绩效,高管报酬与公司绩效正相关,CEO的报酬是CEO更加尽职投入到公司管理中去的动力,说明CEO的报酬的重要性。Stulz在研究中发现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开始的时候公司绩效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当高管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公司绩效就会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Rechner和Dalton选取财富500强中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否合一对公司的股票边际收益率的提高并不显著,Baliga、Moyer和Rao也发现两职分不分离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显著。我国的周一虹和孙小雁(2007)研究过程中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更能提高公司的绩效。
5外部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
公司治理外部治理机制包括产品市场、债权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等等。国外的研究发现企业高的负债率并不一定导致公司绩效的低下,主要看债务治理能不能促使公司的管理者努力经营公司和管理公司。张维迎(1995,1999)认为,只有当公司的控制权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时,才是一个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张宗新、伊力亚斯.加拉力丁(2003)认为加强银行债权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而文宏(2000)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的绩效总体上负相关,公司负债比例越大,公司绩效越差,杜莹、刘立国(200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显著,债权治理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没有发挥其作用。Klette(1999)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强度与公司生产率负相关,Januszewski等(2002)发现随着产品市场的竞争强度的增加,公司生产率是提高的,而Griffith(2001)却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强度与公司绩效关系不确定。
从上面的论述中,笔者发现虽然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国内外研究的都比较深入了,但不同的学者的研究结论都不尽相同,这说明对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参考文献
[1]郝臣.国外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107-112.
[2]刘名旭.监事会、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J].华东经济管理,2007,(10):95-98.
[3]黄继忠,陈素琼.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41-46.
[4]章彪.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5]朱京辉.上市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联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4.
关键词:股权结构特征;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经理层特征;公司绩效;外部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25-01
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定义,不同的学者定义的角度和内容都不一样,到日前为止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代表人物有Jenson,Jenson认为公司治理的目前是降低代理成本,使公司股东和管理者利益基本一致。Shleifer和Vishny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使公司股东利益能够得到有益保护,手段是一系列的制度的安排。国内公司治理的代表人物有张维迎和李维安,他们认为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股东权力分配、董事会结构和功能和公司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制衡机制。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现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评述,看是不是和预期的一样,一个设置科学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
1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公司股权结构包括公司股东身份构成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的内容。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代理理论,他们提出了一些很经典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公司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增加,公司的价值也随之增加。Lehmann和Weig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净资产利益率负相关,但Pederson的研究正好与Lehmann和Weig的研究相反。McConnell和Servaes认为公司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着非线型关系。我国学者高明华(2001)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公司绩效与公司法人股比例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许小年、王燕(1999)、刘小玄(2000)、周业安(1999)、张红军(2000)等人的研究发现公司法人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尽相同,有时研究的结论可能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选择的变量不同、建构的模型不同、一些因素的忽略和其他一些主观的原因。
2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董事会特征包括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开会次数、独立董事比例等等。Barnhart和Rosenstein实证研究发现标准普尔500公司的公司治理绩效与独立董事比例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或线性负相关,而是存在着一种微弱的曲线关系。Agrawal和Knoeber认为负相关,也有学者认为正相关。在董事会会议次数研究方面,Vafeas以福布斯前35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价值和公司运营绩效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在董事会会议次数不正常增加时,公司的运营绩效会上升,而公司的价值与董事会会议次数则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周一虹和孙小雁(2007)实证研究了甘肃上市公司治理因素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她们选取的是甘肃省全部2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论是公司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公司绩效的提升。曹延求、阮佳佳、王倩(2010)构建了董事会自治指数来研究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董事会治理指标体系包括对董事会及董事的制约、合规性、独立董事职能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结果发现董事会主治水平越高,公司的绩效越好,绩效的提高主要是独立董事、合规性自治性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Morck以财富杂志中的50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来研究董事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它们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非单调的关系。
3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监事会特征包括监事会规模、监事持股比例、监事会议频繁程度等等。由于英美国家实行的是独立董事制度,不实行监事会监督制度,所以国外少有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成果,但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制”的监督模式,即我国公司实行的是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共同监督的制度,我国对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的成果比较多。孙敬水、孙金秀(2005)以2003年6月30日在深圳和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浙江省6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来研究监事会规模和监事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监事会并没有发挥它的监督功能,形同虚设,监事会规模和监事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他们认为主要是因为我国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一股独大,大股东过多的干预了监事们的工作,并且监事的地位很低,没有相应的监督权力,名不副实。刘名旭(2007)以民营公司为研究样本来研究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选取的监事会特征变量为独立监事比例、监事会会议次数和规模、监事持股比例、监事会报酬,研究发现只有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其他的监事会特征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卿石松(2007)发现监事会会议次数与每次股收益负相关,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监事会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4经理层特征与公司绩效
经理层特征包括高管激励和两职是否合一等等。Mehran以153家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司的CEO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会努力提高公司的绩效,高管报酬与公司绩效正相关,CEO的报酬是CEO更加尽职投入到公司管理中去的动力,说明CEO的报酬的重要性。Stulz在研究中发现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开始的时候公司绩效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当高管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公司绩效就会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Rechner和Dalton选取财富500强中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否合一对公司的股票边际收益率的提高并不显著,Baliga、Moyer和Rao也发现两职分不分离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显著。我国的周一虹和孙小雁(2007)研究过程中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更能提高公司的绩效。
5外部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
公司治理外部治理机制包括产品市场、债权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等等。国外的研究发现企业高的负债率并不一定导致公司绩效的低下,主要看债务治理能不能促使公司的管理者努力经营公司和管理公司。张维迎(1995,1999)认为,只有当公司的控制权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时,才是一个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张宗新、伊力亚斯.加拉力丁(2003)认为加强银行债权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而文宏(2000)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的绩效总体上负相关,公司负债比例越大,公司绩效越差,杜莹、刘立国(200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显著,债权治理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没有发挥其作用。Klette(1999)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强度与公司生产率负相关,Januszewski等(2002)发现随着产品市场的竞争强度的增加,公司生产率是提高的,而Griffith(2001)却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强度与公司绩效关系不确定。
从上面的论述中,笔者发现虽然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国内外研究的都比较深入了,但不同的学者的研究结论都不尽相同,这说明对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参考文献
[1]郝臣.国外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107-112.
[2]刘名旭.监事会、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J].华东经济管理,2007,(10):95-98.
[3]黄继忠,陈素琼.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41-46.
[4]章彪.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5]朱京辉.上市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联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