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杨梅种植适宜区的影响

来源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e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194个地理分布点和28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对杨梅在当前和未来气候下的适宜生长区(适生区)进行模拟,并分析影响杨梅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杨梅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影响杨梅适生区的主要环境因子有降水季节性(33.2%),6-8月份日照时数(15.4%),最干季均温(14.7%)和气温年较差(7.9%).在未来气候背景下,广东、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区的适生区面积会显著锐减,而秦岭—淮河线地区适生区面积出现大幅度增加.总体而言,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杨梅的适宜分布区有向北扩张的趋势.对于丧失的适生区,如广东和广西,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将杨梅移植到适宜分布的区域.对秦岭—淮河线、四川盆地边缘、云贵高原等新的适生区,应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采取人工引种栽培.
其他文献
以2011-2012年全国北方片花生区域试验的9个品种在16个试验点的产量数据为材料,利用基于GenStat的GGE Biplot双标图法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稳产和区域适应性.结果表明:全国北方片花生16个试验点可分为3个类型区,在3个类型区表现最好的4个品种分别为P09-2、开农172、粮花2号和青花1号.在9个花生品种中,P09-2、开农172和粮花2号在区域试验中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且适宜种植的试验点较多.开农172丰产性和稳产性均居参试品种前3位,是花生生产上具有推广价值的品种,适宜在河南、
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具严重威胁的真菌病害,培育聚合多个抗稻瘟病基因的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以优质、高产、感稻瘟病的中间材料L0为受体亲本,与携带Pizt和Pib基因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1号杂交,经分子标记及系谱选择、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鉴定,获得6个不同类型的稳定株系.苗瘟及穗瘟抗性鉴定表明,含不同基因组合的抗性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携带Pizt/Pib的L5株系抗性频率与武运粳21号相当,显著高于仅携带Pizt或Pib的株系.将L5株系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淮南迟播组中间试验,最后审定定名为扬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