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初,笔者在自己执教的几个班级做了一次题目为“你用电脑做什么”的调查,结果90%以上的学生说用电脑是为了聊天、游戏、听音乐,只有5%的学生说电脑还可以找资料。但当笔者问这几位学生找哪些资料时,都说是为了找游戏攻略!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认为电脑可以帮助自己学习。由此可见,其实学生并不是不懂得电脑操作,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利用电脑、利用网络搜索来实现帮助自己学习。因此,当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才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以“网上资源搜索”这一课为例,来讲述如何转变学生观念,让他们合理利用电脑,实现帮助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1 任务设计和教学知识应该做到相互渗透
“网络搜索”是一节很经典的信息技术课,传统的教学流程一般是:引出课题→介绍搜索技巧→出示搜索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而在这个流程中,教师设计的搜索任务一般都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找到某个软件或者某个知识点,纯粹是为了搜索而搜索,这样的任务学生当然不感兴趣。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有现实意义、融知识教学于一体的任务是教学这节课的关键。
在出示任务时,笔者就跟学生说:“今天我们要玩一个软件——Google Earth(桌面地球),该软件几乎能让你看到地球上的每个角落,甚至城市街道上的汽车和行人。想不想玩一玩这个软件呢?”玩是学生的天性,高中学生也不例外。为了在课堂上能偷偷玩(包括游戏和聊天),他们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创造机会。而本课一开始笔者就声明要让学生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甚至没有留意这是笔者设下的“圈套”。
这样的任务设计,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2 学生评价和个人反思应该做到相互结合
很多教师尝试教学评价方面的革新,比如有教师要求学生每一节课后填写“随堂记录卡”,以此促使学生的学习反思。首先要肯定这种做法,但也要正视其效率的低下,况且经常性的填写会让学生厌烦,他们甚至会不配合,随意填写,效果适得其反。但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反思和完成任务是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只有填写了其完成任务的过程,才算真正提交了作业。发表自己的意见,上传作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学习反思。
等学生完成任务,搜索到教师指定的几个地方后,笔者就问他们在亲身经历的搜索过程中有什么体会。这时学生开始议论起来:关键字不能输错;关键字输得越精确,搜到的东西也越精确;词与词之间要用空格隔开……等他们发表完意见,笔者马上叫他们把自己所想到的需要注意的地方输在Word里面,并要求他们把Word文档作为作业上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想到的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就是教师所要总结的搜索技巧。学生自己在搜索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肯定要比教师直接讲授搜索技巧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中适当地做好学生的个人反思,对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综合活动课应该确保技术为主线
有学者曾经提出主题活动式教学应该暂停的建议,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课已经泛滥了。的确,这类活动课已经泛滥到失去了学科特色的地步,逐步被学科化、生活化了。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呼唤技术本质的回归已经成为越来越强烈的趋势,因而,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指导中尤其强调技术的作用——可以提高效率,弥补知识的缺乏。
一般来说,地理学科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时也许不需要搜索引擎的帮助。但要完成进阶任务和挑战任务,用搜索引擎搜索就成了一种自发的需求。以“东方明珠塔”为例,为了找到“东方明珠塔”的位置,学生的完成过程有以下几种可能:1)使用单关键词(东方明珠塔)逐一浏览筛选列出的网址,然后找到相关资源;2)使用多关键词(东方明珠塔、位置),比较快速地找到相关资源。因此,一旦掌握了技术,不但可以精确地找到内容,还可以大大缩短时间,以提高效率。
4 综合活动课应该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该本着“宜疏不宜堵”的态度。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边玩边学呢?现在网络上也能下载到许多与学习相关的软件,关键在于怎样去利用。本节课的设计也就是在“玩”和“学”的平衡点上做了尝试,力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学生自主搜索大约10分钟后,找一些学生说说自己的查找过程。教师最后给学生做个小结:“其实要找到一个地方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做法。在这次任务中,地理学科较好的学生占了便宜,但地理学科稍差的学生也不要气馁,因为Google、百度这些搜索引擎会给你许多帮助的。”最后,提示他们在搜索过程中,不要用单一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应该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只要得到正确有效的结果就行。
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可能喜欢用Google搜索引擎,有的学生也可能喜欢用百度搜索引擎,在完成一个任务时,不需要只想到教师讲的一种方法,应该追求多样化的形式,只要能快速、精确地找到结果,那就是好方法。
以上就是笔者对“网络搜索”这一节课做的一个简要的分析。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的天性“玩”和学生的任务“学”结合在一起,来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电脑,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不忘用电脑来帮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当然,通过查找地名的任务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做法是否有效,任务设置的梯度是否合理,还有提供给学生查找的地名是否简单,这些都有待专家和同行的批评指导。
1 任务设计和教学知识应该做到相互渗透
“网络搜索”是一节很经典的信息技术课,传统的教学流程一般是:引出课题→介绍搜索技巧→出示搜索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而在这个流程中,教师设计的搜索任务一般都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找到某个软件或者某个知识点,纯粹是为了搜索而搜索,这样的任务学生当然不感兴趣。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有现实意义、融知识教学于一体的任务是教学这节课的关键。
在出示任务时,笔者就跟学生说:“今天我们要玩一个软件——Google Earth(桌面地球),该软件几乎能让你看到地球上的每个角落,甚至城市街道上的汽车和行人。想不想玩一玩这个软件呢?”玩是学生的天性,高中学生也不例外。为了在课堂上能偷偷玩(包括游戏和聊天),他们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创造机会。而本课一开始笔者就声明要让学生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甚至没有留意这是笔者设下的“圈套”。
这样的任务设计,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2 学生评价和个人反思应该做到相互结合
很多教师尝试教学评价方面的革新,比如有教师要求学生每一节课后填写“随堂记录卡”,以此促使学生的学习反思。首先要肯定这种做法,但也要正视其效率的低下,况且经常性的填写会让学生厌烦,他们甚至会不配合,随意填写,效果适得其反。但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反思和完成任务是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只有填写了其完成任务的过程,才算真正提交了作业。发表自己的意见,上传作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学习反思。
等学生完成任务,搜索到教师指定的几个地方后,笔者就问他们在亲身经历的搜索过程中有什么体会。这时学生开始议论起来:关键字不能输错;关键字输得越精确,搜到的东西也越精确;词与词之间要用空格隔开……等他们发表完意见,笔者马上叫他们把自己所想到的需要注意的地方输在Word里面,并要求他们把Word文档作为作业上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想到的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就是教师所要总结的搜索技巧。学生自己在搜索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肯定要比教师直接讲授搜索技巧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中适当地做好学生的个人反思,对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综合活动课应该确保技术为主线
有学者曾经提出主题活动式教学应该暂停的建议,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课已经泛滥了。的确,这类活动课已经泛滥到失去了学科特色的地步,逐步被学科化、生活化了。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呼唤技术本质的回归已经成为越来越强烈的趋势,因而,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指导中尤其强调技术的作用——可以提高效率,弥补知识的缺乏。
一般来说,地理学科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时也许不需要搜索引擎的帮助。但要完成进阶任务和挑战任务,用搜索引擎搜索就成了一种自发的需求。以“东方明珠塔”为例,为了找到“东方明珠塔”的位置,学生的完成过程有以下几种可能:1)使用单关键词(东方明珠塔)逐一浏览筛选列出的网址,然后找到相关资源;2)使用多关键词(东方明珠塔、位置),比较快速地找到相关资源。因此,一旦掌握了技术,不但可以精确地找到内容,还可以大大缩短时间,以提高效率。
4 综合活动课应该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该本着“宜疏不宜堵”的态度。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边玩边学呢?现在网络上也能下载到许多与学习相关的软件,关键在于怎样去利用。本节课的设计也就是在“玩”和“学”的平衡点上做了尝试,力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学生自主搜索大约10分钟后,找一些学生说说自己的查找过程。教师最后给学生做个小结:“其实要找到一个地方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做法。在这次任务中,地理学科较好的学生占了便宜,但地理学科稍差的学生也不要气馁,因为Google、百度这些搜索引擎会给你许多帮助的。”最后,提示他们在搜索过程中,不要用单一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应该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只要得到正确有效的结果就行。
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可能喜欢用Google搜索引擎,有的学生也可能喜欢用百度搜索引擎,在完成一个任务时,不需要只想到教师讲的一种方法,应该追求多样化的形式,只要能快速、精确地找到结果,那就是好方法。
以上就是笔者对“网络搜索”这一节课做的一个简要的分析。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的天性“玩”和学生的任务“学”结合在一起,来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电脑,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不忘用电脑来帮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当然,通过查找地名的任务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做法是否有效,任务设置的梯度是否合理,还有提供给学生查找的地名是否简单,这些都有待专家和同行的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