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和主题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有个别学生对于阅读的文本作出不同于老师和大部分学生的解答,语文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见解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是批评指正统一看法还是鼓励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把阅读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下面以具体教学案例的描述与分析,探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个问题。
二、案例描述
和学生一起阅读高中语文第四册中《陈情表》一文,在赏析语言,品味情感这一教学环节时,老师与同学们达成一致认识:本文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作者真挚的感情。作者李密出于情,归于理,提出先尽孝,再尽忠,当时辞不奉诏,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为其孝情打动,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足见本文以情动人,写得很成功。当老师问学生们对于本文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对这篇文章中的情感的理解和大家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在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虚假的,是矫情,因为其文用词委婉,晋武帝被他骗了。”这位学生的话音落地,全班哗然。老师:“这位同学的看法很独特,让我们来听听他作这样理解的理由。”学生:“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辞不奉诏的李密有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为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打消其疑虑,他在表章中力图向晋武帝说明,他并非不愿为官,实在是割舍不下对年迈祖母的殷殷之情。这其实是一个借口。难道当了官就不能孝顺祖母、照顾祖母了吗?蜀汉被晋灭之前,李密不也在蜀汉朝为官吗?那时怎么不存在这个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老师:“有同学赞同他的看法吗?”学生中有人凝神思索,有人点头表示认同。老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细致深刻,老师和很多同学都没想到呢。听君之言,有茅塞顿开之感。”这位男同学脸上有自豪的表情。同学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师问:“这么说,李密不愿接受新皇帝的任命,并非出于祖母无人照顾,而他要在家尽孝道了?”这位学生回答:“至少这不是其不愿为官的主要原因。”老师追问:“依你之见,李密不愿为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我还没想好。”老师:“请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我想听听同学们的见解。”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场面热烈。2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发言。学生二:“古人云,忠臣不事二主,李密是忠臣,他留恋蜀汉旧朝廷,不愿在新朝为官。”学生们笑。学生三:“李密想端架子,欲擒故纵,想引起晋武帝对他的重视。”学生们笑。经讨论,同学们赞同学生二和学生三的看法,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晋朝初建,作为蜀汉旧朝臣子的李密拒不接受新朝皇帝的任命,他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一则尚有怀旧情节,对蜀汉后主刘禅的统治认可,对晋灭蜀汉不服气。二则对司马氏父子为建立自己的政权而采取的阴谋和屠杀早有耳闻,此时出仕,祸福难料,祖母老无所养正好可以作为不接受任命的借口。”老师顺势设疑:“同学们能想得到的晋武帝会想不到吗?难道像前面的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晋武帝被其文中委婉的文辞打动,被他骗了。”学生思索。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同学们倾向于这样的看法,《陈情表》一文的最成功之处是他的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为打消晋武帝疑虑,李密在文中极力赞颂新朝行孝之德,以释其疑;乞先行孝后尽忠,以安其心。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可以作不同的解读,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对阅读的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以上是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陈情表》一文时的教学片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对阅读的文本提出了与老师和大多数学生不同的见解,这让我很惊喜。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应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强加给学生。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认真对待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的独特感受,赞赏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们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这堂课,由一个学生的质疑引发学生们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到同一个文本是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得到认可。反思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阻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干扰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理解是相对的、不断深入的过程,老师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一定正确、到位,而且同一篇文章不一定就只能作一种解读,老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分析作为全班学生的统一认识,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有时会不一样,老师应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让阅读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作者单位:瑞金市第一中学)
编辑/张俊英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有个别学生对于阅读的文本作出不同于老师和大部分学生的解答,语文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见解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是批评指正统一看法还是鼓励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把阅读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下面以具体教学案例的描述与分析,探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个问题。
二、案例描述
和学生一起阅读高中语文第四册中《陈情表》一文,在赏析语言,品味情感这一教学环节时,老师与同学们达成一致认识:本文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作者真挚的感情。作者李密出于情,归于理,提出先尽孝,再尽忠,当时辞不奉诏,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为其孝情打动,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足见本文以情动人,写得很成功。当老师问学生们对于本文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对这篇文章中的情感的理解和大家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在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虚假的,是矫情,因为其文用词委婉,晋武帝被他骗了。”这位学生的话音落地,全班哗然。老师:“这位同学的看法很独特,让我们来听听他作这样理解的理由。”学生:“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辞不奉诏的李密有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为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打消其疑虑,他在表章中力图向晋武帝说明,他并非不愿为官,实在是割舍不下对年迈祖母的殷殷之情。这其实是一个借口。难道当了官就不能孝顺祖母、照顾祖母了吗?蜀汉被晋灭之前,李密不也在蜀汉朝为官吗?那时怎么不存在这个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老师:“有同学赞同他的看法吗?”学生中有人凝神思索,有人点头表示认同。老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细致深刻,老师和很多同学都没想到呢。听君之言,有茅塞顿开之感。”这位男同学脸上有自豪的表情。同学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师问:“这么说,李密不愿接受新皇帝的任命,并非出于祖母无人照顾,而他要在家尽孝道了?”这位学生回答:“至少这不是其不愿为官的主要原因。”老师追问:“依你之见,李密不愿为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我还没想好。”老师:“请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我想听听同学们的见解。”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场面热烈。2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发言。学生二:“古人云,忠臣不事二主,李密是忠臣,他留恋蜀汉旧朝廷,不愿在新朝为官。”学生们笑。学生三:“李密想端架子,欲擒故纵,想引起晋武帝对他的重视。”学生们笑。经讨论,同学们赞同学生二和学生三的看法,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晋朝初建,作为蜀汉旧朝臣子的李密拒不接受新朝皇帝的任命,他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一则尚有怀旧情节,对蜀汉后主刘禅的统治认可,对晋灭蜀汉不服气。二则对司马氏父子为建立自己的政权而采取的阴谋和屠杀早有耳闻,此时出仕,祸福难料,祖母老无所养正好可以作为不接受任命的借口。”老师顺势设疑:“同学们能想得到的晋武帝会想不到吗?难道像前面的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晋武帝被其文中委婉的文辞打动,被他骗了。”学生思索。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同学们倾向于这样的看法,《陈情表》一文的最成功之处是他的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为打消晋武帝疑虑,李密在文中极力赞颂新朝行孝之德,以释其疑;乞先行孝后尽忠,以安其心。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可以作不同的解读,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对阅读的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以上是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陈情表》一文时的教学片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对阅读的文本提出了与老师和大多数学生不同的见解,这让我很惊喜。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应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强加给学生。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认真对待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的独特感受,赞赏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们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这堂课,由一个学生的质疑引发学生们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到同一个文本是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得到认可。反思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阻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干扰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理解是相对的、不断深入的过程,老师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一定正确、到位,而且同一篇文章不一定就只能作一种解读,老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分析作为全班学生的统一认识,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有时会不一样,老师应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让阅读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作者单位:瑞金市第一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