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芝麻胡同》正在播出。导演刘家成说,北京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活色生香的人物,是构成《芝麻胡同》的底色。从《四世同堂》到《大宅门》,多部京味儿剧成为荧屏中的经典。京味儿电视剧靠什么吸引观众,大家有话要说。
最爱主人公那种“范儿”
京腔京韵、京城京事,京味儿电视剧自诞生以来佳作频出,一直受到观众的喜欢。要说它为什么吸引人,我以为,首先,北京是首都,它的文化影响全国,其他地方的观众都认可。其次,北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地道的京味儿作品,一定也是底蕴深厚的。还有,北京集聚了最优秀的演员,很多人成长在北京,他们精湛的表演也给京味儿作品加分。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北京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京味儿作家,其中很多人的作品适合改编成影视剧,比如老舍、邓友梅,乃至后来的刘心武,以及再之后的王朔等人。此外还有一批京味儿导演、编剧,如冯小刚,《大宅门》的导演、编剧郭宝昌,《傻春》《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的导演刘家成。有优秀的小说或者剧本,再加上优秀的导演演员,京味儿电视剧不吸引人才怪呢。
每部优秀的京味儿电视剧在京味儿的大前提下,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比如《大宅门》书写百年老字号“百草厅”的兴衰史,那种起起伏伏,引人入胜。比如《情满四合院》中邻里街坊之间的暖心故事;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小市民的幸福观。但是综合起来,京味儿电视剧中的主人公身上具有一种特殊气质,豪气、乐观、洒脱,如七爷,如傻柱,如张大民,他们的形象就像柱子一样立得住,自有爷范儿,让人难忘。也许,这才是京味儿电视剧最吸引人的地方。
口平沙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京味儿电视剧在取材上虽然经过了从古至今的演变,但其核心的关注点始终没有变,这就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京味儿电视剧虽然没有宏大的场面,但这些电视剧以老北京文化为基础,将皇城根的风土人情、历史风俗、文化符号乃至社会轮廓作了淋漓尽致的呈现,每一部剧当中都是满满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儿。这种味道,是《骆驼祥子》质朴勤恳的劳苦大众,是《茶馆》里遛鸟饮茶的遗老遗少,是《大宅门》里恩怨纠结的世家兴衰。可以说,和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京味儿电视剧虽然像一顿家常便饭,但一样能够展现出世间的人生百态、生活的酸甜苦辣。
尤其是在人物角色的刻画上,向来都是京味儿电视剧的强项。比如在立起了京味儿电视剧标杆、曾经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大宅门》中,一众老戏骨的精湛表演,把剧中白景琦的傲与勇、二奶奶的精与细、二爷的拙与专、三爷的滑与愣、白玉婷的倔与痴、白敬业的蔫与坏,都表现得入木三分、有血有肉。
同时,京味儿电视剧与其他电视剧不同的是,描写的都是发生在皇城根下、四九城里发生的人和事,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进展会不可避免地与北京的这地界儿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有了这种大时代的背景,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平民故事、家长里短,似乎也多了历史厚度和时空纵深,成为了宏大时代背景的生动注脚,咂摸起来也似乎更有味道。
口李雪源
风骨撑起京味儿剧
京味儿电视剧对观众的吸引力几十年不衰,有其先天因素。首先是语言,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普及,让南北观众对京片子的理解毫无障碍,而京片子里蕴含的幽默也成了京味儿剧席卷全国的利器;其次是地位,既是古都又是首都,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民俗、社会结构、文化气息独一无二。既有八旗遗韵、历史传奇,又有天桥把式、胡同杂院,还有商贾非遗、古玩奇珍……北京的独特让京味儿电视剧可供开发的题材包罗万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口味的变化而改变,始终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以上这些都是京味儿剧的外包装,真正让它屹立不倒的是不同年代、不同类型京味儿剧中相同的灵魂——充满北京风骨的人物。北京人什么样?男的局气,女的大气,做人都正直厚道、敬老爱幼、古道热肠。《渴望》中的刘慧芳,淳朴善良、勤劳贤惠;《大宅门》里的白景琦,一辈子都是顶天立地的纯爷们儿;《芝麻胡同》里的严振声,坚持用好豆子制酱,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货,甚至赔上了亲哥哥的性命,为的是商者的诚信;就连《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张大民,小人物也有自己的风骨,无论生活多苦多难都要笑着把日子过下去。更不用说面对家国大义时的凛然,《四世同堂》里小羊圈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大宅门》里的白三爷,最后宁死也不当汉奸。充满着风骨的京味儿剧让人感慨、赞叹,荡涤着热血,洗刷着心灵。而在这样的风骨之外,还有着浓浓的温情,街坊邻居,大爷大妈,发小玩伴,永远怀着热心,发着生气,生活简单又美好,这样的京味儿剧让观众看着舒心、品着暖心。无论是硬还是软,北京人的风骨都深深烙印在每一部京味儿电视剧中,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这样的电视剧怎能不吸引观众呢?
口程戈
就爱听这口儿京片子
《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这些京味儿电视剧的播出,让全国的电视观众真真儿地感受到了“北京话”的魅力,感受到北京人的有里兒有面儿。曾经,《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等电视剧以及很多电视小品,让大家熟悉了“东北话”。很多观众也学会了几句东北话。而现在,《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的播出,则是那些有志于挖掘北京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们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展现京味儿文化的作品,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北京话的魅力,由此,要感谢他们。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看到《芝麻胡同》这样的电视剧作品,听着剧中一干人物满口的“京片子”,心中涌起亲切与舒坦。不能低估艺术作品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像曾经的《东北一家人》《乡村爱情故事》掀起一股“东北话热”一样,咱“北京话”也势必会迎来一个效仿的热潮。作为一个在北京出生长大的人,我还就好听这口儿“京片子”。
诚然,我们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各地方言的保护与传承,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叫它乡音。
口李雄峰
最爱主人公那种“范儿”
京腔京韵、京城京事,京味儿电视剧自诞生以来佳作频出,一直受到观众的喜欢。要说它为什么吸引人,我以为,首先,北京是首都,它的文化影响全国,其他地方的观众都认可。其次,北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地道的京味儿作品,一定也是底蕴深厚的。还有,北京集聚了最优秀的演员,很多人成长在北京,他们精湛的表演也给京味儿作品加分。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北京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京味儿作家,其中很多人的作品适合改编成影视剧,比如老舍、邓友梅,乃至后来的刘心武,以及再之后的王朔等人。此外还有一批京味儿导演、编剧,如冯小刚,《大宅门》的导演、编剧郭宝昌,《傻春》《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的导演刘家成。有优秀的小说或者剧本,再加上优秀的导演演员,京味儿电视剧不吸引人才怪呢。
每部优秀的京味儿电视剧在京味儿的大前提下,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比如《大宅门》书写百年老字号“百草厅”的兴衰史,那种起起伏伏,引人入胜。比如《情满四合院》中邻里街坊之间的暖心故事;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小市民的幸福观。但是综合起来,京味儿电视剧中的主人公身上具有一种特殊气质,豪气、乐观、洒脱,如七爷,如傻柱,如张大民,他们的形象就像柱子一样立得住,自有爷范儿,让人难忘。也许,这才是京味儿电视剧最吸引人的地方。
口平沙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京味儿电视剧在取材上虽然经过了从古至今的演变,但其核心的关注点始终没有变,这就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京味儿电视剧虽然没有宏大的场面,但这些电视剧以老北京文化为基础,将皇城根的风土人情、历史风俗、文化符号乃至社会轮廓作了淋漓尽致的呈现,每一部剧当中都是满满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儿。这种味道,是《骆驼祥子》质朴勤恳的劳苦大众,是《茶馆》里遛鸟饮茶的遗老遗少,是《大宅门》里恩怨纠结的世家兴衰。可以说,和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京味儿电视剧虽然像一顿家常便饭,但一样能够展现出世间的人生百态、生活的酸甜苦辣。
尤其是在人物角色的刻画上,向来都是京味儿电视剧的强项。比如在立起了京味儿电视剧标杆、曾经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大宅门》中,一众老戏骨的精湛表演,把剧中白景琦的傲与勇、二奶奶的精与细、二爷的拙与专、三爷的滑与愣、白玉婷的倔与痴、白敬业的蔫与坏,都表现得入木三分、有血有肉。
同时,京味儿电视剧与其他电视剧不同的是,描写的都是发生在皇城根下、四九城里发生的人和事,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进展会不可避免地与北京的这地界儿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有了这种大时代的背景,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平民故事、家长里短,似乎也多了历史厚度和时空纵深,成为了宏大时代背景的生动注脚,咂摸起来也似乎更有味道。
口李雪源
风骨撑起京味儿剧
京味儿电视剧对观众的吸引力几十年不衰,有其先天因素。首先是语言,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普及,让南北观众对京片子的理解毫无障碍,而京片子里蕴含的幽默也成了京味儿剧席卷全国的利器;其次是地位,既是古都又是首都,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民俗、社会结构、文化气息独一无二。既有八旗遗韵、历史传奇,又有天桥把式、胡同杂院,还有商贾非遗、古玩奇珍……北京的独特让京味儿电视剧可供开发的题材包罗万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口味的变化而改变,始终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以上这些都是京味儿剧的外包装,真正让它屹立不倒的是不同年代、不同类型京味儿剧中相同的灵魂——充满北京风骨的人物。北京人什么样?男的局气,女的大气,做人都正直厚道、敬老爱幼、古道热肠。《渴望》中的刘慧芳,淳朴善良、勤劳贤惠;《大宅门》里的白景琦,一辈子都是顶天立地的纯爷们儿;《芝麻胡同》里的严振声,坚持用好豆子制酱,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货,甚至赔上了亲哥哥的性命,为的是商者的诚信;就连《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张大民,小人物也有自己的风骨,无论生活多苦多难都要笑着把日子过下去。更不用说面对家国大义时的凛然,《四世同堂》里小羊圈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大宅门》里的白三爷,最后宁死也不当汉奸。充满着风骨的京味儿剧让人感慨、赞叹,荡涤着热血,洗刷着心灵。而在这样的风骨之外,还有着浓浓的温情,街坊邻居,大爷大妈,发小玩伴,永远怀着热心,发着生气,生活简单又美好,这样的京味儿剧让观众看着舒心、品着暖心。无论是硬还是软,北京人的风骨都深深烙印在每一部京味儿电视剧中,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这样的电视剧怎能不吸引观众呢?
口程戈
就爱听这口儿京片子
《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这些京味儿电视剧的播出,让全国的电视观众真真儿地感受到了“北京话”的魅力,感受到北京人的有里兒有面儿。曾经,《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等电视剧以及很多电视小品,让大家熟悉了“东北话”。很多观众也学会了几句东北话。而现在,《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的播出,则是那些有志于挖掘北京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们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展现京味儿文化的作品,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北京话的魅力,由此,要感谢他们。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看到《芝麻胡同》这样的电视剧作品,听着剧中一干人物满口的“京片子”,心中涌起亲切与舒坦。不能低估艺术作品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像曾经的《东北一家人》《乡村爱情故事》掀起一股“东北话热”一样,咱“北京话”也势必会迎来一个效仿的热潮。作为一个在北京出生长大的人,我还就好听这口儿“京片子”。
诚然,我们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各地方言的保护与传承,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叫它乡音。
口李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