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能否在最佳的时间获取最有效的信息,使其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是当前人们所面临的又一挑战,也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的驾驭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教学效果的优劣。
一、对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关于信息素养,尽管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阐述,但基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信息基础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在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下,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善于了解一切与中小学学科教育有关的信息;(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3)自觉运用信息的能力,懂得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自觉利用信息技术为中小学学科教学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要求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学科教育信息有关的教学活动,以身作则,引导、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
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如虎添翼。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这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决定课程的关键因素有四个: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上述决定课程的四个关键因素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因而会对学校课程产生长久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所以要改变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要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需要具有精通信息技术并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也就是说,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尽管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善于上网收集教学信息,但能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发挥教育教学功能的却不多。而且,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在应用信息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信息的来源以及信息牵涉的知识产权问题。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各学科教师都迫切需要更多的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教育新理念,需要良好的合作精神,需要一种能提高自身整合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先进培训理念与培训模式,需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教学实践,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策略很有现实意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在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过程的预设,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面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种素养将直接决定教学设计的水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如下要求:(1)获取信息并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2)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3)合理表达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4)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5)将学科课程和教育学课程有效整合于教学的能力。可以说,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达成度。对此,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师相关的信息素养。
1.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除了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关注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新颖
在信息化时代,每个学习专题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可以通过书刊、网络、影视等多种途径方便地收集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具有敏捷的思维和洞察力,紧密围绕学习专题,收集、筛选、加工相关信息,用课件、网页等形式展示出来,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3. 在教学媒体设计中关注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
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选择媒体。
4. 在教学策略设计中关注情境创设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发展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
(三)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学经验的回忆、反馈、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同时又是作出新行动、新决策的依据。教学反思注重总结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建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智能结构,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探索教学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教学反思的最佳功能,把信息技术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性地考察自身的教学行为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分为四个环节:(1)审视教学,发现问题;(2)理性分析,寻求对策;(3)实践验证,修正策略;(4)概括经验,应用创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获得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收集、分析、处理、创造性应用信息的过程,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在课堂评价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课堂评价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作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学生会利用反馈信息,顺势从自我学习内部进行调节,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馈,纠正教学活动目标的偏差,从而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主要载体。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所建立的适合的评价指标,可以科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载体。整合质量的评定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要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评价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层面:(1)态度、意识层面;(2)信息技术操作掌握层面;(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整合创新能力层面。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创设出符合学生心理条件和认知经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对新知的学习。
一、对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关于信息素养,尽管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阐述,但基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信息基础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在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下,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善于了解一切与中小学学科教育有关的信息;(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3)自觉运用信息的能力,懂得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自觉利用信息技术为中小学学科教学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要求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学科教育信息有关的教学活动,以身作则,引导、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
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如虎添翼。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这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决定课程的关键因素有四个: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上述决定课程的四个关键因素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因而会对学校课程产生长久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所以要改变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要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需要具有精通信息技术并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也就是说,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尽管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善于上网收集教学信息,但能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发挥教育教学功能的却不多。而且,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在应用信息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信息的来源以及信息牵涉的知识产权问题。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各学科教师都迫切需要更多的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教育新理念,需要良好的合作精神,需要一种能提高自身整合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先进培训理念与培训模式,需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教学实践,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策略很有现实意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在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过程的预设,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面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种素养将直接决定教学设计的水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如下要求:(1)获取信息并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2)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3)合理表达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4)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5)将学科课程和教育学课程有效整合于教学的能力。可以说,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达成度。对此,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师相关的信息素养。
1.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除了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关注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新颖
在信息化时代,每个学习专题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可以通过书刊、网络、影视等多种途径方便地收集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具有敏捷的思维和洞察力,紧密围绕学习专题,收集、筛选、加工相关信息,用课件、网页等形式展示出来,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3. 在教学媒体设计中关注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
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选择媒体。
4. 在教学策略设计中关注情境创设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发展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
(三)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学经验的回忆、反馈、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同时又是作出新行动、新决策的依据。教学反思注重总结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建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智能结构,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探索教学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教学反思的最佳功能,把信息技术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性地考察自身的教学行为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分为四个环节:(1)审视教学,发现问题;(2)理性分析,寻求对策;(3)实践验证,修正策略;(4)概括经验,应用创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获得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收集、分析、处理、创造性应用信息的过程,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在课堂评价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课堂评价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作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学生会利用反馈信息,顺势从自我学习内部进行调节,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馈,纠正教学活动目标的偏差,从而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主要载体。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所建立的适合的评价指标,可以科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载体。整合质量的评定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要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评价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层面:(1)态度、意识层面;(2)信息技术操作掌握层面;(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整合创新能力层面。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创设出符合学生心理条件和认知经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对新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