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霸王别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故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后经戏曲,小说,电影的不断改编,逐渐脱离了最初的主题。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不同的创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下,对这个故事更是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创造,出现了新的意义上的《霸王别姬》。不仅丰富了这一故事的内涵,也产生了新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霸王别姬》;小说:电影;主题差异
1两个不同版本的《霸王别姬》
李碧华说过:“好看的小说无非痴男怨女,悲欢离合。”她的这部小说也讲述了这么一个悲凉而华丽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历史上忠贞节烈的虞姬和叱咤风云的霸王,而是三十年代北平城里的两个戏子程蝶衣和段小楼。故事讲述了一个从小被母亲卖入梨园的男孩小豆子【即程蝶衣】,与从小处处照顾他的同伴师兄小石头【即段小楼】之间纠缠一生的孽缘故事。当年幼的小豆子被娘拖着,遇见了在天桥卖艺的小石头,相视一笑间,命运便由此开始纠缠。小豆子被做妓女的娘送到戏班学戏,和小石头做了师兄弟。在单调而枯燥的日子里,两个少年渐渐成长起来。转眼间,二人出师了。台上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到了台下也只是两个稚嫩的小伙子。戏好,人自然会红,小豆子改名叫程蝶衣,小石头改名叫段小楼。在出师后经常上演的《霸王别姬》这出戏里,程蝶衣入戏太深,渐渐人戏不分,爱上师兄段小楼。而此时的段小楼正迷恋着妓女菊仙,后结为夫妇,恩爱非常。为了争夺师兄,程蝶衣处处和菊仙过招,较劲,并对菊仙恨之入骨。到了文革,菊仙因为过去的妓女身份被逼死,段小楼偷渡到了香港,后在香港再次遇见了程蝶衣,两人最后一次合唱《霸王别姬》,都恍如隔世,然后寂寂分手。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是由大陆著名导演陈凯歌拍摄的,虽然电影与小说在故事情节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差异之大还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因为电影的商业性考虑,很多情节的改变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比如少年程蝶衣唱《思凡》这出戏时因为自身的男性身份,总是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一细节让人明显感到程蝶衣的男性身份时刻在潜意识里提醒着他,令他下意识地排斥戏中的女性身份。后来班主来戏院审查,程蝶衣又一次当众唱错,眼看着衣食父母就要拂袖而去,师傅在情急中将冒烟的烟袋捅入程蝶衣口中,顿时程蝶衣的嘴里鲜血直流,至此程蝶衣跨进了女性身份的第一步,他终于坦然的唱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到了陈凯歌的电影里,对程蝶衣男性身份的暴力阉割却从师傅换成了段小楼,电影中的段小楼因为师弟蝶衣屡次唱错这一句,怒其不争地将烟袋直接捅进程蝶衣口中致使其口吐鲜血,也就说是段小楼亲手毁灭了程蝶衣骨子里的男性身份,迫使他真正进入了女性角色。而程蝶衣在遭到师兄这一暴力对待之后,终于彻底放弃了他潜意识的反抗,达到了自身的性别转换。电影用这一细节的转变暗示了程蝶衣一生的宿命。之后的程蝶衣人戏不分,直到最后在戏中自刎,都和这一细节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是电影给小说中的第三位主角菊仙增加了很多戏份,这一点从导演选择大红大紫的明星巩俐出演菊仙就可以证明他对这个人物的重视。电影里的菊仙一出场便是在肮脏的妓院和一群嫖客周旋,但她火辣辣的脾气和烈性的一跳,马上让人觉出这不是一个寻常的烟花女子,她不仅敢毫不掩饰对欢场的厌恶,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性情。李碧华在小说里描写菊仙遇到小楼时的复杂感情:“他来过几回,有些人,是一遇上,就知道往后的结局。但,那是外面的世界,常人的福分。她是姑娘儿,一个婊子,浪荡子在身畔打转,随随便便地感动了,到头来坑害了自己。“婊子无情”是为了自保。”这段心理描写真实地体现出菊仙这一人物丰富和复杂的一面。电影里巩俐的精彩出演更是把小说中菊仙这个人物的韵味和情深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三人对峙的精彩格局。如果说程蝶衣是一个迷失在戏里和戏外、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虞姬,那么菊仙就是一个真正现世的女人,一个活在舞台之下的虞姬。这个现世虞姬同样执著,同样"从一而终",只不过她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安稳的家,一个值得依靠的男人,一个最普通的女人所盼望得到的幸福。电影里的菊仙在被段小楼接住往下跳的她不久去看了一场《霸王别姬》,坐在前几排,一边笑着看戏一边手里磕着瓜子,在段小楼唱到最出彩的几句时,下定了决心,忽地起身从观众席间走出场去。然后就是为自己赎身,接着是那场更精彩得忐忑小心又工于心计的"骗婚"。骗婚一节中我也颇认同围观人群中的那个小丑的一句话,我想这也是导演最想传达的点评之语:"这妞还真够厉害的!"然而这个现世的虞姬也仍然逃不出自己的宿命,轰轰烈烈的文革来了,批斗的那一场,所有的人都疯了,蝶衣当众骂她婊子,小楼因为她过去的身份要跟她划清界线。菊仙愣住,曾经那么妩媚娇艳的容颜,就这样被岁月和命运侵蚀成了一张失去傍依的绝望的妇人的脸,菊仙最终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可以说,比起小说,电影中菊仙这个人物更加令人难忘,也更加回肠荡气。
再次就是电影和小说在结局上的不同所表现出来创作者心态的不同。电影中,在段小楼和程蝶衣分离十二年后,最后一次合唱《霸王别姬》这出戏时,程蝶衣在舞台上拔剑自刎,以震撼人心的死亡为结局最终和舞台上的虞姬合为一体,至此终于完成了他“从一而终”的人生信念。而李碧华的小说结局则是:段小楼在香港遇到了做艺术指导的程蝶衣。因为偷渡到这里的段小楼路过戏院,忽见"程蝶衣"三个字,恍如隔世。两位老人相见,本想见到的是昔日的容颜,而出现的却是岁月的疤痕。在坦诚相见的浴池中,不经意间提到了菊仙,段小楼道出了藏于心底多年的话"我——我和她的事,都过去了。请你——你不要怪我!"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师兄何尝不知道师弟的满腔情意,而此时的蝶衣宁可不要醒来,他提议再一起唱一遍《霸王别姬》。戏到高潮时,蝶衣挥剑自刎,然而他没有死,死的是蝶衣心中的虞姬。最后蝶衣回了内地,他想他不会再唱虞姬了。小楼则留在了香港,他想去找和蝶衣共浴的连德池,那里竟然也改成了"芬兰浴"。电影的结局虽然很残酷,但它以真实的死亡升华了蝶衣"从一而终"的信念。小说的结局很真实,但它残酷的将蝶衣一生的情梦彻底地撕破了。两种结局对小楼来说也许没有太多不同,因为霸王是被爱的,在霸王的心中除了虞姬还有山河。而无论怎样的结局对蝶衣而言都是悲剧性的,因为他的生命是属于爱情的,而他的爱情是属于霸王的,没有了霸王,生和死即没有了区别。相对电影结尾的戏剧性,小说真实的更令人心酸。“不疯魔,不成活”说的是蝶衣的偏执,更暗示了他“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结局,无论怎样的结局,对他而言都是悲剧的。首先是身为男性的导演陈凯歌在电影《霸王别姬》里安排程蝶衣死在舞台上,看起来好像是程蝶衣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依旧“人戏不分”,实际上也说明了程蝶衣始终都把自己当成虞姬,至少在师兄段小楼身边,程蝶衣就是当自己是个女人,最后的死亡也进一步说明了他对戏中女性身份的彻底认同。这是导演陈凯歌给程蝶衣的机会,让其圆了他在李碧华的小说原著中一辈子未能完成的梦。无疑,身为男性的陈凯歌是偏重于理想主义的,电影中千方百计要制造出两个虞姬的自杀,先后完成对霸王的忠贞。无论是彻头彻尾的女人菊仙还是精神上的女人程蝶衣,都对段小楼爱的死心塌地,维护其男性权威,并为了这份爱情不顾一切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2性别不同下的叙事差异
仔细观察李碧华的小说和陈凯歌的电影在结尾上的差异,这种不同的处理似乎和创作者的性别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是,身为女性的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在结尾上和陈凯歌的电影完全不同,小说中的程蝶衣最后并没有自杀。而是主动退出,放弃了虞姬的身份,回归到了自己的男性身份。作为一名自觉的女作家,李碧华在这个故事里始终是以“虞姬”为叙述中心,从女性的视角来抒写这个故事的。故事中的程蝶衣对段小楼不离不弃,只是因为她“爱”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情才使他们的关系得到升华。而段小楼这个霸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霸王,而是英雄和狗熊的结合。首先是他为了情欲迎娶妓女菊仙,然后是文革中出卖蝶衣,背叛做人的善良天性,彻底丧失了作为英雄的资格。比起“不疯魔,不成活”,“从一而终”的蝶衣,段小楼更像一个普通的世俗男人,他根本不是程蝶衣心中的“真霸王”,这样的差异只会是以程蝶衣一步步走向幻灭为最终的结局。小说中里这样写道:当他们多年以后重逢,最后一次在舞台上合唱《霸王别姬》,戏唱完了,程蝶衣终于明白,“华丽的情死只是假象。他自妖梦中,完全醒过来,是一回戏弄。”面对这样的心理巨变,程蝶衣说出了内心深处的话,他说:“我这辈子就是想当虞姬。但用尽了力气,再也不能了。”从李碧华小说的最后结局看来,主题不再是电影里“女性”为了心爱的男性和“从一而终”的人生信念自愿放弃生命,反倒是“女性”在真正觉醒之后主动放弃了一生追求的爱情幻梦。小说中的霸王段小楼先后失去了两个虞姬,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
3结语
通过上述两个不同版本的《霸王别姬》的分析和阐释,可以看出每个创造者对这一古老的故事做出的创新和改造。不同的叙事,不同的处理,呈现出来的意义,已经与原故事的主题相差千里。陈凯歌的电影更加体现了男性的权威和爱情乌托邦的色彩,李碧华的小说则是从女性的视角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虚幻性。两部作品主题上的差异和结局的不同处理,值得更多的人去思考和阐释。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
[2]李碧华:《霸王别姬.青蛇》,花城出版社,2001年.
[3]陈墨:《陈凯歌电影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4]王玲:《霸王别姬的文字与影像——从李碧华到陈凯歌》,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霸王别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故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后经戏曲,小说,电影的不断改编,逐渐脱离了最初的主题。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不同的创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下,对这个故事更是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创造,出现了新的意义上的《霸王别姬》。不仅丰富了这一故事的内涵,也产生了新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霸王别姬》;小说:电影;主题差异
1两个不同版本的《霸王别姬》
李碧华说过:“好看的小说无非痴男怨女,悲欢离合。”她的这部小说也讲述了这么一个悲凉而华丽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历史上忠贞节烈的虞姬和叱咤风云的霸王,而是三十年代北平城里的两个戏子程蝶衣和段小楼。故事讲述了一个从小被母亲卖入梨园的男孩小豆子【即程蝶衣】,与从小处处照顾他的同伴师兄小石头【即段小楼】之间纠缠一生的孽缘故事。当年幼的小豆子被娘拖着,遇见了在天桥卖艺的小石头,相视一笑间,命运便由此开始纠缠。小豆子被做妓女的娘送到戏班学戏,和小石头做了师兄弟。在单调而枯燥的日子里,两个少年渐渐成长起来。转眼间,二人出师了。台上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到了台下也只是两个稚嫩的小伙子。戏好,人自然会红,小豆子改名叫程蝶衣,小石头改名叫段小楼。在出师后经常上演的《霸王别姬》这出戏里,程蝶衣入戏太深,渐渐人戏不分,爱上师兄段小楼。而此时的段小楼正迷恋着妓女菊仙,后结为夫妇,恩爱非常。为了争夺师兄,程蝶衣处处和菊仙过招,较劲,并对菊仙恨之入骨。到了文革,菊仙因为过去的妓女身份被逼死,段小楼偷渡到了香港,后在香港再次遇见了程蝶衣,两人最后一次合唱《霸王别姬》,都恍如隔世,然后寂寂分手。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是由大陆著名导演陈凯歌拍摄的,虽然电影与小说在故事情节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差异之大还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因为电影的商业性考虑,很多情节的改变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比如少年程蝶衣唱《思凡》这出戏时因为自身的男性身份,总是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一细节让人明显感到程蝶衣的男性身份时刻在潜意识里提醒着他,令他下意识地排斥戏中的女性身份。后来班主来戏院审查,程蝶衣又一次当众唱错,眼看着衣食父母就要拂袖而去,师傅在情急中将冒烟的烟袋捅入程蝶衣口中,顿时程蝶衣的嘴里鲜血直流,至此程蝶衣跨进了女性身份的第一步,他终于坦然的唱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到了陈凯歌的电影里,对程蝶衣男性身份的暴力阉割却从师傅换成了段小楼,电影中的段小楼因为师弟蝶衣屡次唱错这一句,怒其不争地将烟袋直接捅进程蝶衣口中致使其口吐鲜血,也就说是段小楼亲手毁灭了程蝶衣骨子里的男性身份,迫使他真正进入了女性角色。而程蝶衣在遭到师兄这一暴力对待之后,终于彻底放弃了他潜意识的反抗,达到了自身的性别转换。电影用这一细节的转变暗示了程蝶衣一生的宿命。之后的程蝶衣人戏不分,直到最后在戏中自刎,都和这一细节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是电影给小说中的第三位主角菊仙增加了很多戏份,这一点从导演选择大红大紫的明星巩俐出演菊仙就可以证明他对这个人物的重视。电影里的菊仙一出场便是在肮脏的妓院和一群嫖客周旋,但她火辣辣的脾气和烈性的一跳,马上让人觉出这不是一个寻常的烟花女子,她不仅敢毫不掩饰对欢场的厌恶,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性情。李碧华在小说里描写菊仙遇到小楼时的复杂感情:“他来过几回,有些人,是一遇上,就知道往后的结局。但,那是外面的世界,常人的福分。她是姑娘儿,一个婊子,浪荡子在身畔打转,随随便便地感动了,到头来坑害了自己。“婊子无情”是为了自保。”这段心理描写真实地体现出菊仙这一人物丰富和复杂的一面。电影里巩俐的精彩出演更是把小说中菊仙这个人物的韵味和情深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三人对峙的精彩格局。如果说程蝶衣是一个迷失在戏里和戏外、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虞姬,那么菊仙就是一个真正现世的女人,一个活在舞台之下的虞姬。这个现世虞姬同样执著,同样"从一而终",只不过她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安稳的家,一个值得依靠的男人,一个最普通的女人所盼望得到的幸福。电影里的菊仙在被段小楼接住往下跳的她不久去看了一场《霸王别姬》,坐在前几排,一边笑着看戏一边手里磕着瓜子,在段小楼唱到最出彩的几句时,下定了决心,忽地起身从观众席间走出场去。然后就是为自己赎身,接着是那场更精彩得忐忑小心又工于心计的"骗婚"。骗婚一节中我也颇认同围观人群中的那个小丑的一句话,我想这也是导演最想传达的点评之语:"这妞还真够厉害的!"然而这个现世的虞姬也仍然逃不出自己的宿命,轰轰烈烈的文革来了,批斗的那一场,所有的人都疯了,蝶衣当众骂她婊子,小楼因为她过去的身份要跟她划清界线。菊仙愣住,曾经那么妩媚娇艳的容颜,就这样被岁月和命运侵蚀成了一张失去傍依的绝望的妇人的脸,菊仙最终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可以说,比起小说,电影中菊仙这个人物更加令人难忘,也更加回肠荡气。
再次就是电影和小说在结局上的不同所表现出来创作者心态的不同。电影中,在段小楼和程蝶衣分离十二年后,最后一次合唱《霸王别姬》这出戏时,程蝶衣在舞台上拔剑自刎,以震撼人心的死亡为结局最终和舞台上的虞姬合为一体,至此终于完成了他“从一而终”的人生信念。而李碧华的小说结局则是:段小楼在香港遇到了做艺术指导的程蝶衣。因为偷渡到这里的段小楼路过戏院,忽见"程蝶衣"三个字,恍如隔世。两位老人相见,本想见到的是昔日的容颜,而出现的却是岁月的疤痕。在坦诚相见的浴池中,不经意间提到了菊仙,段小楼道出了藏于心底多年的话"我——我和她的事,都过去了。请你——你不要怪我!"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师兄何尝不知道师弟的满腔情意,而此时的蝶衣宁可不要醒来,他提议再一起唱一遍《霸王别姬》。戏到高潮时,蝶衣挥剑自刎,然而他没有死,死的是蝶衣心中的虞姬。最后蝶衣回了内地,他想他不会再唱虞姬了。小楼则留在了香港,他想去找和蝶衣共浴的连德池,那里竟然也改成了"芬兰浴"。电影的结局虽然很残酷,但它以真实的死亡升华了蝶衣"从一而终"的信念。小说的结局很真实,但它残酷的将蝶衣一生的情梦彻底地撕破了。两种结局对小楼来说也许没有太多不同,因为霸王是被爱的,在霸王的心中除了虞姬还有山河。而无论怎样的结局对蝶衣而言都是悲剧性的,因为他的生命是属于爱情的,而他的爱情是属于霸王的,没有了霸王,生和死即没有了区别。相对电影结尾的戏剧性,小说真实的更令人心酸。“不疯魔,不成活”说的是蝶衣的偏执,更暗示了他“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结局,无论怎样的结局,对他而言都是悲剧的。首先是身为男性的导演陈凯歌在电影《霸王别姬》里安排程蝶衣死在舞台上,看起来好像是程蝶衣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依旧“人戏不分”,实际上也说明了程蝶衣始终都把自己当成虞姬,至少在师兄段小楼身边,程蝶衣就是当自己是个女人,最后的死亡也进一步说明了他对戏中女性身份的彻底认同。这是导演陈凯歌给程蝶衣的机会,让其圆了他在李碧华的小说原著中一辈子未能完成的梦。无疑,身为男性的陈凯歌是偏重于理想主义的,电影中千方百计要制造出两个虞姬的自杀,先后完成对霸王的忠贞。无论是彻头彻尾的女人菊仙还是精神上的女人程蝶衣,都对段小楼爱的死心塌地,维护其男性权威,并为了这份爱情不顾一切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2性别不同下的叙事差异
仔细观察李碧华的小说和陈凯歌的电影在结尾上的差异,这种不同的处理似乎和创作者的性别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是,身为女性的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在结尾上和陈凯歌的电影完全不同,小说中的程蝶衣最后并没有自杀。而是主动退出,放弃了虞姬的身份,回归到了自己的男性身份。作为一名自觉的女作家,李碧华在这个故事里始终是以“虞姬”为叙述中心,从女性的视角来抒写这个故事的。故事中的程蝶衣对段小楼不离不弃,只是因为她“爱”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情才使他们的关系得到升华。而段小楼这个霸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霸王,而是英雄和狗熊的结合。首先是他为了情欲迎娶妓女菊仙,然后是文革中出卖蝶衣,背叛做人的善良天性,彻底丧失了作为英雄的资格。比起“不疯魔,不成活”,“从一而终”的蝶衣,段小楼更像一个普通的世俗男人,他根本不是程蝶衣心中的“真霸王”,这样的差异只会是以程蝶衣一步步走向幻灭为最终的结局。小说中里这样写道:当他们多年以后重逢,最后一次在舞台上合唱《霸王别姬》,戏唱完了,程蝶衣终于明白,“华丽的情死只是假象。他自妖梦中,完全醒过来,是一回戏弄。”面对这样的心理巨变,程蝶衣说出了内心深处的话,他说:“我这辈子就是想当虞姬。但用尽了力气,再也不能了。”从李碧华小说的最后结局看来,主题不再是电影里“女性”为了心爱的男性和“从一而终”的人生信念自愿放弃生命,反倒是“女性”在真正觉醒之后主动放弃了一生追求的爱情幻梦。小说中的霸王段小楼先后失去了两个虞姬,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
3结语
通过上述两个不同版本的《霸王别姬》的分析和阐释,可以看出每个创造者对这一古老的故事做出的创新和改造。不同的叙事,不同的处理,呈现出来的意义,已经与原故事的主题相差千里。陈凯歌的电影更加体现了男性的权威和爱情乌托邦的色彩,李碧华的小说则是从女性的视角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虚幻性。两部作品主题上的差异和结局的不同处理,值得更多的人去思考和阐释。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
[2]李碧华:《霸王别姬.青蛇》,花城出版社,2001年.
[3]陈墨:《陈凯歌电影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4]王玲:《霸王别姬的文字与影像——从李碧华到陈凯歌》,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