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处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话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不同的教学学内容中采用讨论法,以营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讨论法;课堂效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各种活动形式中,分组讨论法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的使用讨论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学习而言,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课前准备工作
1、收集话题材料
话题材料的收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教师提供,教师事先准备好课堂讨论所需要的材料交由学生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在课堂上得出结果。二是二由小组成员合作获取,这时就要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网上下载、实地调查等。对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
2、确定小组规模
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4-5人为宜,人数过多,不利于控制讨论的时间、进程,也会造成组内成员的惰性,对讨论的效率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明确组内分工
每次分工的原则是必须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可干,并且每次活动中的组织者、记录者、材料收集者、发言代表等都要责任到位,职责明确,并且要做到轮流上岗,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使学生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又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制定量化制度
根据活动的内容制定量化制度,并且要贯彻始终。可以从小组集体量化考核再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量化的结果可以跟平时成绩挂钩,因为新课改实行的是学分制,平时表现占了30%。这一量化结果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这么做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更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一种衡量和肯定。这种制度必须要公平公开,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每一次的课堂讨论。
二、讨论形式及安排
1、问题式讨论
问题式讨论是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讨论方式。地理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密切,大多是随着教学进程而提出的,通过学生对资料,图表的判读,彼此交流获取的信息,得出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2、专题式讨论
专题式讨论指深入地探讨某一地理话题,通过知识共享,扩大信息量,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表达个人思维的平台,真正实现百家争鸣。
3、思维操练式讨论
思维操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而在于锻炼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思维操练式讨论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也会交错在一起,对培养思维品质是极为有益的
4、任务式讨论
地理教学中的任务式讨论源自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任务,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任务式讨论需要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依靠与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集体探讨任务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与策略。
5、反思式讨论
反思式讨论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反思模式的倡导、创新思潮的兴起应运而生的,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反思式讨论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与反观,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自由辩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十分有益。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不能从“唯书是从”的极端走向“批判一切”的另一极端。反思式讨论要运用辩证法,要有理论根据与实践依据。
三、成果展示
讨论法开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学生从讨论开始到结束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因此在讨论的最后环节也就是成果展示环节上必须要做到圆满。因为这关系到教师对每一组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程度,关系到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如果经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最后这一环节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而让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打击。也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讨论活动的开展。一般而言,成果展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允许百家争鸣
教师不能有先入后主的观念,允许学生将即使不正确的成果展示完毕。允许学生对正确的结果进行质疑,而后再耐心的进行分析补充,使学生接受。
2、要统筹兼顾,不能厚此薄彼
在成果展示过程当中要尽量做到让每个小组的成果都有展示的机会,因此必须在活动时间安排的时候就应考虑到这一环节。即使因特殊情况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补救,如书面展示,时间上来不及应该在下次课开始时进行补充。切忌厚此薄彼总是将重心瞄向表现好得小组。这样最容易损伤学生的积极性。
3、展示方式多样化。
过于单一的展示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方式上应当花点心思。如可以采用课堂辩论、小论文评比、成果张贴、知识竞赛等方式,既可以衡量学生的表现,又使得学生有新奇感。激发好奇心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地理教材活动内容大大的增加,在合适的时机采用讨论法不但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开展讨论更容易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师生情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而这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讨论法;课堂效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各种活动形式中,分组讨论法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的使用讨论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学习而言,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课前准备工作
1、收集话题材料
话题材料的收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教师提供,教师事先准备好课堂讨论所需要的材料交由学生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在课堂上得出结果。二是二由小组成员合作获取,这时就要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网上下载、实地调查等。对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
2、确定小组规模
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4-5人为宜,人数过多,不利于控制讨论的时间、进程,也会造成组内成员的惰性,对讨论的效率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明确组内分工
每次分工的原则是必须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可干,并且每次活动中的组织者、记录者、材料收集者、发言代表等都要责任到位,职责明确,并且要做到轮流上岗,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使学生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又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制定量化制度
根据活动的内容制定量化制度,并且要贯彻始终。可以从小组集体量化考核再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量化的结果可以跟平时成绩挂钩,因为新课改实行的是学分制,平时表现占了30%。这一量化结果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这么做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更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一种衡量和肯定。这种制度必须要公平公开,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每一次的课堂讨论。
二、讨论形式及安排
1、问题式讨论
问题式讨论是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讨论方式。地理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密切,大多是随着教学进程而提出的,通过学生对资料,图表的判读,彼此交流获取的信息,得出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2、专题式讨论
专题式讨论指深入地探讨某一地理话题,通过知识共享,扩大信息量,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表达个人思维的平台,真正实现百家争鸣。
3、思维操练式讨论
思维操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而在于锻炼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思维操练式讨论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也会交错在一起,对培养思维品质是极为有益的
4、任务式讨论
地理教学中的任务式讨论源自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任务,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任务式讨论需要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依靠与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集体探讨任务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与策略。
5、反思式讨论
反思式讨论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反思模式的倡导、创新思潮的兴起应运而生的,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反思式讨论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与反观,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自由辩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十分有益。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不能从“唯书是从”的极端走向“批判一切”的另一极端。反思式讨论要运用辩证法,要有理论根据与实践依据。
三、成果展示
讨论法开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学生从讨论开始到结束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因此在讨论的最后环节也就是成果展示环节上必须要做到圆满。因为这关系到教师对每一组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程度,关系到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如果经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最后这一环节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而让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打击。也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讨论活动的开展。一般而言,成果展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允许百家争鸣
教师不能有先入后主的观念,允许学生将即使不正确的成果展示完毕。允许学生对正确的结果进行质疑,而后再耐心的进行分析补充,使学生接受。
2、要统筹兼顾,不能厚此薄彼
在成果展示过程当中要尽量做到让每个小组的成果都有展示的机会,因此必须在活动时间安排的时候就应考虑到这一环节。即使因特殊情况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补救,如书面展示,时间上来不及应该在下次课开始时进行补充。切忌厚此薄彼总是将重心瞄向表现好得小组。这样最容易损伤学生的积极性。
3、展示方式多样化。
过于单一的展示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方式上应当花点心思。如可以采用课堂辩论、小论文评比、成果张贴、知识竞赛等方式,既可以衡量学生的表现,又使得学生有新奇感。激发好奇心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地理教材活动内容大大的增加,在合适的时机采用讨论法不但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开展讨论更容易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师生情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而这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