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彰显学生本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_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繁荣学生的思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系统工程。作文如做人,作文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润泽。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文教学是彰显并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领域。
  【关键字】写作 学生 本色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96-02
  从本质上讲,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劳动工具”,创造性的反映世界,从而制作出精神产品的一种思维活动。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基本尺度,也是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致使学生的作文内容陈旧,思想贫乏,千篇一律。因此,通过合理的写作训练,繁荣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本色已刻不容缓。
  一、诗化写作,培养灵感思维,发现生命,心有所想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教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化文章就是运用诗化语言写成的文章,亦即具有古典诗词之意境、韵味、体式的文章,充满着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近年来诸多的高考优秀作文,均体现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通篇酣畅淋漓,引人入胜。显然,这种诗化的语言能力离不开灵感的思维创造。灵感,是顿悟,指在一瞬间,对生活、事物突然有所感悟。当然,顿悟也不是无中生有,是头脑中固有信息经加工、选择、处理而产生的。诗化写作也不是“无米之炊”,它的语言来源于广泛的阅读、丰富的情感、广阔的视野。激活思维的灵感,写出诗意的题目,运用新颖的修辞,获得隽永的主旨,便可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只有灵感的适度发挥,才能凝练诗化的语言,才能提升作文深度。诗化语言源于写作者真切的,与气息血肉相融的灵性感受,是对世界的体验之处自然涌现的生命行为,它如一弯月亮,一股清泉,直接触动着学生心灵深层的精神家园,通过诗化的写作,灵感之火定会得以点燃。
  写作是一种技巧,更是人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在作文中要发现生命,从而感悟体验作文背后人的意义与写作意义的关系,在寻求自我展示中将生命投入写作。语文教材“生命教育”具有可行性 ,许多作品中都蕴涵不幸和死亡的内容,如《孔雀东南飞》,《五人墓碑记》等课文,老师都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生命的内容,就相关主人公的选择加以讨论和引导。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在阅读教学中,也特别强调欣赏杰出作品的生命魅力,使其能心有戚戚焉。例如:史铁生与《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冰心的《谈生命》、张云成的《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如我长期以来日常做的一项工作是与学生一起读作品,交流感受。可以感受到作家写作时一种生命搏动的情景的,进而慢慢让学生明确一个写作重要的道理:写作不是一种去完成的任务,而是发现生命、感悟生命的过程。
  二、开放写作,培养求异思维,感悟生命,写有所成
  作文乃是一种兼容性很强的综合性训练,是开放的教学体系。然而,传统封闭式的作文教学,追求的是答案的惟一性,思維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发展。而学生青春的年龄正是力求显示开放个性的时期;社会的进步,需要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才。故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保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最大范围开放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雪”,既可写它的纯洁;也可写它的虚伪,因为它掩盖了一切肮脏的东西;写一件事,既可从这个角度写;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表现。习作千万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要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放弃人云亦云的观点,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功能,找到那些人所未说或人虽已说但我理解更深的观点,面对一个问题,要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和多种答案,辨证地、多角度的思考体会,以扩大选择的余地,要敢于逆向思维,作文自然就有了创造性。例如,可以放胆立意, “见异思迁”,可以训练“不大胆求异,怎能出新”;“莲,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训练“暗地里接受淤泥的贿赂,阳光下炫耀自己的清白;“天平是公正无私的楷模”,可以训练“天平最没立场,谁多给一点就倾向谁”等等。总之,敢于突破,利用发散思维,创新的、开放的作文才能出现。这种求异思维得到训练后,鲜活灵动的美妙文章定会层出不穷。
  很久以来,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充满生命光彩的文章,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来作文。要转变教师观念,学会“有生命的教”;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生命地写”。作文布置时提倡自主拟题。力求每次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第二,倡导自由表达,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其实,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是将“心有所想”转化为文本的过程。以生命热情投入他的写作。习作中多引入生命的题材范围,例如,“遗书”文题,我也让学生做了一次习作练习,果然写出了各种各样的“遗书”,而且形式多样,有戏剧、小说、散文等,只要表意清楚,我均予以肯定。“真实的生活”、“关爱生命”、“青春与生命”等话题为习作内容,使学生感到生命珍贵,生命中蕴涵着灵光,彰显着活力。
  三、个性写作,培养想象思维,尊重生命,正确评价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那么,何为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中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写作的动机、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如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绪、思维等方面,总之,个性化作文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模式,挑战一元化价值观、审美观的充满灵性的活力佳作。其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远比我们口干舌燥地传授写作技法更简单、更实用、更高效。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习作练习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智慧、解放思路,将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突破常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确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多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触类旁通,想象越自由,个性越鲜明,作文创新才能成为有本之木。   古人云“言为心声”,按理说,作文是学生的心声,是作为学生的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作文评价却存在“目”中无人的现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个性志趣应该是有差异的,但对他们的作文,却要求一样,这种评价使学生的智慧被个别老师主观意识给扼杀了。作文大量的去表现一种没有自己灵魂的东西。其实,这是忽视众多生命,不尊重生命的体现。作文教学中,老师的评价标准很关键,是学生的作文导向问题。我批改作文时,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有一千个标准,此语虽夸张些,但学生的个性的确如此,没有思维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文如其人般的差别种种就很自然了,固然评语也必须迥然有异。我认为对学生个性、才情甚至另类的写作思想观点应该去爱护、去引导,才能使他们的各种智慧才气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多样写作,培养综合思维,热爱生命,快乐写作
  形式多样的写作可以锻炼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写作教学中,不断摸索,多次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比如,词语联想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词语在人脑中的贮存与提取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相互关系组成了某种系统网络状态的“关系网”。我告诉学生,每个词都有无数的意义,其奥秘就是靠思维想象。如“布什——压力锅”、“月亮——花”、“人——水”。每道题目都闪现着思维灵动的火花。其次,联词成段法,苏霍姆林斯基在《和教師的谈话》中认为学生作文中的困难是:“他们还不会用词语表达最微妙的感情,学过的大量词语还未能在思维和语言中投入周转,不懂得怎样使词成为思维的工具。”我利用联词成段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寻找“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组,如:热水袋、狗、沙漠、百合花、汉堡包。被学生编成侦探小说,故事,笑话等不同体裁,开拓了思维。最经典的是一句笑话:“沙漠之所以那么热是因为底下有个热水袋。”另外,口头作文,通过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调动各种思维能力,展现内在和外在美,提高学生语文涵养;看图作文,学生在探究画面内涵的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他们都不会仅仅满足画面的内容,想方设法标新立异,体现自己的个性;续写改写既让学生体会到思想任意驰骋的自由,又让他们明白了有的放矢才能张弛有度。这些形式都能繁荣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学作文与学做人原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热爱生命,抒写生命,张扬个性,说出真话,“我”的个性是健康、理性的,所表现出的人性就是善良的,美好的。“写”,是人的一种生命的运动。生命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更多地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关注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尊重他人,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生命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高扬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人的价值获得了充分的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打开思维的紧箍咒,让学生开创作文的新天地,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和信念。让学生成为民族创新的脊梁。
  作者简介:
  于淼,女,满族,生于1975年4月,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建筑火灾一直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在火灾中的人员的有效逃生办法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人员在火灾中逃生知识的研究,提出了有效逃生这一概念,并根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