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历史课是他们面对的一门新课程。初中教师要寻找每一节课的兴趣点,为学生的学习架桥铺路。兴趣点是教师营造出来的,但不能是随意营造,要按照历史情境有意营造。也就是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白,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是变化的,是充满智慧的,是有趣的。搭建兴趣的桥梁还要善于营造问题,使学生感知学历史也要动脑子思考。在初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讲课。教师会讲历史,学生就会喜欢历史。
一、讲出“历史情景”
历史不能重现。历史情境多半要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出来,用文物图片、多媒体画面也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那么,讲什么、怎么讲,就很关键。因此,教师讲什么应该很有讲究,例如,七年级历史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科书用人类起源的话题导入新课,但进入正题后,教师不要急于交代北京人的特征。50万年前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动植物有哪些种类?有没有恐龙啊?北京人的完整名称是“北京猿人”,千万不能省略。在人类学上,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还不是现代人。营造洪荒时代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猿人”。教科书上说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只能看作是一种推测。几十万年前进化中的北京猿人,与距今约1万多年的山顶洞人,中间相隔最少20多万年。这20多万年自然界的变化很大,教师必须将其中的差别营造出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不讲这些,学生知道的北京人仍然是个概念词,甚至会用现代人的视角理解北京人,那就差之千里了。
讲出历史情境,学生才能进入历史。有了历史情境,历史课才有味道。学生才能感到历史值得回味,从而引起学习兴趣。讲什么是选择,怎么讲是教学智慧。讲出历史情境是为历史问题做铺垫,没有历史问题,学生便不会思考。在初中教学中,问题也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二、讲出“历史问题”
历史课程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历史课不是故事课,不能像说评书的那样,仅仅追求故事性。历史课程要教会学生思考,那么,讲出“历史问题”就很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教师要围绕目标去实施教学,不能游离在目标之外。制定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其次就是怎样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是有赖于教师讲出来的,讲出历史问题,学生才能保持学习兴趣。因为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思考中学历史。
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中,课标只是要求“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科书提供的问题是: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怎样使用石器?前一个问题没有可比性。在人类学上,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是人的直接祖先。而北京猿人与山顶洞人、北京人与中国人是什么关系,学术研究没有结论,教科书也没有说山顶洞人是北京人的后代。只有相近似的现象才有可比性。北京猿人作为人类进化中一个阶段的代表,只是一种假说。后一个问题又不具有历史思维的特性。我赞同将“化石是认识古人类的重要证据”作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因为,几十万年前、一万八千年前的情境怎么想象合理?想象要有根据,根据就是化石。教科书交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因为发现了“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骨骼化石”。对化石的研究推断出时间,当然还有地层及其他动植物化石佐证。因此,教学中在营造出历史情境,介绍了北京猿人之后,就应该提出“我们怎样知道几十万年前的历史?”这样的问题。重证据是基本的历史意识,这节课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行很有意义。
三、讲出“历史味道”
能够做到上述两点,历史味道已经飘然而至。假如不断追求,每节课都还能挖掘出更浓的历史味道,让学生回味无穷。因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会对历史产生不同的理解。历史的魅力也在于没有一种解释是永恒的真理。即使对基本事实的阐述,也因不同的思想而别样。
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不能实事求是地介绍北京人是谁发现的呢?这大概与新中国建立以来与西方的敌对关系和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思维模式有关。但对初中学生不必讲这些,他们不懂。可以讲北京人的发现过程,从为什么选定周口店,到开始采掘,再到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曾引起世界科学界的震撼。首先是化石的数量是空前的,从1927年到1937年的1873天中,采获的北京人化石,共有6个头盖骨、12件头骨碎片、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等等。其次,北京人的发现平息了科学界有关直立人的争论。裴文中不仅是首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而且他明确了北京人的性质,确立了周口店遗址在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北京人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周口店是我国第一批列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公约的“世界遗产清单”。这表明北京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的疆界。这样讲,这节课就更有味道了,因为学生明白了周口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能认识到科学发现也是艰苦的劳动。
禁锢思想不可能有创新精神,一个民族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竞争力。焚书坑儒的危害还不止于此。儒生不过是议论而已,按照现代法制的观念,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伏尔泰有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言论不等于犯罪,而秦始皇开创了言论犯罪的先河。细细分析,对焚书坑儒可以产生很多认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纪小,但通过历史对他们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教学在这个环节上多探讨一些问题,不是很好吗?
总之,初中教学要为学生搭建兴趣的桥梁,教师大有可为。我觉得,这样教历史,学生不会不喜欢,教师自己也会兴奋。
一、讲出“历史情景”
历史不能重现。历史情境多半要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出来,用文物图片、多媒体画面也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那么,讲什么、怎么讲,就很关键。因此,教师讲什么应该很有讲究,例如,七年级历史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科书用人类起源的话题导入新课,但进入正题后,教师不要急于交代北京人的特征。50万年前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动植物有哪些种类?有没有恐龙啊?北京人的完整名称是“北京猿人”,千万不能省略。在人类学上,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还不是现代人。营造洪荒时代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猿人”。教科书上说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只能看作是一种推测。几十万年前进化中的北京猿人,与距今约1万多年的山顶洞人,中间相隔最少20多万年。这20多万年自然界的变化很大,教师必须将其中的差别营造出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不讲这些,学生知道的北京人仍然是个概念词,甚至会用现代人的视角理解北京人,那就差之千里了。
讲出历史情境,学生才能进入历史。有了历史情境,历史课才有味道。学生才能感到历史值得回味,从而引起学习兴趣。讲什么是选择,怎么讲是教学智慧。讲出历史情境是为历史问题做铺垫,没有历史问题,学生便不会思考。在初中教学中,问题也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二、讲出“历史问题”
历史课程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历史课不是故事课,不能像说评书的那样,仅仅追求故事性。历史课程要教会学生思考,那么,讲出“历史问题”就很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教师要围绕目标去实施教学,不能游离在目标之外。制定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其次就是怎样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是有赖于教师讲出来的,讲出历史问题,学生才能保持学习兴趣。因为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思考中学历史。
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中,课标只是要求“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科书提供的问题是: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怎样使用石器?前一个问题没有可比性。在人类学上,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是人的直接祖先。而北京猿人与山顶洞人、北京人与中国人是什么关系,学术研究没有结论,教科书也没有说山顶洞人是北京人的后代。只有相近似的现象才有可比性。北京猿人作为人类进化中一个阶段的代表,只是一种假说。后一个问题又不具有历史思维的特性。我赞同将“化石是认识古人类的重要证据”作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因为,几十万年前、一万八千年前的情境怎么想象合理?想象要有根据,根据就是化石。教科书交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因为发现了“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骨骼化石”。对化石的研究推断出时间,当然还有地层及其他动植物化石佐证。因此,教学中在营造出历史情境,介绍了北京猿人之后,就应该提出“我们怎样知道几十万年前的历史?”这样的问题。重证据是基本的历史意识,这节课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行很有意义。
三、讲出“历史味道”
能够做到上述两点,历史味道已经飘然而至。假如不断追求,每节课都还能挖掘出更浓的历史味道,让学生回味无穷。因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会对历史产生不同的理解。历史的魅力也在于没有一种解释是永恒的真理。即使对基本事实的阐述,也因不同的思想而别样。
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不能实事求是地介绍北京人是谁发现的呢?这大概与新中国建立以来与西方的敌对关系和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思维模式有关。但对初中学生不必讲这些,他们不懂。可以讲北京人的发现过程,从为什么选定周口店,到开始采掘,再到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曾引起世界科学界的震撼。首先是化石的数量是空前的,从1927年到1937年的1873天中,采获的北京人化石,共有6个头盖骨、12件头骨碎片、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等等。其次,北京人的发现平息了科学界有关直立人的争论。裴文中不仅是首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而且他明确了北京人的性质,确立了周口店遗址在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北京人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周口店是我国第一批列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公约的“世界遗产清单”。这表明北京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的疆界。这样讲,这节课就更有味道了,因为学生明白了周口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能认识到科学发现也是艰苦的劳动。
禁锢思想不可能有创新精神,一个民族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竞争力。焚书坑儒的危害还不止于此。儒生不过是议论而已,按照现代法制的观念,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伏尔泰有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言论不等于犯罪,而秦始皇开创了言论犯罪的先河。细细分析,对焚书坑儒可以产生很多认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纪小,但通过历史对他们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教学在这个环节上多探讨一些问题,不是很好吗?
总之,初中教学要为学生搭建兴趣的桥梁,教师大有可为。我觉得,这样教历史,学生不会不喜欢,教师自己也会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