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大画幅情结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地道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我的摄影经历与许多影友相同,也是从“照相机爱好者”开始。最早的“摄影”是用父亲的佐尔基相机拍照后,用饭碗冲洗胶片,再用红领巾包上电灯泡做暗房灯开始的。改革开放后,从美能达X-700、尼康FM-2、FA、F-3,佳能的AE-1、A-1、新F-1到玛米亚RB67等等,都是我的珍爱。而后来我又被大画幅相机所吸引的主要原因,也是它那一眼可以看到底的精密之美。
  虽然我开始学习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技法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但真正拥有自己的第一台大画幅相机,还是在大约10年前。那是一台骑士的FA双轨4×5相机。尽管有一段时间我更钟爱8×10相机,不过后者的分量之重,迫使我又回到了4×5。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是在西部长城脚下。一大早用了两个多小时,只拍了一张胶片。回京后当看到自己用大画幅相机拍的照片小样印出来时,第一感觉就是“相见恨晚”。看到画面中伸向远方的大峡谷,从自己脚下到画面尽头都是那么清晰时,才真正明白这是135、120相机所不容易做到的。
  认真搞摄影20多年来,拍得多了,想得也就多了。慢慢地我也从“照相机爱好者”变成了摄影爱好者了。前些日子和《摄影世界》主编李根兴谈起大画幅摄影时,才让我觉得是不是应当细细想想大画幅摄影和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在数字摄影已经成为了绝对主流的今天,重新审视大画幅摄影的确会有不少新的体会。
  大画幅摄影的最大魅力还是“大”。如果想得到精美的画面,恐怕大画幅相机拍摄在今天仍为首选。这一点,杉本博司和迈克·肯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无论后期制作是传统的暗房放大、数字负片直印还是数字打印输出,胶片尺寸与画面的精细效果总是成正比的。
  我也经常被影友们问到,数字相机接片拍摄是不是可以取代大画幅胶片。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只要后期不拘于用传统放大工艺制作图片,而可以考虑数字负片直印或数字打印的话,单从画质方面判断,数字相机接片拍摄已经完全可以取代大画幅胶片了。但是,另有一个“隐情”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时特有的感觉。
  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摄影习惯,是必须在大画幅相机上养成的。除了沙姆定律、移动光轴和调整变形等技术的运用外,对景物透视关系的理解和对整个画面的掌控能力,是在小型相机上不太容易练就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毕竟摄影是从大画幅相机上发展过来的。如果自己想体验一下摄影老前辈们的拍摄感觉,恐怕还是离不开大画幅相机。
  前几天,一家杂志的编辑问我现主要用什么相机拍摄。我回答道:“日常主要是用数字相机,而只有必要时,才会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胶片。”我的回答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追问:“你认为什么情况下有必要用大画幅相机呢?”我坦白地告诉他:“现在只有给我自己的家人拍照时,我才会用大画幅相机。”
  给自己家人拍照,是为了留住一个“念想”。用大画幅相机认真地拍,通过自己最大努力留下来的画面,我认为是最具“纪念”意义的。而在日常的摄影活动中,前期利用数字相机拍摄、中期数字化调整并制作数字负片、后期选用银盐、蓝晒或铂金等方式制作的图片,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我个人和国际艺术品市场的要求了。
  实话实说,大画幅摄影在今天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情结”。
其他文献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
期刊
在昏暗的光线下观看幻灯屏幕,不时按下手中的投票器,偶尔在纸上做笔记,遇到疑问时提出并进行讨论——这是本届华赛评选过程中的典型画面。经过4天3夜的连续工作,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于3月25日在江苏南通公布。作为一项权威性和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国际摄影赛事,华赛倡导的理念是“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高超的拍摄技巧,最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在实际的评选中,这
期刊
独特之谜  图1拍摄于2010年11月15日,中国选手李越宏在第16届亚运会男子射击25米手枪速射比赛中,以782.8环的总成绩在决赛中夺冠。  作为一名职业体育新闻摄影师,我痛苦地挣扎在矛盾中:一方面,我对相机科技上的每一个突破和进步欢呼雀跃,另一方面却又因此而黯然神伤。相机科技的进步意味着我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些,却又将我与自己梦想的距离扯得更远。  这看上去像一个悖论:这又近又远的梦想究竟
期刊
摄影是一门源自西方的艺术。蓝晒法和铂钯工艺早在19世纪中期就被西方人发明出来,前者在工程、建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后者由于色调丰富,表现力强,直到1920年之前都是主流的摄影工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的发展,这些工艺在发源地西方都成为了非主流,在中国精通此道的就更加稀少了。林然被称为中国摄影工艺方面的大师,他的作品多采用蓝晒和铂钯工艺制作,技艺精湛。然而其骨子里却在探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追求
期刊
初见摄影家李玉光时,他刚结束在埃及、叙利亚等地的出差。虽然工作繁忙,却仍不忘带上心爱的大画幅相机,在旅途中抽空拍了不少作品——这样高强度的生活节奏,李玉光已经驾轻就熟。在工作场合,他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在业余时间里,他的角色转换为“摄影家”和“驴友”。喜爱探险、追求极致的他,为了拍摄到高品质的风光照片,每次出行都携带笨重的8×10、617等画幅的相机。通过一幅幅画面优美、素
期刊
丹顶鹤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鸟  丹顶鹤生活在湿地,仙风道骨,被誉为湿地之仙,有“仙鹤”之美称。它亭亭玉立,如淑女靓妹。丹顶鹤头部裸露,缀满鲜红的小米粒状的肉瘤,艳丽俊美,有很强的美学感染力。  丹顶鹤之美,无以言状,无论是动,还是静,都风情万种。特别是丹顶鹤对爱情的忠贞,一直被人类所称道。组成家庭的丹顶鹤,无论是雄鹤还是雌鹤,都极少见“捻花问柳”现象。平时,它们相伴一起,很少分开,雄鹤会主动照顾雌鹤。
期刊
在我的摄影创作中,特别喜欢传统相机和黑白影像。135、120、4×5相机我都用过,而且用不同画幅的相机拍出不同题材的摄影专题,感受到了不同画幅相机给我带来的不同乐趣。  数码影像对传统影像的冲击,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用传统相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是个顽固派、保守派,总觉得数码拍片太简单。在我下决心将传统影像传统到底时,正赶上北京大画幅悄然兴起,令我眼前一亮,兴奋不已。没有任何犹豫,买了一台金宝8
期刊
“城市浮生,真正的玄妙又有谁人能懂得?是叹息,是悲哀,是惊喜,还是快乐,稍纵即逝的瞬间,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喜怒哀愁,记录了人一生不能磨灭的痕迹。在城市中游走,记录一个瞬间,定格城市的某一刻,这一刻我在这里,而你在哪里?  拍摄城市,灵感源自于张悬的专辑《城市》。“于城市之下,浮生万象的寂寞;于城市之上,欲望交织的云朵;于城市之外,困顿热烈的你们;于城市之内,沉默拥抱的我们。”短短的四句话,描绘了我们
期刊
提起冯建国的摄影,人们很容易想到壮丽的中国西部风光。那些画质精良的黑白照片,一如安塞尔·亚当斯的经典作品,大气、优美、影调细腻。然而他最近创作的肖像系列却呈现出别样的气质。这是一组藏族人的肖像,画中人直视镜头,纯白的背景简单到极致,使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者身上的每一处细节,从而看清对方的神态、情绪,感受当代藏族人的精神面貌。在冯建国看来,并非只有大山大河当得起“壮丽”二字,普通人的衣着服饰、一颦
期刊
自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幅电脑绘制的图像产生以来,数字化图像几乎成为现今图像世界的主宰了。从最初利用电脑软件来完成一幅完美、真实的图像,到质疑这种人造的完美和所谓的真实,再到今天更年轻一代艺术家开始探索数字加工手段自身的美学,也不过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1978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阿什维尔的年轻艺术家卢卡斯·布莱洛克(Lucas Blalock)即是从日常生活着手,利用平时不起眼的小物件,来展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