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一、创造良好的分层教学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三、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
一、创造良好的分层教学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三、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