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课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大任务。在教育转轨的形式下,如果能全面完成这三大任务,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那么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能达到。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今天我们要使学生“成才”,首先要使其“成人”。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卫国之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远大目光和忧患意识,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l.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逐渐凝结了对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热爱祖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数不清的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之举。西汉名将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忘家精神,戎马一生,战功显赫,终年24岁。清代抵抗外国侵略,反而获罪谪戍的林则徐。……他们爱国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的得失。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多次民族危亡之秋,之所以没有亡国,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直接有关系。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力图使学生树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思想。
2.国情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中国在历史上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讲世界古代史时,突出体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大国。引导学生进行“四大文明古国”比较,不论是古代埃及、古巴比伦,还是印度,它们没有一个能够写出本民族独立发展的延续历史并持继到今天。看中国奴隶制形成(夏)、发展(商)、强盛(西周)、衰落(春秋)四个阶段的1600年延续发展的历史,其独立发展的越性显而易见。其次,中国比欧洲早1000年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之广,为世界各国所少见,出现过科技、建筑、天文、地理等各领域的“世界第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从“古”字来认识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必然会增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继承感。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被凌辱、被宰割。一个堂堂正正的文明古国在近代为什么会遭到如此侵略欺侮呢?通过学习比较,得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下坡路了,统治者还盲目的夜郎自大,实行“锁国”政策,而西方各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比较得出近代中国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从而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一个血的教训。
二、能力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紧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和锻炼自学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归纳、比较、总结。如何辩证地,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感性认识的起点,即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观察力就是在这个起点上形成并发展成为理性认识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能力。如果说思维推理是智慧的核心,观察便是入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l.观察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观察目录。搞清本册书主要讲什么时期的历史,有哪几个阶段,有哪些重要年代、事件。知识网络如何等。以后利用每节课不同环节的细部培养观察力。
(1)文字观察。
针对初一学生阅历浅,又较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文字障碍多,错字、别字多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观察,如将他们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板书分析:“秦”写成“奏”、等,多次强调纠正。这样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字观察力,扫清文字障碍,有效地进行预习和自学。
(2)识图观察。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图片,教学中利用图片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讲到隋朝大运河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搞清大运河在地理上的位置,牢牢抓住“三点、四段,五河、六省”这几个关键,并同时利用简单的草图板演,使学生有意无意在观察中突出了重点,突出了难点,加强了理解,增强了记忆,真正做到了既使课本枯燥的内容丰富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在观察中提高了识图能力,即观察
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类比观察。
在教学活动中,大胆打破课本编排體系,利用已学过的内容,在复习时。将不同的年代、不同时期的事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军事战争等不同的专题综合、类比、观察和整理,列成分类对照表i纪年表等,使学生既简明、形象、有条理的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积极思维、记忆,对知识体系达到融合贯通。此外,还有迁移观察,实物、实地观察等。
三、知识传授
在初中历时教学活动中,能力培养也好,思想教育也好,都离不开以历史知识作为载体。以上两方面实际已涉及到知识传授的内容。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为了真正体现“学史使人明智”这一宗旨,传授知识切忌功利主义。知识传授必须全面,应多角度进行分析、综合、类比、迁移。使之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落实到实处。
一、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今天我们要使学生“成才”,首先要使其“成人”。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卫国之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远大目光和忧患意识,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l.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逐渐凝结了对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热爱祖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数不清的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之举。西汉名将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忘家精神,戎马一生,战功显赫,终年24岁。清代抵抗外国侵略,反而获罪谪戍的林则徐。……他们爱国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的得失。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多次民族危亡之秋,之所以没有亡国,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直接有关系。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力图使学生树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思想。
2.国情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中国在历史上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讲世界古代史时,突出体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大国。引导学生进行“四大文明古国”比较,不论是古代埃及、古巴比伦,还是印度,它们没有一个能够写出本民族独立发展的延续历史并持继到今天。看中国奴隶制形成(夏)、发展(商)、强盛(西周)、衰落(春秋)四个阶段的1600年延续发展的历史,其独立发展的越性显而易见。其次,中国比欧洲早1000年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之广,为世界各国所少见,出现过科技、建筑、天文、地理等各领域的“世界第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从“古”字来认识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必然会增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继承感。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被凌辱、被宰割。一个堂堂正正的文明古国在近代为什么会遭到如此侵略欺侮呢?通过学习比较,得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下坡路了,统治者还盲目的夜郎自大,实行“锁国”政策,而西方各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比较得出近代中国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从而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一个血的教训。
二、能力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紧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和锻炼自学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归纳、比较、总结。如何辩证地,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感性认识的起点,即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观察力就是在这个起点上形成并发展成为理性认识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能力。如果说思维推理是智慧的核心,观察便是入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l.观察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观察目录。搞清本册书主要讲什么时期的历史,有哪几个阶段,有哪些重要年代、事件。知识网络如何等。以后利用每节课不同环节的细部培养观察力。
(1)文字观察。
针对初一学生阅历浅,又较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文字障碍多,错字、别字多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观察,如将他们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板书分析:“秦”写成“奏”、等,多次强调纠正。这样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字观察力,扫清文字障碍,有效地进行预习和自学。
(2)识图观察。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图片,教学中利用图片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讲到隋朝大运河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搞清大运河在地理上的位置,牢牢抓住“三点、四段,五河、六省”这几个关键,并同时利用简单的草图板演,使学生有意无意在观察中突出了重点,突出了难点,加强了理解,增强了记忆,真正做到了既使课本枯燥的内容丰富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在观察中提高了识图能力,即观察
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类比观察。
在教学活动中,大胆打破课本编排體系,利用已学过的内容,在复习时。将不同的年代、不同时期的事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军事战争等不同的专题综合、类比、观察和整理,列成分类对照表i纪年表等,使学生既简明、形象、有条理的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积极思维、记忆,对知识体系达到融合贯通。此外,还有迁移观察,实物、实地观察等。
三、知识传授
在初中历时教学活动中,能力培养也好,思想教育也好,都离不开以历史知识作为载体。以上两方面实际已涉及到知识传授的内容。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为了真正体现“学史使人明智”这一宗旨,传授知识切忌功利主义。知识传授必须全面,应多角度进行分析、综合、类比、迁移。使之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