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问题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围绕具体情境思考问题,寻求方法,让学生更喜欢数学,乐于思考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兴趣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动力,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教学重视问题情境创设,采用有效的创设策略,让学生更喜欢数学,乐于思考问题,全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素养.
一、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树立强化应用意识
教师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应用相结合,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生活现象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降低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师:根据你对该定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否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实例?
生:学校树立的旗杆与垂直地面的墙面,天花板悬挂的日光灯与天花板都构成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的应用实例入手,分析总结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找到其具体应用的方式,探究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产生活.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的对接点,创设更多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现实中分析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去揭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应用,强化应用意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二、利用趣味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有愉悦感,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景一定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设计有新鲜感、趣味感、新颖别致的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新鲜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毕业后需要选择两家公司中的一个,他们所给的薪酬方案是这样的:A公司每月按30天计工,每天给你发工资1万元;B公司也是按30天记工,第一天给你1分钱,第二天发2分钱,第三天发4分钱,第四天发8分钱……直到30天.你愿意到哪家公司去工作.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后,学生非常感兴趣,许多同学认为A公司给出的月薪30万非常诱人,而对B公司根本看不上眼,以分来计酬,不假思考便选择了A公司.而一部分学生虽然不敢肯定B公司,但感觉这背后一定有其特殊性,教师不会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便开始计算比较,学生感到不好计算了.1 2 4 8 16 32 …自然引起思考,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计算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再让学生计算比较重新做出选择,很多学生一脸惊愕,1073741823分,相当于月薪1700万,远远超过30万元.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最好老师,设置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研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借助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重视数学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培养数学思想,感知数学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研究,推动数学进步,服务人类社会.
例如,学习反证法,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将原本正确结论硬是否定,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推理,很多学生感到不能接受.此时可以引入王戎识李的故事.王戎小时候与同伴游玩,看到一棵李树上结满了硕大的李子,同伴一窝蜂地前去上树采摘李子,唯独王戎保持冷静,伙伴问起原因,他说李子是苦的,大伙非常吃惊,问从何而知.王戎说:“一棵长在路边的李子树如果李子个大味美,恐怕早已采摘完,所以李子非苦即涩.”同伴品尝果如其然.这个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也能轻松领悟反证法的精髓,学会利用反证法进行推理分析.
四、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实践创造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升华认识,培养能力.高中数学应引导学生在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实验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概念定理,验证各种假设和推理,并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深刻感悟,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学习椭圆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实验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一,将一定长细绳的两端固定在同一点,套上铅笔后拉紧细绳,让笔尖在平面上移动,画出笔尖的轨迹,判断轨迹的图形?
问题二,将细绳两端分开一定的距离,并固定,再次套上铅笔后拉紧细绳,让笔尖移动,比较运动的轨迹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曲线?
问题三,不断变化细绳的两端间的距离,观察笔尖运动形成的轨迹有何变化?
问题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的轨迹,不能够构成椭圆的形状.
学生通过实验真正领悟椭圆的概念,体会到椭圆的限制条件,在实验操作中强化认识,学会探究和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利用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兴趣的融合,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动力,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教学重视问题情境创设,采用有效的创设策略,让学生更喜欢数学,乐于思考问题,全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素养.
一、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树立强化应用意识
教师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应用相结合,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生活现象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降低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师:根据你对该定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否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实例?
生:学校树立的旗杆与垂直地面的墙面,天花板悬挂的日光灯与天花板都构成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的应用实例入手,分析总结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找到其具体应用的方式,探究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产生活.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的对接点,创设更多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现实中分析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去揭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应用,强化应用意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二、利用趣味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有愉悦感,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景一定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设计有新鲜感、趣味感、新颖别致的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新鲜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毕业后需要选择两家公司中的一个,他们所给的薪酬方案是这样的:A公司每月按30天计工,每天给你发工资1万元;B公司也是按30天记工,第一天给你1分钱,第二天发2分钱,第三天发4分钱,第四天发8分钱……直到30天.你愿意到哪家公司去工作.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后,学生非常感兴趣,许多同学认为A公司给出的月薪30万非常诱人,而对B公司根本看不上眼,以分来计酬,不假思考便选择了A公司.而一部分学生虽然不敢肯定B公司,但感觉这背后一定有其特殊性,教师不会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便开始计算比较,学生感到不好计算了.1 2 4 8 16 32 …自然引起思考,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计算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再让学生计算比较重新做出选择,很多学生一脸惊愕,1073741823分,相当于月薪1700万,远远超过30万元.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最好老师,设置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研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借助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重视数学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培养数学思想,感知数学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研究,推动数学进步,服务人类社会.
例如,学习反证法,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将原本正确结论硬是否定,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推理,很多学生感到不能接受.此时可以引入王戎识李的故事.王戎小时候与同伴游玩,看到一棵李树上结满了硕大的李子,同伴一窝蜂地前去上树采摘李子,唯独王戎保持冷静,伙伴问起原因,他说李子是苦的,大伙非常吃惊,问从何而知.王戎说:“一棵长在路边的李子树如果李子个大味美,恐怕早已采摘完,所以李子非苦即涩.”同伴品尝果如其然.这个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也能轻松领悟反证法的精髓,学会利用反证法进行推理分析.
四、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实践创造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升华认识,培养能力.高中数学应引导学生在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实验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概念定理,验证各种假设和推理,并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深刻感悟,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学习椭圆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实验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一,将一定长细绳的两端固定在同一点,套上铅笔后拉紧细绳,让笔尖在平面上移动,画出笔尖的轨迹,判断轨迹的图形?
问题二,将细绳两端分开一定的距离,并固定,再次套上铅笔后拉紧细绳,让笔尖移动,比较运动的轨迹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曲线?
问题三,不断变化细绳的两端间的距离,观察笔尖运动形成的轨迹有何变化?
问题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的轨迹,不能够构成椭圆的形状.
学生通过实验真正领悟椭圆的概念,体会到椭圆的限制条件,在实验操作中强化认识,学会探究和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利用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兴趣的融合,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