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巴拉,海拔5374米,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山峰”。驻守在这里的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常年担负进出西藏航班、航空兵驻训及抢险救灾等飞行的引导警戒任务。一代代甘巴拉人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甘巴拉精神”: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
在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被称作“生命禁区”。这里,除了茫茫雪峰和呼啸的寒风,几乎看不到一丝生命迹象。然而,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却战斗着一群英勇顽强的空军雷达兵。
扎根“世界屋脊”,托起“空中桥梁”。自1965年10月组建以来,雷达站一代代官兵践行着“缺氧不缺精神,山高标准更高”的铮铮誓言,像一双双警惕的“千里眼”日夜巡视护卫着祖国的雪域长空。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金秋的拉萨,处处洒落金黄。
上午9时,记者一行准时出发,奔向甘巴拉。“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云抓,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同行的驻藏空军某基地宣传处长陈冀告诉记者,这是甘巴拉雷达站的真实写照。据他介绍,这里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5%,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4倍,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8、9级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正常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
蓝天白云下,向着雪山之巅,汽车蜗牛般爬行了2个多小时。随着海拔的上升,头疼、胸闷、恶心等高原反应不断袭来。“鸣笛三声!”行至山巅一个拐弯处,坐在副驾驶的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姚有东,突然大声提醒司机刘轩。“嘀,嘀,嘀”,清脆的喇叭声随即划破长空。
“前面就到甘巴拉雷达站阵地了。8年前,2名老兵开着‘大解放’往山上运送雷达防风罩。就在这个转弯处,为躲避牦牛,连人带车翻下300多米深的山崖。遗体被找到后,已是面目全非。当年俩人一个35岁、一个29岁……鸣笛,是对他们的缅怀。”姚有东脸上写满敬意,眼里闪着泪光。他曾任甘巴拉雷达站第25任教导员。
一下车,一阵头晕目眩,记者赶紧扶住车门站定,官兵拥上来送上军大衣。黝黑的脸庞,乌紫的嘴唇,红肿的眼睛,粗糙的双手……强烈的紫外线为他们刻下清一色的印记,让记者不忍直视。
“先去看看老团长吧!”姚有东提议。老团长?带着疑惑,记者喘着粗气,跟着人群,步履蹒跚地走到一处玛尼堆。它背靠阵地,左眺蜿蜒在雪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右望碧玉般的圣湖羊卓雍措,摆在正中间的玛尼石上刻着两个红色大字:坚守。
“老團长,我们看您来了!”面向玛尼堆,官兵们郑重地三鞠躬。姚有东说,这里安放着曾参与甘巴拉阵地勘测和建设的副团长张在安的遗骨,一位1962年随部队第一批进藏的老雷达兵。
2013年初秋,甘巴拉阵地迎来7位来自安徽蚌埠的特殊客人:张在安的老伴和两个儿子一家。他们手里捧着老团长的骨灰。
“老头子,你回到你的阵地了。安息吧……”蹲在玛尼堆旁,67岁的老伴李祝兰边抹眼泪边念叨着。“向老兵敬礼!”新一代甘巴拉人以军人最庄重的仪式,向魂归极地的老雷达兵致敬。
“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当年,张在安和战友们靠着这种精神,硬是把阵地建在了甘巴拉,而且在雪域高原一干就是20年,从战士干到副团长。转业回乡的漫长岁月,他最牵挂的还是甘巴拉。弥留之际,这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向老伴提出了最后一个心愿:我想回甘巴拉,把我的骨灰埋在甘巴拉……
贵州遵义籍战士许正兵,入伍后主动要求去了甘巴拉。上阵地第一天,他就因强烈高原反应被送往山下的医院。“我是雷达操纵员,不上山,操纵什么呀?”一出院,他又要求上阵地。
再次上山,高原反应依然强烈。许正兵头疼呕吐,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战友要他跟送水车下山,他双手紧紧抓住床沿不放:“老兵说,上阵地人人都得过这一关,扛过去就没事了!”哪承想,躺下后,他就再也没能爬起来。高原肺水肿,残酷地夺去了许正兵年轻的生命,这一天正是他18岁的生日。
“精神永存,丰碑永驻”。战友们含泪在他的墓碑旁栽下一棵新柳,取名“正兵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树虽长不大,却顽强地迎风傲立。这不正是许正兵和他的战友们高尚精神的象征吗?
“云彩飘不过你哦,甘巴拉/鸟儿飞不过你哦,甘巴拉/有一队人向你走来哦,甘巴拉/他们的名字叫金珠玛……”站在甘巴拉阵地,嘹亮的歌声萦绕在耳畔。
营院里,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展,地上用军用罐头盒砌成的中国“雄鸡”版图十分醒目,“祖国在我心中”6个红色大字嵌在其中。营门两侧写着:扎根雪山守好空中国门,常备不懈苦练保障硬功。
一个刚刚检修雷达归来的老兵,与记者攀谈起来。他叫王胜全,四川人,一级军士长,雷达技师,号称“极地兵王”。记者发现,才44岁的他已经谢顶,苍老的脸上爬满皱纹,典型的“老西藏”形象。他自嘲道:“我每次回内地休假,很少去学校接送儿子,因为总被儿子的同学误当成‘爷爷’。”
“你在甘巴拉呆了23年,是在这里坚守时间最长的老兵。有没有想过离开?”记者问。“以前想过,现在不想了。越艰苦的地方,感情越纯粹,越让人留恋。”王胜全的话语耐人寻味。他介绍说,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是开发、建设和保卫西藏的生命线,更是连接西藏与内地、西藏与南亚各国乃至世界的“空中桥梁”。而甘巴拉雷达站,位于西藏各条航线的中心位置,每天24小时待命开机,监视和引导飞机进出西藏,是驻藏任务最重的雷达站。
荣誉室里,王胜全指着一面绣有“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锦旗说:“这是一面英雄的旗帜。作为甘巴拉精神的新传人,我们必须确保它永不褪色、永续传递!”
在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被称作“生命禁区”。这里,除了茫茫雪峰和呼啸的寒风,几乎看不到一丝生命迹象。然而,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却战斗着一群英勇顽强的空军雷达兵。
扎根“世界屋脊”,托起“空中桥梁”。自1965年10月组建以来,雷达站一代代官兵践行着“缺氧不缺精神,山高标准更高”的铮铮誓言,像一双双警惕的“千里眼”日夜巡视护卫着祖国的雪域长空。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忠诚铸就的不朽丰碑
金秋的拉萨,处处洒落金黄。
上午9时,记者一行准时出发,奔向甘巴拉。“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云抓,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同行的驻藏空军某基地宣传处长陈冀告诉记者,这是甘巴拉雷达站的真实写照。据他介绍,这里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5%,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4倍,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8、9级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正常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
蓝天白云下,向着雪山之巅,汽车蜗牛般爬行了2个多小时。随着海拔的上升,头疼、胸闷、恶心等高原反应不断袭来。“鸣笛三声!”行至山巅一个拐弯处,坐在副驾驶的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姚有东,突然大声提醒司机刘轩。“嘀,嘀,嘀”,清脆的喇叭声随即划破长空。
“前面就到甘巴拉雷达站阵地了。8年前,2名老兵开着‘大解放’往山上运送雷达防风罩。就在这个转弯处,为躲避牦牛,连人带车翻下300多米深的山崖。遗体被找到后,已是面目全非。当年俩人一个35岁、一个29岁……鸣笛,是对他们的缅怀。”姚有东脸上写满敬意,眼里闪着泪光。他曾任甘巴拉雷达站第25任教导员。
一下车,一阵头晕目眩,记者赶紧扶住车门站定,官兵拥上来送上军大衣。黝黑的脸庞,乌紫的嘴唇,红肿的眼睛,粗糙的双手……强烈的紫外线为他们刻下清一色的印记,让记者不忍直视。
“先去看看老团长吧!”姚有东提议。老团长?带着疑惑,记者喘着粗气,跟着人群,步履蹒跚地走到一处玛尼堆。它背靠阵地,左眺蜿蜒在雪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右望碧玉般的圣湖羊卓雍措,摆在正中间的玛尼石上刻着两个红色大字:坚守。
“老團长,我们看您来了!”面向玛尼堆,官兵们郑重地三鞠躬。姚有东说,这里安放着曾参与甘巴拉阵地勘测和建设的副团长张在安的遗骨,一位1962年随部队第一批进藏的老雷达兵。
2013年初秋,甘巴拉阵地迎来7位来自安徽蚌埠的特殊客人:张在安的老伴和两个儿子一家。他们手里捧着老团长的骨灰。
“老头子,你回到你的阵地了。安息吧……”蹲在玛尼堆旁,67岁的老伴李祝兰边抹眼泪边念叨着。“向老兵敬礼!”新一代甘巴拉人以军人最庄重的仪式,向魂归极地的老雷达兵致敬。
“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当年,张在安和战友们靠着这种精神,硬是把阵地建在了甘巴拉,而且在雪域高原一干就是20年,从战士干到副团长。转业回乡的漫长岁月,他最牵挂的还是甘巴拉。弥留之际,这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向老伴提出了最后一个心愿:我想回甘巴拉,把我的骨灰埋在甘巴拉……
贵州遵义籍战士许正兵,入伍后主动要求去了甘巴拉。上阵地第一天,他就因强烈高原反应被送往山下的医院。“我是雷达操纵员,不上山,操纵什么呀?”一出院,他又要求上阵地。
再次上山,高原反应依然强烈。许正兵头疼呕吐,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战友要他跟送水车下山,他双手紧紧抓住床沿不放:“老兵说,上阵地人人都得过这一关,扛过去就没事了!”哪承想,躺下后,他就再也没能爬起来。高原肺水肿,残酷地夺去了许正兵年轻的生命,这一天正是他18岁的生日。
“精神永存,丰碑永驻”。战友们含泪在他的墓碑旁栽下一棵新柳,取名“正兵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树虽长不大,却顽强地迎风傲立。这不正是许正兵和他的战友们高尚精神的象征吗?
英雄旗帜在永续传递
“云彩飘不过你哦,甘巴拉/鸟儿飞不过你哦,甘巴拉/有一队人向你走来哦,甘巴拉/他们的名字叫金珠玛……”站在甘巴拉阵地,嘹亮的歌声萦绕在耳畔。
营院里,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展,地上用军用罐头盒砌成的中国“雄鸡”版图十分醒目,“祖国在我心中”6个红色大字嵌在其中。营门两侧写着:扎根雪山守好空中国门,常备不懈苦练保障硬功。
一个刚刚检修雷达归来的老兵,与记者攀谈起来。他叫王胜全,四川人,一级军士长,雷达技师,号称“极地兵王”。记者发现,才44岁的他已经谢顶,苍老的脸上爬满皱纹,典型的“老西藏”形象。他自嘲道:“我每次回内地休假,很少去学校接送儿子,因为总被儿子的同学误当成‘爷爷’。”
“你在甘巴拉呆了23年,是在这里坚守时间最长的老兵。有没有想过离开?”记者问。“以前想过,现在不想了。越艰苦的地方,感情越纯粹,越让人留恋。”王胜全的话语耐人寻味。他介绍说,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是开发、建设和保卫西藏的生命线,更是连接西藏与内地、西藏与南亚各国乃至世界的“空中桥梁”。而甘巴拉雷达站,位于西藏各条航线的中心位置,每天24小时待命开机,监视和引导飞机进出西藏,是驻藏任务最重的雷达站。
荣誉室里,王胜全指着一面绣有“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锦旗说:“这是一面英雄的旗帜。作为甘巴拉精神的新传人,我们必须确保它永不褪色、永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