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的帮助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建立更加全面的理论体系和编制模式,在前人得到的成果基础上,再加上本人的愚见,提出对战略规划的结构、层面、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说明了城市战略规划的核心是区域发展、经济产业、空间发展。最后具体论述城市战略规划体系的构成和应用是从区域背景、空间结构、生态战略、经济产业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关键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26-01
1 城市战略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
对于城市战略规划的含义,还没有专家给出最权威的定义,在目前的学术界内,许多学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作出了很多自己的定义。
而我则以为,城市战略规划实际上是对很多城市里的大问题作出的发展纲要,例如区域协调、用地功能、生态建设、空间结构、城市性质等。即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大致框架和战略引导。因此,他其实是城市重大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和安排,这不仅是物质空间上的,更是精神领域里的。
1.2 特点
(1)研究时间很短。
从之前的很多城市战略规划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从开始调查研究到最终结果出来,其时间是很短的,首先由于城市战略规划研究尚无确定的范式,其包含的内容多样;而且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的目的在于想清楚思路、屡清楚想法,循环报告和审阅的程序很是简单、迅速。
(2)实效性很好。
曾经关于区域规划我们国家所用的都是任何事情都包的复杂内容,而现在我们运用的城市战略规划抛弃了这种无所不包的处理方法,选择了专门针对城市宏观发展的战略情况,切合实际的提出目标城市的特定区域、特定背景、特定时间的发展情况。
(3)讲求创新。
在大量的借鉴各国先例所选用的方法,更多的从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中吸收好的东西外,不仅从战略规划的内容,还有他的各种形式,我们都要追求创新。
(4)从整体的视角研究。
从整体区域出发已经是研究城市战略规划的主要视角和方法,现在城市的发展不再像之前那么孤立主要是由于区域空间的网络化发展状况,如今关于城市本身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原因是区域关系的处理问题。
2 城市的战略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战略规划比城市总体规划具有这样几项突破:第一,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使得规划的有效期条件消失;第二,不再局限于正常划分的行政区域,空间上不再受到限制;第三,更多的是整体的、全局的发展规划,不再过分的重视细节问题;第四,更多的是融合了多种方案、多种维度、多种科学方面,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包容性。
同时我们看到,城市战略规划还不能替代城市整体规划,因为城市整体规划的详细的、实体性的、物质规划性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在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状况下,城市的扩张速度和建设情况来看,城市战略规划只是用来弥补不足的有效手段,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的前期工作。
3 研究内容
3.1 关于区域发展战略
目前,在各个方面都全球化的过程中,比较优势已经被城市的竞争力逐步取代了,他已经成为将来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区域、城市间、城乡间的合作等方面,建设“合作型城市”,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自身很难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城市在将来的发展中有很小的自主性。而目前各主干城市正在形成一个发达的网络体系,城市正在变成一个更大的经济活动体系的交点,各个城市之间成为了更加紧密的共生关系。因此区域背景分析是在一个比较系统中研究各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单单是对现实状况的简单描述,可是如今的问题是形如整体的竞争力的提高、地区繁荣的保持、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里各个城市间的关系等之类的城市的“地区问题”,而想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在超越自身的范围内寻找。
3.2 关于经济发展战略
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表现了城市的发展潜力,且这也是城市赖依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学上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的解释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个城市成长的机理,其中增长极理论认为,应该在城市区域性地投资、建设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它本身能迅速增长,且由于乘数效应的影响,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3 关于生态发展战略
在城市中,生态发展战略不单单强调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更着眼于长远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培育。但是,如何合理地引导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经济利益转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智地保持生态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有序,推广绿色GDP概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构建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关键,以上的措施无疑能促使城市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3.4 关于空间发展战略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城市中各种物质的载体,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无疑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在当前城市普通面临空间拥挤、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的背景下,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城市与区域之间是以垂直联系作为连接的,而同等级别同类型的城市之间就更缺少相互联系与合作。现实的窘迫性已经正在城市的各个层次间促成一种区
域合作与竞争的新体系,我们的城市则需要在这种新的区域关系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3.5 关于城市运行战略
我们认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作为人类舒适的栖息地。在城市运行中,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都不被人加以重视,而事实上,城市市文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示下,加强城市运行中内外部制度的建设,突出城市文化地位,将规划与政策、法律、行政等相互有效结合,尤其是要强调公众的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使城市的战略规划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这样也使政府与群众在城市发展推进中能保持相对利益的一致。
4 战略模式的划分
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也可以大概分为五个阶段:战略定位、设定目标、制订战略、实施与控制、评估与反馈。我们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的基本内容,以此来讨论城市的战赂,可以将城市战略划分为城市总体战略,主要内容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城市竞争战略,主要内容是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与城市竞争战略的选择;以及作为城市战略规划第三层次的城市的部门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城市战略按部门的构成可以划分成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生态发展战略等几个战略。
5 构成的层面
战略规划层面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其中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地方特色、生存环境、理想形态等,中观层面主要包括城市容量、生态建设、产业结构、交通网络等,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
6 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
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由于涉及的相关领域和部门众多,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设计思路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略规划的提出阶段,城市市政府首先提出战略目标和规划编制日程表,通过协商与公众明确规划的主要目标及内容,并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规划的准备;第二阶段为战略规划的研究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以较为开放的形式来组织多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其后通过对所提交的各种战略研究成果的分析、比较和调整,以此形成战略研究的成果;第三阶段为战略规划的形成阶段,通常以战略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规划的原则,来构建城市战略规划的初案,在经过多方的协商和咨询后,最终由政府决定采纳、审批,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程序。
参考文献
[1]赵民,奕峰.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当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3,(2).
[2]刘于毅.论构筑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法制化框架[J].规划师,2006,(11).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五十周年成果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26-01
1 城市战略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
对于城市战略规划的含义,还没有专家给出最权威的定义,在目前的学术界内,许多学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作出了很多自己的定义。
而我则以为,城市战略规划实际上是对很多城市里的大问题作出的发展纲要,例如区域协调、用地功能、生态建设、空间结构、城市性质等。即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大致框架和战略引导。因此,他其实是城市重大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和安排,这不仅是物质空间上的,更是精神领域里的。
1.2 特点
(1)研究时间很短。
从之前的很多城市战略规划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从开始调查研究到最终结果出来,其时间是很短的,首先由于城市战略规划研究尚无确定的范式,其包含的内容多样;而且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的目的在于想清楚思路、屡清楚想法,循环报告和审阅的程序很是简单、迅速。
(2)实效性很好。
曾经关于区域规划我们国家所用的都是任何事情都包的复杂内容,而现在我们运用的城市战略规划抛弃了这种无所不包的处理方法,选择了专门针对城市宏观发展的战略情况,切合实际的提出目标城市的特定区域、特定背景、特定时间的发展情况。
(3)讲求创新。
在大量的借鉴各国先例所选用的方法,更多的从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中吸收好的东西外,不仅从战略规划的内容,还有他的各种形式,我们都要追求创新。
(4)从整体的视角研究。
从整体区域出发已经是研究城市战略规划的主要视角和方法,现在城市的发展不再像之前那么孤立主要是由于区域空间的网络化发展状况,如今关于城市本身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原因是区域关系的处理问题。
2 城市的战略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战略规划比城市总体规划具有这样几项突破:第一,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使得规划的有效期条件消失;第二,不再局限于正常划分的行政区域,空间上不再受到限制;第三,更多的是整体的、全局的发展规划,不再过分的重视细节问题;第四,更多的是融合了多种方案、多种维度、多种科学方面,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包容性。
同时我们看到,城市战略规划还不能替代城市整体规划,因为城市整体规划的详细的、实体性的、物质规划性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在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状况下,城市的扩张速度和建设情况来看,城市战略规划只是用来弥补不足的有效手段,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的前期工作。
3 研究内容
3.1 关于区域发展战略
目前,在各个方面都全球化的过程中,比较优势已经被城市的竞争力逐步取代了,他已经成为将来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区域、城市间、城乡间的合作等方面,建设“合作型城市”,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自身很难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城市在将来的发展中有很小的自主性。而目前各主干城市正在形成一个发达的网络体系,城市正在变成一个更大的经济活动体系的交点,各个城市之间成为了更加紧密的共生关系。因此区域背景分析是在一个比较系统中研究各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单单是对现实状况的简单描述,可是如今的问题是形如整体的竞争力的提高、地区繁荣的保持、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里各个城市间的关系等之类的城市的“地区问题”,而想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在超越自身的范围内寻找。
3.2 关于经济发展战略
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表现了城市的发展潜力,且这也是城市赖依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学上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的解释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个城市成长的机理,其中增长极理论认为,应该在城市区域性地投资、建设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它本身能迅速增长,且由于乘数效应的影响,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3 关于生态发展战略
在城市中,生态发展战略不单单强调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更着眼于长远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培育。但是,如何合理地引导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经济利益转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智地保持生态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有序,推广绿色GDP概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构建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关键,以上的措施无疑能促使城市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3.4 关于空间发展战略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城市中各种物质的载体,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无疑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在当前城市普通面临空间拥挤、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的背景下,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城市与区域之间是以垂直联系作为连接的,而同等级别同类型的城市之间就更缺少相互联系与合作。现实的窘迫性已经正在城市的各个层次间促成一种区
域合作与竞争的新体系,我们的城市则需要在这种新的区域关系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3.5 关于城市运行战略
我们认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作为人类舒适的栖息地。在城市运行中,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都不被人加以重视,而事实上,城市市文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示下,加强城市运行中内外部制度的建设,突出城市文化地位,将规划与政策、法律、行政等相互有效结合,尤其是要强调公众的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使城市的战略规划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这样也使政府与群众在城市发展推进中能保持相对利益的一致。
4 战略模式的划分
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也可以大概分为五个阶段:战略定位、设定目标、制订战略、实施与控制、评估与反馈。我们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的基本内容,以此来讨论城市的战赂,可以将城市战略划分为城市总体战略,主要内容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城市竞争战略,主要内容是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与城市竞争战略的选择;以及作为城市战略规划第三层次的城市的部门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城市战略按部门的构成可以划分成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生态发展战略等几个战略。
5 构成的层面
战略规划层面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其中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地方特色、生存环境、理想形态等,中观层面主要包括城市容量、生态建设、产业结构、交通网络等,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
6 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
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由于涉及的相关领域和部门众多,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设计思路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略规划的提出阶段,城市市政府首先提出战略目标和规划编制日程表,通过协商与公众明确规划的主要目标及内容,并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规划的准备;第二阶段为战略规划的研究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以较为开放的形式来组织多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其后通过对所提交的各种战略研究成果的分析、比较和调整,以此形成战略研究的成果;第三阶段为战略规划的形成阶段,通常以战略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规划的原则,来构建城市战略规划的初案,在经过多方的协商和咨询后,最终由政府决定采纳、审批,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程序。
参考文献
[1]赵民,奕峰.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当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3,(2).
[2]刘于毅.论构筑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法制化框架[J].规划师,2006,(11).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五十周年成果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