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和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推进技能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三农工作”等的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是一个国家级重点中专,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这是中职学校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需要,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主要作为学校教务、督导等业务部门对学校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依据,也可作为学校领导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原则与方法
针对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控制与评价体系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评价观念新、内容新、方法新,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打破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观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新要体现在条目设置、内涵要求、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对创新的要求融入到各个条目的内涵之中;方法新在于强调社会认可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校各系部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教学模式,突出创新教育的本质,鼓励发挥优势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
一是要求指标体系要有专业办学方向评价,导向专业要有明确的办学新思路。制定高起点规划和明确的专业教学目标,要用学生质量的评估来考评教学目标达到度,要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学保障系统,教学运行控制系统和改进激励机制。二是导向突出改革的主线,对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方法、考核和手段改革、教育现代化等均要有明确的要求,将推进教学改革贯穿于体系始终。三是导向发展,要求体系既有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又有职教现代化的较高标准,向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方向导向,既考虑评价标准的现实性,又重视评价标准的超前性,为专业建设的发展指明方向,激励学校各系部努力奋进。总之,导向现代化教学,信息化管理,深化改革,办出特色。
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必要的定量评价采取量化后定等取中值的评价方法,简化了运算。对于许多不易控制,有一定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因素,要求以实际运行资料作依据,采用定性评价,特别在专业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评价中,注重日常评价的积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项目研究的重要原则。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主体(学生评价权重较大),又是评价动力主体和评价结果主体,评价体系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采用了纵向与横向评价交叉进行的办法。以确定学生自身发展的相对位置,决定其下一步行动的目标策略,激励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不断进取、健康成长。
三、评价内容试验
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中指标的内容遵循既是全方位的,又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学生质量评价为重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努力创新的原则。共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保障、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4个一级指标,下设17个二级指标。体系体现一级指标全,“学生质量”指标权重大,二级指标活,将鼓励、支持改革和鼓励创新内容融入内涵要求。
“教学目标”要求学校建立创新教育意识,有明确的现代化办学思路,高起点的规划,面向社会检查学生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调整决策,适应需求。“教学保障”,除有关改革和规范要求外,突出对教师素质能力提高、师德、现代化教学观、创新意识、现代教学技术掌握以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比例;重教学设施现代化建设,保障教学经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发挥最大资源效益。“教学运行”重在强化改革创新,突出现代化管理,对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改革、产教结合和教科研均有明确要求,提出“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提出采用“课业评价” “工作成果评价”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多种考核手段,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引入“社会评价”采取“工作现场考核”等。“学生质量”的评价是指标体系的重点,包含了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全方位的要求,设置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通用能力”“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毕业生质量”等6个二级指标,对在校学生作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可鉴定为主、激励成长过程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多角度多侧面社会评价作用,开展“学生质量”的评价,建立和完善对学生成长的过程监控系统,使学生质量能得以有效控制和保证。
评价体系从结构上看,四个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和内涵基本为金字塔形,四层结构(教学目标、教学保障、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评价与反馈的关系。从评价结构上看,是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结合,横向部分体现了学生应具备的多种能力,纵向部分体现分年级分阶段进行。
四、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指标体系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性定等中值与定量定等取中值的评价计分方法,评定等级为A、B、C、D四等,对应中值分为95、83、68、30。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与内涵评价方法有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结合和群测四类方法。还在“学生质量”评价中,采取了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多角度测评,采用了设置学生各种成长曲线,视内容要求分年级进行。每个学生毕业时,可获取一个自己、教师、家长都能认可的“成长手册”(含成果),通过“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增值”大小,进行可鉴定的定性评价,试图调动每一位在校生自我激励、客观认识自己,积极上进的积极性。系部和学校评价则可根据学生自评、多角度评价和成长曲线的真实度、创新典型事例和成果情况来定性评价,确定条目评价分值。
学校上下普遍重视,把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试评工作看成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机遇,真题真做,认真自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取得显著成果,普遍认为指标体系对学校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建立完善教学质量控制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学校各系部还通过评价实践,从评价指标体系文字说明,到评估内容、方法、附表的修改及实施都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使指标体系得以进一步修改完善,得以进一步突出科学创新,简便可行,经得起检验。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推进技能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三农工作”等的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是一个国家级重点中专,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这是中职学校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需要,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主要作为学校教务、督导等业务部门对学校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依据,也可作为学校领导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原则与方法
针对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控制与评价体系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评价观念新、内容新、方法新,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打破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观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新要体现在条目设置、内涵要求、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对创新的要求融入到各个条目的内涵之中;方法新在于强调社会认可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校各系部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教学模式,突出创新教育的本质,鼓励发挥优势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
一是要求指标体系要有专业办学方向评价,导向专业要有明确的办学新思路。制定高起点规划和明确的专业教学目标,要用学生质量的评估来考评教学目标达到度,要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学保障系统,教学运行控制系统和改进激励机制。二是导向突出改革的主线,对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方法、考核和手段改革、教育现代化等均要有明确的要求,将推进教学改革贯穿于体系始终。三是导向发展,要求体系既有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又有职教现代化的较高标准,向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方向导向,既考虑评价标准的现实性,又重视评价标准的超前性,为专业建设的发展指明方向,激励学校各系部努力奋进。总之,导向现代化教学,信息化管理,深化改革,办出特色。
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必要的定量评价采取量化后定等取中值的评价方法,简化了运算。对于许多不易控制,有一定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因素,要求以实际运行资料作依据,采用定性评价,特别在专业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评价中,注重日常评价的积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项目研究的重要原则。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主体(学生评价权重较大),又是评价动力主体和评价结果主体,评价体系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采用了纵向与横向评价交叉进行的办法。以确定学生自身发展的相对位置,决定其下一步行动的目标策略,激励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不断进取、健康成长。
三、评价内容试验
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中指标的内容遵循既是全方位的,又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学生质量评价为重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努力创新的原则。共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保障、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4个一级指标,下设17个二级指标。体系体现一级指标全,“学生质量”指标权重大,二级指标活,将鼓励、支持改革和鼓励创新内容融入内涵要求。
“教学目标”要求学校建立创新教育意识,有明确的现代化办学思路,高起点的规划,面向社会检查学生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调整决策,适应需求。“教学保障”,除有关改革和规范要求外,突出对教师素质能力提高、师德、现代化教学观、创新意识、现代教学技术掌握以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比例;重教学设施现代化建设,保障教学经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发挥最大资源效益。“教学运行”重在强化改革创新,突出现代化管理,对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改革、产教结合和教科研均有明确要求,提出“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提出采用“课业评价” “工作成果评价”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多种考核手段,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引入“社会评价”采取“工作现场考核”等。“学生质量”的评价是指标体系的重点,包含了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全方位的要求,设置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通用能力”“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毕业生质量”等6个二级指标,对在校学生作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可鉴定为主、激励成长过程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多角度多侧面社会评价作用,开展“学生质量”的评价,建立和完善对学生成长的过程监控系统,使学生质量能得以有效控制和保证。
评价体系从结构上看,四个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和内涵基本为金字塔形,四层结构(教学目标、教学保障、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评价与反馈的关系。从评价结构上看,是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结合,横向部分体现了学生应具备的多种能力,纵向部分体现分年级分阶段进行。
四、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指标体系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性定等中值与定量定等取中值的评价计分方法,评定等级为A、B、C、D四等,对应中值分为95、83、68、30。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与内涵评价方法有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结合和群测四类方法。还在“学生质量”评价中,采取了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多角度测评,采用了设置学生各种成长曲线,视内容要求分年级进行。每个学生毕业时,可获取一个自己、教师、家长都能认可的“成长手册”(含成果),通过“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增值”大小,进行可鉴定的定性评价,试图调动每一位在校生自我激励、客观认识自己,积极上进的积极性。系部和学校评价则可根据学生自评、多角度评价和成长曲线的真实度、创新典型事例和成果情况来定性评价,确定条目评价分值。
学校上下普遍重视,把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的试评工作看成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机遇,真题真做,认真自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取得显著成果,普遍认为指标体系对学校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建立完善教学质量控制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学校各系部还通过评价实践,从评价指标体系文字说明,到评估内容、方法、附表的修改及实施都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使指标体系得以进一步修改完善,得以进一步突出科学创新,简便可行,经得起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