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祠屹立古江头,潮落潮生几度秋。静夜一轮沉底月,尚疑素魂漾 中流。”从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一座庙有如此虔诚的参观者,也从来没有一座庙让参观者如此惊叹不已。这就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庙”的曹娥庙。
曹娥庙地处浙江上虞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曹娥,母早亡,其父曹盱能“抚节按歌,婆婆乐神”。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为迎潮神乘舟逆流而上,不慎失足堕江而死,曹娥时年十四,悲痛欲绝,为寻父尸,昼夜沿江号哭,十七天后仍不见父尸,便投江而死。人们为她的孝行所感动,将她的尸体掩埋在江边。上虞县令度尚,为其立碑,并将曹娥的孝迹上报朝延,表为孝女,历朝给孝女曹娥6次策封共12个字的封号,要知道这在古代已是很高的荣誉了。
曹娥之举可谓“孝感动天”,是古代“三从四德”典型,但曹娥的“投江寻父”不乏愚孝的成份,不值得仿效。然而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不难发现,曹娥的至善至美,曹娥的博爱,至今仍值得景仰。
有位诗人曾告诉笔者:“曹娥庙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地理的概念,无论是从旅游上还是从文化上,曹娥庙似乎早就在孕育着一个梦想。哪怕她怎样的斑驳、古旧、简陋,对于真正的游人来说,心有所动、思有所归,那便是他们心灵的全部。古往今来,每年的5月22日便是曹娥娘娘的庙会,长达一个多星期,成千上万的香客便会在此时不约而同地涌来,烧香祭拜曹娥娘娘。有的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
据曹娥村一位老人说,曹娥庙的祭祀在古代是在正月中旬,主持祭祀活动的有永清社、聚源社两大祭社。从正月十三到十七,放五昼夜灯,称前灯。
曹娥庙在我国的孝文化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两千年来所留下的古人碑刻、书法、楹联、雕刻、建筑、美术、字谜等文化艺术成就同样光耀千秋。
这座气势雄伟、壮丽辉煌的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现在曹娥庙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平方米,坐西朝东,正门大门上方的横匾上“曹娥庙”三字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舒展挺拔,苍劲有力。曹娥庙入口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相传为明代才子徐文长所撰。是啊,多少年来入庙者不计其数,有多少人感动流泪,有多少人良心发现,以求得孝心,精心事奉父母公婆。岂不“妙哉慰也”!
那石牌坊、饮酒亭、碑廊、双桧亭、曹娥墓,无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均十分逼真,栩栩如生。那一副副楹联因柱高亦长亦大,如明朝董其昌题的“渺渺予怀尝思所求乎子何事,洋洋如在试问无忝尔生几人”。那一行行书法:真、行、草、隶、篆等一应俱全,书法大家各显妙笔,宋、元、明、清四代98位书法家,留下了奇世罕见的墨宝。42幅大型的壁画则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叙述了曹娥生前死后传说的全过程,线条圆润流畅,极具表现力。自汉至今,10块石碑各彰其事,各尽其妙。珍贵的要数《曹娥碑》了,现存的一块是蔡卞书的宋碑,碑书为行楷体,笔法灵动,神采飞扬,被誉为宋代行楷体的典范、镇庙之宝。“文字在碑碑已堕”(唐·赵嘏《题曹娥庙》)“风雨未残齑臼字”(元·高绅《无题》)。蔡邕的一锤定音,让绝妙好辞的概括空前绝后,后人只有点头评读附和的份。读碑是读历史的沉静,读阅览的心情。
字谜在我国源远流长,也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隐语“字谜”并被我国谜界所公认的,就是存于今上虞的曹娥庙的曹娥碑。
考查我国最早记载东汉蔡邕在曹娥碑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的文字资料,首推东汉邯郸淳所书原碑,但东汉原碑已经堕江失落。而在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右军王羲之到曹娥庙曾以小楷书曹娥碑存庙,虽为好事者取去,但今据《辽宁博物馆》收藏有王羲之所书《孝女曹娥碑》绢本手迹其中有记:“汉议郎蔡雍(古作)闻之来观,夜手摸其文而读之,雍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对蔡邕八字隐语的解释,则最早从《后汉书》东晋裴启的《语林绝妙好辞》和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悟篇》中记载:“杨修至江南见曹娥碑后题八字曰:“黄娟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解问修曰:“卿知否?”曰:“知之。”操曰:“且勿言,待孤思之。”行三十里而喻,令修解之,修曰:“黄绢色丝也,是绝字,幼妇少女也,是妙字,外孙女之子也,是好字,齑臼受辛也是辞字。”操曰:”一如孤意。”其他如《列女传》《古文苑》《会稽典录》等文献与现存曹娥庙中宋元八年(公元1093年)蔡卞重书的《曹娥碑》文以及历代传世《曹娥碑》的各种摹刻抄本均有记载。后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有详细的叙述。并在清顾禄的《清嘉录》中考灯谜为二十四格,其中最古的是《曹娥格》。即指的是东汉蔡邕在曹娥碑所题的八字隐语这条。距今已有1800多年,确认是我国最早的第一字谜。这是中国谜语史上有名的曹娥碑谜语。
曹娥庙是座雕刻的宫殿,名人大家的宫殿,辉煌的宫殿,堪称江南第一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