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2005年从铁路行业办学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后,以信息化教学为突破口,校企合作,努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的精神,将实现信息化教学作为学院“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信息量,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动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重要意义和建设规划
学院在2005年专门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统筹全院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密切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来制定信息化教学规划,通过各种场合和途径树立信息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明确信息化教学将直接影响学院、学生和教师个人发展,明确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教师在实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做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提出“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信息化教学的保障”,确定“网络是路,软件是车,各类教育信息资源是货,教师是厂商和驾驶员,师生即用户”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程序,逐步实施,于2009年在校内外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
二、校企合作,努力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院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和设备的基础上,首先建设“路、车、货”,近3年每年平均投入200多万元,与神州数码公司、多迪网络公司等单位合作,做好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和设备的规划、增置等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带宽1000M的校园网建设、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信息化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从2006年开始,分期分批将全院200多间教室和实训室建设成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专业教室,建成8个多媒体网络仿真实训室,1000多间宿舍实现同步学习;为每间办公室的每位教师配备台式电脑的同时,分期分批给院内300多名教师免费配备移动电脑,极大方便教师和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专业配套使用,方便在课余时间制作网络资源。至2007年,学院已完成信息化教学基本建设,全体教师全部能熟练做到运用学院信息化教学的各种设备进行信息化教学。
1.构建虚拟互联网的校园资源网络
通过近3年的分三期建设,目前校园主干网络分别从10M到100M,再全面达到1000M,教学、科研、办公用房网络通达率达到99%,宿舍网络入室比例达到100%。学院校园网已实现:一是具备Internet的所有功能,实现校园内资源网络化,具有网上交互、搜索引擎、电子阅读、网上课件点播、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二是能为教学研究提供先进的工作平台,与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实现了远程实时教学、CAI课件制作、远程计算机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协同作业等,真正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三是实现网络模拟实施;四是实现校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字图书馆等多位一体的信息综合运用;五是接入Internet的网络设置安全的自动审查、抵御黄毒和电脑病毒侵入的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院师生安全上网的要求,使全院师生能够利用这些有利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获取知识,提高传递、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使校内用户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数字资源,信息中心专门组织力量构建了FTP服务、VOD点播服务以及其他在线学习和资源下载服务,校内用户只要在学院主页点击“FTP服务”或“视频点播”等,就能从校内服务器中轻松下载或实时点播各类音像资源、软件资源、教学资源。
2.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知识资源库
一是围绕学院的工业交通行业特色,按照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进行学院网站的建设和制作,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和西南交通大学等企事业单位合作,按照工业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四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共同建立了具有本院工业制造和轨道交通特色的知识资源库,充分显现出学院高职教育的定位和主导思想。
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网站的建设。学院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信息中心,具体負责学院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支持工作,包括信息化资源的引进、系统建设、系统维护管理、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以学院信息中心专业人员为骨干,培养各部门网站建设队伍,不断优化学院的网站和主页,建设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完善与西南交通大学的网络教育。以每年评比考核的形式,建立学院各部门的网页和网站,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同时鼓励和调动教师制作个人的、学生制作本班的网站和网页,组成了以网页和网站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和知识库。
三是及时更新网页和充实资源库。由学院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定期对网页进行更新,积极发动师生收集和制作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引进和自制辅助教学和管理软件,充实校园的虚拟互联网,使校园虚拟互联网成为“图书馆”、“知识的海洋”和“管理平台”。
四是要求授课教师每半年至少要开发一个以上主干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对开发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教师给予核算工作量、经费支持和奖励,未完成的给予降职或降薪处理。
3.内外结合,培养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的教师和管理队伍
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建设“路、车、货”的同时努力培养驾驶员,努力增强教职工的信息素质,即把培养驾驶员──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教学中应用技术的教师作为首要任务。因此,学院建立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制度,落实了培训经费,并联合其他高校组织对老师的培训工作。首先将教师培训做到经常化、全员化。“全员化”是把将全体专任老师,包括学院各级领导分期分批送到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指定单位进行专题培训,取得相应的合格证后才能继续上岗。培训内容包括:投影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使用;幻灯片、教学课件制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内外专家组织“现代教育理论”、“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等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学习合理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带动全体教师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第三,注重培养教师的自主意识。制定了信息化教学和教职工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相关联的激励措施,加强教师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重点加强对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教师、以及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专门派出90多名教职工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家学习培训。
三、明确职责,加强教学各环节管理
学院确定由教务处和信息中心负责学院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工作,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检查、项目审批验收等工作。各系(部)及教研室负责本单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应用与实施,包括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组织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及时检查工作进度,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等。通过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鼓励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化教学。
学院安排专业人员加强对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要求所有授课课程均要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比例。充分利用校园网,在保证各级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料上网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建设的步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
在教学过程中各系(部)在鼓励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同时,完善从“教研室→系→教务处”三级的多媒体授课的审批程序,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审核、认证和评比工作,避免造成信息教学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信息化情况下的“满堂灌”。
四、机制激励,充分调动积极性
学院把信息化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申报、优秀教师评选、教学科研立项、职称评审和年终考核等工作联系起来,对于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在评优、教学科研立项、职称评审、聘任(续聘)等工作中应优先考虑。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学院三级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件大赛、精品课程评比等各种促进信息化教学的竞赛活动,极大提高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信息化教学任务和要求的教师,根据情节或取消移动电脑的分配,或年终绩效奖降一等级,或实行高职低聘等处罚,对于二次培训不合格不能满足要求的教师则调离教师岗位。
五、全面实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1.带动学院建设和学生发展。(1)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近3年,学院取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铁道部优秀专业点3個,省市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被铁道部确定为华南地区唯一的“铁路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司机培训和考试基地”。(2)学院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赢得广泛赞誉。近两年来,获国家、省、市教科研课题立项16项,第二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2项,铁道部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3项,以信息化为平台科研产品“受电弓防刮弓保护装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获国家发明专利和铁道部颁发“定点生产许可证”。(3)学生竞赛屡获佳绩。近3年获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一等奖等奖项30多个。(4)学生技能获证率屡创新高。计算机课程在全省统考获证率名列全省前茅,学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比例达到90%以上。
2.促进学院创立特色品牌。近3年,学院第一志愿报考上线录取比例、新生报到率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3位。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9%,学生强大的信息素质吸引了广州铁路集团、广州地铁、深圳(香港)地铁等轨道交通企业与我校大批毕业生签定就业合同。
一、转变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重要意义和建设规划
学院在2005年专门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统筹全院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密切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来制定信息化教学规划,通过各种场合和途径树立信息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明确信息化教学将直接影响学院、学生和教师个人发展,明确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教师在实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做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提出“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信息化教学的保障”,确定“网络是路,软件是车,各类教育信息资源是货,教师是厂商和驾驶员,师生即用户”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程序,逐步实施,于2009年在校内外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
二、校企合作,努力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院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和设备的基础上,首先建设“路、车、货”,近3年每年平均投入200多万元,与神州数码公司、多迪网络公司等单位合作,做好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和设备的规划、增置等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带宽1000M的校园网建设、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信息化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从2006年开始,分期分批将全院200多间教室和实训室建设成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专业教室,建成8个多媒体网络仿真实训室,1000多间宿舍实现同步学习;为每间办公室的每位教师配备台式电脑的同时,分期分批给院内300多名教师免费配备移动电脑,极大方便教师和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专业配套使用,方便在课余时间制作网络资源。至2007年,学院已完成信息化教学基本建设,全体教师全部能熟练做到运用学院信息化教学的各种设备进行信息化教学。
1.构建虚拟互联网的校园资源网络
通过近3年的分三期建设,目前校园主干网络分别从10M到100M,再全面达到1000M,教学、科研、办公用房网络通达率达到99%,宿舍网络入室比例达到100%。学院校园网已实现:一是具备Internet的所有功能,实现校园内资源网络化,具有网上交互、搜索引擎、电子阅读、网上课件点播、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二是能为教学研究提供先进的工作平台,与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实现了远程实时教学、CAI课件制作、远程计算机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协同作业等,真正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三是实现网络模拟实施;四是实现校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字图书馆等多位一体的信息综合运用;五是接入Internet的网络设置安全的自动审查、抵御黄毒和电脑病毒侵入的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院师生安全上网的要求,使全院师生能够利用这些有利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获取知识,提高传递、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使校内用户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数字资源,信息中心专门组织力量构建了FTP服务、VOD点播服务以及其他在线学习和资源下载服务,校内用户只要在学院主页点击“FTP服务”或“视频点播”等,就能从校内服务器中轻松下载或实时点播各类音像资源、软件资源、教学资源。
2.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知识资源库
一是围绕学院的工业交通行业特色,按照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进行学院网站的建设和制作,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和西南交通大学等企事业单位合作,按照工业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四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共同建立了具有本院工业制造和轨道交通特色的知识资源库,充分显现出学院高职教育的定位和主导思想。
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网站的建设。学院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信息中心,具体負责学院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支持工作,包括信息化资源的引进、系统建设、系统维护管理、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以学院信息中心专业人员为骨干,培养各部门网站建设队伍,不断优化学院的网站和主页,建设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完善与西南交通大学的网络教育。以每年评比考核的形式,建立学院各部门的网页和网站,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同时鼓励和调动教师制作个人的、学生制作本班的网站和网页,组成了以网页和网站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和知识库。
三是及时更新网页和充实资源库。由学院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定期对网页进行更新,积极发动师生收集和制作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引进和自制辅助教学和管理软件,充实校园的虚拟互联网,使校园虚拟互联网成为“图书馆”、“知识的海洋”和“管理平台”。
四是要求授课教师每半年至少要开发一个以上主干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对开发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教师给予核算工作量、经费支持和奖励,未完成的给予降职或降薪处理。
3.内外结合,培养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的教师和管理队伍
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建设“路、车、货”的同时努力培养驾驶员,努力增强教职工的信息素质,即把培养驾驶员──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教学中应用技术的教师作为首要任务。因此,学院建立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制度,落实了培训经费,并联合其他高校组织对老师的培训工作。首先将教师培训做到经常化、全员化。“全员化”是把将全体专任老师,包括学院各级领导分期分批送到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指定单位进行专题培训,取得相应的合格证后才能继续上岗。培训内容包括:投影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使用;幻灯片、教学课件制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内外专家组织“现代教育理论”、“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教学技术”等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学习合理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带动全体教师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第三,注重培养教师的自主意识。制定了信息化教学和教职工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相关联的激励措施,加强教师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重点加强对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教师、以及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专门派出90多名教职工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家学习培训。
三、明确职责,加强教学各环节管理
学院确定由教务处和信息中心负责学院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工作,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检查、项目审批验收等工作。各系(部)及教研室负责本单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应用与实施,包括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组织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及时检查工作进度,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等。通过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鼓励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化教学。
学院安排专业人员加强对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要求所有授课课程均要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比例。充分利用校园网,在保证各级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料上网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建设的步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
在教学过程中各系(部)在鼓励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同时,完善从“教研室→系→教务处”三级的多媒体授课的审批程序,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审核、认证和评比工作,避免造成信息教学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信息化情况下的“满堂灌”。
四、机制激励,充分调动积极性
学院把信息化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申报、优秀教师评选、教学科研立项、职称评审和年终考核等工作联系起来,对于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在评优、教学科研立项、职称评审、聘任(续聘)等工作中应优先考虑。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学院三级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件大赛、精品课程评比等各种促进信息化教学的竞赛活动,极大提高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信息化教学任务和要求的教师,根据情节或取消移动电脑的分配,或年终绩效奖降一等级,或实行高职低聘等处罚,对于二次培训不合格不能满足要求的教师则调离教师岗位。
五、全面实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1.带动学院建设和学生发展。(1)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近3年,学院取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铁道部优秀专业点3個,省市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被铁道部确定为华南地区唯一的“铁路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司机培训和考试基地”。(2)学院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赢得广泛赞誉。近两年来,获国家、省、市教科研课题立项16项,第二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2项,铁道部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3项,以信息化为平台科研产品“受电弓防刮弓保护装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获国家发明专利和铁道部颁发“定点生产许可证”。(3)学生竞赛屡获佳绩。近3年获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一等奖等奖项30多个。(4)学生技能获证率屡创新高。计算机课程在全省统考获证率名列全省前茅,学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比例达到90%以上。
2.促进学院创立特色品牌。近3年,学院第一志愿报考上线录取比例、新生报到率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3位。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9%,学生强大的信息素质吸引了广州铁路集团、广州地铁、深圳(香港)地铁等轨道交通企业与我校大批毕业生签定就业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