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的城市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的问题,为了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宜居型城市的新目标。目前,我国对宜居城市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将对宜居城市的相关概念、特征点进行分析,在城市中的空间结构与不同的绿地系统进行对应,从而建立一个等级性的绿地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功能与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字:宜居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通常是舒适方便的,并且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各类需求的一种复合化的人类居住环境。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城市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设宜居型的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但是,我国在建设宜居型城市方面的技术部够成熟,目前还只是处在研究探索时期,宜居城市建设是非常复杂的,在技术设计领域超过了我国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及方法范围。风景园林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应该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为我国建设宜居型城市做贡献,并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出一份力。
1关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1.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城市的自然环境通常包括河流、湖泊、气候及地形等自然因素,它不但是建设城市特色中的关键构成因素之一,还是建设城市空间构成基本。不同的城市所具备的自然环境是不同的,他们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以及地形情况各有不同,这也是造成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在自然环境的情况不一致的原因[1]。近年来,我国对国内的许多城市进行了评级,在获得“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的十几个城市中,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都不相同,都各有特点,比如获得十佳宜居城市的杭州,它的特色就在于拥有一个秀美淡雅的西湖,青岛则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海滨,成都的两江则是一幅优雅婉约的美景。一个城市具有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是人工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得来的。
1.2城市的人文资源因素的影响
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不同地域不用时期是不相同的,因此,一个城市或地区由于地域的差异,在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上是不同的,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与历史沉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这些差异。城市在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不一样的历史印迹与人文景观,通过城市实体的形式把这些人文景观与历史印迹联系起来,共同成为一个城市的人文资源。这些城市人文资源可以划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物质形态的资源包括服饰、建筑等有形资源,而非物质形态资源包括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文化、手工技能等无形资源。这些人文资源能够直接的表现出一个城市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同时也承载了这个城市的灵魂,是生活在城市居民的精神寄托。把城市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起来,以自然景观的形式将城市的历史风貌与精神特征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魅力和性格。城市的人文资源能充实城市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
1.3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布
近年来,在对城市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时,作为城市的设计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意识到防灾减灾措施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确定指出城市绿地是城市出现大规模灾难后进行紧急避难产所,是城市中唯一的室外大型的空间。依据城市的发展和安全情况,提出了城市绿地相应的防灾减灾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在建设用地上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城市用地紧张,使得城市建设与绿地建设之间产生了矛盾,此外,我国城市中的人口密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使得其中的矛盾更加严重。除了这个矛盾对城市绿地影响之外,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减灾机制中同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一,城市的空间布局情况和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制约了城市绿地防灾减灾的发展,城市中的紧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不合理,城市的自然条件与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在防灾减灾的体系规划中并没有得到考虑。第二,城市中已经建成的紧急避难场所中,应对一些灾害的必要措施缺乏,一些避难场所在居民遇到灾害后是否能到达的情况不够重视,从而使一些避难场所是否能发挥其使用效果成为问题。因此,在宜居城市发展中,对防灾减灾和避难场所的需求,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从宏观整体与实际规划方面加强对防灾减灾问题的解决措施[2]。对安全的需求应该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进行考虑,并与城市中的道路系统相联系,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实现对居民的安全疏散和防灾避难,提高城市在减灾防灾方面的能力。
1.4对居民休憩的影响
从休闲游戏的角度考虑,在进行室外活动方面,城市居民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规律。通常情况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活动都是在居住地的周圍进行的,在游戏的时间与休息行为情况,活动中心不断向外层扩散,由邻里到居住的小区,有城市的中心区域到城市附近的郊区,甚至由省内向其他省或国外发展。此外,处在社会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阶层以及性别居民对休憩行为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发布情况。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休憩场所的建设与布局存在内容上比较单一,使用率较低,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其中社区周边的绿地使用率较低,这是由于对居民步行系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居民的可达性比较差。此外,城市周边的郊区或是乡村腹地拥有大面积的综合性休息场所,而且这些地方的条件都比较好。但是周边郊区对城市居民的休息时间有一定的要求,因而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的休息需求。在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时,设计者必须从整个城市中居民的休息活动需求出发,并结合城市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合理的安排在不同时空时对不同活动场地的要求。
1.5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由城市的经济流决定的,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情况也受到城市经济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经济的载体是城市,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实行利润最大化的准则,城市的经济流通常也是朝城市经济发展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流动。在宜居城市中,通常需要比较雄厚经济作为支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要紧随经济发展的脚步,而处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条件下,才能建造出一个具有功能齐全,结构比较完善,坏境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此外,由于城市积极的发展较好,使城市绿地的建设具有高效能、高品质的特点,这也使得周边地区的绿地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而蔓延至整个区域,最后形成一个效益好、综合水平高、景观质量好的城市绿地系统体系。必须引起注意是城市经济虽然能够改进城市的环境情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使城市的开发与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特点的损害,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3城市绿地建设的布局
城市设计要从宜居吃城市的特性着手,改变以往的设计规划理念,对宜居城市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从这些需求中找出营造自然的关键部分,从而建立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对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的转变,从以前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城市居民的适宜环境为中心。
结束语:
对宜居城市的绿地系统的建设,要从各个方面的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有机的组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系统发布均衡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宇凡,罗凯东. 张掖市绿地系统规划[J]. 福建林业科技. 2010(01)
[2] 才燕. 塑造山海城市特色、构建生态绿网——连云港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特色分析[J]. 江苏城市规划. 2008(11)
关键字:宜居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通常是舒适方便的,并且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各类需求的一种复合化的人类居住环境。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城市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设宜居型的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但是,我国在建设宜居型城市方面的技术部够成熟,目前还只是处在研究探索时期,宜居城市建设是非常复杂的,在技术设计领域超过了我国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及方法范围。风景园林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应该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为我国建设宜居型城市做贡献,并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出一份力。
1关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1.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城市的自然环境通常包括河流、湖泊、气候及地形等自然因素,它不但是建设城市特色中的关键构成因素之一,还是建设城市空间构成基本。不同的城市所具备的自然环境是不同的,他们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以及地形情况各有不同,这也是造成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在自然环境的情况不一致的原因[1]。近年来,我国对国内的许多城市进行了评级,在获得“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的十几个城市中,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都不相同,都各有特点,比如获得十佳宜居城市的杭州,它的特色就在于拥有一个秀美淡雅的西湖,青岛则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海滨,成都的两江则是一幅优雅婉约的美景。一个城市具有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是人工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得来的。
1.2城市的人文资源因素的影响
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不同地域不用时期是不相同的,因此,一个城市或地区由于地域的差异,在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上是不同的,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与历史沉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这些差异。城市在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不一样的历史印迹与人文景观,通过城市实体的形式把这些人文景观与历史印迹联系起来,共同成为一个城市的人文资源。这些城市人文资源可以划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物质形态的资源包括服饰、建筑等有形资源,而非物质形态资源包括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文化、手工技能等无形资源。这些人文资源能够直接的表现出一个城市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同时也承载了这个城市的灵魂,是生活在城市居民的精神寄托。把城市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起来,以自然景观的形式将城市的历史风貌与精神特征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魅力和性格。城市的人文资源能充实城市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
1.3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布
近年来,在对城市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时,作为城市的设计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意识到防灾减灾措施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确定指出城市绿地是城市出现大规模灾难后进行紧急避难产所,是城市中唯一的室外大型的空间。依据城市的发展和安全情况,提出了城市绿地相应的防灾减灾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在建设用地上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城市用地紧张,使得城市建设与绿地建设之间产生了矛盾,此外,我国城市中的人口密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使得其中的矛盾更加严重。除了这个矛盾对城市绿地影响之外,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减灾机制中同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一,城市的空间布局情况和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制约了城市绿地防灾减灾的发展,城市中的紧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不合理,城市的自然条件与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在防灾减灾的体系规划中并没有得到考虑。第二,城市中已经建成的紧急避难场所中,应对一些灾害的必要措施缺乏,一些避难场所在居民遇到灾害后是否能到达的情况不够重视,从而使一些避难场所是否能发挥其使用效果成为问题。因此,在宜居城市发展中,对防灾减灾和避难场所的需求,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从宏观整体与实际规划方面加强对防灾减灾问题的解决措施[2]。对安全的需求应该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进行考虑,并与城市中的道路系统相联系,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实现对居民的安全疏散和防灾避难,提高城市在减灾防灾方面的能力。
1.4对居民休憩的影响
从休闲游戏的角度考虑,在进行室外活动方面,城市居民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规律。通常情况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活动都是在居住地的周圍进行的,在游戏的时间与休息行为情况,活动中心不断向外层扩散,由邻里到居住的小区,有城市的中心区域到城市附近的郊区,甚至由省内向其他省或国外发展。此外,处在社会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阶层以及性别居民对休憩行为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发布情况。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休憩场所的建设与布局存在内容上比较单一,使用率较低,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其中社区周边的绿地使用率较低,这是由于对居民步行系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居民的可达性比较差。此外,城市周边的郊区或是乡村腹地拥有大面积的综合性休息场所,而且这些地方的条件都比较好。但是周边郊区对城市居民的休息时间有一定的要求,因而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的休息需求。在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时,设计者必须从整个城市中居民的休息活动需求出发,并结合城市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合理的安排在不同时空时对不同活动场地的要求。
1.5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由城市的经济流决定的,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情况也受到城市经济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经济的载体是城市,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实行利润最大化的准则,城市的经济流通常也是朝城市经济发展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流动。在宜居城市中,通常需要比较雄厚经济作为支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要紧随经济发展的脚步,而处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条件下,才能建造出一个具有功能齐全,结构比较完善,坏境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此外,由于城市积极的发展较好,使城市绿地的建设具有高效能、高品质的特点,这也使得周边地区的绿地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而蔓延至整个区域,最后形成一个效益好、综合水平高、景观质量好的城市绿地系统体系。必须引起注意是城市经济虽然能够改进城市的环境情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使城市的开发与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特点的损害,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3城市绿地建设的布局
城市设计要从宜居吃城市的特性着手,改变以往的设计规划理念,对宜居城市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从这些需求中找出营造自然的关键部分,从而建立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对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的转变,从以前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城市居民的适宜环境为中心。
结束语:
对宜居城市的绿地系统的建设,要从各个方面的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有机的组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系统发布均衡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宇凡,罗凯东. 张掖市绿地系统规划[J]. 福建林业科技. 2010(01)
[2] 才燕. 塑造山海城市特色、构建生态绿网——连云港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特色分析[J]. 江苏城市规划.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