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6月28日,35个国家的160余艘战舰和船只聚集在英格兰南部朴次茅斯港附近的索伦特海峡,参加特拉法尔加海战200周年纪念活动。在1805年的那场海战中,英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指挥英国海军舰队,击败了拿破仑领导的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舰队。隆重的庆典加上盛大的聚会,来自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埃及甚至印度的战舰列队,依次向英国女王致以最高的敬意,女王的脸上洋溢着往日大英帝国的无限荣耀。
特拉法尔加海战200周年纪念,让人无比感慨。
大国争霸波涛翻滚,一个大国衰落并造成巨大的真空后,便是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历史就像不断转动的链条,生生不息地从过去向未来伸展。虽然特拉法尔加海战已经过去了200年,主宰世界的强国也轮番更替,但自从这场海战以来,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越加显得重要。历史证明,近代以来海洋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所以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如此重要。
拿破仑的“大陆组织”
正所谓“时势适英雄、英雄适时势”。历史为法国造就了拿破仑;而如果没有拿破仑,则不可能有特拉法尔加海战,更不会有纳尔逊。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法国在大革命前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朕即国家”的名言可以说是法国封建势力的标志。但就是这样强大的封建国家内部也孕育着深刻的危机。随着176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英国逐渐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将大量工业品销售到欧洲各地。法国资产阶级也想如法炮制,但受到了法国国王的阻挠和打击。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农业大国,一直用农产品换取英国的工业品,由于农产品附加值低、工业品附加值高,使得法国农民全面破产;大量的英国工业品还严重冲击了法国的民族制造业。加之路易十六在国内无节制地滥发战争债券,导致法国金融崩溃。法国内部多年来积累的危机,以1789年大革命的形式爆发出来了。
拿破仑·波拿巴的上台背负着法国资产阶级的期望。拿破仑是集政治与军事为一体的法国资产阶级独裁者,使法国的政治和军事相得益彰。其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有惊人的弹性,以适应军事形势的变化;反过来军事战略也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资产阶级要求市场的强烈呼声中,拿破仑法国开始了军事和经济扩张。但是,欧洲大陆是英国的重要市场,英国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退让。拿破仑和英国人都看到了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这种不可调和性必然会导致一场战争。
英国和法国的矛盾不仅仅表现在历史和政治上的,更是经济上的。为了维持强大和繁荣,英国必须从其各个殖民地吸取养料,输出制成品;同样为了繁荣和强大,法国则极力保护自己极其弱小的工业。一个要尽量地输出,一个要极力地保护,遂使矛盾不可调和。海洋是英国人生存的根本,所以法国只有打败英国海军,并夺得制海权,才可以从原料上遏制英国的工商业。但由于海权的劣势,使得法国在海上扼杀英国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为此拿破仑只能全面占领英国工业成品在欧洲大陆上的市场。但英国的贸易遍布整个欧洲,他必须四处围堵英国的贸易分支。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将欧洲变为一个被拿破仑称为“大陆组织”的整体,这也正是拿破仑在1804年加冕为皇帝的唯一理由。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军事和经济扩张的顺利进行,法国1806年颁布“柏林勒令”禁止欧洲国家与英国贸易,俄、普、奥、丹、葡和西班牙各国都在拿破仑的武力威胁下加入了“大陆联盟”的“大陆封锁体系”。随后颁布的“米兰勒令”和“枫丹白露勒令”让“大陆封锁体系”更加完善。
拿破仑推动法国的民族资本向欧洲大陆全力扩张,另一个原因是,战争不仅解决了法国大量破产农民的问题,而且法国资本家同拿破仑的军队一起扩张,形成军队先行、商人随后的局面,通过暴力建立起以法国民族资本为中心的市场。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所进行的战争从根本上讲,并非一场欧洲的善恶大决斗,也并非一场反封建的征服战争,而是一场早期工业革命中两种生存价值的决斗。
在这场“封锁战”中,英国虽然在初期有所损失,但它毕竟拥有很多殖民地,能弥补在欧洲的损失;其次,法国作为年青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法国工业品并不能完全消化和占领法军征服的广大地区的市场,很多地区变成了市场真空,导致英国工业品走私愈加严重;最重要的是,武力征服和军事压迫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只要这种力量稍稍有所松动,就会导致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从这些因素上看,拿破仑的“大陆组织”的衰败是必然的。而事后表明,拿破仑征俄失败演变成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随着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建立,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国迅速失败了,他所建立的“大陆组织”和“大陆封锁体系”也随之四分五裂。
特拉法尔加海战金过程
正是在“欧洲变为一体”的愿望下,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波拿巴正式加冕为法兰西皇帝,史称拿破仑一世。就在拿破仑登上权利宝座后不久,为了抵制拿破仑的影响,英、俄、奥等国再次组织第三次反法同盟,组织过程异常艰难,这主要是由于前两次反法同盟的失败让欧洲各国心有余悸。1805年4~8月,第三次反法同盟终于正式成立,准备同拿破仑在欧洲大陆上决一死战。面对反法同盟咄咄逼人的态势,拿破仑仍然执行他的既定政策:打败英国,彻底夺取英国在欧洲的市场。要想彻底打败英国就不仅要击败英国海军,还要占领英国本土,将英国从强国行列中彻底消除。
为此,拿破仑开始积极准备登陆英国本土,但又在登陆英国本土与对奥作战这两个战争计划间摇摆。由于法军舰队司令维尔纽夫(“可怜的维尔纳夫”,拿破仑语)胆小怕事,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执行拿破仑的命令,使得驻扎在加的斯港的法·西舰队乱作一团,经济困难、食物极度匮乏,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之间也缺乏默契,经常打架斗殴。这严重拖延了拿破仑登陆英国的计划。经过再三思考后,8月26日,拿破仑终于下决心同奥地利进行陆上决战,登陆英国的计划被正式放弃。
英国方面,纳尔逊于9月14日在朴次茅斯登上“胜利”号,28日接管了英国舰队的指挥权。他制定了一个崭新的作战计划,将英国舰队分成3个支队,其中2个支队为主要进攻力量,另1个支队则为预备舰队。2个主要进攻的支队分别由纳尔逊和柯林乌指挥,能够独立作战。具体的进攻方案是:当柯林乌进攻对方的舰队后段的时候,纳尔逊则攻击敌舰队的中央和前部,防止他们夹击柯林乌舰队;而预备舰队则立即向敌舰队的前部进攻,倾尽全力捕获或者击毙敌军总司令。
这时那个胆小的维尔纳夫也在预测着英国人将如何进攻他的舰队,而且令人惊奇的是,他完全猜测到了纳尔逊的 进攻计划,但是对如何破解这种进攻则并无良策。维尔纳夫的应对策略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舰队中的各舰长们应各自为战,迫近敌舰进行一对一的战斗。从欧洲海域双方舰艇数量来说,法国占有些许优势——但数量上的优势并不代表胜利。
当时,法·西舰队共有战舰33艘,侧舷火炮2626门,官兵21580人;英国海军舰队本来有33艘战舰,但其中的6艘在中途因奉命保护一个运输船队并未参战,所以英国舰队只有27艘战舰,火炮2148门,官兵16820人,纳尔逊原来设想的3个支舰队的计划,只能变成2个支舰队,取消了预备舰队。
9月26日,拿破仑终于认识到维尔纳夫是个胆小鬼,于是命令罗西里代替维尔纳夫指挥法·西舰队。10月中旬,维尔纳夫得到被解职的消息,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于是决定在罗西里到来之前,先行带领舰队溜出加的斯。几经踌躇后,直到10月20日才将舰队驶出加的斯港。维尔纳夫的贸然行动,随即被纳尔逊的英国舰队发现。10月21日早上6点多,纳尔逊的命令舰队成两个纵队依次前进。特拉法尔加海战正式拉开序幕。
上午8点,维尔纳夫已经看出战斗不可避免,他命令舰队转向,好使加的斯港处于下风的位置,以便负伤的船只有避难的场所。但他很快又取消了命令,这一举动让整个法·西舰队队形大乱,在海风中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新月形。而英国舰队则在纳尔逊的带领下按照原计划开始了进攻。11点45分,柯林乌乘坐的“王权”号首先与法·西舰队的后部开始相互炮击,其他战舰也鱼贯投入战场。“王权”号作为第一批投入作战的战舰,很快就被占据数量优势的法舰包围,几乎打成了空船壳,但仍然坚持作战了近40分钟,这为纳尔逊的增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法·西舰队后部旗舰“圣安娜”号也被打残,只能投降。数小时以后,柯林乌舰队的胜利已经非常明显,与英国舰队交战的15艘法舰中,10艘被俘、1艘沉没、剩下4艘逃走。
就在“王权”号开始作战的25分钟后,纳尔逊带领的3艘英舰与法·西舰队的中部开战。当法舰首先开跑后,纳尔逊乘坐的旗舰“胜利”号和英舰“提米赫尔”向右转向并开始反击。“胜利”号马上全力寻找维尔纳夫的旗舰,当“胜利”号正准备与“三叉岭”号作战时,终于发现了维尔纳夫的旗舰“布森陶尔”号。“胜利”号冒着法舰的炮火,靠近“布森陶尔”号,用大炮猛轰其后舷窗,造成其重大损伤。当其他英舰过来增援后,“胜利”号随即开始了与“敬畏”号的战斗。双方几乎爆发登船肉搏战,只是由于“胜利”号一次成功的火力压制让“敬畏”号的法军损失惨重,肉搏战才没有爆发。正在“胜利”号上指挥战斗的纳尔逊,突然被“敬畏”号上射出的子弹穿透胸部、卡在脊椎骨上,立即被抬回船舱急救,但他在急救过程中仍然不忘指挥战斗。
此时战斗仍在继续。“提米赫尔”号赶来增援“胜利”号,将“敬畏”号和增援的法舰“热情”号相继解决,之后开始进攻“三叉岭”号,鏖战一个半小时才制服了这艘拥有4层甲板和130多门炮的“怪物”。当英国人登上这艘船后有如下描写:“船上到处是弹孔和肢体的残块,船甲板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渗着血的沙子,船上有多达三四百个伤兵,那些伤兵有的没有脚、有的没有手。”而此时的“布森陶尔”号正遭到2艘英舰的猛烈夹攻,最终维尔纳夫降下了将旗。但法·西舰队的前部不仅行动缓慢而且反应木然,直到下午3点多才来增援,而这支增援舰队瞬间即被英国舰队击败。下午4点半左右,法·西舰队33艘战舰中,13艘逃走、12艘被俘、7艘完全失去战斗力、1艘沉没,而英国则一艘战舰都没有损失。特拉法尔加海战正式落幕,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得知会战已经胜利的时候,特拉法尔加的英雄纳尔逊没有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日不落帝国的崛起
特拉法尔加海战不仅是拿破仑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甚至在整个海战史上也意义非凡。纳尔逊之所以被后人誉为海军名将,是因为纳尔逊能够摆脱陈腐的舰队平行战斗模式的束缚。从理论上讲,帆船时代海战的那种平行战斗模式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性,一支已经列成横队的舰队,面对鱼贯而至的敌舰队能更好地发挥火力,敌舰队则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可是纳尔逊并没有受这种理论的束缚,他看到了这种理论的弊端和漏洞,这些弊端和漏洞是由于当时的火炮射程过短、准确率过低所造成的。在真正的海战中,危险的区域只是在靠近舰队的几百码距离上。即使舰队已横队排列等待进攻舰队鱼贯而至,进攻舰队也完全来得及调整部署、转换方向。所以对于当时的海战而言,队形和数量都不是绝对的,谁能更快地射击和装填弹药、射得更准确,谁就能胜利。纳尔逊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战争是一门艺术,不存在框架和公式,那些终日生活在框框里、只会套公式的人,最终会走向失败和灭亡!
不论从什么角度讲,特拉法尔加海战都是值得回忆的。这次会战对于世界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首先,这场会战结束了已经持续百年的海上霸权争夺,以英国的胜出而告终;第二,这场海战保卫了英国海上交通线的安全,维持了英国本土与世界各处殖民地的联系,保证了英国的物资供应;第三,这场海战彻底摧毁了法国、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削弱了法国的实力,切断了法国与其殖民地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英国通过这次海战终于赢得了海洋,这是从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来一直没有做到的。英国从此成为了一个横跨世界的海洋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第四,这次海战让“不列颠和平”成为可能。之后的百年间,英国成为了一个远离欧洲纷争的“世外桃源”;最重要的是,这场海战告诉欧洲,拿破仑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而这也迫使拿破仑用“大陆组织”和“大陆封锁体系”作茧自缚,并最终导致法国的失败。可以说,没有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就没有拿破仑的失败,就没有日后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称雄海洋并非偶然
特拉法尔加海战对于英国来说是一场决定性的会战,英国正是凭借着特拉法尔加的胜利赢得了海洋,建立日不落帝国长达百年之久。这不能不钩起人们探索这场会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兴趣。
从地理环境来说,英国具有成为海洋大国的条件,是其他欧洲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英国是一个有一定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岛国,面对广漠的大西洋而没有任何的阻挡。自从“玫瑰战争”以来,英国一直牢固地统一在一起。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占有很高比例。这种地理环境使之既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通过陆地进行领土扩张。但面向大海的单一性又塑造出英国人与生俱来的不畏艰辛的开拓主义精神。
正当英国人紧跟在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后面追逐财富的时候,法国人却在通过精打细算、节俭与积蓄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谨小慎微与范围狭窄的投入,可能会使财富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增长,却不会产生探险、对外贸易及航运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在每次的海洋争霸中法国总是失败的原因。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最不同的,也许就是政治制度上的差异。英国有一个支持海洋扩张的资本阶级政府,也正是资产阶级固有的扩张性促使英国走向海洋。所以说,英国建立海洋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正可谓:不是英国选择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英国!
200年前,拿破仑为了“欧洲一体”的愿望发动战争;而在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200周年的时刻,布莱尔成为了欧盟轮值国的主席——这似乎是历史的讽刺与进步。
特拉法尔加海战200周年纪念,让人无比感慨。
大国争霸波涛翻滚,一个大国衰落并造成巨大的真空后,便是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历史就像不断转动的链条,生生不息地从过去向未来伸展。虽然特拉法尔加海战已经过去了200年,主宰世界的强国也轮番更替,但自从这场海战以来,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越加显得重要。历史证明,近代以来海洋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所以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如此重要。
拿破仑的“大陆组织”
正所谓“时势适英雄、英雄适时势”。历史为法国造就了拿破仑;而如果没有拿破仑,则不可能有特拉法尔加海战,更不会有纳尔逊。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法国在大革命前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朕即国家”的名言可以说是法国封建势力的标志。但就是这样强大的封建国家内部也孕育着深刻的危机。随着176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英国逐渐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将大量工业品销售到欧洲各地。法国资产阶级也想如法炮制,但受到了法国国王的阻挠和打击。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农业大国,一直用农产品换取英国的工业品,由于农产品附加值低、工业品附加值高,使得法国农民全面破产;大量的英国工业品还严重冲击了法国的民族制造业。加之路易十六在国内无节制地滥发战争债券,导致法国金融崩溃。法国内部多年来积累的危机,以1789年大革命的形式爆发出来了。
拿破仑·波拿巴的上台背负着法国资产阶级的期望。拿破仑是集政治与军事为一体的法国资产阶级独裁者,使法国的政治和军事相得益彰。其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有惊人的弹性,以适应军事形势的变化;反过来军事战略也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资产阶级要求市场的强烈呼声中,拿破仑法国开始了军事和经济扩张。但是,欧洲大陆是英国的重要市场,英国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退让。拿破仑和英国人都看到了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这种不可调和性必然会导致一场战争。
英国和法国的矛盾不仅仅表现在历史和政治上的,更是经济上的。为了维持强大和繁荣,英国必须从其各个殖民地吸取养料,输出制成品;同样为了繁荣和强大,法国则极力保护自己极其弱小的工业。一个要尽量地输出,一个要极力地保护,遂使矛盾不可调和。海洋是英国人生存的根本,所以法国只有打败英国海军,并夺得制海权,才可以从原料上遏制英国的工商业。但由于海权的劣势,使得法国在海上扼杀英国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为此拿破仑只能全面占领英国工业成品在欧洲大陆上的市场。但英国的贸易遍布整个欧洲,他必须四处围堵英国的贸易分支。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将欧洲变为一个被拿破仑称为“大陆组织”的整体,这也正是拿破仑在1804年加冕为皇帝的唯一理由。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军事和经济扩张的顺利进行,法国1806年颁布“柏林勒令”禁止欧洲国家与英国贸易,俄、普、奥、丹、葡和西班牙各国都在拿破仑的武力威胁下加入了“大陆联盟”的“大陆封锁体系”。随后颁布的“米兰勒令”和“枫丹白露勒令”让“大陆封锁体系”更加完善。
拿破仑推动法国的民族资本向欧洲大陆全力扩张,另一个原因是,战争不仅解决了法国大量破产农民的问题,而且法国资本家同拿破仑的军队一起扩张,形成军队先行、商人随后的局面,通过暴力建立起以法国民族资本为中心的市场。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所进行的战争从根本上讲,并非一场欧洲的善恶大决斗,也并非一场反封建的征服战争,而是一场早期工业革命中两种生存价值的决斗。
在这场“封锁战”中,英国虽然在初期有所损失,但它毕竟拥有很多殖民地,能弥补在欧洲的损失;其次,法国作为年青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法国工业品并不能完全消化和占领法军征服的广大地区的市场,很多地区变成了市场真空,导致英国工业品走私愈加严重;最重要的是,武力征服和军事压迫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只要这种力量稍稍有所松动,就会导致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从这些因素上看,拿破仑的“大陆组织”的衰败是必然的。而事后表明,拿破仑征俄失败演变成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随着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建立,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国迅速失败了,他所建立的“大陆组织”和“大陆封锁体系”也随之四分五裂。
特拉法尔加海战金过程
正是在“欧洲变为一体”的愿望下,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波拿巴正式加冕为法兰西皇帝,史称拿破仑一世。就在拿破仑登上权利宝座后不久,为了抵制拿破仑的影响,英、俄、奥等国再次组织第三次反法同盟,组织过程异常艰难,这主要是由于前两次反法同盟的失败让欧洲各国心有余悸。1805年4~8月,第三次反法同盟终于正式成立,准备同拿破仑在欧洲大陆上决一死战。面对反法同盟咄咄逼人的态势,拿破仑仍然执行他的既定政策:打败英国,彻底夺取英国在欧洲的市场。要想彻底打败英国就不仅要击败英国海军,还要占领英国本土,将英国从强国行列中彻底消除。
为此,拿破仑开始积极准备登陆英国本土,但又在登陆英国本土与对奥作战这两个战争计划间摇摆。由于法军舰队司令维尔纽夫(“可怜的维尔纳夫”,拿破仑语)胆小怕事,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执行拿破仑的命令,使得驻扎在加的斯港的法·西舰队乱作一团,经济困难、食物极度匮乏,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之间也缺乏默契,经常打架斗殴。这严重拖延了拿破仑登陆英国的计划。经过再三思考后,8月26日,拿破仑终于下决心同奥地利进行陆上决战,登陆英国的计划被正式放弃。
英国方面,纳尔逊于9月14日在朴次茅斯登上“胜利”号,28日接管了英国舰队的指挥权。他制定了一个崭新的作战计划,将英国舰队分成3个支队,其中2个支队为主要进攻力量,另1个支队则为预备舰队。2个主要进攻的支队分别由纳尔逊和柯林乌指挥,能够独立作战。具体的进攻方案是:当柯林乌进攻对方的舰队后段的时候,纳尔逊则攻击敌舰队的中央和前部,防止他们夹击柯林乌舰队;而预备舰队则立即向敌舰队的前部进攻,倾尽全力捕获或者击毙敌军总司令。
这时那个胆小的维尔纳夫也在预测着英国人将如何进攻他的舰队,而且令人惊奇的是,他完全猜测到了纳尔逊的 进攻计划,但是对如何破解这种进攻则并无良策。维尔纳夫的应对策略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舰队中的各舰长们应各自为战,迫近敌舰进行一对一的战斗。从欧洲海域双方舰艇数量来说,法国占有些许优势——但数量上的优势并不代表胜利。
当时,法·西舰队共有战舰33艘,侧舷火炮2626门,官兵21580人;英国海军舰队本来有33艘战舰,但其中的6艘在中途因奉命保护一个运输船队并未参战,所以英国舰队只有27艘战舰,火炮2148门,官兵16820人,纳尔逊原来设想的3个支舰队的计划,只能变成2个支舰队,取消了预备舰队。
9月26日,拿破仑终于认识到维尔纳夫是个胆小鬼,于是命令罗西里代替维尔纳夫指挥法·西舰队。10月中旬,维尔纳夫得到被解职的消息,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于是决定在罗西里到来之前,先行带领舰队溜出加的斯。几经踌躇后,直到10月20日才将舰队驶出加的斯港。维尔纳夫的贸然行动,随即被纳尔逊的英国舰队发现。10月21日早上6点多,纳尔逊的命令舰队成两个纵队依次前进。特拉法尔加海战正式拉开序幕。
上午8点,维尔纳夫已经看出战斗不可避免,他命令舰队转向,好使加的斯港处于下风的位置,以便负伤的船只有避难的场所。但他很快又取消了命令,这一举动让整个法·西舰队队形大乱,在海风中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新月形。而英国舰队则在纳尔逊的带领下按照原计划开始了进攻。11点45分,柯林乌乘坐的“王权”号首先与法·西舰队的后部开始相互炮击,其他战舰也鱼贯投入战场。“王权”号作为第一批投入作战的战舰,很快就被占据数量优势的法舰包围,几乎打成了空船壳,但仍然坚持作战了近40分钟,这为纳尔逊的增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法·西舰队后部旗舰“圣安娜”号也被打残,只能投降。数小时以后,柯林乌舰队的胜利已经非常明显,与英国舰队交战的15艘法舰中,10艘被俘、1艘沉没、剩下4艘逃走。
就在“王权”号开始作战的25分钟后,纳尔逊带领的3艘英舰与法·西舰队的中部开战。当法舰首先开跑后,纳尔逊乘坐的旗舰“胜利”号和英舰“提米赫尔”向右转向并开始反击。“胜利”号马上全力寻找维尔纳夫的旗舰,当“胜利”号正准备与“三叉岭”号作战时,终于发现了维尔纳夫的旗舰“布森陶尔”号。“胜利”号冒着法舰的炮火,靠近“布森陶尔”号,用大炮猛轰其后舷窗,造成其重大损伤。当其他英舰过来增援后,“胜利”号随即开始了与“敬畏”号的战斗。双方几乎爆发登船肉搏战,只是由于“胜利”号一次成功的火力压制让“敬畏”号的法军损失惨重,肉搏战才没有爆发。正在“胜利”号上指挥战斗的纳尔逊,突然被“敬畏”号上射出的子弹穿透胸部、卡在脊椎骨上,立即被抬回船舱急救,但他在急救过程中仍然不忘指挥战斗。
此时战斗仍在继续。“提米赫尔”号赶来增援“胜利”号,将“敬畏”号和增援的法舰“热情”号相继解决,之后开始进攻“三叉岭”号,鏖战一个半小时才制服了这艘拥有4层甲板和130多门炮的“怪物”。当英国人登上这艘船后有如下描写:“船上到处是弹孔和肢体的残块,船甲板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渗着血的沙子,船上有多达三四百个伤兵,那些伤兵有的没有脚、有的没有手。”而此时的“布森陶尔”号正遭到2艘英舰的猛烈夹攻,最终维尔纳夫降下了将旗。但法·西舰队的前部不仅行动缓慢而且反应木然,直到下午3点多才来增援,而这支增援舰队瞬间即被英国舰队击败。下午4点半左右,法·西舰队33艘战舰中,13艘逃走、12艘被俘、7艘完全失去战斗力、1艘沉没,而英国则一艘战舰都没有损失。特拉法尔加海战正式落幕,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得知会战已经胜利的时候,特拉法尔加的英雄纳尔逊没有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日不落帝国的崛起
特拉法尔加海战不仅是拿破仑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甚至在整个海战史上也意义非凡。纳尔逊之所以被后人誉为海军名将,是因为纳尔逊能够摆脱陈腐的舰队平行战斗模式的束缚。从理论上讲,帆船时代海战的那种平行战斗模式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性,一支已经列成横队的舰队,面对鱼贯而至的敌舰队能更好地发挥火力,敌舰队则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可是纳尔逊并没有受这种理论的束缚,他看到了这种理论的弊端和漏洞,这些弊端和漏洞是由于当时的火炮射程过短、准确率过低所造成的。在真正的海战中,危险的区域只是在靠近舰队的几百码距离上。即使舰队已横队排列等待进攻舰队鱼贯而至,进攻舰队也完全来得及调整部署、转换方向。所以对于当时的海战而言,队形和数量都不是绝对的,谁能更快地射击和装填弹药、射得更准确,谁就能胜利。纳尔逊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战争是一门艺术,不存在框架和公式,那些终日生活在框框里、只会套公式的人,最终会走向失败和灭亡!
不论从什么角度讲,特拉法尔加海战都是值得回忆的。这次会战对于世界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首先,这场会战结束了已经持续百年的海上霸权争夺,以英国的胜出而告终;第二,这场海战保卫了英国海上交通线的安全,维持了英国本土与世界各处殖民地的联系,保证了英国的物资供应;第三,这场海战彻底摧毁了法国、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削弱了法国的实力,切断了法国与其殖民地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英国通过这次海战终于赢得了海洋,这是从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来一直没有做到的。英国从此成为了一个横跨世界的海洋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第四,这次海战让“不列颠和平”成为可能。之后的百年间,英国成为了一个远离欧洲纷争的“世外桃源”;最重要的是,这场海战告诉欧洲,拿破仑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而这也迫使拿破仑用“大陆组织”和“大陆封锁体系”作茧自缚,并最终导致法国的失败。可以说,没有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就没有拿破仑的失败,就没有日后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称雄海洋并非偶然
特拉法尔加海战对于英国来说是一场决定性的会战,英国正是凭借着特拉法尔加的胜利赢得了海洋,建立日不落帝国长达百年之久。这不能不钩起人们探索这场会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兴趣。
从地理环境来说,英国具有成为海洋大国的条件,是其他欧洲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英国是一个有一定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岛国,面对广漠的大西洋而没有任何的阻挡。自从“玫瑰战争”以来,英国一直牢固地统一在一起。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占有很高比例。这种地理环境使之既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通过陆地进行领土扩张。但面向大海的单一性又塑造出英国人与生俱来的不畏艰辛的开拓主义精神。
正当英国人紧跟在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后面追逐财富的时候,法国人却在通过精打细算、节俭与积蓄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谨小慎微与范围狭窄的投入,可能会使财富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增长,却不会产生探险、对外贸易及航运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在每次的海洋争霸中法国总是失败的原因。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最不同的,也许就是政治制度上的差异。英国有一个支持海洋扩张的资本阶级政府,也正是资产阶级固有的扩张性促使英国走向海洋。所以说,英国建立海洋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正可谓:不是英国选择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英国!
200年前,拿破仑为了“欧洲一体”的愿望发动战争;而在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200周年的时刻,布莱尔成为了欧盟轮值国的主席——这似乎是历史的讽刺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