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年之初是各院校的收费高峰期,在此阶段,解决贫困生的资费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在国家政策的推行下,以奖、贷、减、助、补为主要形式的学生资助体系逐渐成型,各高职院校更是对此贯彻落实,然而大部分班主任反映在对班级中的贫困学生认定时遇到一定的困难,也就是表明还没有完全解决贫困生的所有问题,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借以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
一、贫困生的主要构成及研究路线
(一)贫困生的主要构成原因
1.多数贫困学生来源于农村。追其根本,高密的家庭人口,在生活中的各项支出对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且单纯的务农和农村各行业收入低也是农村贫困学生难以担负学费的主要原因。
2.贫困学生的另一来源是失业和退休职工家庭的孩子。下岗的职工没有直接的收入来源,另外的老龄退休职工所受社会接济的福利稀薄,所以其子女的上学各项支出费用也就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
(二)研究路线
文章按图1的研究路线,得出了当前贫困生的一些特征及相应资助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征分析(近五年盐城工院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调查得知):
(一)生活方面
主要通过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名贫困同学跟踪调查分析班主任发现:贫困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在400元以下,这些费用涵盖了生活中必要的一些开支,以贫困生节俭的态度,从最小的花费标准来算,假使电话费约20元/月,水电费约10元/月, 牙膏、牙刷、肥皂、洗发水等日用消耗品平均费用20元/月),换季时偶尔会购买衣物平均费用约30元/月,应对突发性事件(如感冒生病)准备费用约30元/月,剩下的用于每天伙食费平均不足10块钱,这意味着大部分贫困学生平时在食堂为了节省开支只能点一两个素菜,而一般学生每天在伙食上的消费能达到20元,对比之下相差一倍左右。
(二)学习方面
贫困学生在学习方面通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调查发现会有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概括而言,绝大多数的贫困学生为了脱离现实所处的困窘状态,都具备乐观的心态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他们勤勤恳恳,拥有远大理想,对成功的追求较于平常人更为专注,但也存在着有小部分的贫困生因为家庭环境的自卑,严重缺乏自信,总是怀疑他人看自己时带着有色眼光和同情等负面情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
很多贫困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立能力,但是往往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被调查的贫困同学表示大学期间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同学为主,这是因为同一地区同一年级班级同学的经济水平差异不大,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会使他们感到自卑,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交际在经济方面具有选择性。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和自卑心理的双重压力是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所在,造成他们与他人的交流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和负面影响,而这将会给他们在上学期间甚至以后踏入工作岗位都留下一定的后遗症。
(四)对贫困的认知方面
不同年龄阶段的贫困生对于贫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刚入学的贫困学生对贫困的认知相较于老生就有所差异。在我们了解到的贫困生调查中,许多同学反馈在初入大学时,因为陌生的环境和本身的自卑心理,对别人口中的贫困词汇尤为敏感。由于地域差异和陌生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内心很是被动,且实际的家庭状况也让他们难以做到自信。大学汇聚了不同省市的学生,是一个大的集体,文化和地理和物质上的差距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学生之间的攀比风给了他们更多的压力。
(五)對当前学校资助政策的认同方面
当前大多贫困生对于国家及学校采取的贫困扶持措施基本上是认同的,但由于扶持项目过大,并且贫困学生不占少数,所以福利不是特别深厚,所提供的资助或减免政策与贫困学生所期望的有所差距,也有小群体的同学对此表示难以苟同。
三、当前资助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学生不满情绪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贫困学生对学校施行的贫困扶持政策抱以太大期待,但当具体措施公布学生发现与理想相差过大,造成心理落差明显,所以对此颇有微词。而具体方面的体现在以下提出:
(一)在贫困生助学体系的设置上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的帮助
通过对在读贫困生精神状况进行调查。有部分贫困生对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满意,体会不到生活幸福的占贫困生比例一半左右;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的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我们发现贫困生的心理较为敏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常常使得他们焦虑不安;而且不劳而获的资助也令少数贫困生产生了理所应得的心理,从而培养了懒惰性和依赖性。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助学体系监督管理不足
地方上不健全完善的助学金体系缺少第三方监督,产生了一些拉票、暗箱操作、误评错评的现象,让“有心人”有机可乘。这些都让原本帮助“真”贫困生缓解求学压力的助学政策变了味道。
(三)助学体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与发展
尽管有助学金但大部分贫困生仍会选择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上的需求。例如做餐厅服务员、发传单、当客服等。但这些都是比较单调而枯燥的劳力输出,没有结合到学业的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生真正需要的是长期的发展,自给自足而不是单独的助学帮助。
四、高校资助机制工作方向
(一)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完善资助机构
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资助工作机构,而资助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由水平高、公私分明、责任心强、耐心细致的教师来担当,从中选择适合的班主任人选并成立相关的工作队伍,互相监督,保证贫困生的认定操作透明化、公正化,杜绝包庇现象和滥用职权的现象。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形式使在校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资助扶持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贫困生认定程序的制定和完善
各高职院校应切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贫困生认定机构,区分“真”贫困生,服务于贫困家庭,此程序的建立是班主任能否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条件。认定机构需对资助对象的身份核实,除了每学年一次的集中申报审查,还应当不定期突击性的按比例抽样复查,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家庭状况了解的更加透彻到位,也可以防止浑水摸鱼的贫困生身份认定的成员。资助机构也应对贫困学生的信息库实施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这样可以便于准确、及时的定位学生实际的经济状况。 (三)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
当前贫困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家庭经济支持和政策补贴就是勤工俭学,找相对便利的兼职工作,所以资助部门要尽量发掘适合的勤工俭学岗位,不论是校内外,给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来源。在校内不应主要考虑食堂等服务岗位,还要多设置一些与贫困生专业相关的助学岗位,比如实验室管理,机房管理,教学与科研助理等岗位,校外也多考虑拓展适合贫困生专业特征的工作岗位,如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工厂,通过与就业部分沟通选择体现大学生智力与能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助学岗位,最终达到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的教育功能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资助工作中往往只关注给予贫困生物质上支持,忽略了精神上的人文关怀,这就导致贫困生感觉自身缺少被人尊重。在学习上甚至在将来的工作中感觉不自信,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不重要,有的还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精神资助工作理念尤其重要,学校的资助机构及班主任辅导员要定期对贫困生给与更多的精神上的关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协同学校心理部门给与更多的关注,保证其心理的健康。学校也要恰时地开展多形式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他们自强、自信、自尊、自爱、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评机制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资助经费的发放一般分为集中发放和分批发放,两种发放形式的灵活转换保证了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率。而分批发放的模式需在学校建立有效的跟踪监督机构,实时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以便及时改变资助对象,充分利用资助经费。对于品德优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资助来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对学术的追求,给学校风气带来有益的转化。
五、结语
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特征分析开始,建立资助长效机制。成立并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机制,丰富扶持政策的多样化,建立“精神扶困”系统,加强贫困学生健康建设及品德教育,宣传正确向上的人生观,组织贫困学生参加义务活动,培养他们交际能力,使其更快融入集体,增加本身的自信,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种切实有效的资助方式是帶薪学习: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利用校内工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岗位使贫困学生有带薪学习的机会,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作者单位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贫困生的主要构成及研究路线
(一)贫困生的主要构成原因
1.多数贫困学生来源于农村。追其根本,高密的家庭人口,在生活中的各项支出对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且单纯的务农和农村各行业收入低也是农村贫困学生难以担负学费的主要原因。
2.贫困学生的另一来源是失业和退休职工家庭的孩子。下岗的职工没有直接的收入来源,另外的老龄退休职工所受社会接济的福利稀薄,所以其子女的上学各项支出费用也就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
(二)研究路线
文章按图1的研究路线,得出了当前贫困生的一些特征及相应资助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征分析(近五年盐城工院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调查得知):
(一)生活方面
主要通过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名贫困同学跟踪调查分析班主任发现:贫困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在400元以下,这些费用涵盖了生活中必要的一些开支,以贫困生节俭的态度,从最小的花费标准来算,假使电话费约20元/月,水电费约10元/月, 牙膏、牙刷、肥皂、洗发水等日用消耗品平均费用20元/月),换季时偶尔会购买衣物平均费用约30元/月,应对突发性事件(如感冒生病)准备费用约30元/月,剩下的用于每天伙食费平均不足10块钱,这意味着大部分贫困学生平时在食堂为了节省开支只能点一两个素菜,而一般学生每天在伙食上的消费能达到20元,对比之下相差一倍左右。
(二)学习方面
贫困学生在学习方面通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调查发现会有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概括而言,绝大多数的贫困学生为了脱离现实所处的困窘状态,都具备乐观的心态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他们勤勤恳恳,拥有远大理想,对成功的追求较于平常人更为专注,但也存在着有小部分的贫困生因为家庭环境的自卑,严重缺乏自信,总是怀疑他人看自己时带着有色眼光和同情等负面情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
很多贫困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立能力,但是往往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被调查的贫困同学表示大学期间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同学为主,这是因为同一地区同一年级班级同学的经济水平差异不大,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会使他们感到自卑,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交际在经济方面具有选择性。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和自卑心理的双重压力是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所在,造成他们与他人的交流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和负面影响,而这将会给他们在上学期间甚至以后踏入工作岗位都留下一定的后遗症。
(四)对贫困的认知方面
不同年龄阶段的贫困生对于贫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刚入学的贫困学生对贫困的认知相较于老生就有所差异。在我们了解到的贫困生调查中,许多同学反馈在初入大学时,因为陌生的环境和本身的自卑心理,对别人口中的贫困词汇尤为敏感。由于地域差异和陌生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内心很是被动,且实际的家庭状况也让他们难以做到自信。大学汇聚了不同省市的学生,是一个大的集体,文化和地理和物质上的差距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学生之间的攀比风给了他们更多的压力。
(五)對当前学校资助政策的认同方面
当前大多贫困生对于国家及学校采取的贫困扶持措施基本上是认同的,但由于扶持项目过大,并且贫困学生不占少数,所以福利不是特别深厚,所提供的资助或减免政策与贫困学生所期望的有所差距,也有小群体的同学对此表示难以苟同。
三、当前资助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学生不满情绪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贫困学生对学校施行的贫困扶持政策抱以太大期待,但当具体措施公布学生发现与理想相差过大,造成心理落差明显,所以对此颇有微词。而具体方面的体现在以下提出:
(一)在贫困生助学体系的设置上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的帮助
通过对在读贫困生精神状况进行调查。有部分贫困生对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满意,体会不到生活幸福的占贫困生比例一半左右;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的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我们发现贫困生的心理较为敏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常常使得他们焦虑不安;而且不劳而获的资助也令少数贫困生产生了理所应得的心理,从而培养了懒惰性和依赖性。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助学体系监督管理不足
地方上不健全完善的助学金体系缺少第三方监督,产生了一些拉票、暗箱操作、误评错评的现象,让“有心人”有机可乘。这些都让原本帮助“真”贫困生缓解求学压力的助学政策变了味道。
(三)助学体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与发展
尽管有助学金但大部分贫困生仍会选择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上的需求。例如做餐厅服务员、发传单、当客服等。但这些都是比较单调而枯燥的劳力输出,没有结合到学业的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生真正需要的是长期的发展,自给自足而不是单独的助学帮助。
四、高校资助机制工作方向
(一)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完善资助机构
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资助工作机构,而资助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由水平高、公私分明、责任心强、耐心细致的教师来担当,从中选择适合的班主任人选并成立相关的工作队伍,互相监督,保证贫困生的认定操作透明化、公正化,杜绝包庇现象和滥用职权的现象。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形式使在校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资助扶持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贫困生认定程序的制定和完善
各高职院校应切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贫困生认定机构,区分“真”贫困生,服务于贫困家庭,此程序的建立是班主任能否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条件。认定机构需对资助对象的身份核实,除了每学年一次的集中申报审查,还应当不定期突击性的按比例抽样复查,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家庭状况了解的更加透彻到位,也可以防止浑水摸鱼的贫困生身份认定的成员。资助机构也应对贫困学生的信息库实施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这样可以便于准确、及时的定位学生实际的经济状况。 (三)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
当前贫困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家庭经济支持和政策补贴就是勤工俭学,找相对便利的兼职工作,所以资助部门要尽量发掘适合的勤工俭学岗位,不论是校内外,给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来源。在校内不应主要考虑食堂等服务岗位,还要多设置一些与贫困生专业相关的助学岗位,比如实验室管理,机房管理,教学与科研助理等岗位,校外也多考虑拓展适合贫困生专业特征的工作岗位,如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工厂,通过与就业部分沟通选择体现大学生智力与能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助学岗位,最终达到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的教育功能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资助工作中往往只关注给予贫困生物质上支持,忽略了精神上的人文关怀,这就导致贫困生感觉自身缺少被人尊重。在学习上甚至在将来的工作中感觉不自信,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不重要,有的还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精神资助工作理念尤其重要,学校的资助机构及班主任辅导员要定期对贫困生给与更多的精神上的关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协同学校心理部门给与更多的关注,保证其心理的健康。学校也要恰时地开展多形式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他们自强、自信、自尊、自爱、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评机制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资助经费的发放一般分为集中发放和分批发放,两种发放形式的灵活转换保证了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率。而分批发放的模式需在学校建立有效的跟踪监督机构,实时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以便及时改变资助对象,充分利用资助经费。对于品德优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资助来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对学术的追求,给学校风气带来有益的转化。
五、结语
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特征分析开始,建立资助长效机制。成立并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机制,丰富扶持政策的多样化,建立“精神扶困”系统,加强贫困学生健康建设及品德教育,宣传正确向上的人生观,组织贫困学生参加义务活动,培养他们交际能力,使其更快融入集体,增加本身的自信,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种切实有效的资助方式是帶薪学习: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利用校内工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岗位使贫困学生有带薪学习的机会,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作者单位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