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从而要求教育部门更多地静心思考,有所体悟后才会越行越远。江苏省镇江市教育部门为推进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夯实基础、完善体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种途径,使现代职业教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为此,《职业》记者特地走进镇江市教育局,与局长赵珏、副局长黄科文及职教处处长林雨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职业》:赵局长,您如何看待当前镇江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赵珏: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几年,镇江市职业教育按照“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改革创新、主动服务”的要求,努力夯实基础,不断推进创新发展。当前,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没有太大改变。究其原因,一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二是职业教育体系并没有随着社会进步而做出及时调整。观念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苍白的对外宣传,而应该用事实说话。比如通过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让广大家长知道,职业教育并不差,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显著。此外,职业学校的学生源于本土,用于本土,对推动本地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调整职业教育体系则需要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现在国务院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正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也要调整,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现在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大力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走过了自我摸索、对外学习等阶段,如今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内化为本土的方式方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这条路我们还要坚定地走下去,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就发展职业教育而言,必须依靠人民办教育、依靠校长带队伍、依靠教师育人才,赋权于校长、还权于师生,以一种更透明、更民主的方式来办学,并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交给社会。
《职业》:您觉得镇江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
赵珏:镇江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需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打造特有的“镇江模式”。首先,我们要从建立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调整镇江市的职业教育资源。如针对中职资源过剩、高职院校偏少的实际,镇江市委、市政府确定2015年起停止东方技工学校招生,并整合多方资源在镇江新区筹建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推动高职院校向工业园区、开发区布局,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转变发展方式,实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贯通培养。自2013年起,镇江市部分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校与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三江学院、镇江高专、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本、专科院校先后开展了“5 2”“3 4”“3 3”等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2015年,项目试点院校又扩大到晓庄学院、江大京江学院、南航金城学院等院校。再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是一个“动”字,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养成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习惯。新的教学模式推崇个性化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空间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
最后,促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像海尔集团、中国电信等企业在学校都有工作室、车间,这些企业的研发机构融合到校园里就是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我看来,企业不用再建研究室了,直接建到学校里来,对企业而言,降低了生产、运作成本;对学校来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减少了教学成本。校企合作是双赢的,在这样的模式里,学生就是徒弟,实习指导老师就是师傅,类似的身份交融背后,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教文化。
《职业》:林处长,您觉得镇江市现代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保障有哪些?
林雨生: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多年来,镇江市在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实施了“七统一”制度。即核心课程教材的征订统一审核制、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统一审批制、文化和主干专业课程学业水平统一会考制、计算机及普通话水平等统一达标制、职业资格统一认证制、高技能学生统一竞赛制、毕业生资格统一验证制,“七统一”制度的实施有效提升了镇江市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镇江市职业院校选手摘得8金,列全省第五。
此外,我们还在设施设备上加大投入,力求把最先进的设施提供给学生,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岗。镇江市教育局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的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即将启用,为全市各类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搭建了平台。各职业学校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大多数学校的比例达到2:1,个别学校已达到1:1;教学场所配备交互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全校多媒体设备的联网管理;各校均建成校园网,核心网络带宽不少于万兆。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均安装了102门课程的数字资源,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职业》:黄副局长,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对学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您认为怎样才能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黄科文: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关键是要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换句话讲,就是把优秀老师变成培训者。比如我们曾在暑期用远程网络给教师做课程教学培训,分成38个团队,每个团队5位教师,培训者不是外面请的,均是当地骨干教师。外面的教师虽然经验丰富、资历深,但他们不了解镇江市的教育情况,培训只能停留在一些宏观的概念上,无法从当地实际问题出发,做一些微观的指导。每个地方的教育都有地方特色,当地学校的骨干教师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种培训是实打实的,比较有针对性。我们一般把培训与工作放在一起,两者交叉,这种基于工作需要的培训效果最好。我们的教师培训很接地气,不会空。
师资培训也需要一系列的评审制度作为保障。一直以来,大多数评审还停留在形式上,主要是看材料。但看材料看不出师德高尚与否,看不出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看不出教师的贡献大小。镇江市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我们采取网络评审的方法。网络评审有一套软件,把所有评审过程和条件全部公示在网络上,透明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弄虚作假的概率。此外,我们还组织专家团到学校去调查。比如临时找校长核实教师材料,请校长将教师的原始资料,包括教学成绩表等拿出来,进行一一核实;或者找教师的学生过来谈话,问问学生,老师平时是怎么上课的,有没有关心他们日常生活等等,学生的回答是教师交出的最真实的答案。
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人力资源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现代化视野下,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镇江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强市,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调整、创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行之路。
《职业》:赵局长,您如何看待当前镇江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赵珏: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几年,镇江市职业教育按照“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改革创新、主动服务”的要求,努力夯实基础,不断推进创新发展。当前,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没有太大改变。究其原因,一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二是职业教育体系并没有随着社会进步而做出及时调整。观念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苍白的对外宣传,而应该用事实说话。比如通过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让广大家长知道,职业教育并不差,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显著。此外,职业学校的学生源于本土,用于本土,对推动本地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调整职业教育体系则需要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现在国务院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正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也要调整,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现在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大力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走过了自我摸索、对外学习等阶段,如今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内化为本土的方式方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这条路我们还要坚定地走下去,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就发展职业教育而言,必须依靠人民办教育、依靠校长带队伍、依靠教师育人才,赋权于校长、还权于师生,以一种更透明、更民主的方式来办学,并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交给社会。
《职业》:您觉得镇江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
赵珏:镇江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需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打造特有的“镇江模式”。首先,我们要从建立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调整镇江市的职业教育资源。如针对中职资源过剩、高职院校偏少的实际,镇江市委、市政府确定2015年起停止东方技工学校招生,并整合多方资源在镇江新区筹建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推动高职院校向工业园区、开发区布局,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转变发展方式,实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贯通培养。自2013年起,镇江市部分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校与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三江学院、镇江高专、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本、专科院校先后开展了“5 2”“3 4”“3 3”等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2015年,项目试点院校又扩大到晓庄学院、江大京江学院、南航金城学院等院校。再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是一个“动”字,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养成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习惯。新的教学模式推崇个性化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空间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
最后,促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像海尔集团、中国电信等企业在学校都有工作室、车间,这些企业的研发机构融合到校园里就是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我看来,企业不用再建研究室了,直接建到学校里来,对企业而言,降低了生产、运作成本;对学校来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减少了教学成本。校企合作是双赢的,在这样的模式里,学生就是徒弟,实习指导老师就是师傅,类似的身份交融背后,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教文化。
《职业》:林处长,您觉得镇江市现代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保障有哪些?
林雨生: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多年来,镇江市在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实施了“七统一”制度。即核心课程教材的征订统一审核制、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统一审批制、文化和主干专业课程学业水平统一会考制、计算机及普通话水平等统一达标制、职业资格统一认证制、高技能学生统一竞赛制、毕业生资格统一验证制,“七统一”制度的实施有效提升了镇江市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镇江市职业院校选手摘得8金,列全省第五。
此外,我们还在设施设备上加大投入,力求把最先进的设施提供给学生,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岗。镇江市教育局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的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即将启用,为全市各类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搭建了平台。各职业学校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大多数学校的比例达到2:1,个别学校已达到1:1;教学场所配备交互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全校多媒体设备的联网管理;各校均建成校园网,核心网络带宽不少于万兆。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均安装了102门课程的数字资源,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职业》:黄副局长,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对学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您认为怎样才能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黄科文: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关键是要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换句话讲,就是把优秀老师变成培训者。比如我们曾在暑期用远程网络给教师做课程教学培训,分成38个团队,每个团队5位教师,培训者不是外面请的,均是当地骨干教师。外面的教师虽然经验丰富、资历深,但他们不了解镇江市的教育情况,培训只能停留在一些宏观的概念上,无法从当地实际问题出发,做一些微观的指导。每个地方的教育都有地方特色,当地学校的骨干教师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种培训是实打实的,比较有针对性。我们一般把培训与工作放在一起,两者交叉,这种基于工作需要的培训效果最好。我们的教师培训很接地气,不会空。
师资培训也需要一系列的评审制度作为保障。一直以来,大多数评审还停留在形式上,主要是看材料。但看材料看不出师德高尚与否,看不出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看不出教师的贡献大小。镇江市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我们采取网络评审的方法。网络评审有一套软件,把所有评审过程和条件全部公示在网络上,透明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弄虚作假的概率。此外,我们还组织专家团到学校去调查。比如临时找校长核实教师材料,请校长将教师的原始资料,包括教学成绩表等拿出来,进行一一核实;或者找教师的学生过来谈话,问问学生,老师平时是怎么上课的,有没有关心他们日常生活等等,学生的回答是教师交出的最真实的答案。
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人力资源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现代化视野下,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镇江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强市,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调整、创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