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多棱镜看楼市机会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万别以为政府厚宠地产这个“好儿子”,实在是担心楼市下行带来经济下滑、殃及GDP!
  
  杂志社约稿,命题作文说楼市。却之不恭,心下为难,这可是一桩顶着石磨跳舞的活儿。原因无他,当下中国楼市,一派混沌,市场之冰和心头之火交织,说什么好呢?
  
  一边“救经济”被解读为“救楼市”,利益相关方面窃喜不已,网上民众骂声震天。但是有经济学家出来说,90%网民的意见算什么民意!一边是救市之后,交易量未见反弹,楼市局面胶着,观望的加重观望,焦灼的格外焦灼,好叫人迷惘复迷惘。难怪约稿的编辑,直通通地发问:“2008,地产还有没有机会?”
  
  说来也是,中国楼市的病症未得根治,救市的争论从未平息,救市的效果,客气点说,尚待观察,救市的问号,就只能这样扑面而来了。问题的提出,反映了市场的一种焦虑,情绪有点悲观。
  
  悲观伤人心志,对于提振楼市、提振经济,了无帮助。何况,楼市远没有到绝望的份儿上,尚不需要这类“Yes”或者“No”的选择。机会有没有,看你怎么看。拿来一柄多棱镜,或许会看出许多意思来。
  
  首先,谁的机会?机会对象不弄清楚,一切讨论归于立场各异的对掐,结果只能是各执其辞、一团乱麻。市场是买卖双方共有的市场,楼市不能例外。只考量卖家的机会,不顾及买家的机会,独家的机会,构不成机会。或者说,是不能寄予长久期望的机会。昙花一现的机会,泡沫堆砌的机会,独食天下的机会,什么时候成了真正的气候?历史和现实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其二,机会背景,要看明白。金融海啸引动全球救市,我们政府也出手救市,有经济学家说中国房地产要感谢这场危机,吹来了救市的暖风。这样的高论,就好像说地震给我们带来“破窗效应”,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一样,让人身上突起鸡皮疙瘩,但是关于机会的背景,倒是描述得相当的辩证。千万别以为政府厚宠地产这个“好儿子”,实在是担心楼市下行带来经济下滑、殃及GDP!大背景之下看机会,才不至于一会儿自雄,一会儿自悲,一会儿自恋,情绪起落无措。政府之手已经托举,机会有没有,就看各自的造化了。国内经济层面的背景,小看不得。比如,其他行业假若都穷瘦凋零下去,地产何能独秀于林?比如,股市总是飘绿,楼市机会的财富支撑就有问题,大机会就会缩水成小机会,不可不察。
  
  其三,究竟什么算是机会?可能有百解。如果为楼市把脉,试开一帖,“性价比是硬道理”。明乎此,机会则生生不息!楼市低迷,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都是此前高房价惹的祸!一个城市的楼市倘若脱离了居民支付能力,任由投机横行,暴利的欢歌何能持久?救市之风,多少能够轻抚一点受伤的消费心灵,而全面复苏与机会勃发,则有赖于市场理性的彻底回归。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拿出那把市场刻度的尺子,平衡一下心头的准星,性价比合适了,各自的机会之神,当会光顾。如果有自认为很聪明的角色,算定救市回暖,可以拉升它一把房价,这恐怕就是断送机会了。
  
  其四,怎么才能把握机会?常说机会稍纵即逝,这是告诫要及时把控;又说,机会就在心中,这是鼓励建立信心为要。理论都好,有点务虚。对于当下楼市,靠实了说,开发商薄利快走是机会,置业用家看准了下手是机会,理性投资人谨慎吃进是机会,投机客户则请多有收敛,现在还很难说是所谓抄底的机会。再说,这股力量一旦有了大把机会,一切健康的机会都将受损受害!难道有谁还愿意看到,类如三聚氰胺的这股投机力量,再度疯狂注入楼市么?(作者为资深地产评论人,深圳星彦地产品牌总监)
其他文献
有了名称,旁听生就从“暗处”走向了“明处”,也引来了更多的关注    2001年3月,北大旁听生柳哲在失意中,称自己为“北大边缘人”没想到这个概念后来变成了从蔡元培时代起就存在的旁听生群体的称谓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还特意撰写一篇《北大边缘人》,激励这些好学向上的游学者  陈平原如此解读“北大边缘人”——  “这里的所谓‘边缘人’,挑战的是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构成‘中心’的北大传统或整个现代教育制
沙龙的影响力仍然笼罩以色列政坛    截至2007年1月4日,沙龙已重度昏迷了整整365天一年前,这位以色列极富魅力也极具争议性的政治巨人倒下了那一天,他在自己位于内盖夫沙漠的农场里突然中风,之后被送到医院急救整个国家不安地等待着,但自那以后,号称“推土机”的沙龙就一直昏迷,他躺在救护车里的那张照片也几乎成了他在世间的最后身影  医生们说,在这一年里,“他的状况很稳定”;但是,失去了他的以色列政坛
爱因斯特奉行的是对等交换原则,成员国之间每送出一个跨国实习生,就要同等接受一个国外实习生,进入本国的企业或者高校科研院所。  德国人托马斯·布伦纳(ThomasBrenner)在上海金都路的奥斯特(中国)有限公司上班,他曾是爱因斯特中国办公室自己接受的第一个海外实习生,由于工作出色而被企业留了上来。“他是通过我们爱因斯特到中国实习并最终留在这里工作的第一批外国人之一。”爱因斯特(中国)秘书长郭涵芳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洋学生愿意到中国企业来学习和工作,他们在得到众多中国朋友和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把中国视为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热士。  冬日清晨,上海中远两湾城的一套公寓内。  刚被闹钟叫醒的泰国小伙Art(泰文原名Panlop Huaykan)伸着懒腰走进厨房,差点撞上啃着面包正要出门的德国青年扬·克里斯托弗·伊伯斯巴赫(JanChristoph Ebesbach)。两人用英语打了声招呼
提及腐败分子,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头发花白、面容苍老的当事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我辜负了组织的培养”。一直以来,反腐领域存在“59岁现象”,一些干部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心理,在即将退休的节骨眼贪污腐化。  而现在,这些情况则更多地出现在许多年轻的腐败分子身上。  据多地检察机关介绍,从干部任用看,35岁一般是划分年轻干部的时间点,干部贪腐“35岁”现象凸显贪腐年轻化倾向,从已查
美俄之间围绕着乌克兰而爆发的冲突正在以“舆论与经贸战”形式急剧升级。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打三张牌:一张通过对乌克兰政府武力围剿乌东亲俄武装的支持,加剧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以将乌克兰彻底从俄罗斯切割出去,从而孤立俄罗斯联邦;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主流媒体”对发生在顿涅茨克的血腥战争几乎只字不提,其中包括美国“军事顾问”的现身、乌克兰亲俄民众平民伤亡的剧增和大量的战争难民(已经超过50万)等;对于
前不久进行的高等教育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向参加座谈的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说出了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大师级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  温总理的焦虑,实则是眼下中国大学发展,甚至是整个教育的“焦虑”。想到多年前,高校一窝蜂地响应“号召”,开始“造就”、“培养”创新型人才,并推出“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各类“创新学分”,创新出“创新性一票否决”,笔者意识到,一旦培养大师
其实让一切谣言不攻自破的最简单方法莫过于让黄光裕公开露面。      “他一言不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看着你。你感觉自己仿佛是笼子中的一头猎物,不可能和他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一位职业经理人这样描述当年黄光裕面试他的情景。如今,这位“中国首富”自己变成了被“观察”的人。  11月19日(上周三),一条匿名短信开始在部分厂商和负责跑口家电的记者之间流传:“消息绝对可靠:国美老板黄光裕和财务总监已于周一
从二战以来,经济学家与金融专家在一个方面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降息可以减少经济下行期的痛苦,不至于让经济与金融紧缩同时危害经济。    什么时候应该降息?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实际上,到现在为止金融界对于降息是否能够救经济仍抱有不同观点。但观点不一,不妨碍全球主要央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多次联手降息,从二战以来,经济学家与金融专家在一个方面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降息可以减少经济下行期的痛苦,不至于让经济
奥巴马是民主党的领导人,也是美国的领导人。    “我也参加了大选投票。你是想知道我投给谁了吗?”季瑞达(KennethJarrett)笑着反问说。    今年8月,季瑞达刚刚从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岗位上卸任。在其26年的外交生涯中,他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还供职于美国国务院中国科及阿以事务科等等。1979年曾在上海任教的他说得一口流利汉语,目前出任安可顾问有限公司(APCO)大中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