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武器装备,美军,日军,太平洋战争,国防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D457—6241(2009)13-0069—0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长期保持了武器装备的优势,但是,与美国开战以来,日军的武器装备明显处于劣势。日本在近4年的太平洋战场上,遭受了一连串的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器装备应该被列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在装备中,陆军的武器尤显重要。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二战史研究中已不鲜见。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学人是如何解释这一问题的,日方的战争亲历者又是怎样记述那段历史的。
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原教授村山磐先生,战争期间曾经在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中服役,亲历了日本的“南进”和缅甸战役。战后,他根据各种资料和自身的体验,写下了《战争与步兵第四联队、其历史是荣耀还是悲剧》(《战争と步兵第四连队、荣光加悲剧か、うの历史》)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村山磐先生详细介绍了其部队辗转东南亚战场的始末,说明了日军在几次重要战役上的兵力部署和战果情况。同时,他还对比分析了日美两军的武器性能问题。通过这部战史记录,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日军战败的武器装备因素。
一、瓜岛争夺战中的步兵武器的对比
1942年4、5月间,日美海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珊瑚海海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受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挫折。5、6月间,日美两军决战于中途岛,日本海军丧失联合舰队主力,制海权转移到美军手中,从此太平洋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7月,日本改由陆路进攻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并试图在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建设机场。自此,日美两军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瓜岛争夺战。美军愈战愈强,而日军则节节败退。1943年2月初,日军最终撤离了瓜岛。
日本陆军投入瓜岛的总兵力是33600人,战死8200人,因营养失调、痢疾和疟疾死亡约11000人,总计19200人亡命该岛。其中,第二师团(仙台)的登陆兵将是10318人,战死和病死7671人;村山磐所在的步兵第四联队登陆时有2458人,死亡1906人。与此相反,美军的损失甚小,仅仅战死1598人,负伤4709人。
日军在瓜岛的战败,与日美两军武器装备相差悬殊有直接关系,例如,日本士兵普遍使用的武器是1907年定型的38式步枪,该枪全长128公分,枪重3.95公斤,口径6.5毫米,弹仓里一次只能装填5发子弹,撞针需要手动操作,拉一下枪栓打1发子弹。
美军士兵装备的都是自动或半自动步枪,不需要手动操作撞针。在日本兵拉一下枪栓打1发子弹的当口,美军士兵可以连打数十发子弹。也就是说,美军一人可以轻松地打倒数名日本兵。美军最常见的是汤普森短管冲锋枪(Thompson),枪身长度85.73公分,枪重4.8公斤,口径11.43毫米,带有可替换式弹匣,一次可装填20~30发子弹,每分钟可打600多发子弹。还有一种M1式卡宾枪(carbine),该枪长度90.4公分,枪重2.5公斤,也带有可替换式弹匣,一次可装填15~30发子弹。再有就是M1式半自动来福枪,也叫加兰德半自动步枪(Garland),其枪身长度为110.7公分,枪重4.3公斤,弹仓内一次可装填8发子弹。这些美式的自动或半自动步枪,在视野狭窄的原始密林或夜间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使日本兵患上了“自动步枪恐惧症”。
在侵华的战场上,日军普遍使用1922年定型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这种俗称“歪把子”的轻机枪,实战中极易出现故障,装弹药也比较费力。后来,日本又研制出96式轻机枪。这种轻机枪俗称叫“拐把子”,它是日本“歪把子”与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珍珠港事变之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部队全部换装这种新式机枪。该枪全长105.4公分,重8.85公斤,口径6.5毫米,可使用38式步枪子弹。因其构造简单,极少发生故障,可以快速更换枪管。这种轻机枪可以保持足够的火力持续性。另外,日军还有99式轻机枪,它是另一种“拐把子”,口径7.7毫米,可使用99式步枪子弹,杀伤力比96式的大。
美军的轻机枪主要有两种。其一是M1941式约翰逊轻机枪,口径7.62毫米。这种试用产品,1941年至1944年间只生产了1000余挺,后因性能原因未被推广采用。其二是勃朗宁M1919A6式轻机枪,它是由M1919A4式重机枪改进而成的。该枪全长134.6公分,重14.73公斤。口径7.62毫米,可同时使用:M1919A4的250发金属可散弹链,还可使用M1917重机枪的250发帆布弹带。该枪体形硕大、外形怪异、火力凶猛,在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的机动作战中,体现了独特的优势和卓越性能。其较为轻便的质量和弹链供弹的持续火力,在阵地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对可以压制日军步兵的疯狂进攻。
另外,日军引以为自豪的“97式手雷”,需要用手拉开保险栓,将撞针磕到硬物上才能促使其点火,然后再投掷出去。但美军使用的M2A1型手雷,用手指扣住保险环,再拽开保险栓扔出去,一落地即可爆炸。也就是说,日本兵发现美军士兵后,把手雷撞针往硬物上磕碰使其点火扔出去的时候,美军可以瞬间随意投弹杀伤日本兵。
而同一时期活跃在缅甸战场上的英军,除去使用美式汤普森冲锋枪之外,还普遍使用英式斯登短管冲锋枪(sten)。这种枪有三种基本样式,其性能和外形均类似于美式汤普森冲锋枪。英军的维克斯重机枪(Vickers),介于美式M1917和M1919这两种重机枪之间,也是一种弹链式的机枪。此外,英军的米尔斯手雷(Mills)与美军的M2A1型手雷,其构造和性能很相似,外形也有许多相仿之处。
在整个东南亚战场上,日军不但在轻兵器上输给盟军,在重武器装备上也逊色一筹。日军炮兵经常使用96式150毫米榴弹炮、100毫米山炮、野炮和迫击炮等。而美军使用了几乎所有的炮种,包括105毫米榴弹炮、75毫米曲射炮、37毫米反坦克炮、野炮、迫击炮,还有当时最新式的武器——反坦克火箭炮(bazooka),等等。英军则惯用两种轻型迫击炮袭击日军步兵。其一是2英寸迫击炮,射程约460米;其二是3英寸迫击炮,射程约1500米。这两种弯曲弹道的迫击炮,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在原始密林和阵地战等近战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给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日军上层人物们既不想了解武器的缺点,也不积极改良装备。一直到战败投降,步兵们依然使用着旧式武器,将校们仍旧挥舞着前近代式的日本刀指挥作战。他们经常组织敢死队,以“肉弹攻击”的自杀式袭击方式,来应付盟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二、缅甸战场上的重武器性能对比
1944年3月,日军由缅甸进攻印度的因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D457—6241(2009)13-0069—0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长期保持了武器装备的优势,但是,与美国开战以来,日军的武器装备明显处于劣势。日本在近4年的太平洋战场上,遭受了一连串的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器装备应该被列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在装备中,陆军的武器尤显重要。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二战史研究中已不鲜见。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学人是如何解释这一问题的,日方的战争亲历者又是怎样记述那段历史的。
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原教授村山磐先生,战争期间曾经在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中服役,亲历了日本的“南进”和缅甸战役。战后,他根据各种资料和自身的体验,写下了《战争与步兵第四联队、其历史是荣耀还是悲剧》(《战争と步兵第四连队、荣光加悲剧か、うの历史》)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村山磐先生详细介绍了其部队辗转东南亚战场的始末,说明了日军在几次重要战役上的兵力部署和战果情况。同时,他还对比分析了日美两军的武器性能问题。通过这部战史记录,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日军战败的武器装备因素。
一、瓜岛争夺战中的步兵武器的对比
1942年4、5月间,日美海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珊瑚海海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受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挫折。5、6月间,日美两军决战于中途岛,日本海军丧失联合舰队主力,制海权转移到美军手中,从此太平洋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7月,日本改由陆路进攻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并试图在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建设机场。自此,日美两军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瓜岛争夺战。美军愈战愈强,而日军则节节败退。1943年2月初,日军最终撤离了瓜岛。
日本陆军投入瓜岛的总兵力是33600人,战死8200人,因营养失调、痢疾和疟疾死亡约11000人,总计19200人亡命该岛。其中,第二师团(仙台)的登陆兵将是10318人,战死和病死7671人;村山磐所在的步兵第四联队登陆时有2458人,死亡1906人。与此相反,美军的损失甚小,仅仅战死1598人,负伤4709人。
日军在瓜岛的战败,与日美两军武器装备相差悬殊有直接关系,例如,日本士兵普遍使用的武器是1907年定型的38式步枪,该枪全长128公分,枪重3.95公斤,口径6.5毫米,弹仓里一次只能装填5发子弹,撞针需要手动操作,拉一下枪栓打1发子弹。
美军士兵装备的都是自动或半自动步枪,不需要手动操作撞针。在日本兵拉一下枪栓打1发子弹的当口,美军士兵可以连打数十发子弹。也就是说,美军一人可以轻松地打倒数名日本兵。美军最常见的是汤普森短管冲锋枪(Thompson),枪身长度85.73公分,枪重4.8公斤,口径11.43毫米,带有可替换式弹匣,一次可装填20~30发子弹,每分钟可打600多发子弹。还有一种M1式卡宾枪(carbine),该枪长度90.4公分,枪重2.5公斤,也带有可替换式弹匣,一次可装填15~30发子弹。再有就是M1式半自动来福枪,也叫加兰德半自动步枪(Garland),其枪身长度为110.7公分,枪重4.3公斤,弹仓内一次可装填8发子弹。这些美式的自动或半自动步枪,在视野狭窄的原始密林或夜间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使日本兵患上了“自动步枪恐惧症”。
在侵华的战场上,日军普遍使用1922年定型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这种俗称“歪把子”的轻机枪,实战中极易出现故障,装弹药也比较费力。后来,日本又研制出96式轻机枪。这种轻机枪俗称叫“拐把子”,它是日本“歪把子”与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珍珠港事变之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部队全部换装这种新式机枪。该枪全长105.4公分,重8.85公斤,口径6.5毫米,可使用38式步枪子弹。因其构造简单,极少发生故障,可以快速更换枪管。这种轻机枪可以保持足够的火力持续性。另外,日军还有99式轻机枪,它是另一种“拐把子”,口径7.7毫米,可使用99式步枪子弹,杀伤力比96式的大。
美军的轻机枪主要有两种。其一是M1941式约翰逊轻机枪,口径7.62毫米。这种试用产品,1941年至1944年间只生产了1000余挺,后因性能原因未被推广采用。其二是勃朗宁M1919A6式轻机枪,它是由M1919A4式重机枪改进而成的。该枪全长134.6公分,重14.73公斤。口径7.62毫米,可同时使用:M1919A4的250发金属可散弹链,还可使用M1917重机枪的250发帆布弹带。该枪体形硕大、外形怪异、火力凶猛,在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的机动作战中,体现了独特的优势和卓越性能。其较为轻便的质量和弹链供弹的持续火力,在阵地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对可以压制日军步兵的疯狂进攻。
另外,日军引以为自豪的“97式手雷”,需要用手拉开保险栓,将撞针磕到硬物上才能促使其点火,然后再投掷出去。但美军使用的M2A1型手雷,用手指扣住保险环,再拽开保险栓扔出去,一落地即可爆炸。也就是说,日本兵发现美军士兵后,把手雷撞针往硬物上磕碰使其点火扔出去的时候,美军可以瞬间随意投弹杀伤日本兵。
而同一时期活跃在缅甸战场上的英军,除去使用美式汤普森冲锋枪之外,还普遍使用英式斯登短管冲锋枪(sten)。这种枪有三种基本样式,其性能和外形均类似于美式汤普森冲锋枪。英军的维克斯重机枪(Vickers),介于美式M1917和M1919这两种重机枪之间,也是一种弹链式的机枪。此外,英军的米尔斯手雷(Mills)与美军的M2A1型手雷,其构造和性能很相似,外形也有许多相仿之处。
在整个东南亚战场上,日军不但在轻兵器上输给盟军,在重武器装备上也逊色一筹。日军炮兵经常使用96式150毫米榴弹炮、100毫米山炮、野炮和迫击炮等。而美军使用了几乎所有的炮种,包括105毫米榴弹炮、75毫米曲射炮、37毫米反坦克炮、野炮、迫击炮,还有当时最新式的武器——反坦克火箭炮(bazooka),等等。英军则惯用两种轻型迫击炮袭击日军步兵。其一是2英寸迫击炮,射程约460米;其二是3英寸迫击炮,射程约1500米。这两种弯曲弹道的迫击炮,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在原始密林和阵地战等近战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给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日军上层人物们既不想了解武器的缺点,也不积极改良装备。一直到战败投降,步兵们依然使用着旧式武器,将校们仍旧挥舞着前近代式的日本刀指挥作战。他们经常组织敢死队,以“肉弹攻击”的自杀式袭击方式,来应付盟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二、缅甸战场上的重武器性能对比
1944年3月,日军由缅甸进攻印度的因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