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遥远的南部非洲沙漠,一条眼镜蛇正懒洋洋地躺在树枝上晒太阳,似乎在享受难得的美好时光。难道是炙热的阳光熔化了它的戒备?此刻的眼镜蛇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不速之客正气势汹汹地向它逼近。它飞奔过来,在树枝间攀爬着,不断靠近眼镜蛇,细小的树枝在它的脚下一根根折断,发出尖脆的噼啪声。待眼镜蛇意识到敌人进犯时,早已无路可逃。一场猎食眼镜蛇的争斗,在黄昏的沙漠中上演着。要知道,这条眼镜蛇的毒性足以让一头强壮的羚羊毙命,而眼前这个体形娇小的不速之客,恐怕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可是,几分钟过后,向来战无不胜的眼镜蛇竟沦为捕猎者的晚餐。这不禁让人大吃一惊,又心生疑惑——来者何物?
走近蜜獾
前文中战胜眼镜蛇的“勇士”,是非洲“本地人”蜜獾(huān)。当然,我们也能在西亚及南亚等地找到它的亲戚朋友。它们在各种类型的地带居住,包括热带雨林、开阔的草原和水边,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很广。
蜜獾的形象很特别:背部自头顶至尾根为灰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乍看上去,像一位披着灰色斗篷的黑衣骑士。蜜獾的体形和狗獾的体形相当,身体敦实,四肢短小,头部宽阔,眼睛不大,耳朵隐蔽,还有个平钝的鼻子。其身长60厘米~102厘米,另加尾长16厘米~30厘米,高23厘米~30厘米,可谓小巧玲珑。此外,雌雄蜜獾的体形差异很大,雄性的体重有时达雌性的两倍,雌蜜獾体重是5千克~10千克,而雄性的体重则为9千克~14千克。
蜜獾一般白天在洞内休息,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为了补充不断运动所消耗的能量,蜜獾总是不停地捕食,而且捕猎效率很高。一只雄性蜜獾每小时奔跑十几千米不成问题,它的活动范围超过500平方千米。雌性蜜獾为了觅食和哺育后代,活动范围也超过120平方千米。为了躲避危险,雌性蜜獾每隔三五天就要叼着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疾奔1千多米去寻找新的洞穴。一旦幼兽能够自己行走,雌性蜜獾和孩子就会分开在不同的洞穴居住,以此来降低被捕食者发现的概率,并寻找更多的食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蜜獾有同类相残的现象,尤其是对幼崽,致使只有一半的幼崽能长到成年。一只幼崽的健康成长,无形中折射出荒野生存的艰难。
因为有这样一个名字,人们或许会认为它是一种相当可爱的小动物。不过,千万不要被它的外表所迷惑——它是嗅觉极其敏锐的杂食性动物,并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外表如此可爱的动物,竟有个这么凶残的头衔,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事实上,看似可爱的蜜獾,会攻击几乎所有的东西,甚至聪明得知道攻击对方的致命弱点,简直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和其他猛兽相比,它的有力武器不是爪子和牙齿,也不是毒液,而是它无所畏惧的凶猛,简直是天不怕、地不怕。若以体重换算,小小的蜜獾可谓是全非洲最凶残的动物了。
蜜獾的猎物约有60种,从野果子到小昆虫,从鸟类到哺乳动物,是典型的杂食动物。它们不仅贪吃,而且从不挑食。它们敢在熊嘴里抢食物,即使遇到狮子、豹子也会毫不犹豫地斗上一斗,饿极了还会攻击野牛、羚羊等体形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
更让人吃惊的是,它拥有超强的猎蛇本领,甚至连剧毒的南非眼镜蛇和黑曼巴蛇都在其菜单之上。蜜獾似乎对最毒的毒蛇都有很强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对毒蛇有抵抗能力的动物之一,就算被毒蛇咬到也不会被毒死,顶多昏睡一会儿,然后醒来再把死掉的毒蛇慢慢吃掉。它可以在15分钟内吞食一条1.5米长的蛇,像吞掉一根香肠一样不费吹灰之力。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破解蜜獾“百毒不侵”的秘密。
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蜜獾虽凶猛,却也常常由于过分狂妄而成为对方的猎物。有时候,不自量力的蜜獾还会和狮子、豹子打起来,结果是,它们常常死在狮子和花豹的爪下,成为对方的盘中餐。
也因为它们胆子大、无所畏惧、凶猛的名声,致使世界上愿意收容蜜獾的动物园少得可怜。没人敢想象,若把这位彪悍的猎食“达人”放在动物园里,它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根据现在米粉们(《百科探秘》的粉丝)对它的了解,这也不难想象了。
蜜獾往往给人一种孤独凶残的形象,似乎是草原上的独行侠,但在实际的捕猎活动中,它却很少独来独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蜜獾虽然保存了野蛮凶悍的特性,但也拥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互惠合作。
蜜獾虽是凶猛的动物,可它最喜爱的食物却是香甜的蜂蜜,其名字中的“蜜”字正是来源于此。在获取蜂蜜时,蜜獾有着先天的优势:身体粗壮,爪子强劲,可以爬到树上去够蜂巢,并将其捣毁;坚硬厚实的皮肤和粗糙的毛也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可以说,一旦找到蜂巢,蜜獾就可以享受一顿蜂蜜大餐了。但是,蜂巢一般筑在高大的树上,找到蜂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一个向导。
在寻找蜂蜜时,凶猛的蜜獾竟然与响蜜(liè)结成了十分有趣的“合作伙伴”。响蜜,又称向蜜鸟,其主要食物也是蜂蜜,很善于发现蜂巢。但是小巧玲珑的它没有办法破开蜂窝,也无法抵御蜜蜂的攻击。于是,视觉敏锐的响蜜找到蜂巢后,会发出一种声音,吸引蜜獾的注意。在长久的默契中,蜜獾得到信息后,便匆匆赶过来,并在“向导”的指引下,爬上树去捣毁蜂巢、取得蜂蜜,然后美美地大吃一顿。但即使蜂蜜不够多,它也会深明大义地给“向导”留下一份作为回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种鸟非常聪明,如果蜜獾独吞了蜂蜜,它以后依然会给蜜獾指路,只不过是把路指向豹子、狮子等出没的地方而已。
除了响蜜,蜜獾还有其他伙伴。人们发现,蜜獾外出寻找猎物时,身后会跟着一大批“随从”——野猫、狼等,随时准备“捡漏”,即捉住从蜜獾爪下逃出的小动物。这些“随从”都不会挖洞,而蜜獾在挖洞时,难免有些猎物会逃脱,不以速度见长的蜜獾很难捉住它们。与其费力追逐跑掉的猎物,不如送个“人情”,让给其他动物。何况,有时它还可能从“盟友”那儿抢来猎物。
可见,即便是野蛮凶悍的蜜獾,也有着善于合作、细心的一面,它懂得如何在合作中互惠互利,也知道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的智慧,在野外生存中,是非常难得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动物来说,单单勇猛善战还不行,还得有逃跑的本领。如果只会进攻,而不懂得如何逃脱,那么也只有死路一条。在这方面,蜜獾是当仁不让的“逃脱大师”。
有动物专家指出,蜜獾是动物界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在逃跑时展现出的创意及解难能力,在动物中极为罕见。据报道,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野生动物康复中心,一只蜜獾为了偷取食物,竟懂得用各种工具协助逃走。它自己住在动物园里,四周被比它高一倍多的围墙围住,似乎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但为了偷取食物,它每天都试图逃走。除了试过用牙咬穿铁丝网外,它还懂得像人一样利用身边的工具逃走。它不仅会搬运树枝、石头,甚至将清洁工遗留下来的扫帚、铲子、车胎等作为阶梯爬墙,翻过墙后飞奔到动物园的厨房,在柜子里找食物。它每天锲而不舍地逃走,让管理员伤透了脑筋,以至于清洁工都不敢在那里留下任何东西。
由于蜜獾是罕有的能像猩猩一样懂得使用工具的动物之一,因此被誉为南非动物界最聪明的“逃脱大师”。
蜜獾的凶猛与聪明,让它在荒凉的非洲沙漠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几乎没有什么天敌。要知道,猎食与捕杀每天都在那里上演,今日的猎者就有可能是明日的猎物。激烈的生存竞争赋予蜜獾凶猛的个性和生存的智慧,这是自然的恩赐。而对于体形矮小的蜜獾来说,要在残酷的竞争和厮杀中生存下来,凶猛与智慧缺一不可。
走近蜜獾
前文中战胜眼镜蛇的“勇士”,是非洲“本地人”蜜獾(huān)。当然,我们也能在西亚及南亚等地找到它的亲戚朋友。它们在各种类型的地带居住,包括热带雨林、开阔的草原和水边,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很广。
蜜獾的形象很特别:背部自头顶至尾根为灰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乍看上去,像一位披着灰色斗篷的黑衣骑士。蜜獾的体形和狗獾的体形相当,身体敦实,四肢短小,头部宽阔,眼睛不大,耳朵隐蔽,还有个平钝的鼻子。其身长60厘米~102厘米,另加尾长16厘米~30厘米,高23厘米~30厘米,可谓小巧玲珑。此外,雌雄蜜獾的体形差异很大,雄性的体重有时达雌性的两倍,雌蜜獾体重是5千克~10千克,而雄性的体重则为9千克~14千克。
蜜獾一般白天在洞内休息,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为了补充不断运动所消耗的能量,蜜獾总是不停地捕食,而且捕猎效率很高。一只雄性蜜獾每小时奔跑十几千米不成问题,它的活动范围超过500平方千米。雌性蜜獾为了觅食和哺育后代,活动范围也超过120平方千米。为了躲避危险,雌性蜜獾每隔三五天就要叼着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疾奔1千多米去寻找新的洞穴。一旦幼兽能够自己行走,雌性蜜獾和孩子就会分开在不同的洞穴居住,以此来降低被捕食者发现的概率,并寻找更多的食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蜜獾有同类相残的现象,尤其是对幼崽,致使只有一半的幼崽能长到成年。一只幼崽的健康成长,无形中折射出荒野生存的艰难。
因为有这样一个名字,人们或许会认为它是一种相当可爱的小动物。不过,千万不要被它的外表所迷惑——它是嗅觉极其敏锐的杂食性动物,并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外表如此可爱的动物,竟有个这么凶残的头衔,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事实上,看似可爱的蜜獾,会攻击几乎所有的东西,甚至聪明得知道攻击对方的致命弱点,简直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和其他猛兽相比,它的有力武器不是爪子和牙齿,也不是毒液,而是它无所畏惧的凶猛,简直是天不怕、地不怕。若以体重换算,小小的蜜獾可谓是全非洲最凶残的动物了。
蜜獾的猎物约有60种,从野果子到小昆虫,从鸟类到哺乳动物,是典型的杂食动物。它们不仅贪吃,而且从不挑食。它们敢在熊嘴里抢食物,即使遇到狮子、豹子也会毫不犹豫地斗上一斗,饿极了还会攻击野牛、羚羊等体形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
更让人吃惊的是,它拥有超强的猎蛇本领,甚至连剧毒的南非眼镜蛇和黑曼巴蛇都在其菜单之上。蜜獾似乎对最毒的毒蛇都有很强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对毒蛇有抵抗能力的动物之一,就算被毒蛇咬到也不会被毒死,顶多昏睡一会儿,然后醒来再把死掉的毒蛇慢慢吃掉。它可以在15分钟内吞食一条1.5米长的蛇,像吞掉一根香肠一样不费吹灰之力。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破解蜜獾“百毒不侵”的秘密。
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蜜獾虽凶猛,却也常常由于过分狂妄而成为对方的猎物。有时候,不自量力的蜜獾还会和狮子、豹子打起来,结果是,它们常常死在狮子和花豹的爪下,成为对方的盘中餐。
也因为它们胆子大、无所畏惧、凶猛的名声,致使世界上愿意收容蜜獾的动物园少得可怜。没人敢想象,若把这位彪悍的猎食“达人”放在动物园里,它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根据现在米粉们(《百科探秘》的粉丝)对它的了解,这也不难想象了。
蜜獾往往给人一种孤独凶残的形象,似乎是草原上的独行侠,但在实际的捕猎活动中,它却很少独来独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蜜獾虽然保存了野蛮凶悍的特性,但也拥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互惠合作。
蜜獾虽是凶猛的动物,可它最喜爱的食物却是香甜的蜂蜜,其名字中的“蜜”字正是来源于此。在获取蜂蜜时,蜜獾有着先天的优势:身体粗壮,爪子强劲,可以爬到树上去够蜂巢,并将其捣毁;坚硬厚实的皮肤和粗糙的毛也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可以说,一旦找到蜂巢,蜜獾就可以享受一顿蜂蜜大餐了。但是,蜂巢一般筑在高大的树上,找到蜂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一个向导。
在寻找蜂蜜时,凶猛的蜜獾竟然与响蜜(liè)结成了十分有趣的“合作伙伴”。响蜜,又称向蜜鸟,其主要食物也是蜂蜜,很善于发现蜂巢。但是小巧玲珑的它没有办法破开蜂窝,也无法抵御蜜蜂的攻击。于是,视觉敏锐的响蜜找到蜂巢后,会发出一种声音,吸引蜜獾的注意。在长久的默契中,蜜獾得到信息后,便匆匆赶过来,并在“向导”的指引下,爬上树去捣毁蜂巢、取得蜂蜜,然后美美地大吃一顿。但即使蜂蜜不够多,它也会深明大义地给“向导”留下一份作为回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种鸟非常聪明,如果蜜獾独吞了蜂蜜,它以后依然会给蜜獾指路,只不过是把路指向豹子、狮子等出没的地方而已。
除了响蜜,蜜獾还有其他伙伴。人们发现,蜜獾外出寻找猎物时,身后会跟着一大批“随从”——野猫、狼等,随时准备“捡漏”,即捉住从蜜獾爪下逃出的小动物。这些“随从”都不会挖洞,而蜜獾在挖洞时,难免有些猎物会逃脱,不以速度见长的蜜獾很难捉住它们。与其费力追逐跑掉的猎物,不如送个“人情”,让给其他动物。何况,有时它还可能从“盟友”那儿抢来猎物。
可见,即便是野蛮凶悍的蜜獾,也有着善于合作、细心的一面,它懂得如何在合作中互惠互利,也知道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的智慧,在野外生存中,是非常难得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动物来说,单单勇猛善战还不行,还得有逃跑的本领。如果只会进攻,而不懂得如何逃脱,那么也只有死路一条。在这方面,蜜獾是当仁不让的“逃脱大师”。
有动物专家指出,蜜獾是动物界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在逃跑时展现出的创意及解难能力,在动物中极为罕见。据报道,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野生动物康复中心,一只蜜獾为了偷取食物,竟懂得用各种工具协助逃走。它自己住在动物园里,四周被比它高一倍多的围墙围住,似乎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但为了偷取食物,它每天都试图逃走。除了试过用牙咬穿铁丝网外,它还懂得像人一样利用身边的工具逃走。它不仅会搬运树枝、石头,甚至将清洁工遗留下来的扫帚、铲子、车胎等作为阶梯爬墙,翻过墙后飞奔到动物园的厨房,在柜子里找食物。它每天锲而不舍地逃走,让管理员伤透了脑筋,以至于清洁工都不敢在那里留下任何东西。
由于蜜獾是罕有的能像猩猩一样懂得使用工具的动物之一,因此被誉为南非动物界最聪明的“逃脱大师”。
蜜獾的凶猛与聪明,让它在荒凉的非洲沙漠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几乎没有什么天敌。要知道,猎食与捕杀每天都在那里上演,今日的猎者就有可能是明日的猎物。激烈的生存竞争赋予蜜獾凶猛的个性和生存的智慧,这是自然的恩赐。而对于体形矮小的蜜獾来说,要在残酷的竞争和厮杀中生存下来,凶猛与智慧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