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对经济带来的一些风险,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改善投资的结构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2013年加大投资力度,适度增加贷款规模作为基调已经基本确定。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一直是作为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虽然我国投资率已然很高,严重依赖投资带来经济结构不平衡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由于有高储蓄率作保障,而且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投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对经济带来的一些风险,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改善投资的结构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2012年以来我国投资情况分析
2012年以来受到国外经济环境和国内政策紧缩的影响,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速度下滑。三次产业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第一产业增速高于去年同期,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低于去年同期,其中第二产业增速下滑较大。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下滑较快,金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惊人。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速快于西部和东部。
1.经济下滑,投资低位增长
2012年以来GDP增速逐季下滑,第一季度增长8.1%,第二季度增长7.6%,第三季度增长7.4%,这也是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创14个季度新低。经济增速的明显下滑,导致企业经营的困难,必然影响到消费和投资的低位增长。
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623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6%,但从同比看比上年同期下滑3.7个百分点。受到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显然低于投资增长的合理区间。
2.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速较快,但占比仍然较低
固定资产的投资除了关注总量,其次就是投资的结构。1-11月份,第一产业投资8153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2963亿元,增长21.1%,比去年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75120亿元,增长20.4%,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图上看出第二产业同比增速仍在下滑,但是第三产业增速上升,而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较快使其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有所上升,但是,2.5%的比例显然还是太低。
3.制造业投资整体下滑较快,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惊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整体下滑较快,1-11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2.75%,低于上年同期8.75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中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较快,1-11月同比增长16.17%,比上年同期增长11.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铁路运输业下降较快,1-11月同比增长0.87%,其中前10个月一直呈负增长;房地产业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为22.19%,比上年同期下降9.11个百分点;金融业投资增速惊人,1-11月同比增长52.85%,比上年同期增长23.85个百分点。
4.中央项目投资同比由负转正,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速快于西部和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同比从2011年6月到2012年7月一直保持同比负增长,但是从2012年8月开始同比正增长,9、10、11月分别同比增长2.3%、5.1%、6.1%。1-11月中央投资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4.6个百分点,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比较平稳,同比1-9月同比为21.7%,比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1-11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53209亿元,同比增长18%,比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91538亿元,增长26.2%,比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78432亿元,增长24.2%,比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相对而言,中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幅度最小。
二、投资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面对2012年以来投资的显著下降,经济的显著下滑,中央明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增长”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头等大事。投资显然被重新作为“稳增长”的首选,投资虽仍然可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是必须重视投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1.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谨防投资加剧结构失衡
在外部需求低迷,消费短期内难以独自支撑大局的背景下,稳增长离不开稳定投资。因为投资既表现为在生产形式上对生产资料的消耗,又表现为在贸易形式上销售或进口的扩大,还表现为在收入分配上对劳动者工资的增加,部分工资再转化为消费,短期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我国还难以转变,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率刚超50%,与发达国家通常城镇化率达到80%水平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很有很大空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工业化水平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因此,在我国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投资对中长期的发展后劲很重要,不仅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没有投资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无法到位,因此投资本身是不应受限制的。
当然投资要注重投向、结构以及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协调好眼前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好投资效率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关键在于要通过改革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增强投资行为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低水平盲目投资。更加强调投资向基础设施、民生、西部地区等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在启动一批“十二五”重点项目的同时,保障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否则新一轮投资只会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 2.“稳增长”背景下的投资可能会延缓产业结构的调整
“十二五”时期,已经到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要忍受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必须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当前的调结构遇到内外不利的环境,经济下滑较为严重,尤其是对投资者信心有很大影响,因此,稳增长就成了当前重要任务。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不能把稳增长与调结构对立起来,认为只要稳增长就必须牺牲调结构。如果现在的稳增长是没有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增长,长期而言对中国经济是有害的。但是,本轮投资都是地方政府为主,面对经济放缓的“中国式焦虑”,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时,地方政府还是难以摆脱长期形成的投资依赖。因为占据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出口领域投资难为,地产行业投资受限,只有重新拾起基建领域的投资,目前从“稳增长”项目的选择上,和上次“4万亿”时差不多,都是以“铁公基”为主,只是规模和程度要小一点,新型产业项目多一点。因为地方政府非常清楚,要想要短期将经济拉起来,只有靠这些。这种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路还很长的中西部地区还情有可原,但是对于很多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这样依赖基建投资的拉动,显然会极大延缓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民间投资政策更宽松,但仍缺乏投资信心和投资增长点
金融危机后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政府也加大对民营投资的扶持力度。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为确保“新36条”得到落实,国务院各部委在2012年7月前抓紧制定了42个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2012年6月国税总局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在后危机时代随着政府投资能力越来越有限,民间资本确实越来越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中央虽然对民间投资扶持力度较大,但是基层配套的力度不足,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容易得到银行贷款,民营企业不但难以获取资金,而且即使获取资金,融资成本也较高,有对浙江中小企业调查显示民间融资成本高达24%。
2012年1-9月,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941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1%,比上年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比去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但是,民间投资仍缺乏信心和新的投资增长点。主要由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从短期看,自2012年年初开始,民间投资呈现减速态势,这与经济周期性放缓和投资整体减速的大背景一致。从中长期看,企业投资环境趋于恶化,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成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税负较高等因素不断侵蚀企业利润,致使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低,投资信心不足。而且,企业在转型方面进展缓慢,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有限,企业仍然缺乏新的投资热点。
4.投资变化将增加通胀预期,影响资产价格波动
新一轮投资必然增加市场流动性,如果投资的资金来自已经有的财富创造支持的资金,而不是依靠央行印钞票发货币放松银根的透资行为,不会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但是,当前持续走低的CPI为货币政策的微调提供了空间,可以保证央行在释放流动性的同时不引起严重的通胀,这就为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创造空间。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我国的名义GDP增长是10.36%,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4%,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名义GDP增长3.04个百分点,虽然不能说是积极的货币政策,但显然已偏离“稳健”水平。今年前11个月的新增贷款已近7.75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7.47万亿元,全年信贷规模应该仅次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的9.59万亿元信贷投放。可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与2009年完全不同,当前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乏如何有效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如果过分看重央行在稳增长中作用,未来的通胀上升就在所难免,而且很可能造成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局面。如果,货币政策的一再宽松,只会加大通胀预期,加剧市场的流动性,进而推升资产价格,使得当前严格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陷入困境,这从6月份以来70个大中城市房价的逐月回暖就已经得到印证,即使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不放松,依然不能保证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房价上涨,而且城镇化概念又成为噱头,助推房价上涨。
5.投资变化增加金融风险,尤其是地方债务风险
“稳增长”使得地方政府掀起新一轮投资高峰,地方政府已经纷纷推出地方版的刺激计划,据统计,总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这让人不无担忧地方政府正在掀起新一轮借债高峰。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究竟有多大?最具权威性的是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字,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达10.7万亿元人民币。按此比例,估计(此后我国再没有披露有关地方贷款规模的详细情况)到2011年底,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在12万亿元左右。今年为了保增长将进行大规模借贷,因此,到今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保守估计将突破15万亿元。而地方政府大举借债主要途径就是土地抵押获得商业银行巨量的贷款。在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收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急剧萎缩的环境下,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一些开发商的不当投资和错误投资(如鄂尔多斯的“鬼城项目”),正在给我国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当大量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不盈利或亏损,而银行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巨额的坏账最后会拥挤到银行,形成系统性的债务危机。
三、对我国当前投资的政策建议
当前以投资为政策着力点,有效扩大社会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投资能够对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投资增长并不是经济运行的最终目标,如果只是为了拉动经济而投资,这种投资很可能对后续的经济发展造成拖累。当前扩大投资,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多依赖民间资本的投资,而不是依赖政府,形成“投资发力”而不是“投资依赖”。 1.切实落实中小企业投资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增长
由于以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见效快,但可能存在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一旦减缓就可能带来经济增长的停滞。目前,我国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和重要装备制造业,普通消费品的生产主要靠民营企业,而民营投资对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更大,因此,提高民间投资的比重对增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促进意义最为明显。要通过推动金融、财税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切实落实“新36”,促进民营企业扩大投资;真正破除“玻璃门”与“弹簧门”;限制国有垄断部门的过度扩张,严格规定其经营范围,将竞争性行业都交给民营资本。
另外,中小企业想要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还需要解放思想,积极拓宽融资的渠道,不仅仅只是依靠银行的贷款,要积极发行企业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政府也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革新金融产品,有方向地、有针对性地给民营企业提供一些产品帮助。政府可以考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放宽政策,做强小额贷款公司,助力民企融资。
2.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消费和民生类投资力度
优化投资结构重点要构筑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机制,重视民生类投资。加大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投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及其对相关投资的需求。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尽管教育、水利、环境等方面的民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没有那么显著,但民生投资通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加大民生投资的力度,是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投资支出,应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后发地区倾斜,侧重向困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严格限制高耗能投资,依据《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严格限制“两高一资”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的项目的审批,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的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实现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并逐步带动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稳定增长,但要避免房地产公司套取银行资金。增加对房地产新建项目的信贷,促进房地产开发公司拿地开发,扩大住房供给,但要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的实贷实付和专款专用,避免被开发公司挪作他用。
3.健全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积极引导作用
针对地方债务风险,应健全融资机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继续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运营;建立地方债务融资总量控制机制;督促各地政府成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融资约束机制。完善地方债试点相关管理体系,强化对发债的全程监督,实行信息披露的机制。积极探索信托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基金、政府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积极引导作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用好政府投资,促进民生改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强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实施严格监督和稽查
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重视投资的生产属性,而不仅是关注投资的需求属性。强化投资生产属性,就是要强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技术选择上下功夫。政府只负责环境、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审批,经济方面的决策应交给企业,政府应不干预。对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如各种税收、基础产品价格、土地政策等,政府应尽快使之合理化或给出明确的改革方向,以避免因这些因素的扭曲导致投资布局的失误或因政策发生变化而使前期合理的投资变成不合理的投资。
适度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过快增长。严格实施项目监督和稽查制度,一旦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必须依法予以严惩,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2013年加大投资力度,适度增加贷款规模作为基调已经基本确定。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一直是作为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虽然我国投资率已然很高,严重依赖投资带来经济结构不平衡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由于有高储蓄率作保障,而且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投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对经济带来的一些风险,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改善投资的结构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2012年以来我国投资情况分析
2012年以来受到国外经济环境和国内政策紧缩的影响,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速度下滑。三次产业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第一产业增速高于去年同期,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低于去年同期,其中第二产业增速下滑较大。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下滑较快,金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惊人。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速快于西部和东部。
1.经济下滑,投资低位增长
2012年以来GDP增速逐季下滑,第一季度增长8.1%,第二季度增长7.6%,第三季度增长7.4%,这也是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创14个季度新低。经济增速的明显下滑,导致企业经营的困难,必然影响到消费和投资的低位增长。
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623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6%,但从同比看比上年同期下滑3.7个百分点。受到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显然低于投资增长的合理区间。
2.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速较快,但占比仍然较低
固定资产的投资除了关注总量,其次就是投资的结构。1-11月份,第一产业投资8153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2963亿元,增长21.1%,比去年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75120亿元,增长20.4%,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图上看出第二产业同比增速仍在下滑,但是第三产业增速上升,而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较快使其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有所上升,但是,2.5%的比例显然还是太低。
3.制造业投资整体下滑较快,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惊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整体下滑较快,1-11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2.75%,低于上年同期8.75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中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较快,1-11月同比增长16.17%,比上年同期增长11.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铁路运输业下降较快,1-11月同比增长0.87%,其中前10个月一直呈负增长;房地产业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为22.19%,比上年同期下降9.11个百分点;金融业投资增速惊人,1-11月同比增长52.85%,比上年同期增长23.85个百分点。
4.中央项目投资同比由负转正,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速快于西部和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同比从2011年6月到2012年7月一直保持同比负增长,但是从2012年8月开始同比正增长,9、10、11月分别同比增长2.3%、5.1%、6.1%。1-11月中央投资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4.6个百分点,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速比较平稳,同比1-9月同比为21.7%,比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1-11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53209亿元,同比增长18%,比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91538亿元,增长26.2%,比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78432亿元,增长24.2%,比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相对而言,中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幅度最小。
二、投资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面对2012年以来投资的显著下降,经济的显著下滑,中央明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增长”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头等大事。投资显然被重新作为“稳增长”的首选,投资虽仍然可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是必须重视投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1.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谨防投资加剧结构失衡
在外部需求低迷,消费短期内难以独自支撑大局的背景下,稳增长离不开稳定投资。因为投资既表现为在生产形式上对生产资料的消耗,又表现为在贸易形式上销售或进口的扩大,还表现为在收入分配上对劳动者工资的增加,部分工资再转化为消费,短期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我国还难以转变,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率刚超50%,与发达国家通常城镇化率达到80%水平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很有很大空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工业化水平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因此,在我国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投资对中长期的发展后劲很重要,不仅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没有投资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无法到位,因此投资本身是不应受限制的。
当然投资要注重投向、结构以及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协调好眼前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好投资效率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关键在于要通过改革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增强投资行为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低水平盲目投资。更加强调投资向基础设施、民生、西部地区等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在启动一批“十二五”重点项目的同时,保障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否则新一轮投资只会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 2.“稳增长”背景下的投资可能会延缓产业结构的调整
“十二五”时期,已经到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要忍受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必须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当前的调结构遇到内外不利的环境,经济下滑较为严重,尤其是对投资者信心有很大影响,因此,稳增长就成了当前重要任务。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不能把稳增长与调结构对立起来,认为只要稳增长就必须牺牲调结构。如果现在的稳增长是没有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增长,长期而言对中国经济是有害的。但是,本轮投资都是地方政府为主,面对经济放缓的“中国式焦虑”,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时,地方政府还是难以摆脱长期形成的投资依赖。因为占据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出口领域投资难为,地产行业投资受限,只有重新拾起基建领域的投资,目前从“稳增长”项目的选择上,和上次“4万亿”时差不多,都是以“铁公基”为主,只是规模和程度要小一点,新型产业项目多一点。因为地方政府非常清楚,要想要短期将经济拉起来,只有靠这些。这种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路还很长的中西部地区还情有可原,但是对于很多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这样依赖基建投资的拉动,显然会极大延缓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民间投资政策更宽松,但仍缺乏投资信心和投资增长点
金融危机后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政府也加大对民营投资的扶持力度。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为确保“新36条”得到落实,国务院各部委在2012年7月前抓紧制定了42个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2012年6月国税总局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在后危机时代随着政府投资能力越来越有限,民间资本确实越来越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中央虽然对民间投资扶持力度较大,但是基层配套的力度不足,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容易得到银行贷款,民营企业不但难以获取资金,而且即使获取资金,融资成本也较高,有对浙江中小企业调查显示民间融资成本高达24%。
2012年1-9月,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941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1%,比上年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比去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但是,民间投资仍缺乏信心和新的投资增长点。主要由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从短期看,自2012年年初开始,民间投资呈现减速态势,这与经济周期性放缓和投资整体减速的大背景一致。从中长期看,企业投资环境趋于恶化,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成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税负较高等因素不断侵蚀企业利润,致使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低,投资信心不足。而且,企业在转型方面进展缓慢,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有限,企业仍然缺乏新的投资热点。
4.投资变化将增加通胀预期,影响资产价格波动
新一轮投资必然增加市场流动性,如果投资的资金来自已经有的财富创造支持的资金,而不是依靠央行印钞票发货币放松银根的透资行为,不会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但是,当前持续走低的CPI为货币政策的微调提供了空间,可以保证央行在释放流动性的同时不引起严重的通胀,这就为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创造空间。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我国的名义GDP增长是10.36%,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4%,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名义GDP增长3.04个百分点,虽然不能说是积极的货币政策,但显然已偏离“稳健”水平。今年前11个月的新增贷款已近7.75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7.47万亿元,全年信贷规模应该仅次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的9.59万亿元信贷投放。可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与2009年完全不同,当前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乏如何有效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如果过分看重央行在稳增长中作用,未来的通胀上升就在所难免,而且很可能造成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局面。如果,货币政策的一再宽松,只会加大通胀预期,加剧市场的流动性,进而推升资产价格,使得当前严格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陷入困境,这从6月份以来70个大中城市房价的逐月回暖就已经得到印证,即使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不放松,依然不能保证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房价上涨,而且城镇化概念又成为噱头,助推房价上涨。
5.投资变化增加金融风险,尤其是地方债务风险
“稳增长”使得地方政府掀起新一轮投资高峰,地方政府已经纷纷推出地方版的刺激计划,据统计,总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这让人不无担忧地方政府正在掀起新一轮借债高峰。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究竟有多大?最具权威性的是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字,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达10.7万亿元人民币。按此比例,估计(此后我国再没有披露有关地方贷款规模的详细情况)到2011年底,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在12万亿元左右。今年为了保增长将进行大规模借贷,因此,到今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保守估计将突破15万亿元。而地方政府大举借债主要途径就是土地抵押获得商业银行巨量的贷款。在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收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急剧萎缩的环境下,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一些开发商的不当投资和错误投资(如鄂尔多斯的“鬼城项目”),正在给我国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当大量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不盈利或亏损,而银行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巨额的坏账最后会拥挤到银行,形成系统性的债务危机。
三、对我国当前投资的政策建议
当前以投资为政策着力点,有效扩大社会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投资能够对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投资增长并不是经济运行的最终目标,如果只是为了拉动经济而投资,这种投资很可能对后续的经济发展造成拖累。当前扩大投资,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多依赖民间资本的投资,而不是依赖政府,形成“投资发力”而不是“投资依赖”。 1.切实落实中小企业投资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增长
由于以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见效快,但可能存在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一旦减缓就可能带来经济增长的停滞。目前,我国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和重要装备制造业,普通消费品的生产主要靠民营企业,而民营投资对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更大,因此,提高民间投资的比重对增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促进意义最为明显。要通过推动金融、财税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切实落实“新36”,促进民营企业扩大投资;真正破除“玻璃门”与“弹簧门”;限制国有垄断部门的过度扩张,严格规定其经营范围,将竞争性行业都交给民营资本。
另外,中小企业想要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还需要解放思想,积极拓宽融资的渠道,不仅仅只是依靠银行的贷款,要积极发行企业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政府也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革新金融产品,有方向地、有针对性地给民营企业提供一些产品帮助。政府可以考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放宽政策,做强小额贷款公司,助力民企融资。
2.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消费和民生类投资力度
优化投资结构重点要构筑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机制,重视民生类投资。加大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投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及其对相关投资的需求。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尽管教育、水利、环境等方面的民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没有那么显著,但民生投资通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加大民生投资的力度,是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投资支出,应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后发地区倾斜,侧重向困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严格限制高耗能投资,依据《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严格限制“两高一资”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的项目的审批,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的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实现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并逐步带动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稳定增长,但要避免房地产公司套取银行资金。增加对房地产新建项目的信贷,促进房地产开发公司拿地开发,扩大住房供给,但要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的实贷实付和专款专用,避免被开发公司挪作他用。
3.健全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积极引导作用
针对地方债务风险,应健全融资机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继续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运营;建立地方债务融资总量控制机制;督促各地政府成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融资约束机制。完善地方债试点相关管理体系,强化对发债的全程监督,实行信息披露的机制。积极探索信托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基金、政府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积极引导作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用好政府投资,促进民生改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强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实施严格监督和稽查
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重视投资的生产属性,而不仅是关注投资的需求属性。强化投资生产属性,就是要强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技术选择上下功夫。政府只负责环境、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审批,经济方面的决策应交给企业,政府应不干预。对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如各种税收、基础产品价格、土地政策等,政府应尽快使之合理化或给出明确的改革方向,以避免因这些因素的扭曲导致投资布局的失误或因政策发生变化而使前期合理的投资变成不合理的投资。
适度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过快增长。严格实施项目监督和稽查制度,一旦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必须依法予以严惩,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