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于各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研究,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增强创新意识。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探讨了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 研究性学习 现状 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改进,所以研究性学习正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该方法是相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改变以往古板的思维方式,通过主动学习积极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动学习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1.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对新知识进行探索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师生针对某个问题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和最终解决问题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特点包括实践性、探究性与开放性。虽然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并且逐渐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现状不乐观,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则在一旁观望,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也没有及时指导学生,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其次,教师没有认识到或者不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不同,如果教师始终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待所有学生,那么这种差异可能就会越来越大。最后,评价方式过于陈旧。许多教师只注重学习结果,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难以促使其获得进步。
2.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2.1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人们思考问题的主要动力就是求知欲,学生在具有强烈求知欲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较强的探索精神,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讨论、悬念、激疑、引趣等不同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讲解新内容时,可以针对具体课题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空间,使其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增强求知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待解决的数学问题为中心,将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目标。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的公式、定理,或者新的知识时,面临的都是新的问题,而教材中也有许多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证明能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例如,抛物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研究;三角函数中推导余弦、正弦诱导公式的过程,等等。教师可根据某个数学公式或定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享受学习的快乐。
2.2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数学问题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应用题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应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求最佳方案,应用数列知识解决生活中购车、购房分期付款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获探究和成功的乐趣。具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学生除了能解决问题外,还要自主发现存在于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开展调查和实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要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数学开放题中,使学生在解答的同时进行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体会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意识,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使数学教育更加个性化与开放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会实践中
社会实践在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中是获取研究素材与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事物和亲自实践可以收集重要资料,并且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就是对其实践能力加以培养,主要体现在参加社会活动、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完成“调查银行存款利息与利税”的任务时,首先要求学生制定本次调查的专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课外书和教科书等途径寻找与银行存款利税与利息有关的内容,学生则以自身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自由结成小组,到有关部门,如地税局、国税局、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搜集原始数据,并加以分析、整理,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积极性,使其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记忆、接受与模仿数学概念、技能和结论,并没有深入理解知识,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阅读自学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增强其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 研究性学习 现状 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改进,所以研究性学习正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该方法是相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改变以往古板的思维方式,通过主动学习积极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动学习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1.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对新知识进行探索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师生针对某个问题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和最终解决问题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特点包括实践性、探究性与开放性。虽然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并且逐渐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现状不乐观,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则在一旁观望,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也没有及时指导学生,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其次,教师没有认识到或者不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不同,如果教师始终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待所有学生,那么这种差异可能就会越来越大。最后,评价方式过于陈旧。许多教师只注重学习结果,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难以促使其获得进步。
2.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2.1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人们思考问题的主要动力就是求知欲,学生在具有强烈求知欲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较强的探索精神,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讨论、悬念、激疑、引趣等不同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讲解新内容时,可以针对具体课题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空间,使其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增强求知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待解决的数学问题为中心,将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目标。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的公式、定理,或者新的知识时,面临的都是新的问题,而教材中也有许多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证明能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例如,抛物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研究;三角函数中推导余弦、正弦诱导公式的过程,等等。教师可根据某个数学公式或定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享受学习的快乐。
2.2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数学问题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应用题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应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求最佳方案,应用数列知识解决生活中购车、购房分期付款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获探究和成功的乐趣。具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学生除了能解决问题外,还要自主发现存在于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开展调查和实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要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数学开放题中,使学生在解答的同时进行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体会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意识,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使数学教育更加个性化与开放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会实践中
社会实践在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中是获取研究素材与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事物和亲自实践可以收集重要资料,并且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就是对其实践能力加以培养,主要体现在参加社会活动、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完成“调查银行存款利息与利税”的任务时,首先要求学生制定本次调查的专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课外书和教科书等途径寻找与银行存款利税与利息有关的内容,学生则以自身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自由结成小组,到有关部门,如地税局、国税局、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搜集原始数据,并加以分析、整理,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积极性,使其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记忆、接受与模仿数学概念、技能和结论,并没有深入理解知识,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阅读自学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增强其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