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溜达、吃食、在泥地里打滚,在香港的米埔保护区,水牛小米就这样管理着分给自己的一片湿地,自在悠然,却也事半功倍—无需人力,植物已然生长有序;周围的鸟也爱来,跟在它屁股后面找虫吃。
“小米!过来,过来!”梁嘉善手握一把嫩芦苇摇晃,像唤孩子似地招呼泥沼里棕褐色的大家伙。这位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米埔保护区主任很宝贝水牛小米,提到它都是“我们小米”如何如何。
2006年5月份至今,小米在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待了3年半。工作人员想看看,食草动物对湿地生境会不会有改善作用。
到处散步,大嚼芦苇和在泥潭里打滚,这就是小米的工作。但负责米埔保护区管理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工作人员一监测:水牛管的那片湿地,状况还真是越来越好了。
湿地管理比较烦
米埔原本没有水牛,这里长期生活着多种昆虫、鸟和哺乳动物,它是香港西北边境的一片湿地,大约380公顷,相当于50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湿地虽好,却逃不过自然演替的大劫,总有一天,它会被周边讨厌的植物侵吞水面,慢慢丧失掉原有的功能。于是,掌管湿地的人们寄希望于更有效的管理,想把米埔的好时候拖长。
米埔的好时候同时意味着越冬水鸟的好时候。每年,超过6万只水鸟由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远途而来,要在这里热热闹闹集体熬过寒冬。“自然保护区主要就是为水鸟成立的,要是太多植物占据了开阔的水面环境,水鸟会不舒服。”梁嘉善说。
针对疯长的植物,动用剪草机是一种常规办法:夏天生长季节剪两次,冬天候鸟来之前剪一次,来年四月份剪最后一次。这很耗人手。梁嘉善抱怨说,一个淡水塘平均需要2〜3人,忙活下来至少3天,“太麻烦了。”
况且,剪草机带来一个弊端。一剪子下去,植物种子脱离后就落在植株旁边,哪里落下哪里生长,造成生物多样性愈加单一。而一头边走边吃,边吃边撒的动物显然会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牛来了
让食草的牲口代劳管理湿地。类似的案例,国外早有。米埔这边的工作人员听说,英国在湿地保护区内放了几只山羊和驴子,证明效果不错。他们跃跃欲试,并在2006年找来了小米。
当时的小米只有5岁,以人作比对,相当于十几岁的青少年。它是一头“温驯的小母牛”,梁嘉善说,选择雌性水牛是考虑到比较不具攻击性,不至于影响游人。
这头“温驯的小母牛”能否搞掂香港湿地呢?工作人员想让它试试看。在米埔沼泽区南部,公众参观团不易经过的地区,梁嘉善和同事圈划出一块1.8公顷的淡水塘,那里的池塘坡度平缓,积水多,适合水牛活动。“小米可以安心工作了。”
这1 . 8公顷的区域叫“放牧区”,是由小米做主的地盘,除了雨天需要人工放一下水,不被施加任何人为干扰。放牧区之外,还有两个起对照作用的相似区域:“管理区”和“保留区”。管理区沿用传统的除草办法,保留区则完全放任不管。
看得出,小米超爱吃那些野草。而从它嘴边溜过的草木,不是被健硕的躯体压弯,就是被踩扁。一年半过去,根据监测数据,放牧区的植物高度被控制在了19.8厘米左右。同样这个数字,管理区是30.8厘米,保留区是46.3厘米。
梁嘉善和同事还监测到,米埔的鸟类密度在三个区域差异很大。放牧区平均每月每公顷16.9只,管理区19.3只,保留区9.5只。“看来好像管理区比放牧区高一点,但这其实是由于剪草的缘故。一剪草就有一大群鸟跑过来吃植物的种子,造成了高峰和波动,而用小米吃草就不会这样。还有,管理区内大黍比较多,会吸引一种爱吃大黍种子的斑纹鸟,一过来就是30几只。”梁嘉善说。
工作人员相信小米对水鸟的吸引力,他们曾无数次看见这样的景象:小米走过后,植物抖动,泥土翻松,各路水鸟飞来享用裸露在外的昆虫大餐,一种白白的水禽甚至停到了小米背上。这种鸟叫牛背鹭,专门啄食水牛身上的蜱螨等寄生虫。
牛背鹭的到来让梁嘉善很欣慰,但她心里还盼着另两种鸟—彩鹬和灰头麦鸡,香港湿地的保留种。单靠小米吸引,它们迟迟不肯出现。
新管理员禾木
再弄来一头牛的想法产生了。
“引入新牛不仅为了吸引水鸟。虽然植物高度已经被大概控制到20厘米左右,但理想的高度是10厘米,”梁嘉善觉得,小米自己毕竟胃口有限,“而且按照国际惯例,一公顷湿地一头水牛最适宜。”
动物专家建议,这头新牛必须是雄性的,否则会同小米争夺地盘。7月29日,香港大屿山贝澳区送来一只雄性水牛,名字是禾木,通“和睦”。他们的代表说,希望水牛管理湿地的计划能提醒港人,水牛过去为香港农业所作的贡献。
昔日的香港以务农为生,水牛因擅长泥地走动,适合水稻田工作受到推崇。但今天,香港大部分农民已转投其他行业,水牛于是落得流浪荒野。现在,只有南大屿山和锦田等地还有水牛,且常面临公路冲撞和食物中毒的危险。“我们也希望这个保护湿地的项目能调动起大家的爱心,听听水牛背后辛酸的故事,同时找到它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价值。”梁嘉善说。
禾木上任以后,大的改变要等到明年年底,到时便会知晓适宜米埔的放牧密度。梁嘉善和同事盘算着一个大计划,“水牛管理湿地可以节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人工管理一个水塘的综合费用,10年大概要90万港币,用小米,只要43万。在米埔,有18个这样的水塘需要管理。”
“小米!过来,过来!”梁嘉善手握一把嫩芦苇摇晃,像唤孩子似地招呼泥沼里棕褐色的大家伙。这位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米埔保护区主任很宝贝水牛小米,提到它都是“我们小米”如何如何。
2006年5月份至今,小米在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待了3年半。工作人员想看看,食草动物对湿地生境会不会有改善作用。
到处散步,大嚼芦苇和在泥潭里打滚,这就是小米的工作。但负责米埔保护区管理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工作人员一监测:水牛管的那片湿地,状况还真是越来越好了。
湿地管理比较烦
米埔原本没有水牛,这里长期生活着多种昆虫、鸟和哺乳动物,它是香港西北边境的一片湿地,大约380公顷,相当于50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湿地虽好,却逃不过自然演替的大劫,总有一天,它会被周边讨厌的植物侵吞水面,慢慢丧失掉原有的功能。于是,掌管湿地的人们寄希望于更有效的管理,想把米埔的好时候拖长。
米埔的好时候同时意味着越冬水鸟的好时候。每年,超过6万只水鸟由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远途而来,要在这里热热闹闹集体熬过寒冬。“自然保护区主要就是为水鸟成立的,要是太多植物占据了开阔的水面环境,水鸟会不舒服。”梁嘉善说。
针对疯长的植物,动用剪草机是一种常规办法:夏天生长季节剪两次,冬天候鸟来之前剪一次,来年四月份剪最后一次。这很耗人手。梁嘉善抱怨说,一个淡水塘平均需要2〜3人,忙活下来至少3天,“太麻烦了。”
况且,剪草机带来一个弊端。一剪子下去,植物种子脱离后就落在植株旁边,哪里落下哪里生长,造成生物多样性愈加单一。而一头边走边吃,边吃边撒的动物显然会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牛来了
让食草的牲口代劳管理湿地。类似的案例,国外早有。米埔这边的工作人员听说,英国在湿地保护区内放了几只山羊和驴子,证明效果不错。他们跃跃欲试,并在2006年找来了小米。
当时的小米只有5岁,以人作比对,相当于十几岁的青少年。它是一头“温驯的小母牛”,梁嘉善说,选择雌性水牛是考虑到比较不具攻击性,不至于影响游人。
这头“温驯的小母牛”能否搞掂香港湿地呢?工作人员想让它试试看。在米埔沼泽区南部,公众参观团不易经过的地区,梁嘉善和同事圈划出一块1.8公顷的淡水塘,那里的池塘坡度平缓,积水多,适合水牛活动。“小米可以安心工作了。”
这1 . 8公顷的区域叫“放牧区”,是由小米做主的地盘,除了雨天需要人工放一下水,不被施加任何人为干扰。放牧区之外,还有两个起对照作用的相似区域:“管理区”和“保留区”。管理区沿用传统的除草办法,保留区则完全放任不管。
看得出,小米超爱吃那些野草。而从它嘴边溜过的草木,不是被健硕的躯体压弯,就是被踩扁。一年半过去,根据监测数据,放牧区的植物高度被控制在了19.8厘米左右。同样这个数字,管理区是30.8厘米,保留区是46.3厘米。
梁嘉善和同事还监测到,米埔的鸟类密度在三个区域差异很大。放牧区平均每月每公顷16.9只,管理区19.3只,保留区9.5只。“看来好像管理区比放牧区高一点,但这其实是由于剪草的缘故。一剪草就有一大群鸟跑过来吃植物的种子,造成了高峰和波动,而用小米吃草就不会这样。还有,管理区内大黍比较多,会吸引一种爱吃大黍种子的斑纹鸟,一过来就是30几只。”梁嘉善说。
工作人员相信小米对水鸟的吸引力,他们曾无数次看见这样的景象:小米走过后,植物抖动,泥土翻松,各路水鸟飞来享用裸露在外的昆虫大餐,一种白白的水禽甚至停到了小米背上。这种鸟叫牛背鹭,专门啄食水牛身上的蜱螨等寄生虫。
牛背鹭的到来让梁嘉善很欣慰,但她心里还盼着另两种鸟—彩鹬和灰头麦鸡,香港湿地的保留种。单靠小米吸引,它们迟迟不肯出现。
新管理员禾木
再弄来一头牛的想法产生了。
“引入新牛不仅为了吸引水鸟。虽然植物高度已经被大概控制到20厘米左右,但理想的高度是10厘米,”梁嘉善觉得,小米自己毕竟胃口有限,“而且按照国际惯例,一公顷湿地一头水牛最适宜。”
动物专家建议,这头新牛必须是雄性的,否则会同小米争夺地盘。7月29日,香港大屿山贝澳区送来一只雄性水牛,名字是禾木,通“和睦”。他们的代表说,希望水牛管理湿地的计划能提醒港人,水牛过去为香港农业所作的贡献。
昔日的香港以务农为生,水牛因擅长泥地走动,适合水稻田工作受到推崇。但今天,香港大部分农民已转投其他行业,水牛于是落得流浪荒野。现在,只有南大屿山和锦田等地还有水牛,且常面临公路冲撞和食物中毒的危险。“我们也希望这个保护湿地的项目能调动起大家的爱心,听听水牛背后辛酸的故事,同时找到它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价值。”梁嘉善说。
禾木上任以后,大的改变要等到明年年底,到时便会知晓适宜米埔的放牧密度。梁嘉善和同事盘算着一个大计划,“水牛管理湿地可以节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人工管理一个水塘的综合费用,10年大概要90万港币,用小米,只要43万。在米埔,有18个这样的水塘需要管理。”